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6652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0卷第5期2 0 2 3年1 0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S o i l a n d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3 0,N o.5O c t.,2 0 2 3 收稿日期:2 0 2 2-1 0-1 3 修回日期:2 0 2 2-1 1-1 0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扩散中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采用行为与机制研究”(4 1 7 7 1 1 2 9)第一作者:赵孟丽(1 9 9 8),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 a i l:1 9 4 2 9 7 5 9

2、 9 2q q.c o m 通信作者:李同昇(1 9 6 0),男,陕西岐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优化调控研究。E-m a i l:l e e t a n g n w u.e d u.c nh t t p:s t b c y j.p a p e r o n c e.o r gD O I:1 0.1 3 8 6 9/j.c n k i.r s w c.2 0 2 3.0 5.0 4 9.赵孟丽,李同昇,李炬霖.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 0 2 3,3 0(5):3 2 5-3 3 4.Z HAO M e n g l i,

3、L IT o n g s h e n g,L I J u l i n.S t u d yo n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ya n d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J.R e s e a r c ho fS o i l a n d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 0 2 3,

4、3 0(5):3 2 5-3 3 4.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赵孟丽1,李同昇1,2,李炬霖1(1.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 1 0 1 2 7;2.西北大学 陕西省情研究院,西安7 1 0 1 2 7)摘 要:目的 探究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及协调关系,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2 0 0 02 0 1 9年渭河流域8 8个县区人口和G D P数据,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等方法,从总体和局域分析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的动态演变特征,并基于面板数据对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

5、结果(1)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不均衡程度经历了先减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不均衡指数由2 0 0 0年的0.1 0 5上升至2 0 1 9年的0.1 0 7,区域发展差异一直存在;(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特点,但人口要素主要聚集在渭河干流沿线县区,经济要素则主要以各市辖区为聚集中心;(3)根据不一致指数,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均衡发展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5种类型;(4)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不仅受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影响,还与城市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明显关联,解释变量在不同时期影响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渭河流域区

6、域发展不协调形势严峻,推动流域西北部县区发展,缩小省际发展差距,促进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仍然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关键词: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 1 2 7;C 9 2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5-3 4 0 9(2 0 2 3)0 5-0 3 2 5-1 0S t u d yo n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ya n d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S p a t i a lD i s t r

7、i b u t i o n i n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Z HAO M e n g l i1,L IT o n g s h e n g1,2,L I J u l i n1(1.C o l l e g eo fU r b a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s,N o r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7 1 0 1 2 7,C h i n a;2.S h a a n x iI n s t i t u t eo fP r o v i n c i a l

8、R e s o u r c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N o r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7 1 0 1 2 7,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9、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 i n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w e r ee x p l o r e dt o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r e d u c i n gr e g i o n a lg a pa n dp r o m o t i n gr e g i o n a l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M e t h o d sB a s e do np o p u l a t i o

10、na n dG D Pd a t ao f8 8c o u n t i e sa n dd i s t r i c t s i n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f r o m2 0 0 0t o2 0 1 9,t h e i m b a l a n c e i n d e x,g e o g r a p h i c a l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i n d e xa n do t h e rm e t h o d sw e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11、 l yu s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d y n a m i c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t h e 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f r o mt h eo v e r a l l a n d l o c a l l e v e l s

12、.B a s e do nt h ep a n e l d a t a,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s p a c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w e r e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1)T h ei m 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i n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13、 i nh a du n d e r g o n eap r o c e s so f f i r s td e c r e a s i n ga n dt h e ne x p a n d i n g.T h e i m b a l a n c e i n d e xh a di n c r e a s e df r o m0.1 0 5i n2 0 0 0t o0.1 0 7i n2 0 1 9,a n d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h a da l w a y se x i s t e d.(2)T h

14、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 w a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d e n s ei nt h es o u t h e a s ta n ds p a r s e i nt h en o r t h w e s t,b u t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s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 t h e c o u n t i e s a n dd

15、 i s t r i c t s a l o n g t h em a i ns t r e a mo ft h e W e i h eR i v e r,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f a c t o r s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t h em u n i c i p a ld i s t r i c t s.(3)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i n d e x,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16、n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t i o n i n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c o u l db ed i v i d e d i n t o f i v e t y p e s:e c o n o m i cp o l a r i z a t i o n,e c o n o m i c a d v a n c e,b a l-a n c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p u l a t i o na d v a n

