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 说教材1.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1.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在小学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对三角形这个重要的几何图形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此安排了这一节,不仅给以前的内容起了承上的作用,而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作好了铺垫三角形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本堂课对三角形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几何知识,再把几何知识运用到实物中去的过程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一个螺旋式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客观实际的观念2. 说目标2.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
2、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在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边的不等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猜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帮助学生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正确观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其依据:第一,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都需要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3、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探索中不仅能够突显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2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概念,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把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用于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3. 说教法3.1教法分析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创新思考,亲身参与概念与方法的形成过程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发现法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边学边导,当堂训练,老师巡视等手段,随
4、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3.2学法分析在学生的学法上,注重三个方面:(1)乐学: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2)学会:要想对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自测自评自纠,不断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形成解题的技能(3)会学:通过实践,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4. 教学过程4.1导入用多媒体给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在图中找到的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这组图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让学生思考“为什
5、么在生活中有着如此多的三角形三角形除了美观之外,它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特点和性质呢?”从而让学生对整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4.2新课教学一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回答“什么是三角形?”并给出下面一组图形供学生比较(6)(5)(4)(3)(2)(1)学生总结: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设计意图:虽然学生知道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要让他们准确,完善地叙述出三角形的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这里,通过与其它图形的比较,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完善对三角形概念的叙述同时,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三角形的表示方法(1)让学生观察屋顶框架图,从
6、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讨论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设计意图:学生在找出三角形之后,必然会发现不能明确地表达出他所找到的三角形于是就刺激他们去思考如何表示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2)老师讲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名称三顶点三个角三条边(3)巩固练习:在下图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填表设计意图:巩固三角形的表示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练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了刚才所碰到的问题,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通过三角形的概念引出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2)活动(一):每
7、小组任意抽出三根木棒,试试看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记录每根木棒的长度,并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单纯地传授转为引导,点拨,从而更正确,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从数的角度去认识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3)活动(二):教师演示教具:保持三角形的两边不变,让第三边逐渐减小学生思考:在第三边逐渐减小的过程中,三角形有什么变化?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从形的角度去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对“任意”的认识(
8、4)活动(三):运用活动(一)中所得数据,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设计意图:充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强调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5)例题讲解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小组讨论: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设计意图:这是三边关系在具体题目中的运用在讲解这个例题时,板演整个解题过程虽然不要求学生按这个格式表述,但可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文字准确地叙述解题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三
9、角形第三边的范围(6)巩固练习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5,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是多少?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并知道如何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以及在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中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7)实例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经常有人不走人行横道而斜穿马路?”设计意图: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4.3小结(1)三角形的概念(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新课后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4.4布置作业(1)看书135页-137页(2)课后练习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5. 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产生疑问,问题解决,再产生问题,再得到解决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边学边练,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