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1 2023年第4期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张 盼摘 要: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科学思维方式之一。从理论契合、实践遵循、现实诉求、政策驱动等多个层面来看,系统思维对构建思政课评价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很多高校对思政课评价的特殊性、复杂性、规律性认识不够,存在评价缺乏体系、评价主体弱化、评价目标偏离等问题。应坚持系统思维,运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等原则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高校思政评价的高度、深度、效度、温度。关键词:系统思维;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铸魂育人重大工程,肩负培养时代新人重
2、要使命。课程评价是衡量思政课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当下,思政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是新形势下“大思政课”建设对课程质量建设与评价改革有了新需求。然而,高校思政课在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评价呈现碎片化、功利化、片面化、孤立化,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规范有序的组织实施,无法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多次强调“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思政课评价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因素、多重影响,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一套要素健全、运行高效的思政
3、课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一、系统思维对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渗透和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中。从理论契合、实践遵循、现实诉求、政策驱动等多个层面来看,系统思维对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意义重大。第一,理论契合。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 冯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系统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推动事物发展的有效思想武器。系统思维把客观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各部分之间彼此
4、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通过揭示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的内外部关联,进而构建对事物全面整体张 盼: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作者简介:张盼,女,河南汝南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翔安 361102)*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2021 年度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SZS21069)的研究成果张 盼: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 92 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教育评价
5、本身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涉及多元评价主体、多方利益博弈、多种评价方式融合。我们应将思政课评价作为系统来考虑,将课程质量相关的教师、学生、督导、管理人员等纳入评价主客体,运用系统思维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情况、课程学习成效、课程质量保障情况等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动态性、多元化评价,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推进课程质量“闭环”控制与“螺旋式”提升。第二,实践遵循。系统思维广泛运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正如钱学森所言:“人类在知道系统思想、系统工程之前,就已在进行辩证的系统思维了”2。古老智慧的中华民族很早就运用整体性思维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并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无论
6、是强调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阴阳哲理,还是强调整体、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抑或是归类万物、强调人天和主客融合的八卦思想,均是古代先哲“天人会通”的朴素系统观的见证3。系统观也广泛应用于古代农事、医药、天文、军事、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并产生深远影响,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重要作用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注重人体系统以及自然系统作用机理的中医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引领时代发展的伟大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把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相结合,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出发,坚持全面、发展、辩证、系统地认识和观察事物、分析和看待问题、谋划和制定决策、部署和推动各项
7、改革创新工作,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塑造了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细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统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首次完整清晰地将“系统思维”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从政策到实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改革发展和创新工作中。第三,现实
8、诉求。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质量保障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备政治性、理论性、教育性等,其评价和质量保障方式区别于普通课程。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特别强调“大思政课”善用之,其系列重要思想和相关论述以深邃的眼光、宽广的视野,极大拓宽了思政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思路和格局,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需要紧跟时代脉搏、汇聚更多资源、形成多方合力、凝练鲜活特色,离不开各方协同,齐抓共管。因此,“大思政课”的考核与评价维度,则需要建立起一种“大评价观”,以系统思维和方法探索形成师与生、学校小课
9、堂与社会大课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4。而现实中,思政课评价存在理念陈旧、方式单一、要素缺失、结果运用不合理、质量文化缺失等诸多问题和难题。例如,没有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过多评价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习成效;注重结果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缺失增值性评价,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规律出发去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也没有从评价结果效能发挥的角度去完善评价环节等;教师没有真正作为质量建设的主体参与到质量评价当中,而更多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没有构建起各方协同的思政育人命运共同体,且课程质量体系构建的理念没有渗透到院校两级,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统筹。第四,政策驱动。随着中国特
10、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不断迈向新征程,社会发展形势及主要矛盾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教育领域也面临着重大改革发展任务、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对于正确教育导向的形成、教育教学的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提升以及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和科学带领下,相关管理部门通过顶层设计、细致部署,切实推动教育评价综合改革,陆续出台了系列教育评价相关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尤其是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的出台,为深化教育评价理念与方法 93 2023年第4期变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该方案中着重强调的要改进结
11、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体现了更加注重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思政课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二、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实践反思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和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高校思政课评价从理念革新到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的来看,很多高校对思政课评价的特殊性、规律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难以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向和问题需要厘清和解决。(一)评价缺乏体系,未能有效凝聚整体合力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指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联系的元素的集合”
