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学习目的 1、 通过自主学习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3、 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4、 经过提出问题、自主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难点: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课前准备1、 学生参考教材内容,完成预习卡片的内容。2、 尝试自已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了“取材暗处理夹黑纸光照”这几个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时把准备好的实验
2、材料带来。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效果,分享自主学习的收获:师:下面请各小组继续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操作过程。哪一组先来?生:我们用盆栽甘薯叶,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再夹黑纸,然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天。生:我们用盆栽白菜叶,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再夹黑纸,然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天。生:我们用盆栽芹菜叶,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再夹黑纸,然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天。生:我们用盆栽芥菜叶,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再夹黑纸,然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天。生:我们用盆栽天竺葵叶,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再夹黑纸,然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天。生:我们用盆栽天竺葵叶,没有经黑暗处理就直接夹黑纸,然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天。师:很好!从各小组的汇报
3、中可了解到,你们所选择的实验材料多种多样,做法也不尽相同,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会怎么样呢?待会儿我们一起来看看,俗话说“眼见为实”。(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验。)2. 分组进行实验: 生:学生很积极地投入到后面的实验中,按照“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和提示。十几分钟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大部分的同学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没有夹黑纸的部分变蓝色,夹黑纸的部分不变蓝。有的对比明显,有的不够明显。 师:在实验过程中,大家有什么疑难问题吗?3. 启疑导问,合作探究: 生:为什么实验用的植物要进行一昼夜黑暗处理? 师:很好!哪一小组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
4、题? 生:我们组,我从参考书中获知,目的是让叶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师:说得好极了,真行!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酒精脱色时,要进行隔水加热? 师:哪一小组知道? 生:我们组认为,原因是酒精外溢会燃烧,有危险,所以酒精只能隔水加热。 师:这组的同学谈得怎么样?生:有道理。师:说对了!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而不是全部遮盖呢? 生:我来试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看看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是否都能形成淀粉。 师:真棒!大家知道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吗?生:是光照。师:回答真够快!通过对比,你们是否知道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产生的有机物又是什么? 生:条件
5、是光;产物是淀粉。 师:很好!还有疑问吗? 生: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其变成黄白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师:问得好!有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大量的叶绿素存在,蓝色就显示不出来,所以叶片用酒精脱色目的是脱去叶绿素,让实验现象更清晰。谁还有问题?生:有的叶片较容易脱色,有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什么?师:同学们的观察真够细!大家注意观察、对比就知道了:嫩而薄的叶片,其叶绿素较容易被酒精溶解出来,需要的时间就短;老而厚的叶片,其叶绿素就比较难被酒精溶解出来,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还有问题吗?生:暂时想不出。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问题:有的小组在实验前并没有经过暗处
6、理就开始按照本实验的26步进行操作,这样能说明淀粉是在光下制造的吗?生:不能。植物在未见光以前,必须是叶片内没有淀粉,才能说明叶片内的淀粉是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师:看问题真够全面,很好!下面,我们走出教材,看看同学们有多长进?4.简结转新:生:这节课让我懂得了:把天竺葵预先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热,使叶片变成黄白色,目的是:脱去叶绿素,让实验现象更清晰。实验结果是:叶片 见光 部分遇碘变蓝色了,叶片 遮光 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光 ,产物是 淀 粉。叶片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生:本节课由我们自主学习,亲自进行实验探究,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 生:让我学到了如何去发现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呀!真为你们高兴。现在,同学们看到卡片上,课后请同学们自已设计或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下列内容,看一看自已有多长进?下节课拿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好吗?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的关系” 你的问题是: 你的假设是: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实验结果是: 该实验证明了: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