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88新闻与法89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新闻与法 Media&Law 摘 要:本文通过系统性考察 2022 年以来新浪微博、抖音、B 站、知乎四大平台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项治理行动措施,并结合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用户反馈发现,在非对称关系的作用下,用户对平台日常化的网络暴力治理成效认可度不高,认为平台治理存在形式化监管、差别化对待,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网络暴力治理中,如何以主体互动的集体行动促进协同共治是需要改进的方向。关键词:网络暴力;主体责任;协同共治;互联网平台 辛艳艳 方师师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主体责任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
2、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其中,网络暴力近年来发生率持续增长,施害和受害对象日益扩大化、低龄化,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实质性伤害,成为网络生态治理中最受瞩目的社会难题之一。2022 年 4 月和 11 月,中央网信办先后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尽管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出台系列措施,从技术识别、干预保护、追责处置、引导教育和补助救济等多个方面试图实现对网络暴力的全链条治理,但从实际治理效果来看,网络暴力不降反增,诸如“粉发女孩因网暴离世”“刘学州事件”等极端恶性事件依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系统性考察 2022 年以来新
3、浪微博、抖音、B 站、知乎四大平台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项治理行动措施,并以新浪微博作为代表性平台考察用户对于平台网络暴力治理的反馈,分析平台主体责任的困境。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角色与实践:日常规制的“守门人”网络空间治理模式问题,关键在于哪个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所处位置在哪1。由于互联网平台在数字社会扮演着基础设施角色,因此平台规制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底层逻辑。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既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之一,也是重点规制的三大管理相对人。2020 年以来,互联网平台治理从以事后监管为主的“运动式治理”“事故性问责”转向以常态化监管
4、与制度化建设为主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穿透式监管格局2 3。在穿透式监管格局下,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社会的信息传播枢纽被赋予“守门人”的职责4。以平台为抓手落实网络暴力治理是因应平台社会的发展逻辑,从数字信息生态的平台依赖(platform dependence)5的根源着手。有研究指出,虚假新闻与不实信息、仇恨言论与极端主义、在线骚扰与网络暴力等失范现象由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结构以及平台的技术可供性与商业利益共同塑造,而平台往往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6。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互联网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需从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
5、置处罚四方面入手。如表1所示,目前以新浪微博、抖音、B 站、知乎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已经采取针对性措施应对网络暴力行为。其中,诸如网暴模型搭建、负面信息过滤、一键举报、私信设置、黑名单制度、违规内容清理、账号封禁、公示公告、发布防暴指南等已经成为各平台网暴治理的标配动作。此外,新浪微博和抖音平台考虑到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伤害,分别增加了事后关怀的补助救济。新浪微博当检测到用户搜索“网络暴力”“网暴”关键词时搜索页面结果优先展示文明提示语以及 24 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相关信息;抖音则推出“心情暖宝宝”助手,与负面情绪用户进行对话,视情形严重程度引导用户进行线下就诊。网络暴力治理中的用户反馈:非对称
6、关系下的治理乏力如表 1 所示,新浪微博出台的网络暴力治理工具最为全面。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收集新浪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 微博管理员自 2022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底以来公开发布的涉网络暴力治理博文 42 条(涉及 27623 转发数、18245 评论数),并利用知微传播分析工具获取相关博文的传播路径、用户情感值等数据7。新浪微博平台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的网络暴力治理可以归纳为三个重要阶段:(1)2022 年 1 月,因“刘学州事件”发布相关处置与排查公告;(2)2022 年 6 月至 9 月,集中上线或升级网络治理相关功能,包括“一
