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三第二阶段历史复习讲义
一、俄国的发展历史
1、名称的变化
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
2、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名称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工人起义)
时间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
地点
彼得格勒
彼得格勒
领导人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
目的
推翻沙皇俄国的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结果
胜利;两个政权并存
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P4):①、②、③、④、⑤是现代史的开端(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②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引起政治的动荡
目的: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内容: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商业——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新的表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精神:创新精神,改革精神
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颁布《新宪法》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弊端:政治上——权利过于集中;忽视民主与法治建设;个人高度集权
经济上——忽视商品经济;否定市场机制;计划经济,阻碍企业积极性
评价:特殊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二战时期),但长期下来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二战中的苏联
①苏联参战:德国偷袭苏联(1941年6月),二战规模扩大
② 二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1943年春)
5、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发展困难,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苏联的解体
时间:1991年
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解体的启示:
启示: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改革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
B、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美国的发展历史
1、一战后美国开始主导世界
①凡尔赛体系(列强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体系)
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
②主导国:英国、美国、法国
③条约《凡尔赛和约》(内容:①②③④)
④获益国:英国、法国、日本
⑤受挫国:中国(弱国无外交);美国(帝国主义直接的矛盾加深)
②华盛顿体系(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体系)
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1921年
②主导国:美国
③条约:《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
④获益国:美国
⑤受挫国:中国(被几个帝国主义重新支配);日本(与美国的矛盾加深)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爆发:美国金融领域
②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③影响: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3、罗斯福新政
背景: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时间:1933年
目的:重振美国经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根本目的)
内容: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整顿农业;调整工业,颁布《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新的表现: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4、二战中的美国
①美国参战: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③亚洲转折:中途岛战役,重创日本
④诺曼底登录:指挥:艾森豪威尔
军队:英美盟军
作用: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⑤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决定组建联合国,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⑥战争结束:美苏联军1945年5月,易北河会师,德国投降;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5、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
①“二战”期间至五六十年代,超级经济大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创建了良好的国际市场
②7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由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危机
③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6、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背景:欧洲战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百废待兴
目的:控制西欧,牵制苏联,实现美国扩展
7、美国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符合国情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罗斯福新政)
三、欧洲各国与日本的发展
1、一战后的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加产生了新的矛盾(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新体系)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德国:1933年,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1936年建立了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
轴心国集团:东京——罗马——柏林(1937年)建立,并肆意扩张
3、绥靖政策
推行:英国、法国等国推行的安抚、纵容政策
顶峰:慕尼黑会议
影响:刺激了德国的侵略野心,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二战中的欧洲与日本(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德国偷袭波兰: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
②德国偷袭苏联:1941年6月,二战扩大
③日本头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二战进一步扩大
④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1945年9月9日,对南京国民政府投降
⑤启示:法西斯势力不能姑息和纵容,应该给予坚决的打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战后的欧洲和日本
①欧洲
背景:百废待兴
发展:原因(①基础;②政策;③外援:马歇尔计划),代表:联邦德国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时间——1967年
性质——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联盟:时间——1993年
性质——向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
②日本
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的资本主义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