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4331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文 章 编 号】2096-9368(2023)02-0032-11【中图分类号】K87【文献标识码】A【修 改 日 期】2023-03-06【作 者 简 介】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刘邵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价值、乡村遗产保护研究。摘 要:基于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于福建省永泰县盖洋村三对厝内策划实施的一个小型乡土文化展览,重点介绍

2、该展览的价值主题提炼和展览设计思路,对“村民主体性”这一议题提出相关思考,初步探讨乡村遗产阐释在村域景观、区域、社会层面的实施潜力。关键词: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盖洋三对厝;乡土展览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sign ideas of value-based interpretive themes and exhibition forms,based on a small-scale vernacular exhibition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authors

3、team in Sanduicuo,Gaiyang Village,Yongtai County in recent years.It also puts forward relevant thoughts on the topic of“villagers subjectivity”and initially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otential of r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at the village landscape,regional and social levels.Keywords:rural heri

4、tage;value-based interpretation;Sanduicuo in Gaiyang Village;vernacular exhibition杜晓帆 刘邵远DU Xiaofan,LIU Shaoyuan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Ideas and Methods:Reflections on Sanduicuo Vernacular Exhibition 1 研究背景与问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乡村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同其他遗产类型

5、一样,随着保护的深入,乡村遗产也存在着如何进一步阐释利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遗产阐释的定义及共识,阐释可以被视为遗产价值传递和个A 2008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颁布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中阐释指“一切可能的、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理解的活动”,澳大利亚阐释协会(Interpretation Australia 2011)认为其是“一种沟通思想和情感的手段,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以及自身的环境”,欧洲阐释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Heritage Interpretation)认为阐释“意味为经验增添意义,无论这种意义是来自

6、于感受还是思考。我们如何阐释遗产对于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至关重要”,美国阐释协会(National Interpretation Association)2021 年批准了“阐释”的最新定义,“阐释是一种有目的的交流方式,它促进有意义、相关和包容性的体验,加深理解,拓宽视野,激发与我们周围世界的互动”。体意义建构的双向文化交流过程,能够帮助建立和增强人与遗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有益关系A。遗产阐释从业人员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深入遗产内在价值的路径,使人们能够不局限于遗产表象,结合自身经验从中获得智识、情感、道德、精神等各方面的启发和意义,并形成对遗产的尊重(图 1)。这应该是不同类型遗

7、产的阐释实践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乡村遗产阐释也不例外。2022 年33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各地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充分发挥遗产对国人的文化精神熏陶作用。从现实需求来看,我国遗产保护界在阐释利用方面需要更加主动和积极。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当下我国乡村遗产阐释按照呈现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基于文物原状保护的本体阐释”“基于建筑修复改造与景观营建的空间阐释”“基于博物馆展陈的信息阐释”“基于生态博物馆与非遗保护的

8、活态阐释”“基于设计创作与产品转化的艺术阐释”五类2。相比于建筑遗产、大遗址、石窟寺等遗产类型,我国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实践也较少达到理论探讨的层面。其中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大多数乡村遗产在被匆匆列入保护名录之后,还未来得及对其做充分的研究和全面的价值评价;或者很多村落不具备实践的社会经济基础,缺乏相关人才和资源。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投入大量资源只为迎合游客导致背离遗产保护初衷;有的地方政府虽然目的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愁”,但其量化考核的工作方式,只能确保成果的数量和形式,由此不可避免地建设了一批同质化的村史馆、乡愁馆、仿古建筑、旅游标识系统,阐释效果不佳。总体

9、来说,由于当下的乡村遗产阐释未能有效采取基于价值的理念和方法,阐释主题往往流于表面,同质化严重,各地在解决阐释什么、为谁阐释、如何阐释等操作性问题时缺乏合理依据,只能依靠遗产信息堆积和所谓新颖的展示方式掩盖价值传播的空虚。主观上对乡村遗产价值研究的不重视和阐释实践上的敷衍,妨碍了对乡村遗产阐释在理念与方法上的独特性的深入探究。本文不准备就上述问题展开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介绍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于福建永泰县盖洋三对厝内策划实施的一个小型乡土文化展览,分享一些田野实践中不成熟的做法和思考,抛砖引玉,以供讨论和批评。2 盖洋三对厝遗产概况三对厝,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盖洋乡政府驻地盖洋村,为清中晚期盖洋郑氏三

