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第 2 期yuwen jiaoxue yanjiu文本关联情境下的语言运用与逻辑生成的对接路径研究上海市徐汇中学王志成摘要: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四个要素,即语言、审美、思维、文化,绝不是截然割裂开来的,而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如何从语言的视角出发,将其他三个要素有机融合起来,笔者从詹丹老师的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中受到启发,本文从文本内部整体与局部关联、文本外部关联及对话意识两个方面,对语言建构与思维逻辑形成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提升的观察点加以阐释,并以实际教学实践为载体,从文本情境、文化情境与现实情境三个维度入手,希望以此找
2、寻到搭建语言与思维之间桥梁的钥匙。关键词:文本关联;情境;语言运用;逻辑生成;对接一、概念界定与阐释语言运用是在语言材料、语言知识和语感积累基础上,对语境、语义、语理的理解,包括语言信息的提取与筛选,概念的判断,语言内在逻辑联系的梳理,语言现象的阐释等;是在语言理解基础上,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包括语言信息的整合,语言的重组、补充、转换,以及表达的准确、严谨、得体、丰富等。语言建构的过程,是对语言运用规范的体验和认识过程,也是个体言语经验的形成过程,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过程。逻辑生成与语言运用是同步的,包括思维发展过程中,由“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过程,把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
3、为;由单一的直觉思维,转变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形态。语言运用是逻辑生成的重要途径。反过来,逻辑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可以促进语言建构能力的提高。因此,语言运用与逻辑生成是不可分离的语文学习的整体。二、语言运用与逻辑生成对接的有效路径1.文本内部的整体联系表情达意的言语前后的逻辑错位注重解读文学文本的多个层面,强调整体视野下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就解读的大致思路而言的,对于具体作品还要具体分析,以充分把握“这一篇”作品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整体关联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指向文本的主线,只是有的是以事件形式存在,如小说的草蛇灰线式的结构布局,散
4、文的意脉式的情感走向,诗歌的意象群的叠加效应;但无论何者,都离不开作者表情达意的言语架构;文章的“魂”便是情感,在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由此架构出的逻辑关联性,使得文本语言的建构有了可依托的对象,而言语与言语之间的关照,又使文本间的逻辑性得以充分体现。我在教苏轼的 前赤壁赋 一文时,与许多执教者一样也会将目光投向文中体现意脉的三个关键词“乐愀然喜”,但需要思考的是三者之间182023 年 第 2 期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能仅停留在对情感的现象类阐释,否则便失去了文本独特的味道。“乐”源自对优美山水的迷醉与对人生短暂的超越精神,表现了对政治的疏离感;“悲”是指刚刚获得的忘情、超越的审美体验忽然又
5、被一种人生如梦的虚无、无奈与悲哀所替代。慨叹人的生命在宇宙天地之中的渺小与无常。“喜”是苏轼借助对水月的思辨,成功实现了贬谪之中的自我精神的救赎,调适出了最本真的自由和快乐。在“乐”与“喜”的情感逻辑上若继续追问的话,那就是二者的内涵有何不同,这是建立在逻辑错位基础上的再思考,指向的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可以将对主旨的理解引向深入与深刻。在对文本整体性的关联下,要有意识地去捕捉体现情感意脉的关键词,不断质疑表情达意的前后言语内涵指向的不同之处,从而关照到文本整体性的逻辑关系,深化对主旨的理解与体悟。2援 文本内部的局部联系语言运用前后内容的逻辑勾连“以整体视野解读文本的局部关系,既可能是局部与整
6、体的直接关联,也可能是在局部与局部互相结合中才形成与整体的最终关系,并揭示了潜在的主题意义。如同契诃夫小说中,散漫在各处的细节描写组合成有机整体,才有可能揭示出小说的全部意义。而各个局部也并不总处在同一层面,局部之中更小部分支撑起一个较大的局部,并逐渐形成与整体的联系。”1构成局部的要素便是语言,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将其进行重组与整合,形成了前后之间的逻辑勾连,而这样的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需要我们在语言建构中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走入文本语言内核中,形成对文本的解构与还原。(1)语义生成中的逻辑关联语义生成是指作者使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过程中,借助炼字、句式特征、标点符号等语言知识对语意进行重塑与再现。
7、我们在进入文本时,需要的是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到文字背后的审美意蕴,去捕捉与体验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而这样的体验过程,摒弃了对文本信息的简单概括与归纳的痼疾,为读者进入文本深层内核提供了有力的支架。此环节的落实,需以“为何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不这样写可以吗”、“前后这样写有何不同”等问题驱动,让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揣摩与玩味。一是词语建构与生成。作者在文中使用语言中往往都匠心独运,一字传情。我们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对其进行局部关照,从而实现前后内容之间关联性的建构与再现。秦晋崤之战一文中,“必”一字褒贬,正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这是蹇叔面对秦穆公“劳
