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3.3解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熟练地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复习巩固
1、 解下列方程:
(1)
(2)
(3)
2、讨论交流:按怎样的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数学手段解决数学问题,才能达到择优解题的目的。
探索研究
1、问题(教科书90页例3):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
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安排多少人工作?
解决问题的关键:、
(1) 把总工作量看作1;
(2) 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2、试一试:
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叫他听一个电话而离开教室.
调皮的小刘说:“让我试一试.”上去添了“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有同学反对:“这太简单了!”但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各自试了起来……
请同学们尝试着尽可能多地补全此题,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
3、举一反三:
(1)为庆祝校运会开幕,七年级(1)班学生接受了制作校旗的任务.原计划一半同学参加制作,每天制作40面.而实际上,在完成了三分之一以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结果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半完成任务.假设每人的制作效率相同,问共制作小旗多
少面?
(2)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便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
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3)将上述两题加以比较,有否相通之处?可否一题多解?
并探究未知数假设的技巧性.
开放性的拓展,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挑战能力。
不同的实际问题往往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充分体现。
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解题后进行反思,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课本第91页习题2.3第10题,第103页复习题第4、5、6、7、8题。
2、 选做题:教科书第91页习题2.3第14题。
3、 备选题:
(1)
(2)
(3)一部稿件,甲打字员单独打20小时可以完成,
甲、乙两打字员合打,12小时可以完成.现由两人合打7小时,余下部分由乙完成,还需多少小时?
(4)某城市平均每天产生垃圾700吨,由甲、乙两个垃圾处理厂处理.已知甲厂每时可处理垃圾55吨,所需费用550元;乙厂每时可处理垃圾45吨,所需费用495元.甲、乙两厂的工作时间均不超过10时,请你设计一个问题,并请你的好朋友解答.
(5)甲、乙两人加工284个零件,甲每时做48个,乙每时做70个;甲先做1时后,乙再与甲合做,乙做了多少时间后完成任务?请你先列方程解应用题,再根据所列方程,编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分层次布置作业。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不同的实际问题往往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充分体现.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的丰富多彩,能融
会贯通、灵活机动地运用数学手段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2、设计开放性的拓展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挑战自我的能力.新一累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突破口,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作中学,以期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