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3991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2525卷第卷第3 3期期20232023年年7 7月月VolVol.2525 No No.3 3JulJul.2023202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Social Sciences)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许敏(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

2、学院,上海 虹口 200083)摘 要: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中国传统政治统治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礼文化蕴含的优秀文化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大价值,尤其是教育功能,对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功能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因此,破解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关键词:礼文化;高校文化教育;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23)03011106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周公制“礼”以来,中华礼文化已经延续三千多年,礼在维系中国传统政治统治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代代中华子孙在遵礼、守礼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历史成就。虽然礼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但是,礼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思想不会被埋没。大学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传承礼文化的使命,同时,礼文化的教育功能对于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实施礼文化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一、礼的起源与功能1.礼的起源与发展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

4、一,有祭祀说、人欲说、人情说等。说文解字 对礼的解释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1许慎认为礼是祭祀中被用来向神灵祈求福佑的。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得出礼是古人敬神所用,即“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酒礼亦谓之礼。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2郭沫若也持同样的观点:“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式。”3人欲说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4 300表明了礼是为遏制人的欲望而存在的观点。关于人情说,史记 中有:“缘人情而治礼,依人性而做

5、仪”5,司马迁认为礼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情分需要而存在的。究三者内里,祭祀说更为合理。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认知能力不足以理解和掌握自然现象,于是产生了敬畏神灵和崇拜祖宗的信仰,而信仰的表达则通过祭祀的方式来实现。从历史考古学来看,不管是上古时期的红山遗址,还是夏王朝的二里头遗址以及晚商的殷墟,祭祀文化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欲说和人情说归根结底是关于人对自身的思考,即人类在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后而产生的更为理性和高级的追求。因此,可以说礼起源于祭祀,经过扩展后用于各种场合的仪式中,成为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2.礼的功能礼既是人类基于特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套行为规范,便要求全

6、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在奉行礼的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礼在功能上必然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起到特定的积极作用。DOI:10.16297/j.nuaass.202303015收稿日期:2023-03-01作者简介:许敏,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 25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1)政治功能:推动国家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礼的政治功能体现在礼可被用来推动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如周王朝的“以礼治国”,从周文王礼待国人到周公旦“制周礼”,早期的周王朝依礼实现了天下一家、少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况。春秋末期,周王朝走向衰败,

7、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原因是“礼乐崩坏”。生于春秋末年的孔子,一心向往西周的礼制统治,毕生为恢复周礼而奔走相告。论语学而 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6 8礼的作用在于让事物的发展恰到好处,因此,古代君王都依此道理来治理国家,在适当的时候用礼匡正不正确行为。论语为政 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 12强调君王统治臣民要用德和礼,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人心归顺。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中提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7的治国之道,认为遵循礼制是君王治理天下的不二之法。礼的政治功能还体现在外交事务中。古代

8、国与国的交往中,礼节尤为重要,能否恪守礼节决定了外交的顺利与否以及两国未来的交往前景。现代社会中,礼的内涵大大缩小,但在外交事务中,礼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社会功能: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礼还具备社会功能,即礼在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处于社会中的人在礼所规定的范围内行事,通过礼来衡量行为正确与否。礼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法的功能,但比法要温情得多。古代礼的盛行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形态有极大的关系。农耕社会中,有田耕种,儿女在侧,世道太平就是大多数人毕生追求的美好生活。尽管朝代不断更迭,社会理想却没有改变,礼数亦没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 138,彼此在心照不宣

9、中用礼维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礼记 中也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8 273可见,儒家将整个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都寄托在“礼”上,使得“礼”成为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依据9。在现代社会中,常说的社交就是与礼密切相关的活动。社交有特定的礼仪规范,遵守规范是人们融入活动并实现交往目的的前提条件。所以,礼的社会功能又可看作是礼的规范和约束功能。(3)教育功能:调节人与自我的关系礼是依据人类需求而产生的,也就具备了促进个体发展功能。首先

10、,礼是人之为人的存在,即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礼记 有云:“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8 99因此,学礼、知礼、遵礼、守礼成为人的基本遵循。其次,礼是人安身立命之举。论语季氏 云:“不学礼,无以立。”6 210在孔子所处时代,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古代认可成年人的身份是从“加礼”开始,男子的叫做“冠礼”,女子的称为“笄礼”。加礼完成,意味着能以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交际,具备了话语权。在现代社会中,礼同样是个体社会交往极为重要的因素,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要比行为举止粗俗的人被社会接纳程度更深。礼在当代成为衡量个人涵养的标准及判断个体道德水平的依据

11、。荀子 有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4 7-8荀子认为一个人的举止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便证明他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而德行高尚的君子必然是明礼、有教养的人。二、礼文化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功能是礼文化的重要功能,实施礼文化教育是高校履行文化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实施礼文化教育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礼文化思想,实施礼文化教育可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此外,实施礼文化教育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心。1

12、.礼文化能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王阳明认为:“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10相对诗歌对人的内在精神和气质的影响,礼则可以使人“肃其威仪”,即礼的习得主要通过外在的言语行为和仪态来体现。可见,礼文化教育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获取,课外的行为引导更为有效。礼文化作为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论思想内涵,但礼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最终通过行为来体现。因此,礼文化教育仍旧要落到行为实践中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12第 3期许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相结合。礼文

