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Journalof Qinghai Normal Univery(SocialSciences)Jan,20232023年1 月Vol.45,No.1青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第4 5 卷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开展国际生态旅游合作的优势与路径探析史可双1,孙发平2(1.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每西宁8 1 0 0 1 6;2.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 1 0 0 0 8)摘要:生态旅游是青海与公河五国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开展旅游合作的鲜亮底色。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青海文旅事业发展标定了全新的目标旨归。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共同具有极为丰富而稀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
2、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和比较优势。青海在江河源头、生态环保、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地理区位等方面具有深度融入澜流域生态旅游合作的独特优势。湄公河五国具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且与中国的旅游往来十分密切,发展生态旅游优势显著、前景可期。随着澜湄合作的持续深化,青海与湄公河五国生态旅游合作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通过在融入澜湄合作机制、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赋能旅游、营销宣传等方面的探索优化,青海可以深度融入澜湄区域生态旅游合作,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关键词:青海;湄公河五国;生态旅游;优势;路径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3、0 0 一5 1 0 2 一(2 0 2 3)0 1 一0 0 7 5 0 7澜湄合作机制成立六年来,沿江六国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以务实有为的项目合作,助力流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湄公河五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民族众多、风光秀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五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澜湄国家各相关旅游城市就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等达成重要共识,青海依托极具战略地位的地理位置、原真的生态环境、多元独特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灿烂的生态文化优势,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生态旅游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部署的深人推进,国际生
4、态旅游合作将成为澜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青海深度融人澜湄区域国际生态旅游合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现实发展路径。一、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开展国际生态旅游的时空逻辑(一)青海与湄公河五国旅游合作的背景基础:澜湄合作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面积7 9.5 万平方公里,流域民众3.2 6 亿人。一湾江水流经之处,不仅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孕育了澜湄流域各国不同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由于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往来密切,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和天然伙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
5、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之收稿日期:2 0 2 2-1 0-2 8作者简介:史可双(1 9 8 9-),男,汉族,青海湟源人,青海师范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孙发平(1 9 6 2-),男,汉族,河南鄢陵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76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交往愈加密切,合作愈加深人,关系愈加紧密。特别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以及东亚国家、金砖国家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湄公河五国也抢抓机遇加快了各自现代化发展速度,澜湄合作成为流域六国共同繁荣发
6、展的必由之路。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主导下,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宣告成立,为澜湄流域国家合作发展拉开了序幕。2 0 1 6 年3月,随着三亚宣言的发布,澜湄合作正式启动。2 0 1 8 年1 月,随着金边宣言的发布,“3十5 十X”澜湄合作框架正式确立。2 0 2 0 年8 月,随着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共同主席声明的发布,澜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启动对接,进一步拓展了合作领域、深化了合作内容,为澜湄流域国家合作注人了新动能。2 0 2 2 年既是实现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开启澜湄合作金色五年的开局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跌岩起伏,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
7、”的背景下,更加凸显澜湄合作对提振世界经济发展信心的重要意义。(二)青海与湄公河五国旅游合作的鲜亮底色: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生事物,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起源到概念的提出,再到快速发展三个过程。1 9 6 5 年赫特泽基于对特定时代的文化、教育以及旅游事业对象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性旅游概念。1 9 8 3年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术语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他指出,生态旅游是人们为了学习、欣赏、赞美大自然的美景和野生动植物而前往相对没有被污染和外界干扰的自然区域的文化表现的旅游。2 这种界定把生态旅游和人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表征了人的更高自我实现
8、和主体性价值的彰显,具有超出时代的进步意义。到了1 9 9 1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既能保护环境,也能促进当地百姓生活发展的责任旅游。3 这个定义突出体现了生态旅游在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之中的重要价值,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来,学界也开展了不少生态旅游概念相关研究,但由于生态旅游的外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以及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复杂交互性,至今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普遍认可的界定。4 综合学界的研究来看,生态旅游作为对传统旅游反思和超越的产物,具有时代进步性和环境正义性的双重价值,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生态旅游作为