10、兄弟汝训、汝器、汝祥及其后人建造的大型民居建筑群,由庆园厝(汝训厝)、祥园厝(汝器厝)、隆园厝(汝祥厝)三座大厝组成,总占地面积 1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8000 多平方米。三座大厝坐北朝南,成“品”字形前后错落排开(图 2)。作为闽东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三对厝在建基选址、平面布局、梁架结构、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特点,相较于其他永泰庄寨,三对厝防御性不强,偏重居住功能,建筑内外装修装饰特点突出,有木雕、石雕、灰塑、彩绘、剪瓷等,其制作工艺和题材寓意体现了屋主人的文化追求和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盖洋郑氏家族的兴旺发展。三对厝所在盖洋村于 2014 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

11、村落名录,2018 年三对厝成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盖洋郑氏三房族人百余年来居住的场所,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人口的增加,族人陆续迁出,加之年代久远、长期缺乏日常的维护,自然的侵蚀使三座大厝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屋顶破损、木构件糟朽、外围墙体坍损等问题。20172019 年,在各级政府和盖洋郑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三对厝文物安全隐患基本排除,周围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在此背景之下,笔者所在团队于 2020 年中旬至 2021 年上旬受邀参与了三对厝的活化利用工作,在祥园厝正厅右侧约 120 平方米的闲置空间内(图 3,图 4)策划实施了名为“且听峰吟盖洋山居

12、图志”的小型乡土文化展览(图 5,图 6)。图 1 欧洲阐释协会提出的“阐释三角”模型111图 2 三对厝(左下角为展览策划实施地点祥园厝)(林鋆澎 摄)图 3 祥园厝近景(全轶先 摄)34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图 5 展览揭牌仪式(永泰县村保办 提供)图 6 展览实施前后(全轶先 摄)图 4 祥园厝展览区域(林鋆澎 改绘)祥园厝一层平面展览空间所在区域3 从区域角度提炼展览价值阐释主题策划之初,发现三对厝的遗产价值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基于三对厝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装饰艺术等物象所阐发的乡土文化观念和艺术审美价值;二

13、、三对厝作为祖宅之于郑氏后人的精神象征和情感价值,依靠三对厝承载的血缘关系、历史故事、家风家训、集体记忆、个人经历等无形遗存维系。当然两者并非泾渭分明,郑氏后人也逐渐将三对厝视作一种建筑审美意象,用以寄托“乡愁”。尽管上述认识都是三对厝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总体上属于微观视角,前者偏重建筑本体,后者则主要基于相关人、事、物所表征的宗族共同体文化记忆。如果阐释主题以前者为重,那么更适宜的方法或许是在建筑的标识系统上下一番功夫,并且最好由郑氏后人或志愿者35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带领参观、讲解,让人们直观感受、领略其装饰艺术和背后的家族文化传统,未必需要

14、在额外的空间中过多叙述,且不适宜作为总领的价值主题。如果阐释主题以后者为重,则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展示郑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影响,否则也只能泛泛而谈。但是仅凭现有的建筑物证、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很难真正策划出“以小见大”的历史叙事型展览。那么,从区域、聚落或中观的视角来理解三对厝及其价值就显得尤为必要。盖洋,取义于“盖山之洋”,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宋代有黄、郑两姓迁居此地,黄氏所居山村以地势之高取名盖峰,郑氏所居山村地势平坦取名盖洋,后郑氏发展兴旺,盖峰之名渐隐,而盖洋之名沿用至今,盖洋村也逐渐演变为单一姓氏聚居地。从家族层面来看,三对厝是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产物。三对厝族人主要归属于盖洋郑氏扛界房子

15、登支房一脉,盖洋村中还保留有大大小小十余座郑氏其余房族的祖厝和防御遗址,三对厝根本上是地方血缘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样一个古厝(宗族)网络(图 7)可较为清晰地理解三对厝在其中的地位,它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也基本符合地方宗族发展繁衍和民居营建的规律。而铁板寨、洋墘寨(图 8)等高台防御遗址的存在,则解释了为什么三对厝防御性不强,呈现出居住和防御分离的聚落形态,有别于永泰其他庄寨。从生计层面来看,三对厝并不孤立于周遭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指它已经与周围的山田、溪沟、山丘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景观审美对象,以及营建层面对自然环境的巧妙改造和风水讲究,如建屋时挖出的土堆在古厝两旁形成防护坝,利用土堆