7、键举证”“一键防护”“微博防网暴功能实用指南”“评论友善引导”“个人主页展示评论”“消息箱评论折叠”“微博协管员”等;(3)2023 年 3 月至 5 月,每周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公示治理数据(机器拦截不友善内容、人工清理违规内容、主动禁言违规用户的相关数据,如遇重要网暴事件,会针对性发布相关处置情况)。但从用户的情感倾向判断来看,在第一、第二阶段用户对新浪微博的网暴治理举措以正能量情感为主,尤其是进入2023 年以来,用户情感倾向出现明显的负向倾向。如表 2 所示,本文进一步筛选出用户情感值最高和最低的 5 条博文可以发现,2022 年 1 月,新浪微博第一时间因“刘学州事件”的恶劣影
8、响研究上线“一键防护”模式,获得了社区用户的强烈支持。其后 3 月,新浪微博也在测试期间细致地对“一键防护”功能问题进行解答,用户不仅普遍支持平台相关做法,更积极提出建议。在此期间,新浪微博还发布了一则“对某用户发微博称遭受网暴并选择轻生”的情况排查,让受害者得以摆脱历时 5 年的谩骂和攻击。这一博文极大鼓舞了普通网民的情绪,提升了普通用户对于官方账号治理网络暴力的信心。当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用户情感倾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转,从最初的振奋变为对平台治理乏力的失望。结合相关博文中的用户转发和评论文本,可以发现用户的负能量情感指向了网络暴力治理中平台与用户的非对称性关系,用户的不满
9、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当用户积极参与网络暴力治理,试图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与平台合作时,遭遇平台冷处理,因此被质疑“举报无效”。例如有用户表示“许多次拨打4000960960 都是机器语音,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转接不到人工客服”。其二,网暴治理过程中存在正常评论被屏蔽、非网暴账号被封禁的“误伤”,且无法通过投诉等方式找回用户数字资产,同时被举报的网暴言论判定成功的概率极小。其三,网暴治理过程中对账号属性存在区别性对待,对于具有流量效应的营销账号、大 V 账号乃至 bot 账号具有高容忍度。可以说,网络暴力治理作为内容生态治理中的典型案例,暴露了当下平台治理框架下多元主体难以在非对称性关系
10、下实现有效协同。这种非对称性关系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监管部门与平台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平台既是政府的监管对象也是公权力主体的合作者,参与、代理和介入社会管理职能8 9 10,而平台本身具有的双重身份困境11 12反而造成自治规则正当性基础存疑13、价值偏好突出14 15、公开透明性不足16等问题。第二,用户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与平台之间的非对称性参与。2020 年以来,党和国家在深化网络治理过程中,内容治理方向转向更为宏大的“生态层面”,并通过治理信息内容生态来整合社会组织与群体的“双重中介”模式17。但在实际过程中,用户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日常网络治理中与平台缺少实质性的互动,导致
11、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中“政府平台用户社会”之间未能形成节奏一致的集体行动,且矛盾集中于“平台用户”为代表的治理链条。在全社会形成“苦网暴久矣”的情感氛围下,平台虽然为用户参与社区共治提供了相应渠网络平台具体措施新浪微博抖音B站知乎技术识别网暴模型搭建负面信息过滤/折叠用户风险提醒干预保护一键举报/防暴/防骚扰一键取证私信设置/防护黑名单制度关键词屏蔽发文提示/评论引导用户协管员追责处置内容清理账户封禁公告公示引导教育发布防暴指南/倡导组织防暴活动补助救济事后关怀表 1:四大网络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措施注:相关信息由笔者根据各平台官方账号(微博管理员、抖音黑板报、哔哩哔哩社区小管家、知乎小管家)公布的
12、政策整理,截至 2023 年 4 月。表 2:新浪微博用户情感值最高和最低的五条涉网络暴力治理博文(2022 年 1 月-2023 年 5 月)用户情感倾向情感值博文时间博文内容正能量(由高到低)982022/1/24在发布“刘学州事件”相关处置公告后,补充将针对用户隐私保护上线一键开启“防暴模式”和弹窗提示用户是否开启隐私防护功能922022/8/18 发布“评论友善引导功能升级公告”902022/3/11对网友关心的“一键防护”功能问题进行解答872022/1/28对某用户发微博称遭受网暴并选择轻生的情况进行排查782023/1/13发布“排查清理攻击医护专家、引战对立等违规内容处置”公告
13、负能量(由低到高)-712023/4/3 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五)”-652023/3/27 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四)”-572023/5/22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十二)”-552023/5/15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十一)”-342022/12/21发布站方巡查严肃处置个别V用户挂人引战的情况公告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88新闻与法89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新闻与法 Media&Law 摘 要:本文通过系统性考察 2022 年以来新浪微博、抖音、B 站、知乎四大平台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项治理行动措施,并结合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用户反馈发现,在非对称关系的作用下,用户
