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堂实录一、课型:复习课 二、考点扫描:1、正确理解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知道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及特点。 3、说明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学会观察叶片结构,理解叶片结构的特点。 5、知道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是通过蒸腾作用实现的,明确蒸腾作用的意义。三、复习重点、难点:1、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2、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3、蒸腾作用的意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课前准备: 印制学案六、教学过程: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吗?它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又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
2、呢?要明确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复习第三章的有关内容。生:集体回答课题名称:师:板书: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按:可以通过35分钟的简短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章的复习。师:投放学案,据考点扫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大胆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明确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以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相关问题,相信同学们能做的很好。 按:教师要根据前后章节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学案,目标一定要明确,导学思考题的针对性、指导性要强,并注意题目设置的密度和梯度。学案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师:请同学们
3、独立回顾课本,解决基础知识,同组的学生以提问的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有不明白的问题各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生1:请结合地理知识谈一下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否均匀?对植物的分布是否有影响?生2:(经小组讨论后)水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但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阳光、温度等。师:回答的非常好,非常棒!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植物的生活需要那么多的水,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呢?首先要明确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及水分运输的途径:生:学生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的基础知识,以板演
4、的形式,加强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两生进行比赛,并发现问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具体内容在学案中的知识梳理中得以体现。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师:水、无机盐是由下往上运输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与蒸腾作用分不开的,水分的大量散失,促进了根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就这样,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疑难问题:1、叶片上面比下面绿色浓,主要原因是什么?2、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通过它进出的还有哪些气体?师:这些问题由展示小组完善结论,达到成果共享。按:学生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自主答题、可以画图、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或各自大声背诵等,只要是能够调动起每
5、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疑难问题解析:(小组之间讨论完成)取两段粗细相似,长约2030cm的带叶枝条,分别插入盛有半瓶红墨水的甲、乙两玻璃瓶中,乙瓶中的枝条作环割,甲瓶中的枝条不作处理,请回答:(1) 把甲、乙两装置移到温暖向阳处,两天后,枝条上的叶脉被染成了红色的是(甲、乙),该实验说明(水、无机盐通过木质部导管向上运输)。(2) 若想在低倍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叶片结构(丙图叶片结构示意图,略),需要把装置中的叶片制成临时(切)片,操作时,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迅速(横)向切割,并用毛笔从培养皿中蘸出最(薄)的一片。(3) 丙图中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是(上
6、、下表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是(叶肉细胞),控制水分散失的结构是(气孔)。师:同学们通过做上题,能够举一反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生:开始讨论。 按: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根据课堂复习的进展,宏观调控交流展示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学生展示交流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并对学生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保证探讨的问题不偏离课堂主题。师:下面让一名同学将本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进行知识小结,谁来试一下?生:争先恐后 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感悟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求知态度和价值观。生: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
7、因: 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三、水分运输的途径: 四、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师:板书要点。并出示自制挂图,“一棵大树,两条不同的运输途径,以及正在下雨的图片”,请同学们据图再来补充一下,还有哪些内容,更深入地明确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生:到黑板过把瘾当一回老师。 按:展示交流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动手操作、讲台提问、讲解、口头回答、黑板板演等。生:做同步学习的智能检测。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解决不会的问题,都不会的问题,提出来生生交流或者师生交流。 按:检测题知识覆盖面要全,突出重点,并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根据具体时间和内容灵活确定题量。按:通过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反馈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