17、 c e,a n dp o p u l a t i o np o l a r i z a t i o n.(4)T h e s p a t i a l i m b a l a n c e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a sn o to n l ya f f e c t e db yt h em a r k e tm e c h a n i s ma n dt h er o l eo f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b u t a l s oo b v i o u s

18、l yr e l a t e dt ot h el e v e lo f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o fc o u n t i e sa n dd i s t r i c t s,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e x p l a n a t o r yv a r i a b l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w a sa l s od i f f e r e n t.C o

19、 n c l u s i o n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u n c o o r d i n a t e dr e g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 i ss e v e r e.I t i ss t i l lo n eo f t h ep r o b l e m s t ob es o l v e d i nt h ef u t u r et o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u n t i e s i

20、 nt h en o r t h w e s to f t h i sb a s i n,n a r r o wt h e i n t e r-p r o v i n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g a p,a n dp r o m o t e t h es p a t i a lb a l a n c eo f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K e y w o r d s: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s p a t

21、i a l e q u i l i b r i u m;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 过分悬殊的区域差异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1-3。在统一市场、信息对称的理想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应当是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趋于一致且集聚水平相当4,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存在偏差是必然。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匹配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二者的空间关系成为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备受经

22、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关注5-6。最早提出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是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主要探讨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7。西蒙库兹涅茨认为人口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繁荣具有促进作用,马尔萨斯则认为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8。近年来,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涉及全国9-1 0、省域1 1-1 2及城市单元1 3-1 4等各个尺度。从研究区域来看,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1 5,对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运用区域重心2、地理集中度1、不一致指数1 6、空间自相关分析等1 7方法探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系;从研究视角来看,从单一研究人口与经济

23、空间分布,转向深入探讨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关系。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演变角度来研究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8,1 5。已有研究表明,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受历史积累、生产要素流动、市场机制及政府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者空间分布不一致程度越高,区域差异也就越明显。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与进展,但对以自然地理单元或自然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区内部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较少,对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的演变特征关注不够,对不同发展阶段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欠缺。目前,我国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日趋复杂,全新的人口分布态势

24、及流动格局等深刻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1 8;学术界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也正在从行政区、方位区、类型区和政策区逐步拓展到以自然地理单元或自然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区1 9。流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构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杂系统,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经济属性都非常典型,但以往关于流域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对流域单元内部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对其形成机理分析也较为薄弱。因此,研究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成因,可以正确理解二者关系,为实现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均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定量研究方法,对渭河流域2

25、0 0 02 0 1 9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阶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拓展基于流域单元的人口与经济研究领域,并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至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流经甘肃、宁夏、陕西3个省(自治区),全长8 1 8k m,流域总面积1.3 51 05k m2,占 黄河流域的1 0.3 8%。2 0 1 9年末流域常住人口33 8 4.3 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 83 6 9.4 9亿元,人口占黄河流域的1 0.0 5%,G D P占9.1 5%。渭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

26、人口和经济稠密地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流域自然边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和县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选取渭河流域范围内8 8个县区级行政单元作为研究区,涉及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的1 2个地级市(图1)。623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第3 0卷该图基于甘肃省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甘S(2 0 2 1)9 1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下图同。图1 研究区范围图1.2 数据来源及处理渭河流域8 8个县区2 0 0 02 0 1 9年社会经济数据分别来自 陕西统计年鉴(2 0 0 12 0 2 0年)、甘肃发展 年 鉴(2 0 0 12 0 2 0

27、年)、宁 夏 统 计 年 鉴(2 0 0 12 0 2 0年)、陕西区域统计年鉴(2 0 1 22 0 1 8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2 0 0 12 0 2 0年);人口数据采用统计年鉴中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则采用统计年鉴中各县区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由于个别地区撤县设区和行政区划调整,渭河流域范围内县级行政单元统一以2 0 1 8年行政区划为基准确定。在对历史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时,个别区县个别年份数据缺失,则以相邻年份为基础,运用趋势线外推法进行赋值。1.3 研究方法(1)不均衡指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渭河流域的人口与经济 空间分布一 致性 状 况,参 照 已 有 研究2 0,引入不均