14、对平台日常化的网络暴力治理成效认可度不高,认为平台治理存在形式化监管、差别化对待,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网络暴力治理中,如何以主体互动的集体行动促进协同共治是需要改进的方向。关键词:网络暴力;主体责任;协同共治;互联网平台 辛艳艳 方师师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主体责任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其中,网络暴力近年来发生率持续增长,施害和受害对象日益扩大化、低龄化,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实质性伤害,成为网络生态治理中最受瞩目的社会难题之一。2022 年 4 月和 11 月,中央网信办先后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
15、治理的通知,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尽管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出台系列措施,从技术识别、干预保护、追责处置、引导教育和补助救济等多个方面试图实现对网络暴力的全链条治理,但从实际治理效果来看,网络暴力不降反增,诸如“粉发女孩因网暴离世”“刘学州事件”等极端恶性事件依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系统性考察 2022 年以来新浪微博、抖音、B 站、知乎四大平台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项治理行动措施,并以新浪微博作为代表性平台考察用户对于平台网络暴力治理的反馈,分析平台主体责任的困境。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角色与实践:日常规制的“守门人”网络空间治理模式问题,关键在于哪个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以及其他相关方
16、的所处位置在哪1。由于互联网平台在数字社会扮演着基础设施角色,因此平台规制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底层逻辑。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既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之一,也是重点规制的三大管理相对人。2020 年以来,互联网平台治理从以事后监管为主的“运动式治理”“事故性问责”转向以常态化监管与制度化建设为主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穿透式监管格局2 3。在穿透式监管格局下,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社会的信息传播枢纽被赋予“守门人”的职责4。以平台为抓手落实网络暴力治理是因应平台社会的发展逻辑,从数字信息生态的平台依赖(platform dependence)5的根源着
17、手。有研究指出,虚假新闻与不实信息、仇恨言论与极端主义、在线骚扰与网络暴力等失范现象由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结构以及平台的技术可供性与商业利益共同塑造,而平台往往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6。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互联网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需从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四方面入手。如表1所示,目前以新浪微博、抖音、B 站、知乎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已经采取针对性措施应对网络暴力行为。其中,诸如网暴模型搭建、负面信息过滤、一键举报、私信设置、黑名单制度、违规内容清理、账号封禁、公示公告、发布防暴指南等已经成为各平台网暴治理的标配动作。
18、此外,新浪微博和抖音平台考虑到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伤害,分别增加了事后关怀的补助救济。新浪微博当检测到用户搜索“网络暴力”“网暴”关键词时搜索页面结果优先展示文明提示语以及 24 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相关信息;抖音则推出“心情暖宝宝”助手,与负面情绪用户进行对话,视情形严重程度引导用户进行线下就诊。网络暴力治理中的用户反馈:非对称关系下的治理乏力如表 1 所示,新浪微博出台的网络暴力治理工具最为全面。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收集新浪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 微博管理员自 2022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底以来公开发布的涉网络暴力治理博文 42 条(涉及 27623 转发数、
