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7月第 4 期 总第 148 期Jul.2023No.4 Serial.148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收稿日期:2023-04-24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同群效应视角的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研究”(2022SJYB1378)阶段性成果;常州市2023年软科学课题“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机制的对策研究以常州市为例”作者简介:李枫(1982-),女,辽宁凌源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我国经济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时期,而目前经济
2、增长存在一定困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成效,新时代经济增长关键动力也是科技创新。学术界对经济增长新动能、新动力的概括,多数都提到了科技创新或新技术、新业态等,但对科技创新如何发挥好新时代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认识并不完全到位。对于创新的研究,更多的是描述现状、计量过去,而对其培育机制的认识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往往比较空泛,与现有的观点和措施没有太大差别,这对于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效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在经济、国防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只有科技得到全面发展,并且站在科技最前沿,才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等各方面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而要让科技水平全面站在世界前沿,必须针
3、对科技效率的影响因素,精心设计,打破常规,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制约中国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率和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在于创新机制。我们必须切实解放思想,大力度改革创新机制,把科技人力要素选用好、激励好,把科技财力要素使用好。当前,对这几个关键问题必须突破原有机制框架,作出切实的改革。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创新机制突破的三个重点问题李枫1,2(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摘要: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增长最有潜力、作用最大、最需攻关的新动力之一是科技创新提效。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需要突破原有科技创新机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4、。在人才选用和使用方面需要学校招生和单位人才录用实行彻底的开放性竞争,使用科技人员区别对待其年龄,行政岗位与科研岗位分离,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适当分工。在人才激励及其科技评价方面需要把读者作为刊物评价的权威主体,课题项目本身不作为科研能力与业绩评价的内容,实行全面的大评委库网络双盲终审,打破常规破除“唯资历”“唯身份”等现象。在国家科技财力使用方面需要改革资金分配方法,实行资本式投入,大面积用于奖励,更多地投入国有企业。关键词:创新机制;人才选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科技投入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23)04-0023-0823一、提高科技人才选用和使用效率
5、需要新认识科学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是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前提保证。提高科技人力选用和使用效率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当前最需要、最重要的是在人才选用方面实行更为充分的竞争,科学对待科技人才的年龄,在人才使用方面重塑分工。(一)高效的人才选拔需要彻底的开放性竞争在人才教育培养的选拔方面,要通过充分的竞争,让学生的智力与学校的质量充分匹配,尽可能让高智力人才受到尽可能高水平的教育,以便青年人人尽其才。为此,一是国家重点大学应当面向全国开放招生,主要培养尖端人才的排名前十的大学,或42所“双一流”大学招生不应对各省分配名额。二是大学招生应不超额调档。大学招生比招生数高出一定比例调档,并不能提高
6、录取质量,反而为走后门提供了空间,用电脑竞分录取是最公正也是最有效的录取方式。三是大学不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干扰,因此并不能提高而会降低大学生录取的质量。实际上,招生面试仍然停留在一般交流的水平上,并没有利用客观的科学的心理测试,对于辨识考生的智力、能力没有实际作用。如需考查超常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特殊才能,可以根据其成果直接加分。有些人面试时口头表达能力强,可能擅长做领导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但这些人才在优秀考生中是足够用的。博士招生也应推进专业课国家统一考试,并缩小面试的作用。四是省级重点高中应面向全省开放招生。可以保留一批重点初中甚至重点小学,为天才儿童的高效培
