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传承39先秦儒家“洁己”思想的诠释及当代价值 姜 雪 作者简介 姜雪,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孔子见互乡小童这样一件小事之所以被记录下来,正是因为其体现出孔子的“洁己”思想。孔子打破了“君子”一词作为上层贵族的专属的惯例,勾勒出道德素养与才能兼备的“君子”理想典范,并为出身寒微的平民搭建了一条通向“君子”的渠道“求进”与“修己”。一方面,“洁己”思想推动构建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地相处,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洁己”思想的发端及内涵许慎 说文解字 中解释“洁”字:“潔,
2、瀞也。从水,絜声。”“洁”的本义为干净,后引申为“廉明,不贪污或指人的品德高尚”。而“洁己”一词被赋予人格品德上的含义,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自孔子发端。论语子路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自身是正直的,别人自然会以他为榜样,由此引申出“以身作则”这一成语。以身作则的内蕴即“自洁”,就是要【摘 要】“洁己”一词自出现以来,就被孔子赋予“求进”“修己”的双重内涵。孔子刻画出君子人格作为标志,为普通人指明了向上奋斗的道路,以“修齐治平”作为最终目标,构建起由下至上、严密的个人发展体系,鼓励、推动着个人正向发展。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洁己”思想,并将其进一步阐发为“理想人
3、格”理论的一部分。此后“洁己”思想也得到了荀子、屈原等哲学家及文人的传承应用,其内涵不断丰富。自孔子发端的“洁己”思想历久弥新,本文旨在诠释其内涵,并倡议当今社会应注重将“洁己”思想融入个人道德修养教育中,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先秦儒家;洁己;求进;修己402023 年 4 月刊总第 210 期求不断自我反省,能够洁身自好。孔子还在见互乡童子时直接抒发“自洁”的思想:“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孔子在这里直抒胸臆,只要一个人能够行为端谨、追求上进,这种做法就值得赞许,至于过去的缺点就不再计较。互乡童子主动向孔子问道,本身就反映其思想的主动性,即“求进”;主动
4、求知以增长智慧、向美好事物接近,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来“修己”,也就是孔子对普罗大众寄予的期望。孔子的“洁己”的思想包含“求进”和“修己”两方面内涵。(一)求进“求进”强调的是主动性,即个体产生追求智慧与美好品德的自觉意识。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视发挥人的能动性来使其“自觉求进”。一个人只有内心主动求进,再经过教育和正向引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学识和道德修养,可以说,求进意识是孔子实现君子人格理想的元点。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是,主动去做仁义的事,不能靠外在强制力。“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标准的重要准则,也是他理想的君子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具有了求进意识,坚持
5、不懈、自发主动地去做仁义的事,就能慢慢接近直至成为君子。这就肯定了求进的自觉意识对实现君子人格的重要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来表明君子是向内求的,是凭借自身努力来获得智慧与美好品德的。包括“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亦是强调“欲”的作用。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求进,那么“欲仁”就会得到仁。同理,欲义得义,欲知则智,最终达到“欲君子”则君子可成的境界。孔子对于个体主动性的重视在论语中有多处体现,他认为这种非外力推动,由内心自然生发的求进思想一旦产生,必定深远而持久,其作用巨大,可以推动个体努力实现自我追求。(二)修己“修己”则是要
6、求个体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他认为,君子是积极向上的,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小人则甘于落后。一个人如果能被称之为君子,那他一定是在各个方面都追求进步,积极提升自己的素养。由此可见,“修己”是提升道德素养的内在需要。子路曾向孔子询问如何施行君子之道,孔子答“修已以敬”,也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始终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子路追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再答“修已以安人”,即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之外,还要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安乐。“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个人不断提高修养,让普天百姓都能感到安乐,但这件事连尧、舜都很难做到。这恰恰对应着孔子“修齐治平”
7、的各个过程,而“修己”则作为实践的途径贯穿孔子政治理想的始终。由上可见,孔子“洁己”思想的双重内涵“求进”和“修己”,始终与孔子的理想人格目标君子人格紧密相连。事实上,“君子”一词在先秦时期指代的是地位尊崇的人,是孔子率先赋予其道德含义,将该词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平民,引导普通民众坚持求进修己,就可以被称为君子。坚持“洁己”的最终目的就是个体修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无论是仁爱宽广的胸怀,还是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抑或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均可从中看出“洁己”思想的底色,“洁己”思想是形成君子人格的基础。而先秦儒家的“洁己”思想就是要求个人坚持道德观念上的自律与自重,有洁己上进之心,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
8、文化传承41到群体人际关系的道德和谐,最终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二、孟子对“洁己”思想的继承及后世发展(一)孟子对“洁己”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自洁”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不仅肯定了自洁的重要性,还指出只要能够坚持自洁,就可以“祀上帝”。“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在这一章里,孟子辩明伊尹是以尧舜之道向商汤求取,而非以烹调之技讨好君王,点明若想匡正别人,首先要自身保持正直。后人也由此总结出成语“枉己正人”来代表那些自己品行不端正却妄想去纠正他人的人。这里孟子认为这些“枉己而正人者”是
