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440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8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4 卷第 4 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 No.42023 年 7 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ul.2023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李银梅(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收稿日期 2022-12-15 作者简介 李银梅(1995),女,云南昆明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摘 要 网络慈善是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立足于现有研究,梳理网络慈善的概念及运作模式、功能及影响因素、发展困境及其治

2、理的研究脉络,总结、反思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现有的成就和不足,为网络慈善研究奠定基础,以期推动网络慈善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网络慈善;运作模式;社会治理;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 10.15883/j.13-1277/c.20230409007引用格式:李银梅.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90-96.中国网络慈善随互联网的普及兴起并快速发展,当前的网络慈善进入“指尖公益”时代,实现了“人人公益”,公益慈善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国每年都有超过 100 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

3、2021 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 100 亿元。1网络公益慈善行为的大规模参与,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2022 年 12 月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人大审议通过并公开征求意见,在慈善法(修订草案)中增加了关于互联网公开募捐的相关法律规定,由此可见网络慈善作为慈善的新业态,已成为慈善发展的重要形式。据公益数字化报告(2022)的分析,我国公益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以公益组织为中心以捐赠人为中心以多元主体为中心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转变。当前的网络公益慈善活动正处于“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网络公益慈善回归公益服务的初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的发展动力。互联网和公益慈善活动的深度融合,推

4、动网络慈善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发挥慈善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当前,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除了网络募捐、网络公益众筹、网络志愿服务以外,还渗透到了残障融合、妇儿关怀、环保动保、疾病救助、济困救灾、青年发展、社区营造、性别教育、乡村振兴、助老养老等多个领域,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新兴产物,网络慈善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相关法律不健全、技术瓶颈、专业人员缺乏以及公众信任感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鉴于此,本文将从学术视域整合关于网络慈善的研究现状,明晰网络慈善的定义,探讨网络公益慈善研究的重点领域及其研究进展。基于文献的分析,梳理、反思网络公益慈善现有成果,客观呈现网络公益慈善研究的主要论

5、域,分别就网络公益慈善的定义、运作模式、影响因素、发展困境以及治理路径、社会价值以及网络慈善组织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分析、反思现有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研究思考。在此之前,有学者就互联网公益的四个主要子领域(众筹与募捐、公益组织与公众、公益传播、微公益)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本文主要对网络慈善这一普遍概念下的主要论域进行总结反思,对网络慈第 4 期李银梅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91 善的运作模式与运作机制、网络慈善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网络慈善和网络慈善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治理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并对未来网络慈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一、关于网络慈善研究现状的总体论述 伴随网络慈

6、善的兴起,学者们从不同视域、不同角度和不同学科对网络慈善做了诸多的研究。相关慈善部门和企业也发布了诸多慈善发展研究报告,为网络慈善的研究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根据目前学界对网络慈善研究主要使用的概念有“网络慈善”“互联网慈善”“网络公益”“数字公益”“微公益”,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将主题设置为“网络慈善”或“互联网慈善”“网络公益”“数字公益”“微公益”,截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 1 362 篇,其中期刊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的有 266 篇。本文为了研究的全面性,使用全面的数据进行研究,期刊来源主要是作为研究参考的重要领域。据文献分析,

7、我国网络慈善研究总体上与网络慈善的兴起与发展具有趋同性,从纵向和横向上随网络慈善的实践发展不断走深、延宽。因此,从时间线梳理网络慈善的研究状况,动态呈现网络慈善研究论域的变化,以期客观分析网络慈善研究的现有成果。在网络慈善“尝试登场”和进入“门户时期”这一阶段,网络公益频道和网络捐赠成为网络慈善的主要方式,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网络公益广告和网络公益传播的特点、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在社会需要催生下的网络慈善研究,侧重对网络慈善转型建设、转型中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其治理的探索。在网络慈善步入大众化时期,网络慈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在模式创新、失范治理、风险应对等方面成果丰硕。随着技术与慈善的不断融合