7、养提供舞台。在科技人才单位录用方面,国有单位、后进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人才选拔工作亟待改进。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人才质量存在差距,已有的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失。本地走出去的一流毕业生完全不回流,那些重点学校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宁愿在城市送快递,宁愿改行做普通工作,也不会返回家乡。这些领域国有单位招录人力时往往是三本毕业生甚至专科毕业生在竞争。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这些地方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以外,人才的选用机制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实际上,这些地方事业单位的待遇,相对于这些地域的物价和房价,也不算太低。人才的选用机制的问题在于“这些领域人才选拔录用不能平等竞争”。有些国有企
8、业在某方面用人往往一个人起决定作用,会存在“一言堂”的现象,虽然录用人员要考试,但面试阶段有“打招呼”的机会。为了让高水平人才被录用,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需要新录用科技人才的时候,单位只可提出准备选用的人才的专业和层次要求,一律公开报名,由政府分别组织统一的社会化考试、双向匿名面试和统一考核录取。此外,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也需要公开竞争选拔。(二)区别对待科技人员年龄能大大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在使用科技人才时,对其年龄要求应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心理学家把智力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依赖先天禀赋,一般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降低,也有人认为流体智力在青春期达到最高峰,而1
9、0年后到22岁后开始衰退。“晶体智力”建立在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成年甚至老年期一直维持在高原状态1。周建中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科学界顶级精英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重要产出成果都是在青年时期研究出来的;而普通科研人员则存在青年期和中老年期成果产出双峰或产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根据“流体智力”年轻时达到顶峰和顶级成果往往由青年人研究出来的特点,应鼓励一些重点学科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尖端科技攻关挂帅者应多安排4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根据“晶体智力”在成年、老年期一直处于高峰状态的特点,一般较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包括县、乡级较高水平科技人才,55、60、65岁退休是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完全有必要让骨
10、干人才继续在职从事科技应用、教学、医疗等工作直至70岁左右,甚至达到80岁,而持续产出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技人才,在脑力仍然很强的70岁左右还可以继续充当科研创新的主力或带头人,并在决策和24评审中享有发言权。与纯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经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一般60岁左右才达到或仍处于科研的黄金时期。据统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发表获奖成果的平均年龄是59岁3,在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学科,有些人80多岁、90多岁还能写出思路清晰富有新意的文章来。科研成果持续产出的人才在55、60、65岁就退休,而一般新参加工作人员需要5年左右才能成为成熟员工,这会显著降低业务工作质量并大大增
11、加财政人力开支,因而是极为低效的。因此相关人才的退休年龄也应大大延后。在老龄化严重的中国,这一点尤为必要。(三)行政岗位与科研岗位分离必定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在现有评审制度下,担任领导干部获得更高职称、更高称号、更高项目和级别更高成果与奖项的概率更高,因此把成果突出的专业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才能留住人才,调动其积极性。领导干部兼有专业技术职务兼做科研工作,在占有更多科研资源、享有更多科研权力的同时,又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科技攻关;如果凝神静气进行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地做好领导工作。领导工作与行政工作基本分离的原则曾经被推行但是无疾而终。如果把领导工作与科研工作分离的制度贯彻下去,让科研骨