9、做不到以身作则的,而其后也表明了以身作则的落脚点,就是“洁其身”。此外,孟子还曾举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西施这样美丽的女子如果沾染上污秽,人们见到她也会捂住鼻子走过去;即使是恶人,一旦坚定真心,改掉缺点,洗清自己,也能够祭祀神仙。古代祭祀的礼仪是非常严苛的,在这里,孟子提出了善恶相互转化的办法,就是自洁、自爱。只要坚持洁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就算是恶人,也能得到认可。这就在孔子“洁己”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认同只要“洁己以进”就可以获得认可,不问过往,在孟子这里,坚持洁己仍有美好的未来。(二)荀子及后世对“洁己”思想的发展荀子在
10、谈及国家治理混乱这一问题时也有相关论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荀子不苟)荀子认为,对国家的治理不能在原来混乱的基础上进行,而是要先平定混乱,再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好比人的外表或者思想有了污秽,不能在原来肮脏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是要先去除污秽,从内心重建美好的德行。“君子絜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荀子不苟)此处“絜”通“洁”,意为君子只要洁身自好,志同道合的人就会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一起,言论积极有益,就会得到持相同观点者的积极响应。荀子“洁己”思想是与孔孟一脉相
11、承的。“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楚辞九章)东汉文学家王逸注曰:“食霜露之精以自洁也”,用以赞美屈原清高自洁的崇高品德。而楚辞招魂中亦有屈原直抒胸臆:“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可以说,坚持洁己自爱是屈原的人生基色,最终淬炼出一位高洁忠贞、仁能怀远的爱国诗人。“洁己”思想在后世也被广泛用于诗歌、传记、政论文等文学作品中。晋代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有言:“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一些正直的人不得不在大有可为的时期潜藏隐居,一些洁身自好的人也只能劳苦虚度一生。唐代房玄龄撰晋书时,在刘寔传周处传周访传中肯定了传主均拥有“洁己”这一高雅人格;唐代孙思邈撰 千金翼方,引用 仙经之言,谈及修
12、身洁己是“致神仙”的首要条件:“受符禁同法,先当修身洁己,安魂定魄,口勿妄言,洁斋百日,可致神仙。”明代名臣海瑞在 治安疏中写:“洁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灵长终必赖之者,未见其人焉。”劝诫帝王能够启用那些洁身自好、以天下为重的忠臣。清代沈起元在 敬亭诗文集中更是发出“苟能洁己以进,互乡童子亦不拒也”的感叹。422023 年 4 月刊总第 210 期三、“洁己”思想的当代价值“洁己”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可以作为方法论指导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一)完善自我,发展健全人格每个时代面对的挑战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变迁提速,人们在生存需求、物质
13、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要关注精神上的需求,警惕精神贫困。我们应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从先贤们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坚持“洁己”思想,一方面提示我们要积极进取,学习道德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工作、做人做事中贯彻“修己”思想,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我们勇敢面对挑战,形成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都有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能力,从而实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健康完善的人格不仅可以保障人身心健康,让现代人能够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而且有助于个人顽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二)以社会为己任,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千年前,孔子一生坚持求仁复
14、礼,周游列国而不见用,但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思考的是天下百姓如何安居乐业。亚圣孟子也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启示我们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把善发扬广大。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无需执着于考量实效性与得失,而是不断淬炼内心,超越本能,跨越理性,到达德性,最终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仁爱之心。倘若人人都能坚持“洁己”思想,则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老一代发挥崇高的人格风范,全社会形成修身养志、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结语先秦儒家的“洁己”思想内涵丰富,作为国民正向发展的途径,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紧密联系,构成一个严整的个人成长体系。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优秀的“洁己”思想运用到个人道德评价体系,以个人发展带动群体发展。可见,孔子的“洁己”思想依旧深刻影响着后世,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责任编辑:吕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