28、衡指数,以准确衡量整个区域的人口与G D P不均衡程度。计算公式如下:E=ni=122(pi-gi)2n(1)式中:E表示研究区域的不均衡指数;n为行政区个数;pi表示i地区的人口占渭河流域人口的比重;gi表示i地区的G D P占总G D P的比重。不均衡指数反映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程度,理论上,不均衡指数取值范围为(0,+)。E越小,表明区域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越匹配,即区域发展越均衡;E越大,表明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越低,即区域发展越不均衡。(2)地理集中度。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综合考虑了区域的人口、经济总量与区域面积的关系,是衡量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有效指标

29、1,1 7,2 1-2 3。它不仅可以反映某一地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直观反映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与变动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RPi=p o pi/p o pia r ei/a r ei,RGi=g d pi/g d pia r ei/a r ei(2)式中:RPi,RGi分别表示i地区某年份的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p o pi,g d pi与a r ei分别表示i地区某年份的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与国土面积;是计算某种属性在大区域的累计值。(3)不一致指数。参照已有研究1 1,1 4,构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即研究区域内某个行政单元经济地理集中度与人口地理集中度的比

30、值2 2,从局部视角描述地区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协调程度。计算公式如下:I=RGi/RPi(3)不一致指数可以表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程度,一般分为3种情况:(1)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程度(I1)。I越偏离1表明该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现象越明显,反之,则表明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水平越趋近,即区域发展越均衡。(4)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参考已有研究8,2 4,本文从资源配置主体出发,探究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Y=0+1X1+iXi+i(4)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不一致指数);0为常数项;i为回归系数;Xi为解释变量;i为误差项。当i为

31、正数时,说明Xi的增加对不一致指数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反之,说明Xi的增加会降低不一致指数。2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的不一致格局及其演变2.1 人口与经济分布的非均衡性态势基于县域尺度数据测算不均衡指数,可以反映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均衡变化过程。结果显示,2 0 0 02 0 1 9年,不均衡指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表明在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影响下,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有明显的变化,二者的均衡程度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其中,2 0 0 02 0 0 5年不均衡指数从0.0 1 05下降到0.0 0 87,这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渭河流域

32、各县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口流723第5期 赵孟丽等: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动性也逐渐增大,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推动了人口与经济向均衡态势转变;2 0 0 52 0 1 5年不均衡指数变化不大,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差异较小,区域发展呈现相对均衡状态;2 0 1 52 0 1 9年不均衡指数从0.0 0 84上升到0.0 1 07,主要是由于经济要素快速集聚,人口集聚则相对滞后,导致二者空间分布的匹配度下降,区域发展逐渐向不均衡状态转变。总体来看,区域差异仍然主导着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图2 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2.2

33、人口与经济时空格局演变由于长期历史积累,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格局演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临近年份的空间格局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根据上文不均衡指数变化情况,本文分别对渭河流域各县区2 0 0 0年、2 0 0 5年、2 0 1 5年、2 0 1 9年人口和经济地理集 中度进行测 度,并借助A r c G I S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图3,图4)。2.2.1 人口时空格局演变 渭河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位于流域下游的渭河平原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普遍较高,属于人口高度集聚区,而流域中上游人口地理集中度较低属于人口稀疏区。具体来看:宝鸡市金台区、西安市主城区、咸阳市、杨

34、凌区、铜川市市辖区等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人才吸引力较强;渭河沿岸城市、庆阳西峰区等属于人口低度集聚区,相比于周边县区对人口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带动经济缓慢发展;位于渭河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县区人口地理集中程度较低,属于人口相对稀疏地区,这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较大关系,对于这些地区应着重解决人地关系协调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比分析可知,近2 0年人口集聚格局变化并不显著。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的提出,人口向心集聚将更加明显,以西安为中心的人口高度集聚区将长期存在。图3 渭河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空间格局823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第3 0卷 根据渭河流域各县区近2 0年人口地理集中度

