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初衔接教育区域实践的行动理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0262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衔接教育区域实践的行动理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初衔接教育区域实践的行动理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初衔接教育区域实践的行动理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3】总第555-556期 202315/16热点探究*本文系 2022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全面质量观引领的小初衔接市域实践”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23-06-06作者简介:丁杰,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科研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小初衔接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影响义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小升初过渡期存在的“真空态”“突变期”“封闭圈”等问题,实现小学和初中有序、有效、科学的生态衔接,需要以质量为引擎、以贯通为中枢、以融合为支点、以协同为纽带,全社会系统推进,全链条精准实施,全要素共同发力,全领域协

2、同联动。关键词:小初衔接;全面质量观;行动理路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073-06小初衔接是指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时所面临的过渡,既包括学习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压力调节,也包括生活上的适应。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科学、有序的小初衔接有助于学生顺利适应初中教育生活,并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国家高度重视学段衔接教育,教育部继 2021 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后,又在 2022 年 4 月颁布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突出强调“注重学段衔接”,明确要求“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

3、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1。由此可见,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小初衔接尤其如此。苏州市进行小初衔接教育实践探索起步较早,在对小升初过渡期存在的“真空态”“突变期”“封闭圈”等问题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下好“先手棋”,走出了一条“从贯通到协同”的教育实践之路,形成了全社会系统推进、全链条精准实施、全要素共同发力、全领域协同联动的行动理路。一、以质量为引擎,全社会系统推进苏州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小初衔接教育区域实践的行动理路*丁 杰74】总第555-556期

4、202315/16热点探究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要求,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精神,以“全面质量观”统领小初衔接教育各项工作,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核心问题,从“养德”“育心”“提智”“增能”四个角度,切实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科知识、人文素质、学习技能、心理健康、兴趣特长、审美创造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培养全人格为目标设置出发点,制定小初衔接工作总目标: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唯分数论;二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发挥数字教育资

5、源优势,通过提供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构建一个服务完整的“人”的综合体系,一个支持“每一个”人、“这一个”人的发展体系。在全面质量观引领之下,形成小初衔接教育实践基本框架(如图 1)。无疑,小初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系统推进,政府需要把小初衔接教育工作上升到落实教育强市战略层面,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科学人才观和多元化质量观。为此,苏州市政府把“衔接教育”纳入 历史文化名城教育医疗高地工作方案之中,并写进苏州市政府 优化提升教育资源和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成为促进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

6、分。文件在小初衔接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拟成立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联盟,彰显了项目的决策咨询服务功能和为群众办实事的社会效益,也彰显了全社会系统推进、强力支持小初衔接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图 1 小初衔接教育基本框架75】总第555-556期 202315/16热点探究二、以贯通为中枢,全链条精准实施义务教育本就是一体化设置的。因此,小初衔接必须体现落实义务教育的“统一性”,不仅要执行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建设标准等,而且在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体设计,贯穿于义务教育全阶段,实现

7、全链条贯通培养,精准实施小初衔接教育工作。贯通培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心理;第三,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第四,培养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实现贯通必须打破小初两级管理的阻隔,打破“真空态”,并打破学段边界和校际边界,缓解“突变期”,消除“封闭圈”,实现小学、初中一体化衔接,从整体上协调教研、科研力量,在提高教育适应性的基础上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教师、家长是小初衔接的主体,也是小初衔接的“链条”,为使全链条有序运行,苏州构建了小学升学进阶“六个一”和初中入学进阶“周月季”衔接操作模型(如图 2),并研发了小升初系列“口袋

8、”工具,形成小初衔接拾“笈”而上 6 大任务群及活动导单。活动导单包括“成长变化我悦纳”“升学进阶我呵护”“衔接教育共成长”3 个系列,6 大任务群明确学生、教师和家长 3 类人群在学生小学毕业阶段应做的 9 件事、初中入学阶段应做的 10 件事。其中,小学六年级学生应做的 9 件事为“感恩母校表一表、同学情谊忆一忆、小学生活盘一盘、初中校园探一探、学习方法变一变、衔接课程学一学、生活技能练一练、自我管理试一试、未来道路想一想”;小学教师应做的 9 件事为“学生成长赞一赞、心理调适引一引、小初对接聊一聊、初中教学研一研、学习方式导一导、衔接课程上一上、阅读书单列一列、青春烦恼解一解、成长祝福写