8、发展,网络慈善研究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带动网络慈善的创新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为网络慈善研究的主要论域。本文运用 citespace 对以“网络慈善”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分析,梳理出网络慈善研究的集中领域,并对这些领域进行归纳反思。围绕网络慈善的内涵和外延对网络慈善的运作模式、组织发展、失范治理、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反思,为进一步研究网络慈善奠定基础。二、关于网络慈善的概念及其运作模式 网络慈善目前没有官方权威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网络慈善有不同的看法。2016 年颁布的慈善法将慈善活动规定为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

9、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2在慈善法的推动下,目前学界大多从大慈善概念出发研究慈善。关于网络慈善的定义,学界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定义。有学者从广义上定义网络慈善,即个人、团体或组织基于慈善救助的目的,以广大网民为对象,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的非盈利性志愿服务、善款筹集以及慈善宣传等活动。3借助网络平台不仅体现在线上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也包括从网络走到现实开展的慈善活动。而有的学者则从狭义上将网络慈善等同为网络公益募捐,这显然是窄化了网络慈善

10、的外延。网络慈善除了具有特定的内涵,还有着丰富的外延,涵盖网络公益、网络募捐、网络公益众筹、网络志愿服务等内容。学界在开展研究时,除了针对网络慈善这一普遍概念的研究,也有对某一个外延具体的讨论。厘清网络慈善相关外延的概念也同样重要。关于网络慈善相关外延的概念,学界基本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观点。网络公益主要是指网络上组织公益活动,通过网络向网民宣传公益活动,网民在网络上探讨关于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在网络或从网络上走到现实中开展公益活动。网络募捐与网络公益众筹有着明显的区别。网络募捐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实施的慈善募捐行为。网络公益众筹是指利用互联网方式无偿地向社会公众发布求助信息,从而得到救助的

11、行为。网络募捐的发起方为具备公募资质的公益组织,帮助不特定的对象,属于公共利益;网络公益众筹的发起方为个人,不需要资质,帮助特定、具体的个体,属于个人求助。所谓网络志愿服务,是指网民利用网络平台灵活自主地贡献个人资源,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除了网络公益、网络募捐、网络公益众筹、网络志愿服9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务之外,个人求助是否符合网络慈善在概念上没有产生特别的争议,在“个人求助”的归属问题上,慈善法并未禁止个人求助,当前学界普遍将个人求助也算作网络慈善范围。本文是立足普遍概念下的网络慈善展开学术梳理,探索的是包含外延在内的

12、一些普遍问题。网络慈善作为慈善领域的新业态,其运作模式比起传统的慈善模式,具有诸多新的特征。网络慈善运作模式主要由运作主体、运作动力、运作对象和运作流程构成,以相应的运作机制推动网络慈善创新发展。网络慈善运作模式有多种划分方式,从参与领域来划分网络慈善的模式,主要有“网络+慈善+社交”“网络+慈善+带货”“网络+慈善+运动”“网络+慈善+游戏”“网络+慈善+信托”“网络+慈善+公证”等“网络+慈善+N”等多样化的项目。4从网络慈善的发起主体来划分,则可分为“网友自发型”“企业倡导型”和“慈善组织主导型”三种类型。5根据网络慈善的动员主体划分,可以将中国的互联网慈善分为“政府主导型”“媒体主导型

13、”“网友自发型”“企业主导型”“慈善组织主导型”五种类型。依据募捐方式与运作方式的不同,将网络募捐模式分为机械式募捐模式和有机式募捐模式,前者是应急式、运动式的募捐,后者是“细水长流”的募捐。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基于政府主管部门、志愿者、慈善组织和网络善客四位一体网络慈善募捐运营模式。有学者将网络公益众筹运作模式分为自助模式、借力模式和混合模式。网络慈善服务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线上完成志愿行为,另一种是线上发起的在线下开展的志愿服务行为。综合来看,网络慈善运作模式依据不同的发起者、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参与领域以及不同的参与方式划分为不同的模式,目的是让每一种模式发挥最大的优势,

