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背景介绍与教学资料
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索——发现”等多种研究模式.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数学说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说理的必要性,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学会初步说理.
二、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两个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所以对学生来讲是一次知识的飞跃,也为下面几节课的探索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掌握用“边边边”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SS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SSS”及应用.
[教学准备]
1.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
2.全班同学制作一批统一规格的三角形红旗.
3.每小组分发三根木条,少许螺栓.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情景1、为了迎接校运动会,我们班同学制作了一批统一规格的三角红旗(展示学生作品).
情景2、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并问怎样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能会回答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并问能否只取一部分条件就可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揭示课题 :1.5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1)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做一做:
请按照下面的方法,用刻度尺和圆规画△DEF,使其三边长分别为1.3cm,1.9cm和2.5cm.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书本的画法进行实践操作.在经历画图的过程后,请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其他同学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
设计问题: ①同学们所画的三角形能重合吗?
②它们重合满足几个条件?
(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2.说一说:
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3.练一练: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进一步体会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4.用一用:
(1)学生做教科书第19页实验,由学生实践操作并感受三角形特殊的性质——稳定性.并要求学生说明三角形为什么会具有稳定性.
(2)教师演示教具四边形框架,使学生体会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使四边形的框架不发生变化呢?(学生动手尝试)
(3)请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设 计 说 明
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地引入课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择新旧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启发提问,构设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感受、经历画图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从而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B
C
D
E
F
三、理清思路,体验转化.
1.例1:教科书第20页.
设计问题:①要说明∠A=∠C,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要说明△ABD与△CDB全等.)
②要说明△ABD≌△CDB还缺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说出说理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评价,并板书演示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予以规范解题步骤.
2.例2:教科书第20页.
按以下步骤讲解:
①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作图过程.
② 学生讨论并说明该做法的正确性.
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连结FD、ED,构造两个三角形.
注意:有时为了解题需要,在原图形上添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3.较量(练习)
教科书第21页,课内练习第2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点评.)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A
教科书第21-22页的作业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下列的备选题中选做.
备选例题:
1.(1)如图,AC=DF,BC=EF,
AD=BE,则△ABC与△DEF
全等吗?并说明理由.
问题串的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带有竞争性质的练习,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通过学生回忆本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教师适时修正、补充、强调重点.
第1题为教科书中练习2配置的.
(2)如图,AB=CD,BF=DE.
AF=CE.那么△ABF与△CDE
全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AB=AC, A
DB=DC,说说
∠B=∠C的理由.
D
B C
备选练习:
1.如图,已知AB=CD,AD=BC, A D
则 ≌
≌ B C
2.如图,已知OA=OB,OC=OD,
AD,BC相交于E,则图中全
等三角形等有(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A
B
O
E
D
C
3.依据“SSS”公理,请你不用圆规、量角器,只用直尺(带有刻度)画一个角的平分线,你能画吗?
第2题提供给能力层次较高一点的学生练习.
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作业,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巩固本节课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
[设计思想]
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SS”,改变传统的直接给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而是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