8、师袭远”后发出的劝诫与隐忧。蹇叔生发开去,军队长途跋涉,士气低落,一定会给晋以可乘之机,而事实也证实了他的预判是何等有远见。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军心涣散,是秦失败的原因之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秦作战时自负的心态导致军纪懈怠,是其失败的另一个原因。以如此断词去审视此文的叙事策略,我们不难发现 左传 作者在叙述战争史实时的策略,即因果策略与预言策略。二是句式重组与优化。古代的特殊句式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文人创作中往往会借助这样一种文章体式寄托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尤其是前后相关句式之间的比对,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起到助力的作用。从句式特征上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不直接表明态度,而
9、是在遣词造句中将情感隐含于其中,而句式特点及标点符号的选用,便起到这样的作用。为何作者不用陈述句,而选用变式句,句子的语序是否可以调换等,从而将人物的情感态度以“曲笔”的方式传递出来。例如,李密的 陈情表 一文中隐含着几组语意强化的细节,“太守刺史”、“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其中任命李密对象的地位越来越高,给予他的待遇也相应的越来越优厚,以此表明晋武帝对自己的看重与赏识;“朝廷郡县州司”、“切峻逼迫临门”,令人费解的是,其顺序有些混乱,正常不应是“朝廷州司郡县”,顺序为何颠倒?其实,这恰恰说明李密已记不清朝廷与地方有多少次催促自己急速赴任,对自己越来越缺少教 学 探 究192023 年 第 2
10、期yuwen jiaoxue yanjiu耐心,越来越急迫,这不正是暗指晋武帝有多“在意”自己吗?李密这样来写,显然并非笔误,而恰恰是他的用心良苦,这不正为“臣欲奉诏奔驰”做了很好的铺垫吗?这种极度渲染夸饰的铺陈叙事,将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样一收一放的陈情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与晋武帝之间的隔阂。以言语形式为载体,揣摩其背后的深层意蕴,与人物形象、情感态度进行有机勾连,从而从显性信息中提炼出隐性信息,提升审美鉴赏力与语言感知力。(2)句法架构中的逻辑形成句法架构是指文本篇章结构是由若干语句组合而成,不仅句子与句子之间前后存在着关联性,由若干句子构成的句群与句群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
11、联系,而这样的关联背后是结构前后的勾连,也是情感意脉的矛盾与调和。分析句法架构时,要掌握一定的章法,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借助划分层次的方式加以解决,层次之间存在着并列、层进、转折等关系;句群与句群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借助假设、追问、因果等方式解决,如该段是否可以删除,前后的段落之间是否矛盾等,从而形成对文本内容间的思辨性解读。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性与隐性的两种态势,前者较容易判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虚词等;而后者则不易识别,需要借助一些语言知识与概念加以推断。这样的内容梳理,有利于对文本内容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思维意识。以鲁迅的 祝福 为例
12、,第一处句子“大家都叫她祥林嫂”,“祥林嫂”这个名字,“祥林”是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也便预示着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第二处句子“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仍然”这个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鲁四老爷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态度,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的完全否定。第三处句子“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可见祥林嫂无力反抗到最终走向绝望的人格分裂。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 中提到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经典作品的人物想象往往是立体的、多义的,作品的主旨是在复杂的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
13、冲突之中加以呈现。二是句群与句群之间的逻辑关联。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联性关乎到篇章结构之间的逻辑架构,关键是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章学知识,如过渡、照应、因果推理等常识,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姚鼐的 登泰山记 中的“景情志”三者之间是如何有机整合起来的,可以关注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联性,借助一些文章学知识,如过渡、照应、因果推理等常识。第 1 段中的两处“皆”和一处“古长城”,为“最高日观峰”的介绍做了烘托与陪衬,也是为下文登山的迫切向往之情蓄势。而第4、5 段看似赘笔,实则是作者情志的内化,并与第2、3 段在表情达意上暗合。从“取与舍”的角度看,第 2 段中“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