14、而目前网络慈善的研究模式大多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各个模式之间的协同运行比较少,应加强探索网络慈善运行模式的合作共治。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推动网络慈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学者从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分析,将网络慈善的捐赠机制分为动员和参与两个部分。6有学者单独对某种形式的运行机制作了探讨,例如,“自发型网络慈善”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员机制、善款管理与使用机制、监督机制及贯穿其中的信任机制。从动员、参与、监督、信任等多重角度构建动员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和信任机制,推动网络慈善模式稳步发展。三、关于网络慈善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慈善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慈善的新

15、形式,网络慈善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网络慈善具有资金募捐、物资募捐、网络义卖、信息公开与慈善文化宣传的功能,作为慈善的新业态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慈善能够以技术赋能的形式激活慈善事业所需的社会自主性,与第三次分配的社会价值形成逻辑连通,展现出扩大社会主体参与、衔接社会资源供需、推动社会信任积累、营设慈善精神风尚的重要价值。”7数字慈善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能够打破数字壁垒,实现精准救助、消除时空障碍、便于人人参与、全程跟踪,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以数字慈善的精准、便利、透明机制助推共同富裕。8网络慈善除了在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外,在参与社会治理以

16、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基于武汉公益慈善抗疫实践的研究,指出在智能互联与公益慈善的融合演变中,公益慈善的风险社会的应急功能、网络社会的协同功能、公平社会的分配功能和善治社会的共治功能“四种功能形态”,将智能互联公益慈善的现代化转型融合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融合公益慈善新体系,以科技推动公益慈善最大限度地惠及人类。9有学者从区块链赋能救助服务的可能性及其推进方略做了研究,指出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在实现服务信息安全共享、服务管理协同推进、服务效率智能提升、服务诚信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创新前景,可以从共享安全数据、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

17、高协同效率、构建诚信体系五个方面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保障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10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网络慈善的功能和价值研究不是特别多,大部分停留于它的优势特征方面。而随着网络慈善向数字公益的转变,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加强网络慈善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开展网络慈善研究亟待关注的一个话题。第 4 期李银梅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93 网络慈善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慈善主体的慈善活动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互联网+慈善”模式相比于传统线下慈善模式,个体慈善行为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学界主要集中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网络慈善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来看

18、,网络社会环境是影响网络慈善活动的重要因素。有学者从社会交换理论和进化理论的角度,通过实验证实了“互联网+慈善”模式下个体在线上表现出更强烈的慈善意愿,但是捐助的金额和时间都显著少于传统的线下慈善模式,机构权威性和对象心理距离的交互作用对慈善行为的影响被削弱了,主要受“互联网+慈善”模式的低信任度和低卷入感的影响。有学者提出网络社会的认同建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社会认同作为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能产生撬动现实的正能量,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的构建也影响着网络慈善。11从中观层面看,网络平台的影响力、运作方式也对网络慈善产生影响。有学者认为平台会影响网络慈善项目,通过对微信和微博两个平台对公益众筹

19、项目的影响分析,得出社交平台的口碑影响人们的捐赠意愿,主要是对社会关系的依赖作用不同产生较大的影响。12有学者用实验证明了网络公益平台中的“随缘”设置会降低人们的捐赠金额,原因是随缘设置削弱了人们在捐赠中感知到的控制感。13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的心理、情绪、关系网络会对网络慈善行为产生影响。有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关系强度和情绪对网络慈善捐赠的影响,结果发现网络关系强度与网络捐赠意愿成正相关,情绪对网络捐赠意愿也有明显的影响。个体对强关系的捐赠意愿更强,且在弱关系下消极情绪的捐赠意愿更强。还有研究者证实了社会网络、信任、共情和道德规范影响网络捐赠的意愿,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参与社会组织的积极

20、性越高,并且在网络上与他人的互动交流越频繁,进行慈善捐赠的意愿就越强烈。也有学者关注互联网对大学生慈善渠道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行为作为一个中介机制,对某些慈善组织有着显著的影响,更多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更多使用微博以及更多“翻墙”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对各类慈善组织提出质疑。14综合现有研究,网络慈善行为主要受网络社会环境、网络平台以及个体人格和情绪的影响。目前,关于家庭因素对网络慈善行为的影响尚未有相关研究。四、网络慈善的发展困境及其治理 互联网与慈善的融合发展,给慈善注入了数字活力,推进网络慈善模式创新,但是也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网络慈善发展过程中法律不健全、信任缺失、监管不当等成为网

