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木兰诗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这首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充满着传奇色彩。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体现了民歌天真朴素的情趣。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文言叙事诗歌接触不多。木兰诗虽然是一首长篇文言叙事诗,但在文言词法和句法上的难点不多,语言上民歌特色明显,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多数学生早在诵读文本之前,就已经通过故事、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了木兰的故事和形象。这篇文言叙事诗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达成对木兰形象的再认识。教学分析: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朗诵课文,识记文中重点文言词语。(2)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学会表情诵读。(2)学会合作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诗文大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山东济宁被人称为“运河之都”“孔孟之乡”,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古时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英雄,据说也是山东
3、济宁人。她的名字叫花木兰(板书)。但是,除了山东济宁,河南、河北、湖北、甘肃等地也纷纷强调自己是木兰的故乡。目前,关于木兰家乡的说法尚无定论,但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各地人们都争着认木兰做老乡呢?教师小结:木兰是英雄,并且她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从古到今各地人民都崇敬热爱着她。今天我们就到木兰诗中感受这位勇敢而亲切的女英雄。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辨析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4、在你的印象中,木兰是
4、怎样的形象?三、局部探究(一) 品读第1、2节。1、木兰为何叹息?2、有人说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却从“叹息”写起,这样处理贬低了木兰的形象。你怎样看?(二)品读第3节。1、画出描写木兰准备行装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过程吗?哪一种表达更好?2、在“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中,句子节奏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九言,分别带给你什么感觉?(三)品读第4节。第4节共有六句,思考:诗歌在这里故意隐去了什么内容?(四)品读第5、6、7节。1、木兰面对天子的赏赐,为什么选择还乡?2、读第6节,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四、整合延伸征前焦虑、征途思亲,屡建奇功后又辞官还乡,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勇敢而又淳朴的女英雄。她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她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她首先是一个女性,一个思亲想家、并非天生顽强的女性,然后才是英雄。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传诵和演绎木兰的故事,把她改编成戏曲、电影、动画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究:这些影视作品对木兰的形象做了哪些改编?你更喜欢哪一个木兰?五、作业设计1、积累本课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2、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写一写你心中的花木兰形象。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叹息 还乡 备战 女 英雄 思亲 爱美 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