12、干集中精力从事创新,科研的实际效果必将大为提高,所以行政岗位与科研岗位相对分离对于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对领导干部和其他管理干部应不进行科技成果考核,主要领导干部和其他行政干部不能申报科研项目,要限制业务主管领导申报科研项目的数量,领导干部和其他行政干部在管理岗位上不能申报高一层次职称。为顺利推动这一工作,可做好以下配套工作:对剥离专业工作的原“双肩挑”干部可保留其原有职称待遇,大力精简行政领导干部职数,实现科研相关评审的公正性,保证专业出身担任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的管理干部收入不因没有科研绩效奖励而低于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收入水平,根据本单位科技人员获奖情况对领导挂钩奖励。
13、(四)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适当分工将大大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大学乃至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相互促进,但也明显互相干扰,很多努力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备课花费的精力明显过少,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请人代讲的现象很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很多承担较多教学任务的研究型教师又不能聚精会神从事高水平创新。某高层次大学以冲击世界科技前沿为目标从境外引进一教师,后遭该教师拒绝,原因就是该教师认为引进后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顶级水平的创新。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必要途径。为此,对于科研成效突出的教师,每学年可只在一个学期安排一门课程,特殊情况在多数年份可以不安排课程。对难以作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教师,包括重点大学的教师,
14、可不要求其作出科研业绩但要加倍承担教学任务并加强教学质量考核,且予以奖优罚劣。科研机构应接受学生实习,但要集中精力从事创新研究,为此应当禁止其办学,尤其是禁止其兴办已经十分过剩的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办学,国家级大型科研机构至多可以培养小量博士。有些科研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可以聘用科研助理。(五)国际竞争需要限制高水平人才出国定居几十年来,我国顶级大学中的优秀毕业生大量出国不归,造成严重的竞争力最强的人才的损失,近年来归国人才增加,但回归者和外流者质量不对称。缓解顶级科技人才流失问题的可选措施,一是政府要把它明确为一个问题,把反对优秀人才外流确立为国家观点,树立为社会观念,列入一流高校思想工作和
15、思想品德课范围;二是要切实消除科研领域不平等竞争的弊端,为科技人才构建优秀人才容易得到认可、能力贡献与利益切实匹配的学术环境,以便更好地吸引与留住人才;三是要为优秀人才外流设置障碍,如通过签约建立高层次人才出国定居的培养费用补偿机制,国内人才选用不把出国经历列为重要条件,部分学校与专业建立定向招生制度,对高层次人才限制办理出国定居手续。25(六)提高科技队伍水平需要调节高水平科技人才配置效率我国西部和东北大批高级科技人才流向东部地区,重点院校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少数行业,如在国民经济十九个行业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生主要流向四五个行业(见表1),而我国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直接决定一国竞争力
16、的也是制造业,制造业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的行业,高水平毕业生流入却很少。表1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主要行业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北京大学本科生26.3511.0214.8625.563.046.071.44硕士研究生24.7622.8819.878.354.624.162.53博士研究生9.124.309.1947.5619.690.441.53清华大学本科生27.64.313.610.08.26.513.3硕士研究生28.620.221.85.76.03.83.2
17、博士研究生13.44.210.541.915.91.15.4数据来源:北京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https:/ 非银金融业人均薪酬超70万,2021年05月11日,https:/bai-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5。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科技成果评价要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6。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26“怎么评”的问题,政府机关有一定原则要求,学界也有一定的讨论,但是根据我国科技评价现状,要想真正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提
18、高科技人力激励效率,还需要进一步转换思路,从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传统观点中解放出来。本文认为以下四点很重要。(一)读者是刊物及其论文评价的权威主体对于论文的评价标准,有关部门提出过相关要求,但能否按正确的标准评价刊物及其论文,会受到评价机制的重大影响。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最常用表达形式,其质量高低和贡献大小取决于其用途,而其用途是通过读者即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科技研究者、科普工作者和教师学生来实现的,因此,对论文最恰当的评价者是读者,但是现在论文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其他作者的引用量和引用率,与此相应的是,对登载论文的期刊,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被作者引用的情况。论文的作者引用量与社会贡献有原则性区别
