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5470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O23年第7 期SOIAL SCIENCES DIGEST97许琪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社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文/许琪引言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影响收人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公平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很多研究发现,教育作为一种自致性因素,其最终结果与个人的勤奋努力密切相关;但与此同时,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也对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取决于家庭背景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大小,或者说取决于教育获得过程中的不平等程度。在现有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指出了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获得的多种因果机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设备

2、和互联网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家庭背景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也变得日益复杂。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普及对扩大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社会融合与保障教育公平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有研究指出,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无法促进教育公平,反而会加剧教育不平等,甚至成为维持和扩大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机制。针对上述两种有争议的学术观点,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进路。一是分析家庭背景对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影响,这类研究虽有助于揭示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阶层分化,但仍缺乏对这种阶层分化与教育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深人考察。二是分析不同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对学业表现的影响,这类研究虽将落脚点放在了学业表现这一重要的教育结果变量

3、上,但因为缺乏社会分层的视角,所以还是无法回答互联网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问题。本文试图将上述两种研究进路结合起来,系统评估互联网在教育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基于近年来学界关于“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在互联网“接人”和“使用”两个层面的数字鸿沟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互联网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对青少年学业发展的不同影响机制,进而为青少年更好地使用互联网提升学习效果,以及为我国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可能的政策建议。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因家庭背景导致的教育结果的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的重

4、要表现形式。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很多研究显示,家庭背景通过影响子代教育的途径来影响子代的职业地位已成为现代社会阶层再生产的一个主要机制。在19 6 6 年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著名报告中,科尔曼等学者指出,相比学校和社区,家庭背景对子代教育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后续的很多研究验证了科尔曼的结论。在中国,很多研究也发现,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的教育获得有持续而广泛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和教育扩张过程中呈不断扩大之势。现有研究指出了家庭背景影响子代教育获得的三种因果机制。首先,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儿童学业成绩的差异主要是家庭教育投资的多寡造成的。受家庭资源约束,贫

5、困家庭对儿童教育的经济投人往往不如富裕家庭,这导致教育结果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其次,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家庭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氛围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学习成绩均有重要影响。相较于文化资本比较乏的家庭,文化资本相对富裕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更高,也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子女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最后,科尔曼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家长的教育参与和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通常会更多地参与儿童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与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交流,减少儿童逃课和危险行为,进而提高儿童的学业表现。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理论之外,对中国的很多研究还发现

6、,家庭背景还会影响子女就读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随着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分化日益严重,家庭背景较好的儿童越来越集中于质量较好的学校,学校之间的阶层分割对当下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有重要影响。教育获得中的数字不平等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家庭背景社会N学文SOOAUSOENOEDGEST98社会许琪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影响子代教育的机制给出了理论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未涉及互联网。进人2 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方式已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2 0 2 0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

7、国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互联网接人率分别为9 8.6%、9 9.2%和98.7%。另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 0 2 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 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 4.9%。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线下教学活动被迫转为线上,这在保障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线上教学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相比书本和课堂等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互联网上的信息和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而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互联网有助于突破知识传播的时空界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间的共享,因而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8、和促进教育公平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与上述观点不同,一些学者对互联网能提升学习效果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互联网上除了对学习有益的资源以外,也充斥着很多低俗、色情、暴力的负面信息,再加上网络成瘾等不良互联网使用习惯,很多学者担忧,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对学习成绩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与互联网能促进教育公平的理想愿景不同,近年来的很多研究发现,不同家庭出身的青少年在教育结果上的差异并未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趋于消失,在一些国家,教育不平等甚至呈逐渐扩大之势。援引近年来关于数字鸿沟和数字红利的相关研究,一些学者将这种新出现的教育不平等称为“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认为不

9、同阶层在互联网的接人率、使用方式和获益能力上的差异是导致互联网对不同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的教育结果产生差异化影响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从数字鸿沟和数字红利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介绍互联网扩大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机制。从数字鸿沟到数字红利20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陆续发布了四份在网络中落伍的研究报告,从此数字鸿沟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在传统意义上,数字鸿沟关注的是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拥有电子设备和接人互联网机会的差异。由于社会下层拥有个人电脑和接人互联网的可能性大大低于社会上层,这导致社会下层难以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获益。不过,随着电子设备和

10、互联网的普及率快速上升,这种“物理接人”层面的数字鸿沟逐渐消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 0 15 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即便是家境最差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互联网。在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近年来也有了大幅提升。但互联网接人机会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所有阶层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同样的收益。世界银行在2 0 16 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中明确指出,当物理接人层面的数字鸿沟消失之后,数字不平等的表现形式将从“是否拥有技术”转向“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以获得“数字红利”。为了与传统的因物理接入导致的数字鸿沟相区别,这种因数字红利在不同阶层间的不均等分配导致的数字不平等也被很多国内学者称