16、上种植的果树和花卉减弱雨季雨水对厝屋安全的威胁,以及诸如此类与建筑防水、排水、霉变、空气对流、干湿度平衡等因素的考虑366-67。同时它的营建与明清以来山林自然经济开发也有着紧密关系。盖洋村除了拥有相较于周围村落更加广阔的耕地之外,郑氏家族对周遭山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能是促使三对厝建成的主要原因。历史记载,盖洋木材、油茶、李果、毛竹、笋干等山林特产,通过大樟溪销至永泰县城、福州等地,郑氏家族围绕土地、山林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家族产业,以及买卖、出租、借贷等多种经营方式,经过数代积累获得了修建三对厝的资本4127。事实上,这种生计组合方式不仅为郑氏所有,亦为周围其他村落共有,并且对今天的

17、生产生活仍有影响(图 9)。从礼仪层面来看,三对厝不仅是家族内部各种人生礼仪活动的场所,而且范围扩展到了建筑之外的聚落,整体构成了以祭祖和民间信仰祭祀为核心的仪式空间。盖洋一带的多山地貌和移民历史,造成神灵类型纷繁多样、习俗各异的特点,不仅各个家族建庙祀神祈福,拥有自己的地方保护神(图 10),而且存在区域的民间信仰中心,如侍奉卢公的闇亭寺(图 11)、侍奉清水祖师和张圣君的乌石禅寺等。围绕不同寺庙和神灵所产生的村社活动,如元宵游神、祈福法会,构建了村落内部与村落之间不同姓氏、房族的社会关系,同时不少保护神源自外地,表明盖洋又图 7 盖洋古厝位置分布图(宋伊琳据天地图改绘)图 8 洋墘寨遗址(

18、林鋆澎 摄)图 9 房前屋后空地上晾晒的油茶果(林鋆澎 摄)36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从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民间信仰网络。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既包含历史的维度,也与盖洋的当下紧密相关,其核心是将三对厝放在一个更为完整的乡土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进而展现出该区域乡土社会的整体面貌,并且统领三对厝既有的建筑艺术和精神情感价值。由此确立了此次阐释的价值主题:明清以来以山林为核心的移民开发,促使盖洋人民逐渐发展出一套与周遭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存策略,三对厝作为该历史进程中的杰出产物,是了解盖洋乡土社会的一个窗口,它不仅是历史的、建筑

19、的、宗族的,也是当下的、聚落的、生态的,它的价值孕于聚落之中,与区域总体人文自然生态紧密相依。因而将展览的标题定为“且听峰吟盖洋山居图志”,并依据价值总主题和上述观察、调研构建了“山居安宅”“山居耕植”“山居有礼”三个次主题,以三对厝和盖洋村为中心,兼及周边其他村落中具体的素材、故事来进行呈现(图 12)。考虑到三对厝地处盖洋乡政府驻地,如今已然成为该乡的重要文化符号,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山居”主题或许更利于发挥它的文化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图 10 盖洋乡前湖村石限尊王庙中村民的日常祭祀活动(全轶先 摄)图 11 闇亭寺(全轶先 摄)总主题次主题 单元内容山居安宅山居耕植山居有礼(尾厅)山居

20、未来且听峰吟:盖洋山居图志(序厅)山居风土图 12 展览框架(作者自绘)前言盖洋乡行政区划沿革盖洋地方信息盖洋古厝三对厝木石有声(建筑装饰与家族故事)老厝记忆盖洋二十四节气盖洋村地块名称上山之路(盖洋山林农事)物候俚语油茶果的一生再造青红(盖洋红粬酒)永泰传统节令祭祀信仰祈福(盖洋民间信仰)仪礼一生(盖洋人生礼仪)盖洋人物群像结语37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4 针对不同遗产信息的展览设计阐释主题确立了展览核心传播的文化价值,确保观众能够在观展过程中获得对遗产的“整体印象”,相对抽象和宏观,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展览设计将价值所包含的不同维度的信息合理有效地传递给观

21、众。三对厝展览主要传达出了“知识和经验”“情感和记忆”“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信息。(1)知识和经验 如“山居耕植”部分的“上山之路(盖洋山林农事)”单元(图 13),以盖洋的海拔为基准,用纸板拼贴的方式记录和描绘了不同条件下的植被利用和农事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程度的情景还原和相对富有冲击力的视觉色彩,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盖洋山林物产的丰富和生存方式的多样,传达出顺应时节、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又如展览中对盖洋村主要地块名称的展示,涉及村民对不同地形条件下耕地景观的定名A,与农业耕作直接相关。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展示,从中却也可以读出人口迁徙B、聚落形态C、方言特点等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人与耕地、耕地与