21、络慈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网络慈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求助信息真假难辨导致网络慈善诈捐骗捐事件频发、善款使用透明度缺失、网络募捐平台监管不当、网络慈善沦为非法活动的工具等。对于网络慈善失范的原因分析,学界普遍看法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可信度考量机制缺位、信息公示制度不明确以及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针对网络慈善运行中出现的失范现象,学界从多学科视域提出解决措施,从外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协同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制定网络慈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道德体系和信任体系教育。除了一些失范现象,网络慈善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有学者指出,网络公益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借“公益之名”获取

22、不正当利益的事件,凸显了当前我国网络公益发展过程中公益资源稀缺、公益价值弱化、公益监管不力、信任风险变大等瓶颈问题。同时公益模式转型中网络公益的突变式创新、制度供给滞后、信任纽带关系断裂等结构性原因和参与主体逐利本性等非结构性原因,共同造成了网络公益发展的瓶颈问题。15有学者在考虑法律因素的前提下,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补充,提出不违法与符合社会情理的合法性之间的关系。该学者认为网络个人求助尚在法律规制的边缘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达成新的合法性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合乎法律而且要符合公众的一般社会期待,应在求助资格的确定、求助方式的选择、求助信息的呈现和募集善款的使用四个部分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合法性

23、共识,来弥补法律规制的空缺。16有学者提出网络慈善的失范现象需要法律监管和道德约束同时进行,认为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道德约束,不仅会带来网络虚拟环境的无序和异化,更可能延伸到现实世界而产生影响,网络空间的道德无序将会对现实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17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学层面分析网络公益众筹中的心理抗拒因素,认为过度叙事与信息过载中的同情疲劳、网络传播的信94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任缺失、对关系社交压力与线上慈善道德绑架的反感会阻碍公益信息的传播和行善。18有学者从自组织的视野分析了互联网影响下志愿服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及丰富多元的志愿服务

24、体验,但同时也存在身份困境、人员困境和资金困境,应将整体性治理理论与自组织理论相结合,建构网络志愿行为治理模式。19有学者从社会性规制理论角度指出网络公益众筹平台运行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的存在和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网络公益慈善活动由于时空变化产生了信任脱域问题,造成一种弱信任倾向、弱信任获取和弱信任维持的现象,导致网络公益慈善信任关系脆弱,提出运用“全景敞视”的机制凝结网络公益慈善信任。20同时,该学者也提出网络公益创新中存在反向偏差行为,并面临网络公益偏差行为规训难题,需要通过规则、平台、功能等“全景敞视”规训要素的构建和完善,来改善网络公益创新发展微观和宏观环境,打造网

25、络公益偏差行为防治体系。21网络慈善面临的发展困境是多元的、复杂的、长期存在的,学界要从多学科视域探索治理措施。网络慈善主要依托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网络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治理对网络慈善的发展十分重要。慈善组织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在慈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影响下,慈善组织的地位并未弱化,而是发生了新的转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困境,急需探索网络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治理路径。网络慈善组织是指民间(个人)发起、以网络为平台的慈善组织。随着传统慈善向网络慈善转变,互联网成为一把“双刃剑”对慈善产生着双向的影响,既给网络慈善组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推动慈善组织的变迁

26、。传统公益组织借助互联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草根公益组织也依托互联网的力量迅速发展,官办慈善组织与草根慈善组织力量呈现新格局。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门槛低、方便快捷的特点为草根公益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相比于传统慈善组织,网络草根公益组织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受众广的优势。网络慈善平台为草根公益组织提供了场所,解决了草根公益组织长期以来没有公募资格、筹款难等问题,虽然网络草根公益组织也面临着合法性地位缺失、监管不到位、公信力低等发展困境,但其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草根公益组织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以往中国公益组织以官办为主的基本结构,从而推动民间草根公益慈善组织快速成长,激发公益慈