35、测度结果,可将各县区人口分布格局演变趋势分为3种情况:(1)人口集聚趋势。2 6个县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持续增长,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西安市主城区,如碑林区由2 0 0 0年的1 1 8.6 3增长到2 0 1 9年的1 2 5.6 3;(2)人口自然增长趋势。7个县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分布在流域边缘地区,如甘泉县、富县、黄龙县等,都呈现较低的人口集聚程度;(3)人口流失趋势。5 5个县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外围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渭 河上游,比如 下降 明 显 的 渭 城 区 从2 0 0 0年的6.2 1下降到2 0 1 9年的3.3 5,秦安县

36、 从2 0 0 0年的1.5 4下降到2 0 1 9年的1.4 2。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渭河流域有6 0%以上的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都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人口仍处于极化阶段。2.2.2 经济时空格局演变 从经济集聚格局来看,渭河流域经济集聚主要以城市为依托,呈现明显“东南集中,西北稀疏”的分布格局:西安市各县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城市市辖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相较于周边县区也相对较高。具体分析:西安市和咸阳市市辖区、宝鸡市金台区和渭滨区、铜川市王益区等经济地理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其为中心外围基本都属于经济次发达区,如西

37、峰区、崆峒区、临渭区、鄠邑区可以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等提高经济集聚能力;距离西安市较远的渭河流域西部和北部县区,受西安经济发展影响较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由于长期资源本底条件的影响,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最繁华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远超于其他县区,区域差异依然明显。图4 渭河流域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格局 经济地理集中度测度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呈现以下3种类型:(1)经济扩散型。5 0个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渐降低,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饱和就会逐渐向外围扩散,即“倒U型曲线”发展到下降阶段,如新城区经济地理集中度由2 0 0 0

38、年的2 6 4.9 7下降到2 0 1 9年的1 5 8.1 8,莲湖区由1 8 5.1 1下降到1 4 3.3 3;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差、要素流动受限等原因,经济发展状况差,如庆城县由0.7 4下降到0.2 2,陇西县由0.3 1下降到0.2 4;(2)经济稳定型。黄龙县和清水县经济地理集中度923第5期 赵孟丽等: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基本保持不变,与渭河流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一致;(3)经济增长型。3 6个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渐增加,表明相对于整体而言,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良好,一般位于主城区外围,经济集聚速度较快,经济地理集中度增加幅度较大,如未央区由2

39、 0 0 0年的2 4.2 6上升到2 0 1 9年的3 7.3 4,高陵区由2 0 0 0年的3.6 2上升到2 0 1 9年的1 0.0 2。总体看来,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和禀赋条件的限制,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均以渭河干流为主要聚集轴线,以西安市为主要聚集中心,以城市中心为次要聚集中心,形成长期稳定的分布格局。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尽管人口和经济集聚发生一系列差异化演变,但县区间人口与经济差距较大且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区域差异仍然在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2.3 人口与经济时空分布的协同关系2.3.1 人口与经济分布趋

40、势的拟合分析 为了说明人口与经济空间演变的辩证关系,基于各县区的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绘制散点图,建立趋势拟合线(图5)。结果表明,2 0 0 02 0 1 9年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相关系数逐渐增大,渭河流域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表明区域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空间均衡。图5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拟合情况2.3.2 人口与经济时空协同关系类型 由公式(3)计算的不一致指数表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偏离状况,借助A r c G I S自然断裂点方法,将其分为5种类型(表1,图6)。表1 人口与经济时空协同类型类型内涵等级经济极化型经

41、济集聚远高于人口集聚I2.0经济超前型经济集聚略高于人口集聚1.2I2.0均衡发展型人口与经济集聚基本一致0.8I1.2人口超前型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0.5I0.8人口极化型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I0.5 从时间演变上来看,渭河流域有3 5个县区人口与经济趋于均衡发展,5 3个县区趋于不均衡发展。具体分析显示:(1)经济极化型县区显著减少,说明G D P占比相对较高的县区逐渐吸引人口同步集聚,且经济逐渐向外围扩散,从而降低了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程度;(2)经济超前型县区数量逐渐增多,一方面由于核心区经济向外围扩散,中心城市由经济极化型转变为经济超前型,如西安市主城区、宝鸡市金台区、渭滨