9、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生态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响应绿色生活,树立环保理念,增强低碳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增进民生福证的共赢共进。(三)青海与湄公河五国旅游合作的目标旨归: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5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要求,为新时代青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青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明了路径,为青海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正逐步
10、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要着力“提升生态旅游业态品质”6 。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青海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创新高地,成为青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本底优势,具备建成“全域化、全季节、全天候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条件7。2 0 2 1 年1 1 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制定出台了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全面标定了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六个方面二十八条重点行动,为打造具有高点站位、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二、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发展生
11、态旅游的比较优势(一)青海深度融入澜湄流域生态旅游合作的独特优势青海作为“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无与伦比的大美自然景观、咽喉要道的地理区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等资源本底,让青海深度融人澜湄流域生态旅游合作具有独特的优势。1.江河源头优势澜沧江一湄公河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一路婉蜓奔流连通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成为东南亚第一大河、亚洲第三大河、世界第六大河。如同诗歌所描述的:“我住江之头,君住77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澜合作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长。澜沧江一湄公河成为一条连通六国的文明之河、友谊之河、生态之河、繁荣之河。青海作为澜沧江一
12、湄公河的发源地,具有独一无二的源头优势。从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来看,稀缺性是打造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是支撑旅游资源开发的天然根基。澜沧江一湄公河全长4 9 0 9 公里,普通游客很难准确掌握它流经的每一处水湾,但是一定可以记住它的发源地是青海,这就可以在游客心智之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从竞争优势来看,江河源头赋予了青海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竞争优势。青海虽然不及云南在澜湄合作之中具有的地缘优势,但是青海因为具有源头优势,可以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的生态产品开发营销的竞争之路,提高在澜湄区域生态旅游中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2.生态环保优势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最重要的“国之大者”。2016年,习近平总
13、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8“三个最大”重要论断,明确标定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定位,生动体现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优势和实践路径。2 0 2 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5 时隔3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高原,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强调指出,“进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
14、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L。“三个更加重要 战略地位,再次把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青海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态优势是青海永续发展的最大优势。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突出强调:“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6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率先探索实践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以产业“四地”为抓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治理修复取得阶段性进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3.生态文化优势青海不仅是生态文明建
15、设高地,同时也是生态文化建设高地。由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干燥、脆弱、敏感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面对青藏高原巍峨的高山、壮美的江河、辽阔的草原等独特自然景象,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属于青藏高原这方净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与智慧,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生态文化。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千百年来,藏族在与青藏高原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环境高度契合匹配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俗成规约,呵护了原本脆弱敏感的自然环境,保障了藏族的繁衍生息。藏族生态文化作为藏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生存生产生活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形态存在,
16、与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日常起居、生产作业等活动紧密相连,既有朴素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凝结,也有神秘的宗教生活规范下的宗教仪轨。以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为核心的青海传统生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超出时代界限的文化光芒,具有独具青海特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青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加持。4.旅游资源优势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交汇处,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横跨三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多样。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和横跨甘青两省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闻名中外的昆
17、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5 A级景区,享有中国西部最美的观景平台的阿咪东索5 A级景区,可可西里等7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坎布拉等7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黄河清等1 9 处国家级湿地公园,阿尼玛卿雪山等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织,地处中原与西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地带,积淀了多元一体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有格萨尔、青海花儿、黄南藏戏、河湟皮影戏、热贡艺术、藏医药等6 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78之一的塔尔寺国家级5 A景区,土族之乡的互助土族故土园5 A级景区,黄南州同仁县、循化