19、18245 评论数),并利用知微传播分析工具获取相关博文的传播路径、用户情感值等数据7。新浪微博平台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的网络暴力治理可以归纳为三个重要阶段:(1)2022 年 1 月,因“刘学州事件”发布相关处置与排查公告;(2)2022 年 6 月至 9 月,集中上线或升级网络治理相关功能,包括“一键举证”“一键防护”“微博防网暴功能实用指南”“评论友善引导”“个人主页展示评论”“消息箱评论折叠”“微博协管员”等;(3)2023 年 3 月至 5 月,每周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公示治理数据(机器拦截不友善内容、人工清理违规内容、主动禁言违规用户的相关数据,如遇
20、重要网暴事件,会针对性发布相关处置情况)。但从用户的情感倾向判断来看,在第一、第二阶段用户对新浪微博的网暴治理举措以正能量情感为主,尤其是进入2023 年以来,用户情感倾向出现明显的负向倾向。如表 2 所示,本文进一步筛选出用户情感值最高和最低的 5 条博文可以发现,2022 年 1 月,新浪微博第一时间因“刘学州事件”的恶劣影响研究上线“一键防护”模式,获得了社区用户的强烈支持。其后 3 月,新浪微博也在测试期间细致地对“一键防护”功能问题进行解答,用户不仅普遍支持平台相关做法,更积极提出建议。在此期间,新浪微博还发布了一则“对某用户发微博称遭受网暴并选择轻生”的情况排查,让受害者得以摆脱历
21、时 5 年的谩骂和攻击。这一博文极大鼓舞了普通网民的情绪,提升了普通用户对于官方账号治理网络暴力的信心。当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用户情感倾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转,从最初的振奋变为对平台治理乏力的失望。结合相关博文中的用户转发和评论文本,可以发现用户的负能量情感指向了网络暴力治理中平台与用户的非对称性关系,用户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当用户积极参与网络暴力治理,试图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与平台合作时,遭遇平台冷处理,因此被质疑“举报无效”。例如有用户表示“许多次拨打4000960960 都是机器语音,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转接不到人工客服”。其二,网暴治理过程中存在正常评论被
22、屏蔽、非网暴账号被封禁的“误伤”,且无法通过投诉等方式找回用户数字资产,同时被举报的网暴言论判定成功的概率极小。其三,网暴治理过程中对账号属性存在区别性对待,对于具有流量效应的营销账号、大 V 账号乃至 bot 账号具有高容忍度。可以说,网络暴力治理作为内容生态治理中的典型案例,暴露了当下平台治理框架下多元主体难以在非对称性关系下实现有效协同。这种非对称性关系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监管部门与平台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平台既是政府的监管对象也是公权力主体的合作者,参与、代理和介入社会管理职能8 9 10,而平台本身具有的双重身份困境11 12反而造成自治规则正当性基础存疑13、价值偏好
23、突出14 15、公开透明性不足16等问题。第二,用户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与平台之间的非对称性参与。2020 年以来,党和国家在深化网络治理过程中,内容治理方向转向更为宏大的“生态层面”,并通过治理信息内容生态来整合社会组织与群体的“双重中介”模式17。但在实际过程中,用户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日常网络治理中与平台缺少实质性的互动,导致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中“政府平台用户社会”之间未能形成节奏一致的集体行动,且矛盾集中于“平台用户”为代表的治理链条。在全社会形成“苦网暴久矣”的情感氛围下,平台虽然为用户参与社区共治提供了相应渠网络平台具体措施新浪微博抖音B站知乎技术识别网暴模型搭建负面信息过滤/折叠用户风
24、险提醒干预保护一键举报/防暴/防骚扰一键取证私信设置/防护黑名单制度关键词屏蔽发文提示/评论引导用户协管员追责处置内容清理账户封禁公告公示引导教育发布防暴指南/倡导组织防暴活动补助救济事后关怀表 1:四大网络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措施注:相关信息由笔者根据各平台官方账号(微博管理员、抖音黑板报、哔哩哔哩社区小管家、知乎小管家)公布的政策整理,截至 2023 年 4 月。表 2:新浪微博用户情感值最高和最低的五条涉网络暴力治理博文(2022 年 1 月-2023 年 5 月)用户情感倾向情感值博文时间博文内容正能量(由高到低)982022/1/24在发布“刘学州事件”相关处置公告后,补充将针对用户隐
25、私保护上线一键开启“防暴模式”和弹窗提示用户是否开启隐私防护功能922022/8/18 发布“评论友善引导功能升级公告”902022/3/11对网友关心的“一键防护”功能问题进行解答872022/1/28对某用户发微博称遭受网暴并选择轻生的情况进行排查782023/1/13发布“排查清理攻击医护专家、引战对立等违规内容处置”公告负能量(由低到高)-712023/4/3 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五)”-652023/3/27 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四)”-572023/5/22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十二)”-552023/5/15发布“微博网暴治理工作周报(十一)”-342022
26、/12/21发布站方巡查严肃处置个别V用户挂人引战的情况公告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90新闻与法国际媒介91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 Media Worldwide道,但在以账号处罚为主的治理机制下造成了形式化问责甚至损害个人合理权利的反效果,导致用户对平台内容生态治理的信任度下降,无法进一步激发其参与共治的意愿,最终导致平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生态进一步恶化。改进与反思:以主体互动的集体行动促进协同共治2023 年 6 月 9 日,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预示着网络暴力治理将从“法不责众”转向明确“罪与罚”的阶段。