19、。别人论文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被作者借鉴甚至照搬但不一定被明示引用。引用著名人士和高级别单位人士的论文会让自己的论文显得“高大上”,所以很多参与核心期刊竞争的期刊都把向著名人士、高级别单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征稿当作自己的突出任务,并把作者身份作为录取稿件的突出标准。实验性文章和计量性文章容量被引用,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CSSCI等核心期刊基本不刊登纯文字性文章,很多计量性文章用复杂的甚至“谁也看不懂”的方法证明无关痛痒的甚至“谁都知道”的观点。计量文章的局限性是描摹现象,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难以实现突破性创新,缺乏实际意义,但在引用标准的重压下,他们还是只刊登此类文章。尽管国际学界对此早有
20、清晰的认识,尽管很多期刊主编和编辑对此也非常不满,但在引用标准的重压下,他们还是只刊登此类文章,包括大量的学术游戏文章,学者们也往往对此习以为常。非热点主题和非主流观点引用率低,创新性强也会遭遇冷遇,而一些被反驳的论文,却会因为被反驳而增加影响因子。因此,建立以读者满意度为中心的期刊评价标准来引导论文的录用和写作,将极大改善论文的质量,并增强“以刊评文”这一效率高而且比较客观的科研评价途径的合理性。在高级网络时代,由读者评刊,只要观念和立场转变,就非常容易做好。(二)课题项目本身不是科研成果因而不应成为科研能力与业绩评价的内容长期以来,承担与完成“课题”的级别与数量是人才招聘、项目申报、职称评
21、审、人才评定、大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条件,甚至课题经费数也被看作科研成绩之一。由此,很多单位的科研工作以课题为中心,例如总结工作课题第一甚至不提论文和技术,人才招聘、职称评审等也是言必称课题,这就形成了“课题为大”“课题是必要而重要的成果”的科研评价标准,由此造成了劳神费力消耗时间争课题的白热化竞争,很多学术期刊也把是否为课题论文作为稿件录用的标准之一,甚至基本是必备标准。其根源在于,承担与完成“课题”的级别与数量是项目申报、大学评价、人才评比的重要条件,甚至课题经费数也被当作科研成绩之一。实际上,有课题的科研工作与无课题的科研工作没有高低之分,是高是低要看最终成果创新成效是高是低,区别在于一个接
22、受了国家的资助,另一个则没有,后者社会成本更低,是更值得鼓励的科研方式。更重要的是,课题不是成果是成本,论文、技术、发明专利、设计、行业标准和经济社会效益等才是成果。课题完成了什么成果,课题承担者就是取得了什么成果,把承担课题作为科研评价内容是离开成果评成果。因此,各项科研相关申报、评价都不应填报承担或完成过什么课题。(三)大评委库“网络双盲终审”是促进科技评价工作公平而有效率的不二选择学界部分舆论和有关部门强调对科研成果要重质量、轻数量。实际上,国家和学界从来都在强调科技成果主要看质量。问题在于提要求作用较小,一般的措施作用也有限。关键在于质量是怎样认定的?没有科技成果质量评价机制的根本进步
23、就不可能对科技成果的质量作出科学认定。一些学者总是津津乐道“同行评价”,而实际上中国的科研评价基本上通行的就是同行评价。问题在于同行评价的效果在西方也许差强人意,而中国27在文化传统中存在“人情社会”的现象,这种文化不会被很快消除干净,而这种文化因素会导致同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中国科研评价的主要弊端正是主要出现在同行评价的过程中,其次是出现在行政审批行政主导的过程中。实事求是直面现实,就应当承认,科技领域存在一定的“关系”和“人情”的影响,这种影响危害很大。人们不断批评学术界、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官本位”、行政化,而官员获取过多的资源与利益大多也要借助于“关系”评审来实现。大量的网络舆情和人
24、们的街谈巷议(网络舆情和群众意见是“理论联系实际”中的重要“实际”,是科学抽象的重要基础信息;尽管往往无法通过准确统计去证明)说明,上到评院士、下到评讲师等一系列与科研有关的评审诸如项目、经费、奖项、职称、代表作、“帽子”、学科建设、“工程”等等,都有可能渗透进去一些人情关系的影响。不合理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创新型人才积极性下降,致使一些较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不能全心全意沉浸于研究工作而是向往官位,并将很多精力乃至财力用于形式多样的“关系”培育上,也造成一些地区、单位不擅长“公关”的优秀人才甚至是顶级专业骨干的流失。阻碍科技进步的主要问题就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决不能让
25、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应酬性活动、迎来送往活动、评审评价活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上7。在高级网络化时代,与科研有关的一系列评审活动,尤其是终审活动,包括最高层次评审工作,构建将以人数众多的评委库为基础的“网络双盲终审”作为中心的科技评价方法,完全能够克服“关系”学术、情面评审的重大弊端。不仅如此,以人数众多的评委库为基础的评审,还能突破小圈子,有助于突破学术权威的垄断地位和门户之见,有利于鼓励观点上的“异端”,支持创新思想的萌芽。人们也许会对此提出种种怀疑和反对的借口,但只要我们下决心解决科技界的主要弊端,一切细节问题都不是问题。例如,即便学术评价需要会议讨论,也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进行匿名交
