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4.2.六下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399946 上传时间:2025-01-02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5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六下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4.2.六下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科:语文 课题: 1.花脸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 3、通过朗读(传情达意)(把握重音)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4、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描摹人或物。 2、感受少年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2、你知道关羽这个人吗?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关羽的英雄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她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感染我们读者,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 1)什么是花脸?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花脸是俗称。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二、初读课文 (一)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叙事性散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课文内容:在一年年根,舅舅送了我一个“关羽”花脸,我非常喜欢这花脸。 (二)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朗读描写花脸的有关句子 (1)圈划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注意) (2)讨论:你能概括文中花脸的特点吗? 色彩鲜艳(如:赤红、墨、绿) 凛然不可侵犯(从面、眉、眼角、包头、长巾、胡须等角度的描写) (3)识脸谱,掌握关羽脸谱的特点 陈寿《三国志》: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4)朗读指导:抓住能体现花脸特点的有关词语 2、朗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有关句子 (1)圈划句子 。 (2)练习朗读。 三、课文延伸: 本文,我们除了知道作者喜爱花脸之极以外,还读到了些什么呢? (1)童趣 (2)热闹的过节气氛 (3)给人带来美好享受的民间传统文化 探求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倡导传承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 (展示课件导入议题: 民间文化物品展示——大红灯笼、唐装、踩高跷、陶瓷等等; 民族文化分两大类——精英文化[典籍、诗歌]、民间文化; 精英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思想传统、文化精神。 民间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特征、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冯骥才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字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感悟文本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俺——姓关,名羽,字云长。” 2、然而在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我”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 心理活动: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骄傲之极 心理活动: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 三、反思文本 文中表达了全家人对花脸的喜欢,请说说全家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交流。 师总结: “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集忠义于一身的关羽已被广大的群众所认可、推崇和继承,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四、适时穿插口语目标 当我戴上花脸后,一路引来艳羡的目光,此时我的心理活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并口述“我”的心理活动。 五、课后练习: 1、小练笔。 2、继续搜集能够体现关羽“忠、义”的资料,谈谈你对关羽的认识。 六、相关资料: 1、 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散文集《珍珠鸟》等等。80年代中期后更关注于民俗民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2、作者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的死去。”“如果还不进行抢救,再过二十年,中国一半的民间文化将化为乌有!” 第三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 2我爱篮球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体验作者成长中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体验作者成长中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陈祖芬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我爱……) 说说你有什么爱好? 2、板书:我爱篮球 如果是你,会写些什么呢? 你猜作者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2、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 再读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4、 全班交流。 5、 反复朗读课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6、 小组内交流。 三、 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对篮球的喜爱?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酷暑的操场上,没人。有人没人与我无关,有篮球就行。” “不过对于我,有篮球的地方就是最光辉灿烂的地方。” “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得满头大汗。”……从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11个女生的22条辫子,铰了一地……”为什么? 5、指导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我们成长中有什么追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对篮球的喜爱? 2、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课文表达的仅仅只是“我”对篮球的喜爱之情吗?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4、重点指导: “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 (1)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 (2)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3)照样子写一段话。 5、指导朗读课文。 6、回顾课文,小结。 三、拓展。我们在成长中应该有怎样的追求?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11页第3 题。 第三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2 我爱篮球 全心的投入 忘我的倾注 纯真的洗礼 勇敢的付出 奋不顾身的追求 无可阻挡的奔突 学科: 课题: 3 自行车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改变人称复述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品质,学习作者的自立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卖报的苦与乐,感受作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品质。 教学准备: 1 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2 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查词典弄懂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的零花钱是怎样来的吗? 有一个美国小男孩他的零花钱是靠自己的劳动换来的。 2 板书课题。 二 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同位相互检查预习情况。 3想想课文围绕自行车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我”9岁时,因为想挣一点零花钱,找了一份送报的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由于“我”的兢兢业业,不仅赚了一些钱,而且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他们送了“我”一辆自行车。) 三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 默读课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 分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 得到自行车——卖报——得到奖励 四 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我是怎样得到一辆自行车的?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讨论交流。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4 父亲一天干四份工作,收入仍然微薄,但他仍为我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多么深厚的父爱啊! 