27、法律层面的保障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范围内对于网络暴力治理的集体行动,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如何在集体行动氛围下促进平台与用户、与社会力量的有效互动,多方合力促进网络内容生态向良性价值观转向,值得深思。第一,以意见领袖账号、机构账号、营销账号治理为重要抓手,发挥普通用户的监督职能,以此形成示范效应。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不同类型账号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存在明显不同,有学者将其分为“关键人群”和“推波助澜群”18。在当前网络内容生态仍然受制于流量效应的情况下,重点关注平台内容生产中的头部账号,以开设专区的方式发挥普通网民的监督职能,对可能恶意发起或以各种形式助推网络暴力的活跃账号加大处罚力度,甚至
28、主动与公安部门衔接,对占据强势传播地位的账号形成震慑。第二,在持续推进算法识别和技术审核的过程中,建立第三方协管机制,发挥社会化监管效能,对网络暴力事件中反映的情感/价值偏好、平台审核不规范等问题予以纠偏。目前国外部分研究表明,积极的用户参与能够让产生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虚假新闻在用户补充、纠错的机制下达到自净化效果19,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暴力的治理更应该建立第三方协管机制,推动“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治理”,让相关用户、专业媒体、行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在网暴治理的不同环节发挥协管职能。第三,网络暴力治理应形成跨平台联动机制,以统一行动和同一尺度对网络暴力的关键传播账号进行数字断连。当前网络暴力的发生具
29、有明显的多平台跳转的传播特征,新浪微博、抖音、网络社区等既可能是网络暴力的信息源头,也可能是网络暴力发生的集中场所。一旦信息积累到规模流量后,就会迅速突破平台界限在全网发酵。在此过程中,急需各网络平台根据事态演化路径对涉网暴账号及时处置,避免因平台间的社群文化和情感价值偏好差异造成次生灾害。同时,平台间应建立机制及时共享相关事件中的网络诽谤者、网络侮辱者、个人信息侵犯者、线下滋扰者、恶意营销者的实名信息及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全网各平台进行封禁,并保留相关账号的信息数据,以备司法部门询证。【本文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计划”资助(项目批准号:21CGA03)】参考文
30、献:1 李晓东,戴佳.互联网全球治理的趋势和挑战 J.全球传媒学刊,2017,4(02):94-97.2 张凌寒.平台“穿透式监管”的理据及限度 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40(01):106-114.3 张志安,冉桢.发展实用主义:中国互联网政策变迁与平台治理的内在逻辑 J.新闻与写作,2023(01):89-97.4 顾烨烨,方兴东,钟祥铭.深度媒介化视角下平台治理的范式转变“守门人”理念下技术、媒介与制度的耦合进程 J.新闻与写作,2023(03):82-91.5Nieborg,D.B.&Poell,T.The platformization of cultural p
31、roduction:Theorizing the contingent cultural commodityJ.New Media&Society,2018,20(11).6 常江,杨惠涵.基于数字平台的信息失范与治理:全球趋势与中国经验 J.中国出版,2022(12):3-10.7 研究说明:1.本研究的原始微博文本由笔者自行收集,传播路径分析与用户情感值等数据均由“知微传播分析”(https:/ 30 条。在全部 42 条博文中,有 3 条博文因转发量不足 30 无法分析;另有 2 条博文虽然达到转发数最低要求,但因“该微博地址链接已被删除或者该微博转发列表被限制查看!”无法分析,因此实际
32、分析的博文数量为 37 条。8 周辉.技术、平台与信息:网络空间中私权力的崛起 J.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7(02):68-99+215-216.9 方兴东,严峰.浅析超级网络平台的演进及其治理困境与相关政策建议如何破解网络时代第一治理难题 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7):41-51.10 崔保国,刘金河.论网络空间中的平台治理 J.全球传媒学刊,2020(01):86-101.11 时建中,马栋.双重身份视角下平台自治与反垄断监管的界限J.竞争政策研究,2020(04):41-53.12 李良荣,辛艳艳.论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双重属性 J.新闻大学,2021(10):1-
33、15+117.13 罗英,谷雨.网络平台自治规则的治理逻辑 J.学习与实践,2021(08):35-44.14 李洪雷.论互联网的规制体制在政府规制与自我规制之间J.环球法律评论,2014(01):118-133.15 张祺好.互联网新业态的“软法”兴起及其规制 J.法学,2018(02):86-93.16 王丹,雷丽莉.短视频隐私协议的合规审查及修改完善基于快手、抖音、快视频的分析 J.新媒体研究,2020(07):1-4+8.17 方师师,万旋傲,卢垚.要素治理与关系协调:2021 年网络内容治理报告 J.新闻记者,2022(01):19-36+76.18 陈代波.从网络暴力事件参与者的不