22、环境的互动关系。像“物候俚语”(展示与天气、农耕及日常生活相关的方言俚语)、“油茶果的一生”(展示油茶果的生物性状变化、茶油的制作工艺与功效)、“再造青红(盖洋红粬酒)”(展示盖洋红粬酒的酿造流程与文化、生态意义)等单元板块,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盖洋当地特有的知识和经验,分别采用了简易互动装置(图 14)、油茶果实物与特写照片、盖洋红粬酒制作工艺和传承人采访口述视频(图 15)进行展示。(2)情感和记忆 以“山居安宅”部分中的“老厝记忆”单元为例,其展示的是三对厝郑氏家族后人的合照、口述回忆以及搬离后厝内空置的照片。这一单元的集体照并非由村民提供,而是在策展团队的建议下,由村委组织邀请三对厝族人

23、共同完成的作品(图 16)。文字部分则来自村民对三对厝的口述回忆,口述对象包括在厝内居住过的族人、郑氏其他房支后人、外地出嫁到三对厝的媳妇、三对厝族人中的年轻人、邻村村民等,他们基于不同记忆A 如垅、洋、坪、畲、坵等。B 牛坑、梗头、蔡坵,三地曾经分别是牛姓、耿姓、蔡姓等人居住的地方,为住户类耕地名称。C 相传过去在盖洋村分布有七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土墩,有的土墩已被推掉改成农田或房屋,但是原有名称还保留着。图 13“上山之路(盖洋山林农事)”单元展项(全轶先 摄)图 14“物候俚语”单元的简易互动展项(竹筒内为俚语释义木签)(全轶先 摄)图 15 盖洋红粬酒酿造工艺和传承人采访口述视频(全

24、轶先 摄)38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图 16 策展期间庆园厝、祥园厝、隆园厝在村中的后人于各自祖厝前合影(全轶先 摄)39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和情感的讲述,使得三对厝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文字完整保留了村民口述时的用语,未加以额外的整理提炼A。展出时,那些平常的话语、熟悉的场景勾起了亲历者记忆里的熟悉画面,许多村民在这一版面前驻足良久,相互讨论(图 17)。另外从村民家中搜集展出的老照片(主要是人物照和风景照)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比较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除此之外,原本希望仿照老

25、照片的构图和选景邀请照片当事人重新拍摄,以此展示盖洋近几十年来的新旧对比,在激发人们怀旧情感的同时,也鼓励人们能够更加关注社区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遗憾的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没有完成。(3)价值观 在“山居安宅”部分对三对厝建筑进行展示时,除对建筑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外(图 18),更着重对蕴含在建筑中的精神价值予以阐释和传播,此处主A(老人讲述)“那时候下面旧房屋(隆园厝)不够住,大家都慢慢开出去了。我今年 67,81、82 年搬出来的。老房子都是祖宗留下来的,自己没盖房的时候就住在那里。我们想要盖自己的房子,但祖先流传的也是好的,盖房子的人也算一个伟人,我们祖公对国家也有

26、贡献,那时候国家很穷,我们去贡献它,所以国家也有送一个牌匾给我们,叫急公慕义,三个厝都有。修房子的时候,按房来分,我一家总共出了一万八,不捐也不行啊,不修就倒了。”(年轻人讲述)“我家原来就住在老二厝,我1990年出生没多久后家里就搬到三对厝外面去了后来老爸老妈出去工作,差不多七八岁的时候我又在里面和爷爷奶奶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很好啊,很多人,很热闹,每天都是人三对厝的价值我说不清,但是我知道保护下来肯定有意义,它还是一个老祖厝,我们结婚还是会在这里办,我有个堂弟,大前年就是在这里办的酒席,那个时候也是刚装修好的,以后维护还是要靠我们年轻人来维护。”(邻村村民讲述)“我是前湖村的,在我以前还是

27、小孩的时候,在妈妈的背带里,就记得她有讲过汝祥厝的牛角楼。可能呢她也觉得三对厝很精美,经过的时候就特意叫我看,那时候我迷迷糊糊地在她后背上,感觉什么都没看到,但是哎呀就觉得头脑当中有对三对厝的印象,那个是我儿时的一种非常难以磨灭的记忆”,“过去三对厝没装修的时候你哪里敢进去,也没有人住,黑乎乎的,你敢进去吗?我小时候读书每天都要经过三对厝,天天看,也不觉得稀奇。就是外地人来看很稀奇,像是一个展览馆。”要体现为郑氏家族的家风美德。历史上郑氏三兄弟捐资海防获赠“急公慕义”牌匾的故事、体现兄弟和睦“汝训让地”的故事和行持正义“乡党义举”的故事,都以手绘人物连环画的方式转化呈现,使平日口传的故事更加形