18、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班玛县班前村等7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5.地理区位优势从古至今,青海的地理区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古代看,青海地处我国东中部地区连通欧洲、非洲及西南亚的必经之道,是我国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的中心位置,特别是青海东部享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西域之冲”“金城屏障”和“玉塞咽喉”的美称。青海在千百年来东西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中,形成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古道,如古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唐蕃古道、党项古道、河曲道等。从现代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的交通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现在,青海省内已经建成了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
19、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在公路方面,已经建成了由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出省通道构成的“六纵九横二十联”现代公路网,实现了“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在铁路方面,“1 2 6 8”铁路建设布局基本形成,即以青藏铁路为1 条主轴线,打造西宁、格尔木2 个铁路枢纽,依托青藏、兰新、格库、格敦、西成、西昌6条干线铁路,形成8 个方向的出省通道,正在成为现代版的“青海道”。在航空方面,随着西宁机场三期工程全面开工,“一主六辅”机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主八辅 机场建设格局指日可待。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和国际陆海新通道的加速建设,青海作为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际经济圈的交通过
20、渡作用将持续放大,更加凸显青海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通道地位,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和游客,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为青海深度融人澜湄合作,提供发展新空间。(二)湄公河五国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及前景展望位于中南半岛的湄公河五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构造,多元的民族文化,热带的自然风光,在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交往中,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湄公河五国气候湿热而植被茂盛,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多元。极为丰富而庞大的生态旅游资源,风情万种的热带风光,金色的海滩,动植物丰富的国家公园,无不对
21、世界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相比青藏高原辽阔壮美的高原山地湖泊雪山沙漠等生态美景,湄公河五国的生态资源有其热带环境下的独特魅力。泰国位于以热带季风和雨林气候为主的中南半岛,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水果王国”“微笑之国”之称,拥有2 6 0 0 多公里的海岸线,几千个热带岛屿和众多漂亮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陆地国家公园128个,海洋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2 6 个,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了众多野生动植物,建有大象保护等多个动物保护中心和保护区,拥有素可泰遗迹等3项世界文化遗产,4 万多座佛教寺院。1 0 1老挝地处中南半岛内陆,森林覆盖率接近50%,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被称为“背包客的天
22、堂”,拥有悠久的澜沧王国历史文化,琅勃拉邦的香通寺等4 0 0 0 多座寺庙,琅勃拉邦城和占巴色的瓦普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1 1缅甸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拥有大量原始的自然景色,海岸线长达6 0 0 0 多公里,形成了额不里等众多风光秀丽的世界著名度假海滩,有着悠久的小乘佛教文化,拥有世界七大文化遗产之一的仰光大金塔和被称为世界著名人造旅游奇迹之一的万塔之城蒲甘。1 35 个少数民族在悠久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量原真的民族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婚庆等传统节庆特色鲜明,对世界游客极具吸引力。1 2 越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2 0 0 多公里,拥有卢口等众多天然海滨浴场,建有自然保护区1 7 3
23、个,其中9 个被列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名录,33个为国家公园,各类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遍布全国,被列人世界记忆工程,拥有8 项世界遗产。1 3柬埔寨境内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拥有被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的世界最大宗教建筑群吴哥窟。吴哥古迹规模宏大,拥有600多座石砌建筑群,以及游客必去的有巴戎寺、吴哥寺、班迭斯雷宫。1 4 1 2.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公河五国之中,泰国旅游业始于2 0 世纪2 0年代,起步较早,目前已成为创汇第一大产业。1 9 9 0年,老挝正式对外开放部分旅游市场,逐渐融人国际旅游大家庭,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缅甸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不景气,旅游
24、业发展水平较低,但随着2 0 1 1 年新政府的成立,旅79游业开始逐渐向好发展。近年来,随着越南革新开放步伐的加快,旅游业正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 9 9 3年束埔寨实现民族和解后,1 9 9 7 年实施了“天空开放”政策,2 0 0 3年举办了柬埔寨国际旅游年,2 0 1 6 年荣获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奖,旅游业总体呈上升发展态势。总体来看,公河五国除泰国以外,其余四国旅游业发展都相对较晚,旅游资源开发、酒店等基础设施配套、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相对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近年来,湄公河五国政治社会环境较为稳定,产业转移承接较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旅游业发展也
25、随之加快了脚步,方兴未艾,未来发展潜力巨大。3.与中国的旅游往来十分密切中越自1 9 9 1 年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经贸往来密切,旅游合作持续加深。1 9 8 8 年,泰国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游客出境游首个目的地国家,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首选国。随着2 0 0 8 年昆曼公路的建成通车,2 0 1 9 年中国一跃成为老挝的第二大客源国,同年还成功举办了中老旅游年活动。随着2 0 2 1 年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未来两国旅游等经贸往来前景可期。从2 0 1 0 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柬埔寨第二大客源国,中柬两国旅游业合作正徐徐展开。近年来,中缅旅游合作论坛等活动频繁开展,两国旅游深度互补,
