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一:武汉市第十三中学“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表一、基本信息学校武汉市第十三中学课名桥之美教师姓名魏立学科(版本)语文(鄂教版)章节第四单元 知识点或能力点说明文阅读年级 七年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找关键句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归纳“桥之美”的内涵并总结文中揭示的美学原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感受自然和生活。三、重难点1.重点:用文中的关键句和中心句归纳整合“桥之美”的内涵。2.难点:理解运用文章揭示的美学原则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阐述了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文字极富
2、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首先,在布局谋篇上新颖独到,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写桥之美。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接着作者举了四个例子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再次,本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语言优美,富有情味而且极富哲理性。本文作为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学习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
3、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文教学重点是:运用文章的关键句整合“桥之美”的内涵;教学难点是:理解运用文章揭示的美学原则。针对教学重点,采取整体感知、重点段落分析和语境解读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而通过整合关键句和中心句的方法归纳“桥之美”的内涵。针对教学难点,在理解了“桥之美”的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文中的第二、三两段分析归纳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并用这些原则从对比、变化、和谐的角度鉴赏诗歌沁园春雪。七、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时间活动
4、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三省四环节教学模式应用及分析 一、导入(启发探究) 4分钟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学习。1.猜一猜:样子像船不是船,永远停在江河畔; 火车汽车它能载,光载东西不开船。 (打一建筑物) 2.欣赏各式桥梁图片,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欣赏这些图片的感受。3.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桥的图片。学生各抒己见看到图片的感受。一名学生朗读作者简介。导入二、自省(自主探究) 8分钟解决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关键句。1. 检查生字词注音,纠错并朗读。2.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请从课文第3段中找到关键的句子来回答。3.精读课文。组长检查组员生字词对错情况,并在学案上订正;反馈后订
5、正并朗读。各组长安排精读任务。自省三、交流互省(合作探究)10分钟熟知主要的说明方法;学会提取文章的有效信息。1. 读4-6段,作者主要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桥之美”呢?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吗?2.赏析文中例举的桥之美。思考:桥之美,美在哪?若果不美,又是什么原因?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分条陈述写在学案上。各组长统计答案,处理不同意见,修改完善后再反馈。交流互省四、他省8分钟归纳“桥之美”的内涵,总结文章揭示的美学原则。1. 由文章的这些举例,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读了作者对这么多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请从第2、3两段中找出三个关键词。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适当点拨
6、。他省五、练评15分钟理解运用文章揭示的美学原则进行诗歌鉴赏。1. 运用文中揭示的美学原则从对比、变化、和谐的角度鉴赏诗歌沁园春雪。2. 小结3. 作业布置每两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合作探究,归纳并补充。交流展示。练评八、教学反思桥之美是小品文。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引领我们去看此前虽感觉到美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和谐、变化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在这样一节以“合作探究”贯之的语文课上,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们
7、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愉悦了审美,而且在贯穿全课的阅读中,在对课文富有情趣的欣赏中,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在深入内质的思考中,会引导培养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视野,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创新的勇气。这样的语文课,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课堂上才能出现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较好的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当然,这堂课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可以将前面的环节压缩一下,留下更多的时间将给学生“理解运用”,并作点评。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