26、流。为了让评委敢于支持创新,应明确评委不对学术观点的错误负责。实际上,期刊也不应对一般性观点错误负责。(四)在科技相关评价方面,澄清不恰当认识需要全面解放思想例如,为了破除“唯资历”“唯身份”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关键技术项目应“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8。实际上,这个原则对任何科技工作都是适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身份的情况十分严重,没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这种状况就难以扭转。如果各类科研评价例如项目课题申请的送审件和评审表只显示申报者取得过的科技成果及其内容提要,而不显示、不填写申报者的单位、身份和荣誉称号,这才有可能实现科技攻关“英雄不问出处”“谁都可以揭榜”的科学精神和平
27、等竞争境界。再如,发表论文不署单位名称而署身份证号码,或匿名终审,也许是彻底做到唯水平录用的好办法。还有,在评价标准正确、评价机制科学的前提下,高质量的论文及其他成果就能鉴别出来,优胜劣汰的局面就会充分形成,这时,高级别论文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值得奖励,而设置限制论文数量的代表作制度会使不勤奋者受益。此外,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并不成反比,那些有能力拿出较多成果的人,一般而言,成果的质量也相对更高。至于成果较多会不会影响教学工作,那取决于能不能让教学评价起作用。三、提高科技财力的使用效率需要新思路科技财力投入机制与科技财力分配机制的合理化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保证。当前,切实提高我国科技财力的使用效
28、率,也需要突破旧的科技财力投入与科技财力分配方法的思维框架。(一)科技计划与经费分配办法的科学性是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条件科技经费分配的科学性首先取决于科技计划的科学性。国家宏观科技计划必须抓住科技的重点、前沿和关键,如推动研发体系的完整性,建设好大科学工程设施,优先支持“卡脖子”技术,掌握国防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发展好粮食等民生科技和生态科技。我国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使用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经费比例明28显偏小,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见表3),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不利于长远发展和顶级技术的突破。这就要求政府科技经费多投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29、为此,政府科技投入要少用于税收优惠,少用于财政补助,而多直接投向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重要企业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项目。同时也要运用政策激励企业研发费用多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表3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使用结构的国际比较研发经费种类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试验发展经费英国18%左右43%左右36%40%美、日、韩20%以内,百分之十几20%左右60%70%法国大约1/3大约1/3大约1/3中国20185.5%11.1%83.3%中国20196.0%11.3%82.7%中国20206.0%11.3%82.7%中国20216.09%11.3%82.3%数据来源:2018年、2019、2
30、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胡林元、黄辰、徐婕、张明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不同类型的R&D经费规模、结构及其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官方账号,https:/ 王通讯.人才最佳创造年龄规律 J.中国人才,2008(5):31-32.2 周建中.科研人员成果产出与年龄相关吗?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9):87-92.3 林曾.夕阳无限好从美国大学教授发表期刊文章看年龄与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108-121.4 姜长云.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J.开放
31、导报,2021(3):3.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EB/OL.2018-07-03.http:/ 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EB/OL.2021-08-02.http:/www.xin-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讲 话EB/OL.2021-05-28.http:/ 习近平.关键核心技术可以搞揭榜挂帅 谁有本事谁揭榜EB/OL.2016-04-20.https:/ 刘慧芬.产权制度、实业金融化与创新研发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0(1):99-109.10 何凤,张柳亮.高校科研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管理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9):116-125.责任编辑:李永亮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