9、一写”;家长应做的 9 件事为“专家建言听一听、家教知识读一读、育儿真经唠一唠、亲子活动做一做、家庭会议开一开、积极期待说一说、焦虑心态纾一纾、点滴进步夸一夸、帮扶之手放一放”。初一年级学生应做的 10 件事为“知晓学校历史、寻访校友学长、调整日常作息、准备学习用品、熟悉校园环境、认识老师同学、了解学科要求、更新学习方法、拟定发展计划、尝试自主管理”;初中教师应做的 10 件事为“走访学生家庭、对接小学教师、了解每个学图 2 小初衔接教育操作模型76】总第555-556期 202315/16热点探究生、提出学习要求、共建集体公约、实施衔接教学、建立互助学群、提供成长援助、指导生涯规划、引导自主

10、管理”;家长应做的 10 件事为“了解孩子变化、知悉学段差异、调整角色定位、合理安排生活、创设学习环境、培养良好习惯、开展亲子运动、积极沟通交流、协助制定规划、做好情绪管理”。活动单先后支持近 200 万师生和家长进阶实践。同时,研制涵盖全学科的衔接教学实施建议,为小初衔接教育实践提供定制菜单。自主研制的操作模型、系列工具、任务导单、定制菜单成为小初衔接教育实践全链条精准实施的载体。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衔接教育多为成人视角,儿童意识缺失,主体常常错位。因此,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必须做到战线前移、重心下沉,将学生作为衔接链条上的第一个“主体”。为此,苏州立足小升初学生真实需求,以“儿童主体参与”为基本

11、观点,纾解家庭社会“抢跑”焦虑,帮助学生完成过渡期自主建构。衔接教育集人文、能动、个性于一体,导向自能发展。三、以融合为支点,全要素共同发力影响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要素比较多,但其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两大主要因素。从教育者角度看,应加强课程教学、教师研训的融合,不断扩大并优化“教研圈”。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可通过有效的自主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发展突变期以及学段变化带来的学习不适应等问题,不断优化并升级“朋友圈”。以心理调适、课程教学、教师研训以及评价改革的一体融合为支点,“教研圈”和“朋友圈”的共同发力,可以逐步形成小初生态衔接样态。为此,苏州创新构建了政策驱动、项目引动和区域齐动机制,以此采取“助

12、联动、促互动”的行动方略、“减陡度、缓坡度”的实践举措和“抓拐点、小步走”的柔性方式,从自然性、连续性和进阶性视角审视衔接,形成了动力系统模型(如图 3)。其作用是在小学生已有“平衡”的基础上,面对其小升初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现象,通过心理调适、课程教学、教师研训以及绿色评价等融合机制的运行消解这种“失衡”,进而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发力达到新的“平衡”(适应),最终达成生态衔接目标。一方面,破除小初教研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矛盾与障碍,构建小初一体化教研运行机制,促成小初两学段教研的过程协同、信息互通,提升衔接教育成效。探索协同合力的教研制度创新,通过建立两学段教师交流制度、教师研训一体制度

13、、学校与家庭共育制度和小初科研融合基地建设制度等,搭建小初衔接“跨区域研训区域内研训校际研训名师共同体研训”的多层联动研训机制,形成了“1+1”“1+N”“N+N”多模式联合教研共同体(加号前为初中校,加号后为小学校)。基本保持每月开展一次联合教研活动,所有学校全部参与,承办学校按序轮换,有效促进两学段教师校际互动、区域联动,全面增进双方在教学理念、课堂组织形式、教与学主导方式、教学管理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彼此了解、相互熟悉,课程教学的融合性不断改善,最终实现市区两属地、小初两学段、家校两场所的全部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图 3 动力系统模型结构77】总第555-556期 202315/16