五 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来之不易 兢兢业业 精打细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课文 为了我能挣一点零花钱,父亲从他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点钱为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终于可以送报纸了。 二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默读课文,思考: “我”是怎样送报的?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勾下来,读一读。 2 同位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3 全班讨论交流。 (1)送报的苦与乐。 (2)“我”对这份工作的态度 4 指导感情朗读。 三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 默读课文13—20自然段 2 讨论:客户为什么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我”感到幸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3读课文,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 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 课后延伸 这篇课文能引发你那些思考?请将这些思考写下来。 第三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 题临安邸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知道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知道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了解古诗背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3、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 4、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男生读,女生读。 3、全班齐读。 4、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5、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6、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7、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8、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9、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0、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三、研读古诗。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四、延伸拓展。 1、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文中有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郭靖,一个叫杨康,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吗? 2、面对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曾经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诗歌《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 五、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学科: 语文 课题: 语文乐园(一)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歇后语。 2、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3、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2、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1、读歇后语。 2、指名读。正音。 3、说一说这些歇后语的意思。 4、拓展: 你还知道有关三国的哪些歇后语? 二、读一读,体会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1、读一读句子。 2、说说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3、同桌交流。 4、全班反馈。 5、拓展。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朗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正音。 3、再读句子。 4、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句子的意思。 5、全班交流。 6、教师相机指导。 7、指导朗读句子。 8、背诵句子。 二、读一读。 1、自由朗读短文。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质疑。 4、谈谈读书的感受。 三、布置作业。读课外书。 学科:语文 课题:给我一次机会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自荐,态度诚恳,理由充分。 教学重难点:态度诚恳,理由充分。耐心回答同学的提问。 教学准备:收集自己的优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学期我们班要改选班干部,本次选举我们将以推荐和自我推荐的形式开展,请同学们认真考虑,选出你心中的优秀班干部。 1、讨论交流:我们班需要哪些班委?(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提议:班长(两名) 语文科代表  数学科代表  英语科代表 科学科代表  社会科代表  文娱委员  劳动委员 体育委员  每组两名组长(语文、数学) 宣传委员 二、学生交流讨论:谁适合担任什么班委?为什么? 自己适合担任什么班委?担任了自己准备怎么做? 三、学生推荐及自我推荐。 在发言过程中需注意: 1、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 2、要有礼貌,学会倾听。 3、要心态平稳,能主动祝愿别人心想事成。 4、推荐别人要说明理由,自我推荐要说清自己准备怎么做。 四、根据推荐及自我推荐定出班委候选人的名单。 五、民主评议,最后确定班委人选。 板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最美的风景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描述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景。 2、 赞美自己眼中最美的风景和内心最美的感受。 3、 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 描述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景。 2、 赞美自己眼中最美的风景和内心最美的感受。 3、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a) 谈话导入。 你眼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b) 创设情境。 1、 同桌交流: 自己眼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它美在哪里? 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全班交流。 3、 教师相机指导。 灿烂的迎春花,绚丽的火烧云,飞舞的雪花,这些是美丽的风景;鼓励的掌声,信任的目光,父母的背影,这也是美丽的风景。 c) 重点指导。 1、 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景生动的描述出来。 2、 指名说。评议。 3、 赞美自己眼中最美的风景和内心最美的感受。 4、代表发言。 d) 完成草稿。 1、 动笔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景生动的写下来。 2、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 完成习作。 1、 学生继续完成草稿。 二、指导修改。 1、教师针对班上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2、提出要求: 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景是否写具体了。 赞美自己眼中最美的风景和内心最美的感受。 3、 学生互相读文。提出修改意见。 三、修改习作。 1、学生再读习作。 2、根据要求和同学的修改意见,自己修改习作。 3、边读边修改。 四、布置作业。 1、将习作读给家长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2、继续修改习作。 学科: 语文 课题: 4.延安,我把你追寻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4、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延安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二.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句子: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学科:语文 课题:5.井冈翠竹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理解“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意气风发”等词语的意思。 2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3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井冈翠竹经历战火的洗礼,依旧生机勃勃。感受井冈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语句,感受井冈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了解井冈山,井冈山人民斗争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延安窑洞,穿过岁月的烟尘,仍显示出经久不衰的魅力。雄伟的井冈山上绵绵的翠竹,经历战火的洗礼,依旧生机勃勃,令人难以忘怀。 2 板书课题。 读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交流词语的意思。 3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 理清课文条理。 