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答题方式.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31901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答题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答题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答题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答题方式阅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总领下文; (7)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8)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2、文中句:前后照应; 承上启下(过渡); 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为下文作辅垫3、文末句: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 卒章显志,揭示中心;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2、;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

3、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

4、),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4、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5、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6、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9、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10、拟人:化物为人,拉近

5、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1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12、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13、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14、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15、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16、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17、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18、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19、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

6、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20、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作用二: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2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2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2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古诗: 表达

7、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

8、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附: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

9、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