27、善组织的活力。22随着网络草根公益组织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官办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组织二者关系的涨落。网络化暴露了官办慈善组织积压已久的弊端,使其迈入了反思、整顿的环节,与此相反的是民间慈善组织的迅速崛起。而网络化下官办慈善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平行线式的一涨一落,也不只是此消彼长,也有共生共存,仍然长期处于不断试探、摸索的状态。23在互联网影响下,官办慈善组织面对诸多质疑的呼声,也开始选择性吸收互联网的有利因素进行自身改造。有学者从互联网对官办慈善组织的互构式影响展开阐释,认为互联网对官办慈善组织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慈善生态、组织内部治理状况、公信力重建、制度建设等方面,而短

28、期内官办慈善的“去行政化”不可能实现,官办慈善组织应当选择性吸收互联网的有利因素进行自身改造,在一定范围内争取官办慈善组织与互联网的最优互构。24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民间慈善组织和官办慈善组织组成比重发生了改变,但官办慈善组织依然发挥主要的作用。互联网代表着创新与突破,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与危机。网络赋予了慈善组织诸多优势的同时,也让慈善组织面临许多新的困境。一方面,网络技术为慈善组织实现慈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慈善组织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更有效地动员各方公益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慈善组织缺乏法律监管,网络诈捐、骗捐行为时有发生,网络具有较强的传播力,极易让网络慈善组织陷入公信力危机

29、。目前学界主要从法律、技术以及慈善组织的合作等方面探讨了网络慈善组织面临的困境及其治理对策。当前网络慈善面临的组织困境主要是合法性地位难以获得、公信力有待提高。人才困境也是网络慈善组织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慈善组织的专业慈善思想、制度环境以及内部建设都会对网络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25针对现存的诸多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域提出了治理对策。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影响下,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主要是网络报道模糊加网络谣言、慈善组织回应不当和慈善组第 4 期李银梅 我国网络慈善研究综述95 织内部治理失范造成的,应提高慈善组织的回应能力、推动依法治网和净化网络环境、慈善组织改进内部治理来规避互

30、联网下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26有学者指出网络公益传播有利于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获取公众支持和推行慈善文化塑造,应从慈善组织网站的传播策略和慈善组织网络公益广告的公益传播策略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27还有学者指出运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和不可篡改的优势,实现公益慈善最大的透明来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28网络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影响社会公众开展网络慈善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影响下,网络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共治成为趋势。有学者探究了互联网募捐慈善组织的合作特点及模式,从合作内容覆盖和合作嵌入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将慈善组织合作划分为四种模式:公募分享型、支持赋能型、议题联合型和品牌合作型,

31、而当前的慈善组织合作存在诸多不足,应从知识与经验共享、资源与渠道共建、机制与生态共治保障慈善组织合作行为的延续性和有效性。29有部分学者提出网络公益慈善组织应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多元共治方式提升网络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五、结论与反思总的来看,网络慈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研究动力不足。从网络慈善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情况来看,二者的发展并非是同步的。网络慈善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与此相悖的是网络慈善研究比较滞后和缓慢。关于网络慈善研究的文献量还比较少,主要是以问题带动研究,探讨网络慈善运作过程中的失范现象及其治理措施为主。而且大多是应急式的研究,在遇到重大灾难和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

32、时候会迎来研究高峰期,而没有形成持续性的研究。针对现有成果,值得反思的是,从网络慈善产生之日起,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力、信息透明度低、社会信任度低等问题就一直存在,多年来学界从各个学科视域提出了诸多的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网络慈善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的瓶颈。着眼未来,目前提出的网络慈善失范现象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借助技术、法律、制度等手段维护网络慈善的良好生态。针对网络慈善的现有状况,尽管学者们提出诸多措施规避网络慈善运作的风险,但是面对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法律显现出功能式微的时候,道德的规范作用以及社会合法性的确立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网络慈善的健康运转需要法律、道德

