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体概述》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本课时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三节。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课简要讲述了人体是由各种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和系统组成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实验,验证了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依据教材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整理人体八大系统的有关资料,课上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蹲起小游戏体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时,通过一组图片老年人比儿童摔倒时更易骨折引入,使他们对实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真切地了解了骨的成分,充分认识到成分和特性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了骨的成分,充分认识到成分和特性的关系。由此能关注人体的健康,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能发扬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关注人体的健康,养成良好的习惯,发扬尊老爱幼的美德。
2.认同人体是由各系统组成的统一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别组成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实验用具: 酒精灯、火材、烧杯、镊子、试管、试管架、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自来水。
2.学生准备
(1)收集整理人体八大系统的资料。
(2)实验材料: 大的鱼肋骨和细长的鱼骨、白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课件展示刘翔照片
提问:大家认识他么?
2、播放视频
3、想一想:
刘翔为何退出比赛?
4、跟腱属于哪一系统
5、设问:什么是系统?
人体的结构层次如何?
回答
刘翔
观看视频
思考并回答
跟腱受伤
运动系统
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的回顾,引出课题。
【新授】
一、
人
体
系
统
的
组
成
及
功
能
1、课前让各小组收集整理人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相关资料
2、请同学展示成果
3、及时评价总结
4、出示课件,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人体的主要系统的功能的掌握情况
5、设问:
你们分别展示了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那它们在人体内是否能独立存在,各自为政呢?
6、组织小游戏——蹲起活动
问题:参与游戏的同学身体有什么变化,哪些系统参与了活
动?
课前收集八大系统的功能
派代表分组展示课前收集的信息:——人体八大系统组成及功
能。
抢答
思考、
回答
一名学生参与游戏,其他人计数,观察游戏后的变化
介绍身体的变化
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和整理资料,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意识。
学生的展示、讲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理解能力。有效
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知巩固
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直观感受,深刻体会到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
骨
的
成
分
与
骨
的
特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
儿童和老人后摔倒的不同表现,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感受骨的特性
实验一、骨的脱钙
讲解演示
友情提示:
盐酸具有腐蚀性,用稀盐酸浸泡的骨要用水洗后再观察,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稀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
问题:
鱼骨在稀盐酸中浸泡的过程中,你观察到有何种现象发生?清水漂洗后用手摸鱼骨变软了么?能打结么?
巡视指导,参与实验小组活动,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分钟后叫停,开始实验二。
实验二、骨的煅烧
讲解演示
友情提示
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用外焰进行煅烧,同时注意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方法。
问题:
骨在煅烧时有什么现象产生?最后变成什么颜色?用镊子轻轻敲击后,结果如何?
巡视指导
出示表格
通过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间的关系
观察与思考
回答问题
与骨的成分有关。
看一看:感受它的颜色;
摸一摸:感受它的硬度;
弯一弯:感受它的弹性。
总结骨的特性: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观看
分工协作,进行“骨的脱钙”实验并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解决问题。
观察
进行实验骨的煅烧并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解决问题。
分析、归纳、总结。
自然过渡到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
避免出现危险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避免出现危险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链接】
出示人的一生不同阶段骨的成分不同表格
完成表格
谈谈人在不同发育阶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填写表格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发扬尊老爱幼的美德。
【小结】
提示,总结
小结所学知识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
第三节 人体概述
一、 人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而初中生物更多的强调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课中教材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二是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内容量非常大。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关于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这一内容,通过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整理人体八大系统的有关资料,课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识别了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及其它们的主要作用,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于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的观念处理上,我先通过蹲起小游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还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直观感受,深刻体会到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在进行探究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时,通过一组图片老年人比儿童摔倒时更易骨折引入,使他们对实验探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真切地了解了骨的成分,充分认识到成分和特性的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在本次实验中用到了酒精灯和稀盐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避免出现危险。
除了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外,我还通过知识链接努力把生物学知识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
由于本节课准备充分,师生之间、生生间配合,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因为内容量大,教学过程中过于控制时间,没有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作出评价,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探究实验中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