三 读课文,井冈山的竹子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四 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边。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井冈山500里林海里,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 品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在文中找出语句回答? 2 品读语句第12自然段。 3 指名读第12自然段,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 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3——9节,思考: 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2 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魂飞魄散、鬼哭狼嚎”的感情色彩。 “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讨论: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学习10—11自然段。 1 自由读10—11自然段。 2 井冈山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了,井冈山的翠竹又做了哪些贡献? 3 学生交流。 四 揭示中心 1 课文只是在歌颂井冈山的竹子吗? 2 井冈山的人民具有什么样精神? 3 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五 学习写作手法。 1 井冈翠竹象征了什么? 2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 第三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学科:语文 课题:6.沿着红军走的路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8个生字。 2 学习课文,体会儿童团员克服困难,坚持革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儿童团员克服困难,坚持革命的精神。 教学准备:读有关儿童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读下面的词语 春意盎然 豌豆 跋山涉水 神龛 龇牙咧嘴 心急如焚 凶神恶煞 2 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 供()应 干()活 调()查 供()品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交流分段结果。 3、 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 质疑问难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作业 本2.3两题 2、 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 指名朗读第一段。 2、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 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 交流明确。 (1) 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 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 防句练习 (4) 指导朗读 三 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 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 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 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四 齐读最后一段。 (1) 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 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第三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 出塞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板书设计: 学科:语文 课题: 语文乐园(二)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词多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词语的不同含义,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灵活多变。 2让学生深刻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3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 4了解成语的来历,领悟成语含义。 5 以“我的偶像”为主体,练习写人的记叙文。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一词多解。 2 表达自己的真情是实感。 教学准备:积累成语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想一想,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 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再次静心读句子,想想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 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4 指名读。 5 出示句子,指导方法。 6写一组这样的句子。 7 小结规律。 二 读一读,体会分号和句号的作用。 1 自由读这两句话,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 小组互动:了解分号和句号的作用。 3 教师小结。 4品读句子。 5在课文中找找运用了分号和句号的句子,加强认识。 三 读一读,记一记 1 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名言的内容。 2指名读名言,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3师生探究名句含义。 4背诵名言。 5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 成语故事 1 自由读文,说说他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皇上说的“凤毛”指的是什么?在文中勾画下来。 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4试着用这个成语说句话。 5 同桌互讲故事。 二 成语积累 1 成语接龙游戏 2 积累带数字的成语。 3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三课时 习作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你心中的偶像是谁? 你为什么崇拜他? 2 交流 3交流感受,师生共同点评。 二 读要求,明确方向。 1 出示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师生交流习作要求和协作手法。 (1)选择令你难忘的事例来写。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 (3)语言简洁,写出你崇拜他的理由。 (4)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三 对比感悟,提炼方法。 1 欣赏范文。 2 全班交流,小结。 3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我们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 学生习作。 第四课时 一 学生继续习作。 二 小组讲评。 1 小组内交流。 2 集体交流,讨论问题。 是不是一件难忘的事? 有没有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你崇拜的理由? 是否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说? 3教师相机小结。 三 作文修改,定稿。 学科: 语文 课题: 这些故事真感人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生动地讲述英雄的故事。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1 关于故事的主题 2 思考: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英雄的事迹? 二 分工合作。 1 推荐故事会主持人。 2成立小组。 3确定评委。 三 准备工作。 1 搜集资料。 2 主持人准备。 3 确定评价标准。 四 实施与评价。 1 小组内练讲。 2 代表上台讲故事。 3 评选最佳讲述人和优秀小组。 学科:语文 课题: 7.在山的那边 授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谁来说说你们的理想?就是你们以后希望从事哪一项工作?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四、学习课文。 1、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提问、总结。 (1)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2)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2、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5、“哭”蕴含怎样的情感?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 7、“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8、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     9、如何理解“枯干”?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11、“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2、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     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 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 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 5、“山”又有何特点呢? 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二、拓展: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