28、象,有助于向少年儿童传播(图 19)。在对建筑的装饰细节进行展示时,也以教化意义作为主要的选择依据,将体现诗礼传家、耕读教化、崇善尚义等主题的匾额、木雕、石雕进行特写展示。除了审美意义外,更希望观众能从郑氏的家族文化中得到精神启迪。“山居有礼”部分的“信仰祈福”单元,是对当地民间信仰资源的现状记录和形象展示,以文化绘图的形式呈现了盖洋村及周边村落的神祇分布(图 20)和元宵游神仪式,展现了民间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同样,该部分的“仪礼一生(盖洋人生礼仪)”单元,则对盖洋的周岁礼、婚礼、乔迁礼及祭祖礼俗分别进行了图文展示。选取周岁贴贺单、女子携谷种和木炭出嫁、乔迁新居次序、扫墓祭祀

29、流程等民俗活动中的细节进行重点描述,并表达了人们寄予在这些行为中的美德和祈愿。5 关于“村民主体性”的思考当下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乡村遗产保护,都强调要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在策展之初,亦将村民视作村落文化的主人,尝试强化村民在阐释中的参与感。当下博物馆提倡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希望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认知与情感层面上的参与。事实上,相较于在城市策划的博物馆展览,尤其是文物类展览,乡村遗产的在地展览对于公众参与的要求可能更高,它不仅体现在参观过程引发的思考和共情上,还体现在展览的策划设计过程之中。图 17 村民在“老厝记忆”单元展项前(全轶先 摄)图 18“三对厝”单元的基本信息介绍(全轶先

30、 摄)图 19“木石有声(建筑装饰与家族故事)”单元(全轶先 摄)40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首先,不同于城市博物馆展览的选题研究,村镇一级学术资料相当薄弱,很多村子都是在申请文保单位或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时才收集整理了部分档案材料,仅能够提供遗产概况,不仅缺乏相关学术资料,更缺乏展品形象资料。因而进行乡村遗产展览策划,必须到田野现场做全面和专题的调查,充分理解遗产与村落的关系,挖掘遗产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村民的引导介绍,村民本身亦是重要的观察和采访对象,是展览素材和遗产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次,还需要充

31、分考虑村民的表达诉求和文化需求,以策展的名义帮助村民将其日常的文化表达与行为进行可视化的处理和记录,组织开展遗产相关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展项,让村民在展览中看得见自己,看得见别人,从而增进村落内部的凝聚力和活力。上文提到,笔者团队以策展之名邀请了三对厝后人合影,希望人们不仅要关注老房子,更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人。除此之外,还与盖洋小学合作,邀请当地小学生以“我们的盖洋”和“盖洋的明天”两个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和感想撰写,共计收到 12 幅画作、34 份感想(图 21,后展示于其他空间),目的不仅是聆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现状,也尝试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其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实

32、际上对未来一代的引导和遗产教育也应该纳入乡村遗产阐释项目的考虑之中。最图21 以“我们的盖洋”或“盖洋的明天”为题的部分小学生画作(盖洋中心小学 提供)图 20 盖洋村及周边民间信仰资源文化绘图(林佳琪 绘)41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理念与方法的实践探索从三对厝乡土文化展谈开去后,作为村镇一级的小型展览,首先应该确保的是遗产不同层面的信息和价值得到真实的记录和适宜的表达,而非以策展人个人意志的自由创作为前提。总之,村民既可以是代入主观情绪的故事讲述者,客观上也是展示素材的提供者;既是展项的创造者、生产者,也是展项的共情者、解说者。因而乡村遗产在地展览的核心价值或许不在于展览的结果呈现,而应将其视为一

33、项面向社区的文化动员和文化再生产活动,村民在其中的角色应该是多样的,不能片面强调所谓的村民主体性。就如同过去编制族谱一样,编制族谱的过程本身虽然面向所有共同体成员,但是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而且编制族谱也并非一定要由族人具体执行,过去还存在专门从事族谱编制的“专业村”可提供相关服务。族谱编制完成后,民众也不需要天天拿出来翻看,其中的关键在于当普通民众被编入族谱后,他们的权利、义务、社会关系都离不开族谱533-34。从这个角度讲,乡村遗产的在地展览不一定力求成为类似城市博物馆一样的热闹场所,而在于如何通过展览实践去建立现代化的社区文化生活和文化治理体系。6 余论:乡村遗产价值阐释的潜