26、往来客源不断增加。总之,随着中国一东盟合作、“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的持续推动,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旅游交往日渐兴旺,未来可期。三、青海深度融入澜湄流域生态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青海与湄公河五国生态旅游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和广阔的合作空间。近年来,青海借助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澜湄博览会、中国一南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持续深化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双方民众之间的相互认知与了解,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合力打造澜沧江一湄公河共有旅游品牌,持续提升了青海在国际生态旅游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1 5 在未来发展中,青海通过在融人澜湄合作机制、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文旅融合、数字化赋能、营销宣传等方面下功夫,深度融人澜湄流域生
27、态旅游合作。(一)深度融入澜湄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为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全方位开展国际生态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在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通过发挥各自生态旅游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一是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分别商谈签订生态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搭建起双方合作的制度基础和制度机制。二是坚持定期举办澜湄区域生态旅游合作论坛,分享彼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介双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彼此生态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共同探索生态旅游国际化合作新内容新途径。三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连通民心、畅通贸易、融通资金的突出作用,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2 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
28、加快双方经贸领域深度合作,带动和引领双方生态旅游合作向纵深迈进。四是进一步畅通交通连接,增加西宁至湄公河五国的直飞航线,让青海游客更加便捷地抵达中南半岛,让湄公河五国游客更加快速地抵达青海。(二)积极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根据2 0 1 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实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原真环境的前提下,有序适当地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进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江源国家公园在澜湄生态旅游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探索实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可以充分挖掘青海生态产品供给潜力、吸引力和竞争
29、力。一是严格划定特许经营范围。要严格执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划定的特许经营范围,重点开发生态体验及环境教育等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民族服饰、餐饮、旅游商品及有机畜产品加工业。积极鼓励园区牧民开办牧家乐,扶持有资质的民间演艺团体,大力开发民族手工艺品。二是统筹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合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发展经验和我国生态文明探索实践,初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可以有效兼顾保护和发展。通过生态旅游补偿、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存在感和获得感,共享国家公园改革发展红利。结合国家公园的不同功能分区,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在立体展示区
30、争取修建生态、文化的展示机构;在文旅融合区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基地,开展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科学考察、研学旅行、极限挑战等生态旅游活动;在传统利用区推80动“农牧十旅游十乡村振兴”项目,把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争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从而提升澜湄流域国际生态旅游的档次和水平。(三)全方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青海应以全方位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主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一是深度开发文旅融合精品路线。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中华源流”“中华
31、脊梁”“河湟腹地”三段大环线,优化升级青藏、唐蕃古道、甘青、川青文化旅游跨省线路;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为基础,挖掘建设一批优质线路和项目,推出三江源、昆仑文化探秘,祁连山、盐湖、阿尼玛卿观光,宗教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根据个人需求,开发徒步游、游学游、自驾游、乡村游等路线。二是深度开发文旅融合特色品牌。高原风光和高原文化的有机融合可谓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品牌要想牢牢占据消费者的心智,成为不可替代的选择,必须要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好品牌声音。要重点打造由三江源国家公园、格尔木一昆仑文化生态旅游区、环西宁河湟生态文化旅游环和玉树一果洛雪域高原藏族风情区组成的四个世界级文
32、化旅游名片;持续加大对长征、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力度,全面打造一批文化要素完备且文化主题鲜明的特色旅游品牌集群。三是深度开发文旅融合文艺作品。要深人挖掘河湟文化、江源文化、昆仑文化、考古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资源,创作出如绣河湟大河之源青海情等有温度、有特色、有深度的精品力作。要进一步提升“环湖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国际攀岩赛、中国青海郁金香节、玉树康巴艺术节、黄南热贡艺术节、门源油菜花节、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海晏沙雕艺术节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和活动质量,显著扩大青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四)数字赋能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发展澜湄流域国际
33、生态旅游,需要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以数字赋能推动澜湄流域生态旅游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新趋势。一是通过数字化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质量。加强数字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旅游景区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使互联网与旅游资源相融合,使其充分服务于国际生态旅游,有效推动国际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通过实现在线预订、智能讲解、流量监控、环境承载力监测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的全覆盖,有效提升文旅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实现旅游景区生产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升和丰富游客游览体验。二是通过数字化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伴随人们的消费升级
