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论语》中“孝”的思想.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38821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论语》中“孝”的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论语》中“孝”的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论语》中“孝”的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论语》中“孝”的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论语中“孝”的思想 姓 名:余博扬学 号:2014101041课 程:先秦诸子选读院 系:文学院专 业:汉语言文学摘要:“言语质朴而意境深远”,这是我读罢论语所获得的第一感受。这本书中处处体现着孔子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如重礼仪、重自省、重教育、重修养等。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这些观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反而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思想就是“孝”。论语中的大量篇幅都围绕“孝”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讨论,突出了其重要性。希望对“孝”的进一步探讨能够使我们更加重视这一传统观念,并积极地将其践行于现实生活当中。关键词:论语;孔子;孝;自古以来,“孝”始终是我

2、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和睦,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弟子规开篇第一句便说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孔子看来,“孝”又是“仁”的根本所在,是一切个人道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孝”在孔子心中的地位显而易见。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2页,1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中华美德,“孝”究竟有着

3、怎样的具体含义?论语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14页,27孔子认为,仅仅知道赡养和侍奉父母是远远不够的;乌鸦尚能反哺,羔羊也可跪乳。如果不懂得心存敬意,那么这和饲养犬马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孝”中首先包含着尊敬的概念。反观当今社会,我们暂且不论能否对父母保持尊敬的态度,很多人甚至连基本的赡养和侍奉都难以做到。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于理所当然地享用父母耗尽半生心血换来的成果,却丝毫没有感恩之心和回报之念。新闻中常常报道,父母一生省吃俭用,艰难地把几个孩子养大,到头来却连一个

4、安居之所都没有资格得到。子女们向来只知道互相推卸责任,最终逼得父母住进养老院。此外,由于我国人口压力过大,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父母往往更加呵护子女,这便容易导致年轻人缺乏必要的家庭责任感,并且难以获得内心的真正成长。在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终止到十八岁,大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用;然而在中国,多少人一辈子都要靠着父母的帮助维持生活。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为何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思想却在一点点倒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只有做到尽力赡养并尊敬父母,才能算得上无愧于他们多年的辛劳与付出,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其次,“孝”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做到修行己身,努

5、力做好自己以使父母感到内心安定。论语为政一篇中提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14页,27孟武伯曾向孔子请教孝道的意义。孔子回答他,如果父母只需为了孩子的疾病而担忧,这便是最大的孝。父母健在时,我们应当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道理和人格的事情,在各方面力求尽善尽美,以免父母担忧伤心。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长久的陪伴才是孝的表现。其实不然。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只要内心足够善良坦荡,并且衣食无忧、生活安乐,父母就会感到慰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40页,419孔

6、子并非一味地要求子女陪在父母身边,他强调的是子女不应走得太远,即使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也一定要向父母讲清去处,提前安顿好父母,这样才不会让他们为自己过多担忧。从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孝敬父母也是要以保证自身的幸福为前提的。如果我们只知一味地替父母考虑而无法使自己的幸福得到满足,这也不是孝的表现。同时,我认为这句话中还包含着子女应当通过正确合理的方法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做人,用自己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果来孝敬父母,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内心感到踏实,父母也不会感到担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自身的无能走上错误的道路,为了使父母开心而不择手段。试想一下,倘若用偷盗、诱骗等不正当的方式

7、满足自身利益并赡养父母,父母能够感到真正的幸福吗?因此,孝顺父母一定要讲究正当的方式。此外,孝敬父母并不等同于事事顺从,而应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40页,418孔子主张在侍奉父母时,如果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子女要轻微婉转地劝止;当看到自己的建议没有被听从采纳时,仍然要保持恭敬,不可触犯他们。虽然因此感到忧愁,但绝不怨恨。孝敬父母并不意味着盲目听从,以至于失去自己的意志。很多时候,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子女传授经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劝导,希望我们少走弯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

8、化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经验并不是永远适用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有选择地接受。同时,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到的“无违”,也并不是要求我们对父母的一切要求言听计从,而是当看到他们做得不对的地方时,要及时指出并劝止。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始终保持温和、恭敬的态度。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皇帝”、“小公主”、“啃老族”等现象屡见不鲜。子女往往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肆意妄为,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懂体谅的性格。当我们读过论语,就会明白作为子女应当如何对待辛苦操劳、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其实,“孝”并不是一个空泛、遥远的概念,它正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当中体现出来的。我们不需要许下不切实际的誓言

9、,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大事;有时候一个真诚感恩的拥抱,一通饱含关心的电话,一份充满爱意的礼物,都可以让父母感到慰藉和快乐。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我们在慢慢成长,父母也在渐渐老去。所以我们应该越来越感到时间紧迫,尽最大的努力回报他们给我们的爱。否则,真正等到来不及赡养父母的那天时,我们的心中只有无尽的后悔和自责。论语中有关于“孝”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示,从现在起开始改变。“百善孝为先”,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代延续下去。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