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统计初步
第6课时:方差(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方差的两个简化计算公式,会用它们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方差公式⑤、方差公式⑥.
教学难点:
方差公式⑤、方差公式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先作简要归纳:对于一组数据,通常除要了解它的集中趋势外,还要了解它的波动大小,而方差、标准差就是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最常用的量.请同学们思考: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方差?2.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计算下面数据的方差(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1位):(1)20,23,24,22,20,23,21,25
(2)1.23,1.20,1.25,1.22,1.24,1.22,1.21
学生回答问题1,2时,教师要及时纠偏,通过问题3的计算,使学生体会到根据方差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方差通常是很麻烦的.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计算方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方差的两个简化计算公式.(写出课题)
这样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导入新课题,不但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推导方差公式⑤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公式③适当化简?为便于研究,我们们的方差是:
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中括号内的三项各表示什么意思?看上去有什么意义吗?
将方括号内的各项展开后再整理,得到.
在变形中,要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等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推导的过程,还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此推广,一般地,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n,那么它们的方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比较公式③与⑤,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总结出公式⑤的特点?(用公式⑤计算方差,是直接计算各个数据的平方,而不必计算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因此它比用公式③计算少一步骤,有时比较方便.
2.引导学生用公式⑤再计算复习提问(3)中的方差.
≈5.5-0.7=4.8.
课堂练习:教材P.173(目的是巩固公式⑤)
3.公式⑥的给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用公式⑤计算它们的方差仍然比较麻烦.启发学生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比.如果数据相互比较接近,能减小参与计算的数据吗?
请同学们回想:在前面学习平均数时,是如何减小参与计算的数据的.(利用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那么方差的计算是否也有类似的公式呢?我们可以仿照前面简化平均数计算的办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这时可以推得下面的方差计算公式:
x1,x2,…xn是原已知的n个数据,a是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个常数.
,
所以有公式⑥:
由于省略了推导过程,所以采取这种类比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公式⑥.
据较大时,用公式⑥计算方差比较简便.
课堂练习:教材P.175中(1)、(2)、(3)、(4).
三、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方差的两个简化计算公式.公式⑤和公式⑥,公式⑤的特点是不必计算各个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在数据较小,较“整”时用它比较方便;公式⑥的特点是在公式⑤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变换使参与计算的数据变小,因而其应用更加广泛.
知识网络:
四、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