34、,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文化、科技和创意的融合应用,在5 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和未来,数字赋能旅游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云旅游、云娱乐、云展览、云演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五)持续优化对外营销宣传牢牢把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指向,深人挖掘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市场理念和营销理念,针对变化了的旅游市场消费者新需求,持续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快速响应游客需求。一是打造青海生态旅游品牌集群。全方位宣传“大美青海、生态旅游”为核心的青海生态旅游主品牌,充分向国内外展示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昆仑山等世界
35、级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持续扩大藏族文化、格萨尔文化、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节庆赛事论坛传播功能。要继续推动“澜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让澜湄流域各国民众全方位地了解本流域各国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保护成就,让新闻媒体为增进澜湄友好交流、促进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发挥桥梁作用。要通过“青洽会”“环湖赛”“生态博览会”“文化旅游节”“国家公园论坛”等平台,持续推介大美青海,助力提升青海旅游形象,让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定位深人人心。参考文献: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 0 0 7(1):6 7 一7 1.2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
36、”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 0 0 2(0 1):1 0 3一1 0 6.3 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 0 0 5(0 5):1 2 一1 8.81霞)(责任编辑:梁4 李琳,徐素波.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述评J.生态经济,2 0 2 2,38(7):1 4 6 一1 5 2.5习近平.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03):45.6 信长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7、J.青海党的生活,2 0 2 2(6):4 一1 5.7 张俊英.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 0 2 1(3):1 0 3一1 0 9.8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J.青海环境,2 0 1 6,2 6(3:1 0 0.9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深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中国环境监察,2021(6):10-12.1 0 王豪,李庆雷.泰国旅游资源区划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1,2 9(1):2 4 一31.11卫彦雄。老挝旅游业及发展战略J.东南
38、亚纵横,2 0 1 7(1):6 3一6 6.1 2 孔志坚.缅甸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前景J.东南亚南亚研究,2 0 1 3(4):5 5 一5 8+1 0 9.13杨娟,李庆雷.越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区划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1,2 9(5):8 5 一9 2.1 4 邓淑碧.蓬勃发展的东埔寨旅游业J.东南亚纵横,2 0 0 6(5):8 一1 2.15孙发平.双循环视角下青海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攀登,2 0 2 1,4 0(0 1):8 7 一9 1.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Paths of Internatio
39、nal Ecotourism Cooperationbetween(Qinghai and the Five Mekong CountriesSHI Ke-shuang,SUN Fa-ping?(1.College of Marrism,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2.Qi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Xining,810008,China)Abstract:Ecotourism is a bright background for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Qin
40、ghai and the five Me-kong countries under the LMC mechanism.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destination has set a newgo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Qinghai.Qinghai and the five Mekong countries share ex-tremely rich and scarce and unique ecotourism resources,and have strong co
41、mplementary and comparative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Qinghai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deeply integrating into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 eco-tourism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river source,ecological environmentalprotection,ecological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 and geographical l
42、ocation.The five Mekong countries haverich and unique 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and have very close tourism exchan-ges with China,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and promising prospects.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LMC,eco-tourism coop
43、eration between Qinghai and the five Mekongcountries has broad cooperation space and profound development potential.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optimization of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the concession of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Park,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digitally-enabled tourism,and marketing and pub-licity,Qinghai can deeply integrate into the Lancang-Mekong regional eco-tourism cooperation and helpbuild an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destination.Key words:Qinghai;Five Mekong countries;ecotourism;advantage;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