33、等多层加固。在对网络慈善的相关技术、法律及其实践开展深入研究的同时,对相关的支撑理论也要加强研究。在网络慈善研究中,伦理问题探讨比较少,在技术无差别赋权下,公民参与慈善方式发生变革,将面对比传统慈善更加复杂的伦理问题。除此以外,网络慈善下的慈善文化应实现现代化转型,目前关于慈善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研究基本没有,在慈善融入互联网的元素后,慈善文化也融合了现代化元素。现代慈善文化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内核,是推动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现代慈善文化的内涵界定、现代慈善文化与传统慈善文化的继承创新、慈善文化自觉的确立等等,都是在网络慈善创新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慈善伦理问题与网络慈善文化问题都属于慈善的基

34、础理论问题,作为慈善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在慈善的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持续深入研究,为网络慈善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参考文献1 张晶晶.数字驱动无限“新益”:回望十余年来互联网公益创新发展之路N.中国社会报,2022-05-20(001).2中国 人民共 和国慈 善 法 EB/OL.https:/ 冯春,黄静文.网络慈善失范现象及其治理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5):103.4 谢琼.中国网络慈善的创新价值与未来发展J.社会保障评论,2022(3):139.5 汪国华,张晓光.中国网络慈善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4(3):104-110.6 刘秀秀.动员与参与:网络慈善的捐赠机制

35、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87-192.7 刘洋,赵云亭.第三次分配中的网络慈善:价值意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2(4):182.8 张群芳.数字慈善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22(6):72-75.9 杨述明.智能互联驱动公益慈善现代化转型:基于武汉公益慈善抗疫实践的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21(8):50-56.10 白维军.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创新前景、核心问题与推进方略J.社会科学辑刊,2021(2):73-80.11 宋辰婷,刘秀秀.网络公益中认同的力量:以“免费午餐”为例J.人文杂志,2014(2):110-116.9

36、6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12 尹木子.社交媒体与网络公益众筹研究:基于微博微信两类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6):20-30.13 李婉悦,周欣悦.“随缘”对网络公益平台捐赠金额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20(4):298-306.14 吕鹏,费丽君.互联网对中国大学生慈善渠道信任的影响及其限度J.学海,2014(6):80-84.15 赵文聘.网络公益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其消解J.理论探索,2019(3):95.16 张杨波,侯斌.重新理解网络众筹:在求助与诈捐之间:以罗尔事件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9(2):80-87.17 曲丽涛.当代中

37、国网络公益的发展与规范研究J.求实,2016(1):60.18 毛远逸.网络公益众筹传播的抗拒心理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9(21):34-35.19 刘会玲,许哲.自组织视野下网络志愿行为治理模式的构建J.青年探索,2016(1):28-33.20 赵文聘,徐家良.制度性组织、新纽带与再嵌入:网络公益慈善信任形成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9(6):87-97.21 赵文聘.网络公益创新中反向偏差行为“全景敞视”规训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9(2):79-85.22 邓国胜.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组织发展的新格局J.国家治理,2017(8):43-45.23 刘秀秀.官办抑或民办:中国慈善

38、事业在网络化时代的变局J.思想战线,2014(6):78-83.24 刘秀秀.互联网对官办慈善组织的互构式影响及其边界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4):67-72+146.25 果佳,阚萍,马梦溪.从“格桑花”危机透视中国网络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64-67.26 杨伟伟,谢菊.互联网视角下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124-131.27 乔占军.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进程中网络公益传播策略体系研究J.新闻界,2013(11):55-57.28 王丽荣.公益慈善何以更透明: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书认证策略J.兰州学刊,20

39、20(4):149-159.29 侯百谦.互联网慈善募捐中的慈善组织合作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2(8):119-131.责任编辑 董兴杰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Internet Philanthropy in ChinaLI Yinmei(School of Marxi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Abstract:Internet charity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 and promote com

40、mon prosperity,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untry,society and individuals.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this article sorts out its connotation,operation mode,fun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nd development dilemma,summarizes and reflects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online charity research in China.This article is expected to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online charity research and promote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Key words:internet philanthropy;operation mode;social governance;common prosper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