34、同层次看网络治理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4):24-30+91.19Pennycook G,Rand DG.Lazy,not biased:Susceptibility to partisan fake news is better explained by lack of reasoning than by motivated reasoning.Cognition.2019 Jul;188:39-50.doi:10.1016/j.cognition.2018.06.011.Epub 2018 Jun 20.PMID:29935897.(辛艳艳: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35、博士;方师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摘 要:本文聚焦结构性的经济因素何以形塑美国传媒产业生态,探究资本逻辑与市场联手将媒体与信息管控“合理化”的主要手段,回溯自 20 世纪以来资本通过控制大众媒体介入新闻生产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分析平台媒体时代互联网公司对新闻媒体的隐蔽宰制,归纳出资本操控媒体和舆论的市场驱动型新闻传播模式在数字时代的拓展趋势。关键词:新闻生产;信息社会;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管控;传播政治经济学 史安斌 俞雅芸 赵明君数字时代美国新闻媒体管控的“合理化”路径:历史溯源与现实拓展20 世纪中叶传播学在美国兴起至今,一直是以微观视角聚焦媒介文本、
36、传播效果、受众分析的经验学派占据其主导地位。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批判学派和政治经济学的引入,传播学界逐渐转向挖掘社会结构性因素对传媒产业结构的形塑作用,1着重考察宏观的经济秩序与新闻传播的生产、消费、流通过程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由此揭开了“新闻客观性”“媒体独立性”等表象之下掩盖着的资本逻辑和操控路径。2虽然传播技术经历着快速的迭代与变革,但是由少数商业寡头控制信息流动、操纵公共议程所致使的“传播垄断”趋势非但并未被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学界进行的长期跟踪调研发现,以硅谷巨头为代表的美国私营企业拒绝披露关键资讯、借助司法等“合理化”手段妨碍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报道。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
37、2 年发布的报告指出,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采用的以“法律威慑”为主的实践路径已经成为限制新闻媒体展开批评性报道和舆论监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记者因担忧在网络上展开的新闻调查被判定为犯罪行为而被迫“自我审查”,难以承担有效监督的职责。4上述这些研究都揭示了美西方国家资本和市场联手操控新闻媒体的隐秘机制,进一步凸显了现实场景与美西方自我标榜和四处宣扬的“媒体独立”“知情社会”理念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本文聚焦结构性的经济因素何以形塑美国传媒产业生态,探究资本逻辑与市场机制联手将新闻媒体管控“合理化”的实践路径,回溯自 20 世纪以来资本通过控制大众媒体介入新闻生产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分析平台媒体时代互联网
38、公司对信息的隐蔽宰制,归纳总结出资本操控媒体和舆论的市场驱动型新闻传播模式在数字时代的拓展趋势,为国内同行和读者进一步“祛魅”美西方所鼓吹的有关新闻传播的各类“神话”提供参照。数字时代“合理化”信息控制的主要手段2023 年 5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陶氏数字新闻研究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发布了题为企业对公共信息的控制的报告,揭露了以硅谷巨头为代表的私营企业在数字时代如何以“数据保护”为名阻碍新闻机构获取公共资讯的隐秘机制,并从立法、执法、司法与资本权力扩张等四个维度归纳出了企业“合理化”信息控制的手段。5 首先,从立法层面来看,美国国会在以硅
39、谷巨头为代表的大型私营企业的“游说”下,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强化“数据保密”和“规避信息公开”的法规,这些“过度泛化”的豁免条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互联网等新兴企业和烟草、军工等特需产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抑制了商业信息的公开透明,使得“豁免”机制成为企业降低信息透明度的“护身符”,破坏了信息流动和舆论监督的机制。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为 2016 年的“幽灵枪支事件”。美国民间新闻机构“调查报道中心”(CIR)的记者阿兰斯蒂芬斯了解到,执法部门没收的大量枪支转手就被卖回至市场,此类“幽灵枪支”因并未备案而无法被追踪,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于是,他向“美国烟酒、枪支以及爆炸物管理局”(ATF)提交了一份公开相关信息记录的申请,而枪支制造商组成的行业公会因担心其使市场过度饱和的事实被进而揭露,便依据“豁免条款”以保护商业信息为名,用法律手段阻止了政府监管部门公开任何数据。美国枪支泛滥及其引发的暴力仇杀屡禁不绝,政府监管部门和公众舆论除了表达哀悼逝者与谴责凶手之外束手无策,这其中行业公会阻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