12、5。系统强调整体性,但并非机械地把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结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基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成统一体。因此,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去审视思政课评价,充分发挥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状态,释放最大功能。在实际的思政课评价中,存在碎片化、低效性、混乱性的问题,其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把思政课评价的范围局限于教学评价。一般来看,课程评价涉及课程需要和学生需要、课程管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学习成效、教学成果等内容6。思政课评价的基本环节和关键环节包括教学,但是还涉及课程环境、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管理等包含众多要素及其发展动态的多
13、样化评价。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内容局限于教学评价,就忽略了课程评价的系统性,看不到教学活动全部构成要素的真实面貌以及和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教学质量。此外,思政课评价还存在着缺乏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不同的评价项目缺乏联动性,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中的教师、学生、质量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机制与合作机制并未建立等问题。总之,没有一体化地设计和实施评价,看不到课程质量的全貌,不能发挥评价的综合作用。(二)评价主体弱化,未能充分激发内在活力任何系统都是由很多要素构成,但正如“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各个构成要素不是无序的、无主次的,而是有重点和关键的。课程评价主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其中教
14、师和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评价体系设计,推进评价活动有效实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思政课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课程,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性,其本身具有多重属性和规律。因此,思政课的评价更需深谙教学规律,体验教学过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师生发挥主体作用。事实上,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功能被严重弱化。一方面,从评价实施来看,日常评价主要是行政主导下进行,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活动组织到评价结果运用,都是由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评价,在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式选择、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话语权丧失或者弱化,无法真正发挥课程评价和质量建设的主体作
15、用;另一方面,从评价结果来看,是以单一的、静态化的、结果性的评价为主,且评价结果多用来作为教师考核晋升或者学生奖惩升学依据,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作用。此外,由于课程评价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熟悉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规律,拥有先进的评价理念,掌握相应的评价技术,具备相应的伦理修养等,但实际中参与评价的师生大都缺乏相应的培训和锻炼,甚至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总之,评价主体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积极性也未充分调动,也缺乏能动地构建评价质量机制和文化的氛围。(三)评价目标偏离,未能有效发挥价值引导力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评价目标要以立德树人的落实成效为旨归。实际中,思政课评价目标设定
16、不科学,缺乏对价值取向、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科学考量,无法有效检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以及能否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评价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评价本身的激励和改进功能,甚至沦为利益获取的工具。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第一,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落后。用单一结果性评价代替多元综合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结果性评价易于操作、直观明了,但缺乏对态度、情感、价值等过程性要素的关注,也忽视学习者的持续改善状况,评价结果不客观,也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衷。第二,对思政课本身的张 盼: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17、评价体系构建 94 规律认识不到位。思政课本身具有特殊性,呈现出多重规律的叠加效应: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是一个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还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规律,因而思政课教学过程呈现出多重规律的叠加效应7。思政课评价除了关注一般课程评价的特征,还应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等。第三,过度依赖数据分析。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影响支配,以数据为表征简单做优劣等级评判,忽略了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内隐性、多维性、复杂性。三、系统思维视
18、域下构建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的路径解析思政课评价改革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项涉及内容众多,需要统筹规划、细致推进的系统工程。坚持系统思维,运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等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打造课程质量保障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形成持续发展机制,切实解决思政课评价中的现实困境,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思政课建设迈向新台阶。(一)契合系统的整体性,打造课程质量保障共同体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属性。系统有很多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关联,而不是外在的、松散的联系。此外,每一个大的系统又包含许多子系统,同时系统本身也隶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运用系统思维
19、,要促进每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注重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动态和谐,才能保障整个系统有序运转。这就要从整体上看问题,把握系统自身内部的关系和规律,优化系统的内部结构,促进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连接和融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的功能。为此,高校思政课评价要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多方力量,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构建课程质量保障共同体。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思政课评价的整体性功能,就要做好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搭建“四梁八柱”。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智能信息平台为载体,汇聚质量管理者、校外专家、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面向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学习成效、课程评价本身等到实施分层分类评价,采用结果评
20、价、过程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发挥目标决策机制、资源保障机制、评价监控机制、反馈改进机制等多元机制协同效应。通过目标化价值引领、一体化顶层设计、全要素性能整合、多层次结构耦合、多元化功能协同,建立起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既见树木,又见树林”的整体评价,达成“螺旋式提升”的长效评价机制。二是协同各方力量。“集大成,得智慧”,思政课本身涉及多学科知识,关联整个学校育人导向,质量评价也涉及交叉学科技能、多元主体参与、不同群体利益。高校思政课评价活动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或者学生评价教学,而是管理人员、专家、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在互动中创造智慧、达成共识的有机