14、热点探究另一方面,开发心理调适(含学生手册、家长手册)、学法指导(10 个学科)、教学建议(10个学科)三大系列 22 个资源包及线上衔接教育课程群,从心理状态的诊断和调适、方式方法的指导与建议、全面质量观的把握和提升等方面具化衔接内容、打通衔接通道,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四大有力支撑:一是切实指导教师“明理”,树立衔接意识,明确衔接要求;二是有效帮助教师“启智”,对接学科知识,整合课程内容;三是智慧引导学生“得法”,掌握学习方法,上稳衔接台阶;四是贴心服务学生“塑品”,正确调适身心,助力健康成长。无论是“大教研圈”的组建,还是配套资源的开发,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和家长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

15、心理状态和需求,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同时,真实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学段在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全景式”储备,顺利度过“适应期”。需要注意的是,小初衔接要改变二元对立的治理方式,实现全要素共同发力。这意味着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应当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以自身为主体,主动担责,实施“小初衔接”和“初小衔接”,积极主动地与对方沟通,建立彼此衔接的通道,避免相互抱怨和推诿。全要素共同发力是考验小初衔接是否体现儿童本位教育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四、以协同为纽带,全领域协作联动小初衔接教育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系统

16、谋划设计,打通学段之间、家校之间、专业机构与社会之间的阻隔,以协同为纽带,推进小初衔接运行机制的联通,以此实现全领域协作联动,体现小初衔接的全程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立足全面质量观,小初衔接不仅要追求培养过程的“全程性”、培养内容的“全面性”,也要体现教育力量的“全体性”。具体而言,培养过程的“全程性”要求体现小初衔接的“学段贯通”理念,梳理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构衔接贯通的培养过程,实现小学和初中教育目标和能力结构的序列化;培养内容的“全面性”要求体现小初衔接的“有机融合”理念,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打通小学和初中的教育内容、标准要求,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研活动、评

17、价标准等方面的一体化;教育力量的“全体性”要求体现小初衔接的“全面协同”理念,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创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衔接实践共同体,促进多方协同与对话,共建积极的支持体系以促进儿童平稳过渡。因此,小初生态衔接视角强化的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参与。虽然外部的整体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但也需要从学习科学的角度突出儿童参与衔接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此,苏州构建了小初衔接教育协作联动结构(如图 4)。该结构贯通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通过心理调适、课程教学、教师研训、评价改革等有机融合的机制运行,保障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协同。这一联动结构是以“贯通、融合与协同”作为小初衔接的基本理念、以双向协同发力作

18、为小初衔接通道的构建逻辑、以儿童主体参与作为推进小初衔接的行动立场的。图 4 小初衔接的联动结构78】总第555-556期 202315/16热点探究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初衔接注意到了儿童发展的外部力量,如学校教师、家长和政府部门在小初衔接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但缺乏儿童立场,并未将儿童看作主动参与衔接过程和做决定的能动者。小初衔接是儿童作为亲历者参与的教育活动,衔接的实践共同体不能预先设定儿童在衔接阶段的发展方式,因此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鼓励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的方式参与小初衔接教育,展开与成人的对话与互动。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全面质量观引领的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离不开全方位育人的评价导向

19、,需要全面实施评估标准研发、评估工具开发、评估数据分析、学科监测模型构建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等,以此形成完整的绿色评价体系。建立指向学力发展的评价标准,科学研制学生发展评估模型,有效评估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搭建指向教育变革的数据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解读教育教学实情,掌握学生在小初过渡阶段真实的课堂学习和身心发展变化状态,精准助力教育教学改进,促进小初衔接质量提升。另外,还需要将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评价有机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一张成绩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具有记录、评价、激励、反馈功能的发展性评价系统,兼顾小初衔接学生学业质量与学习品质、思维质量与个体差异、育人质量与个性特长、教学质量与身心健康等,这也是保障小初有序、有效、科学衔接的必要举措。苏州小初衔接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小升初学生尽快适应和过一种幸福完整生活提供了一些支撑,也在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可行的一步。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同时也不断生成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持续研究,譬如:小初衔接的运行机制等探索性成果如何变成政府层面的决策方略?小初的“无缝衔接”如何助力政府实现招生入学政策的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去探索与研究。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责任编辑:杨孝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