1、1.4.1 有理数的乘法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基础较差,尤其是计算能力较差。前几节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学生已基本能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班级里互相探讨、互相评价的气氛较浓。二、教学任务分析:1、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了解了有理数概念、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2、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分析从学生已有的有理数的加法知识经验出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指导学生
2、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经历和体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要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探索新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
3、们是情境导入,适时点题 对比观察,辨析理解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快速反馈 自我检测 思维拓展 知识升华 师生归纳,小结作业。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适时点题 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算式:3+3+3+33412,(3)+(3)+(3)+(3)(3)412。在这里,有4个3相加,因而我们用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运算,因为4与3都是有理数,所以今
4、天我们就研究有理数的乘法。第二环节 对比观察,辨析理解 由刚才的题我们知道:(3)412,提问:(3)3,(3)2,(3)1,(3)0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3)3理解为3个3相加,3个3的和为9。同理得到另几个。在学生得到答案后引导分析因数与积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因数3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为4、3、2、1、0,它们依次减少1;积分别为12、9、6、3、0,它们由小到大依次增加3。2、我会猜想:(3)(1),(3)(2),(3)(3),(3)(4)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由前一组算式的规律知:第二个因数减少1,积就增加3。所以妆第二个因数由0减少为(1)时,积就增加3,即(3)(1)3。同法
5、可以得出其它几个算式的结果。第三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观察以上10个算式,你能归纳总结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吗?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第四环节 快速反馈 自我检测 :【1】口答:(1)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6(3),(4)6,(7)(9),0.50.7。(2)计算:5(9),(5)(9),(5)9,(6)0,0(6)。【2】例1计算:(学生板演)(0.4)5,(0.5)(0.7),(3/8)(8/3),(3)(1/3)。由(3)和(4)题得出倒数的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3】例2计算:(学生板演)(4)5(0.25),(3/
6、5)(5/6)(2)。完成后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多少?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0。第五环节 思维拓展 知识升华: 计算:(第六环节 师生归纳,小结作业:四、教学设计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基本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有所发展。但在探索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时,学生归纳出现了困难,课前考虑不充分,显得比较生硬,不是很自然流畅。以后在这个地方要多设计几种方案,才能应对各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