34、力(1)乡村遗产阐释的村域景观潜力 三对厝展览是依托文保建筑空间进行的单点阐释活动,在一些文化景观保存完好的村落,可以进一步探讨将村域景观整体作为阐释A 十个阐释主题包括“地质学”“地形学”“土壤学”“生态学”“气候与气象学”“考古学与史前史”“撒克逊-中世纪时期社会史”“1719 世纪社会史”“农林矿业经济史”“交通与工厂经济史”。空间的方法。事实上自 19 世纪末斯堪森露天博物馆开馆以来,这种整体的实践一直在进行,包括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生态博物馆理念,被引入日本后形成了“核心博物馆卫星博物馆探索路径”的本土化方法论(图 22)。笔者所在团队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楼上村规

35、划的“文化解说中心主题文化路径村史馆”村域阐释系统,也是基于文化景观和生态博物馆方法论所做的一项尝试6。(2)乡村遗产阐释的区域潜力 三对厝展览是基于区域视角提出的“山居”价值主题,人们或许会问这样一个主题放在永泰县现存一百多座庄寨中是否会面临同质化的问题。应该说,根植于同一个建筑文化圈、亚文化圈和生态圈的遗产,同质化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反之,个性的特征也正是在区域的比较中得以凸显,而区域构成的整体特征又将引导人们去认识更大区域乃至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历史文化进程。从方法上来说,“山居图志”的主题阐释并不一定要全部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如果永泰每座庄寨都有属于自己的系列图志(出版物或其他形式),整体价

36、值远超于某一个单点的阐释活动。除此之外,与区域内的其他类型遗产阐释的结合,也可以充分释放该区域的遗产价值。早在 1966 年,英国在初次制定峰区国家公园的阐释规划中,就已整体规划了十个阐释主题A,然后根据不同类型资源在公园的具体分区情况向访客讲述不同的故事7126。近年来我国国家文化公园、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建设方兴未艾,许多区域性的保护规划已经将乡村遗产纳入其中,图 22 日本株式会社丹青研究所绘制生态博物馆构成要 素图(大山由美子女士 提供,倪雪 翻译)生 态 博 物 馆 的 全 貌42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参考文献1 L

37、UDWIG T.The interpretive guide-sharing heritage with people M.2nd ed.Werleshausen:Bildungswerk interpretation,2015.2 林鋆澎乡村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建构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23.3 李然,李建军,张培奋三对厝:被遗落山间的百年大宅 J中华民居,2018(1):66-75.4 顾浩盖洋郑氏家族与“三对厝”M/郑振满庄寨密码:永泰文书与山区开发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97-133.5 郑振满从日常生活的文字传统解读民间文献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38、22,55(1):32-34.6 杜晓帆乡村文化遗产的未来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7 FLADMARK.M.Discovering the personality of a region:strategic interpretation in ScotlandM/FLADMARK.J.D.Heritage:conservation,interpretation and enterprise.London:Routledge,1993:125-183.8 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N人民日报,2020-06-27(8).9 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M郑州:河南科

39、学技术出版社,1999.乡村遗产的阐释也应该得到更多关注。(3)乡村遗产阐释的社会潜力 在快速发展变革的当下,传统的保护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干预和控制手段,有它的局限性。乡村遗产如果没有真正被拿到社会层面进行讨论,它实际上就很难变成文化传承下去。1964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无论是在研究还是社会层面都具有长久而巨大的影响,使人们从对精英的、高雅的建筑的欣赏转向了对普通的、老百姓的平民建筑的关注。2020 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乡村未来”主题展,虽然不是以乡村遗产为主题的展览,但是它尝试破除人们对城市化的迷思,展现了乡村地区可能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思考。在三对厝展览中,藉遗产之名试图提出(但可能并没有做到)的是中国本土社会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乡村社会中人的生存命题,而不是要描摹一个理想的“桃花源”。笔者所在团队近些年正在策划的“家国情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展览,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8。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时常想起陈志华先生的这段话:“你走遍全村的每一个角落,看到的,听到的,都那么新鲜有趣。单单把它们采集起来,就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工作。但你还要思考,要理解它们,要阐释它们,要把它们构筑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中去。”94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