21、社会活动。评价参与者要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合作,打破信息孤立、零敲碎打、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局面,共同探讨思政课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防止和克服单一评价导致的倾向性和片面性,共同推进评价体系良性运转。三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做好思政课评价工作也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突出教师作为思政课质量评价主体、质量水平生成者、质量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教师主动参与评价的内生动力,做先进课程理念
22、的贯彻者、科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者、以评促改的践行者、质量文化的引领者。(二)把握系统的目的性,秉持立德树人初心有序方向是系统的目标,且系统的目标是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目的,不是系统的局部目的9。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评价不仅关乎课程本身建设质量,也影响到整体课程改革和发展以及总体教育目标与价值导向。因此,高校思政课评价应秉持立德树人初心,牢牢把握价值导向,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及时做好评价反馈。95 2023年第4期一是把握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高校思政课不
23、同于普通课程,是有明确向导和使命的课程。立德树人既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政课评价体系建构的逻辑旨归。因此,评价体系的建构要从价值源头上杜绝功利化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标准要求和重要指标,检验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上的实际成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此外,在评价中要契合思政课本身教育教学规律和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尤其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11,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特征,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满足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有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使命。二是科学设置评价
24、指标。“课程评价之父”泰勒(R.W.Tyler)认为,教育评价是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教育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践中,要围绕整体性目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系统的总目标分解为可评可测、富有针对性的具体评价指标,并结合实际通过定性指标和模糊量化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分层和赋权,最后结合评价类型和评价对象来确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因此,思政课评价指标的设置要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聚焦不同环节、针对不同主体、整合多种要素,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又相互影响、有机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课程建设评价指标(包括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
25、管理)、学生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学生发展)、元评价指标。指标体系的设定要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并考虑校情以及外部环境,增强时代性、特色化、针对性。三是做好评价反馈。高效的评价反馈是实现教育评价闭环和“以评促改”功能的必要环节。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评判学习者发生了哪些变化,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以及需要从哪些方面持续改进。评价反馈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思政课评价活动的理念、实施、结果做出的反馈,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后续的改进工作和下一轮的评价活动提供依据;二是日常的评价反馈,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反馈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包括学生反馈、教
26、师反馈、管理部门反馈、教学督导反馈、社会反馈等。反馈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当面反馈、信息平台反馈、座谈会反馈等方式,及时精准地反馈相关情况,并指导跟踪后续改进工作。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改进策略,落实落细整改任务,确保责任明确、整改到位,形成课程质量持续提升长效机制。(三)体现系统的动态性,打造持续发展机制动态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正如恩格斯所言及的:“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
27、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12这就要求必须既关注常量,又关注变量,不断添加正能量,才能保持系统优化和正向发展。思政课评价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改进单一机械的结果性评价,发挥过程性评价作用,探索增值性评价,保障实现课程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一是强化过程性评价。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学习结果呈现的仅仅是过去的记录,而不是将来的知识。”13这说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内在收获很重要,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针对学习效果开展的结果性评价是一种外在评价,基于学习体验本身的观测才是一种完整性的评价。思政课在培育人的知识、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且
28、教学成效具有模糊性、滞后性、多效性特点。因此,思政课评价要改变过去忽视过程评价的问题,回归“评价促进人发展”的价值旨归,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过程性考核。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动态评估教学过程,用调查、观察、访谈、座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教学过程资料,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结果等进行全景式关照,从而对个人的知识、情感、道德、行为等做出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结论。张 盼: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 96 二是探索增值性评价。教育评价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动态的、复杂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思政课评价要从关注量化指标的结果转向关注人的发展进步
29、,探索评估评价对象发展进步的有效方式。可以尝试跨学科的方式,用教育测量、人格心理量表等检测学生学习某门思政课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变化,以智能化数据平台为依托,做好日常观察记录和数据监测采集,联系过去、当下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相关增量做出动态评判,实现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三是开展元评价。思政课评价体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最具创造性的因素是人评价主体。作为系统内部元素或要素的评价主体,难免受到一些桎梏,加上经验、理念、技术等限制,很难看到系统整体,正如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必须跳出系统,对系统进行俯视,才能“一览众山小”,把握系统全局。因此,持续完善思政课评价体系
30、和提升评价质量,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思政课评价本身,即需要开展思政课评价的元评价。思政课元评价主要针对思政课评价理念和价值导向、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方式采用、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组织成效等开展评价与反思,并及时反馈改进评价行为,从而切实促进思政课评价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2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7.3 王英,韩庆祥.习近平系统思维的生成逻辑 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5.4 张彦.“大思政课”
31、需要“大评价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2):15L.V.Bertalanffy.GeneralSystemTheoryM.NewYork:GeorgeBragiiller,1968:55.6 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8.7 佘双好,张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3.81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奋斗,2020(17):4-16.9 秦书生,索绳斐.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04):30.1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9-03-19(01).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13 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 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责任编辑: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