11、作“新数字鸿沟”。迪马乔和哈基泰认为,新数字鸿沟产生于不同阶层对互联网使用方式上的差异。与社会下层相比,社会上层能使用更加先进的上网设备,拥有更高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在上网时更加积极主动,更可能以获取信息或自我提升为目的,因此,社会上层也更可能从互联网的使用中获益。与之类似,数字鸿沟领域的研究专家范迪克也认为,当接人层面的数字鸿沟消失以后,新的数字不平等主要来源于不同用户在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方式上的差异。在他看来,数字技能包括运用和管理软硬件设备的技能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不同阶层在这些技能上的差异造成了“技能鸿沟”。除此之外,不同阶层在互联网使用时长、使用目的、联网设备的性能等

12、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使用鸿沟”,这导致不同阶层通过互联网获益的能力出现明显分歧。基于上述关于数字鸿沟和新数字鸿沟的研究,一些学者分析了互联网对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经验层面,有学者分析了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发现使用互联网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但使用互联网娱乐或社交则对成绩有负面影响。这些研究虽能证明不同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会导致差异化的学习结果,但并未对不同使用方式的阶层差异进行分析,因而无法回答互联网是扩大还是缩小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此外,我们关注到近年来有2023年第7 LSOCIAL SCIENCESDICEST99许琪青少年的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

13、的影响社会部分研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城乡教育不平等的影响,这些研究大多发现,互联网对城市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而会扩大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但是,目前还很少有学者研究互联网对因家庭背景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少数研究虽然涉及了这个问题,但并未对此进行专门分析,或者仅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影响,而没有考虑不同阶层在互联网使用方式和使用技能上的差异。本文将结合数字鸿沟和数字红利的最新理论对互联网与教育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人和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和讨论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 0 15 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针对15 岁学生开展的能

14、力评估项目,评估每隔三年开展一次,测试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关键能力上的表现,同时收集与被测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相关的背景信息。中国于2 0 12 年、2 0 15 年和2 0 18 年先后参加了三轮PISA测试,考虑到2 0 18 年测试并未询问学生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方式方面的信息,本文将使用2015年数据开展研究。2 0 15 年的PISA数据共包含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个省市的9 8 41名年龄为15 岁的在校生。在去除缺失值以后,分析时实际使用的样本量为8 8 0 1人。通过对PISA数据的深入分析,本文得到了两个研究发现。首先,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明显的阶

15、层分化,具体表现为两道数字鸿沟:一是“接人沟”,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较可能使用互联网;二是“使用沟”,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触网时间较早,上网时间较短,使用互联网学习的频率较高且使用互联网娱乐的频率较低。其次,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两道数字鸿沟均对教育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机制有所不同。“接人沟”的影响表现为中介效应,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因为更可能使用互联网从而更可能从互联网受益。“使用沟”的影响表现为调节效应,即同样在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下,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因为拥有更加健康和高效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从而更可能从互联网获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调节效应是互联网影响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机制,中介

16、效应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是对教育不平等的总体解释力较弱。在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和数字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上述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这项研究厘清了数字鸿沟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为学界研究该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在现实意义方面,这项研究也为通过数字技术降低教育不平等指明了政策方向。研究认为,未来应当从两个方面人手,提升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中下阶层倾斜,进一步弥合不同阶层在互联网接人层面的数字鸿沟。虽然从本文的分析结果看,“接人沟”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比较有限,但需注意的是,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这

17、四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那些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接人层面的数字鸿沟可能依然对教育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依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力度,缩小他们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进而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不平等程度。二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数字红利分配不均的问题,在缩小互联网接人鸿沟的同时,加大对中下阶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素养的培训,不断缩小不同阶层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数字鸿沟。本文的研究发现,“使用沟”是导致教育不平等在数字时代得以维持甚至扩大的主要原因。虽然这一结论是基于四个东部发达地区得到的,但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接人沟”的消

18、除和“使用沟”的凸显是一个可预见的趋势。因此,着力消除这一层面的数字鸿沟无论对当下还是未来均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未来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增强对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素养的培训。首先,在数字技术的供给层面,提供各种优质在线资源,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增加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从娃娃抓起”,缩小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技能鸿沟。其次,在数字技术的需求层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方式的监督和引导,减少网络成瘾,防止青少年将互联网仅仅视作一个休闲娱乐的工具,引导他们更多地将互联网用到学习中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而且对促进教育公平也有重要意义。S【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摘自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 0 2 3年第2 期;原题为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两道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