42、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快速集聚发展为经济超前型,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条件和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如长安区、高陵区撤县设区,洛川县、黄陵县、定边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经济集聚程度逐渐超前于人口集聚程度;(3)均衡发展型县区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这些县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外围,如三原县、临渭区、凤翔县等,基本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均衡;(4)人口超前型县区逐渐增多,一般与均衡发展型县区相邻,拥有相对较多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却较为缓慢,随着区域发展格局变化带动经济增长,这些地区也逐渐向均衡型发展,如033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第3 0卷西安市的蓝田县、渭南市和宝鸡市大部分区域,这些地区成为经济

43、向外扩散时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选择;(5)人口极化型县区逐渐减少,特别是渭河流域北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逐渐提高,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弱化,但渭河流域仍有2 5%左右的县区属于人口极化型,基本分布在甘肃山区一带,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压力过大,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自然增长,人口与经济仍处于失调状态。图6 人口与经济时空协同类型 对比不一致指数空间分布图可知,2 0 1 5年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县区占比更高,区域发展更为均衡。总体来看,陕西省经济集聚程度显著高于甘肃和宁夏。西安市各县区主要为经济极化型和经济超前型,铜川市和宝鸡市各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经济超前型分布在中心县区

44、,均衡发展型分布在中心区外围,渭南市主要为人口超前型。甘肃省各地级市所辖市区的经济集聚程度显著高于下辖县的经济集聚程度,表现为均衡发展型和人口超前型,陇山山地县区多为人口极化型。分析可知,中心城区拥有较为优越的资源,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相对较多,能够取得更高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口,从而带动经济更快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差,人口流动又会受到户籍制度等的限制,人口极化效应会更加明显。因此,区域人口与经济并未实现空间均衡。3 人口与经济时空分布不一致的影响因素探讨3.1 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市和区域发展存在“历史依赖”和“路径依赖”2 5,即在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等

45、外部扰动的市场条件下,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呈现一种自我强化过程,城市始终沿着优势资源引导路径发展,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要素流动是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因此,我们从资源配置角度考虑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市场和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由于市场机制具有趋利性,为了实现生产要素收益最大化,将推动生产要素不断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发达地区集聚,主要表现为促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效益高的地方进一步集聚,任其发展则会产生财富的“马太效应”,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作为133第5期 赵孟丽等: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有形的手”在

46、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出于战略考虑,通过采取差异化投资和政策调整等方式,对要素流动施加影响,进而促进或缓解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偏离状况,以达到调节区域差异的效果。参考已有研究成果2 6,市场机制变量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反映,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征物质资本差异,采用常住人口中在校中学生比重反映人力资本状况;政府作用变量采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政策来表示,本文用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表示县区公共服务差异,反映基础设施差异,采用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占区域份额之比反映政府政策对县区的影响能力。此外,由于城市发展水平是导致区域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引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生产总值及二产和三产比重以更加

47、全面度量不一致指数的影响因素。具体指标见表2。表2 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变量类型替代指标替代变量代码市场机制物质资本状况固定资本投资占比X1人力资本状况常住人口中在校中学生比重X2政府作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X3区域政策财政收入与支出占区域份额之比X4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人均生产总值X6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X7第三产业比重X83.2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模型设定,基于S t a t a 1 6.0对2 0 0 02 0 1 9年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分阶段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H a u s m a n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拒

48、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从回归结果看,相同解释变量在不同时期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对不同时期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整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财政收支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程度,在校中学生比例、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G D P、二产比重及三产比重都加强了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2 0 0 02 0 0 5年是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时期,人力资本状况、公共服务水平、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和人均G D P的增长都使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与之相对,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区域政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促使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趋于一致,说

49、明在此阶段政府作用效果显著。2 0 0 52 0 1 5年人口与经济呈现相对稳定的分布格局,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集聚,弱化了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格局,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2 0 1 52 0 1 9年区域差异呈现扩大状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逐渐趋于促进经济集聚,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吸引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都推动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内需增长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偏离程度,财政收支比反映政府调节作用,对人口与经济不一致程度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市场机制、政府作用、城市发展水平对人口

50、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1)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在校中学生比例都反映市场机制,影响作用却存在差异,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不同产业投资回报率并不相同,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对渭河流域而言总体表现为前期显著缓解了人口与经济分异状况,后期逐渐演变为推动经济发展进而扩大区域差距;西安市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人力资本优势明显,经济增速较快,显著强化了人口与经济分异状况,说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能否吸引相匹配的人口成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从政府作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吸引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