14、之限,至于泰安”中的“历穿越至于”,勾连第 5段,会发现本段的指向还蕴含着作者能以从容淡定的心态泰然处之。从意象角度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与第 5 节的“而雪与人膝齐”,让作者对雪不仅停留在“情”的层面,更是“志”的显现。本文体现了段落之间的勾连,而此类作品在结构上的相关性,可以从内容之间的互补性、情感脉络的逻辑衔接和以及情与志的相互映照等维度入手。文本的局部关联,是单篇文本细读的关键所在。语言的运用与建构在词与词、句与句、句群与句群的比较、辨析中得以生成。同时,文本的逻辑性也随之产生,而我们对作品逻辑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样的动态过程反过来也作用于我们对语言的再建构
15、与再创造。3援 文本的外部关联及对话意识逻辑联系中语言运用的深化文本解读在立足整体的视野下,既可以向内探究更细小的局部关系,也可以向外探究文本外部的制约因素和潜在影响。以前解读文本,受社会202023 年 第 2 期学批评的影响,尤其着眼于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这里需要考虑的是,文本的外部环境,除开作者和读者原因,还有作者写成作品的特定情境与其无法脱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提到,解释意味着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2尽可能避免这种遮蔽,需要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予以同情式的理解。一是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是指对文本中的人物所处的现实语境进行再现,而再现的抓
16、手是文本中的显性信息。需要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文本的显性信息中捕捉到隐性信息,从而对人物言行的真实意图进行探究,以此凸显其精神特质。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 项脊轩志 一文附本中提及的“妻子”一处,若是停留在夫妻恩爱这一浅表意义上,便曲解了归有光的本意,也会将文本的独特性与普适性搁置忽略。原文: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由此文关联到的信息是:归有光
17、23 岁娶妻后教其读书,妻子省亲回来捎回小妹的话;28 岁,妻子死后,无心修室;30 岁时,久病在床,均暗示自己仍在轩中未曾远离,为考取进士忍受着妻亡、病魔缠身的困扰。自己虽未能复兴大家,不无遗憾,但仍在轩中耐得住寂寞,潜心读书。此后,一直在外奔走求仕,纵使这条科举之路有多艰辛,暗指归有光并未因“丧妻”之痛而放弃自己身上肩负的家族重任,四处奔走科考。从归有光饱经科考之苦的视角再来看看原文,我们会发现不再是先前 18 岁时的踌躇满志。回忆妻子的一段文字,更是透露出了难言的无奈与苦楚背后的坚定与执著。对现实语境的还原,将文本放置作者的周遭境遇之中,能帮助我们更接近文本的“最佳关联点”。二是与文化传
18、统的关联。是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往往还需要借助文化传统等相关知识,需要将文章、文学与文化三者进行有机地勾连,从而将文本的逻辑肌理呈现出来。比如 侍坐 一文中,曾皙对“礼乐”的认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便可从此入手进行探究。礼乐教化带给他的是修身养性,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曾皙是如此的从容淡定、儒雅洒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踏青迎春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隐含着诸多与“礼”有关的民风民俗。如“民俗礼”,古人这样重视暮春三月,是因为在这个时节里,万物复生。古代先民还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所有的生命皆源于水,水还具有祓除不祥、消灾祛病的功能,人们临水清
19、洗,就是为了洗去一年的不祥之气,消除疾病灾祸,迎来美好的春天。由此看来,曾皙所描绘的画面,体现了人们自觉地去亲近自然、进行情感体验、获取美好的心理诉求,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文本外部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等的关联,需要与文本内部的语言现象等进行恰切地对接与勾连。当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受阻时,往往需要文本外部信息的适时介入,以此形成对文本的重组与建构。清代古文家方苞在其 古文辞类纂 前赤壁赋集评 评论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畅遂也。”文中的“调适”二字道出了苏子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与悟道之理。而这种“调适”的态度不也是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断应探索与追寻的吗,从文本内外的关联性入手,不断地调整解读过程中思维的路径,从而不断走向语言建构与思维提升的共生之路。参考文献1 詹丹.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2 约斯 德 穆尔著.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M.吕和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238.3 石莉.搭建与古诗文对接的支架以 前赤壁赋 教学为例(语文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5.4 苏轼.东坡林志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4.教 学 探 究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