13、化的外化性特征使得其在第二课堂上更能发挥作用,但第二课堂的范围较为宽广,因此要在深刻把握礼文化内涵基础上开拓礼文化教育第二课堂。2.礼文化能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备价值观的导向功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均能找到礼文化的理论支撑。“富强”与礼,有“仓廪实而知礼节”,国家富强之下,人民应该遵礼、守礼,实现精神上对等的富裕。“民主”和礼,民主思想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深化,强调为政者要恪守服务之礼,为人民谋福祉。“文明”和礼,礼本就是文明的主要内容,即礼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和谐”与礼,有“礼之用,和为贵”,

14、强调了礼的使用是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自由”和礼,礼作为一种制度文化,通过规范来限制人的行为,最终实现更好的自由。“平等”与礼,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体现在人与人交往中就是要遵循礼尚往来,以礼相待是彼此之间感受平等的最好做法。“公正”和礼,有“分争辨讼,非礼不决”,是否合乎礼节成为处理纷争和解决矛盾的依据。“法治”与礼,在古代,礼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法的功能,礼和法在维护社会安定中发挥着相互补充的作用。“爱国”和礼,爱国作为一种情感可以通过礼的形式来抒发。“敬业”与礼,体现在对职业的礼敬,一个人只有对从事的职业怀有崇敬之情,才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诚信”和礼,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恪守信用本

15、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礼节。“友善”与礼,友善最直接的体现是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因此,讲好礼文化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礼 文 化 能 提 升 大 学 生 的 文 化 自 信 心 和 自豪感“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11推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则是大学生对于自身文化所持有的强烈认同感及行动上的贯彻实施。可见,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实施礼文化教育就是通过讲清楚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让大学生在领略优秀传统文化悠久历史中建立起文化的自豪感;通

16、过讲清楚礼文化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精神内里,让大学生在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的敬佩之情。通过讲清楚礼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大学生认识到礼文化在助推国家治理、维持社会和谐和提升个人修养上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调整不符合文化自信的观点和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转化。三、高校传承礼文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探究 大学的文化使命决定了高校要承担起传承礼文化的责任。同时,礼文化的教育功能可推动高校培养新时代“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更好实现。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中,礼文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高校在传承礼文化这一任务上遭遇了困境。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发展战略要求冲破这一困境,体现礼文化的当

17、代价值。1.高校传承礼文化的现实困境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趋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个难题。高校同样面临着实践层面的困境。(1)在课程建设上,缺少系统的礼文化课程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与礼文化相关的课程很少。除了部分人文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外,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传统文化知识部分内容又只有一小部分,礼文化知识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各个高校也有开设传统文化甚至是礼仪文化选修课,但选修课只是面向一小部分的学生,无法普及所有大学生

18、。即便是当前开设的礼文化选修课,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为实现特定的社会交往或就业所需,无法完成传承礼文化这一文化使命。礼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课程这一载体依托,教育也就失去了针对性。(2)在教育实施上,流于外在形式,缺少内涵从现有的礼文化教育来看,礼文化的外显特点决定了礼文化教育也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被人感知,比如凸显礼制的仪式。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礼文化开始趋热,在一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艺术和影视作品的引导下,校园中也出现了“复古”现象,主要体现在穿着传统服113第 25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饰和以特定的节日为契机而举办的凸显礼文化元素的校园

19、活动。这些都可算作是对礼文化的继承之举,但很多时候,这些活动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注重外在形式,忽视了礼文化内在机理的嵌入和阐释。于是,在敲锣打鼓、热热闹闹之后又归于冷冷清清,最终因为缺少内涵而无法实现教育目标。问题的原因仍是缺乏对礼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大学生对于礼文化的追捧更多是为彰显个性,而不是出于对礼文化的热爱。(3)在教育效果上,大学生认同意识强,行为遵守差新时代大学生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一代,强调个性、理性务实是他们追求的价值观。从已有的调查数据中可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也认为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的课程。但从具体的行为上来考察大学生对礼文

20、化的传承时,却出现认知与行为偏差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参加礼仪社大多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气质或为交友和就业做准备;至于兴趣班,参与者寥寥几人;着传统服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喜欢,更多是为了凸显个性,标新立异;在仪式的举办上,注重外在炫酷的形式,忽视内在礼文化的浸润;在师生相处中,追求所谓的平等与自由,忽视基本的尊师礼节;同学相处中,过多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这些都是与礼文化严重悖离的行为。2.传承礼文化困境的原因探究(1)传统“礼教”的误导,“自由”思想的偏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下,礼文化在国家统治、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近代,中国走向衰败,在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改革失败后,

21、文化改革作为最后一招,在对封建文化的彻底清算中,礼文化被打入谷底。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的攻击。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对“礼教”的抨击也给封建礼文化致命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期间,在“批林批孔”的口号下,儒家文化再受重创。因此,将礼文化与传统“礼教”等同是礼文化在现代生存的主要障碍。另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成为礼文化在当下步履维艰的另一障碍。礼既是规范,便会对人有所约束,而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以追求自由和凸显个性为美,必然不愿被“繁文缛节”所束缚。事实上,自由与礼之间不是对立的 关 系,对 自 由 的 错 误 理 解 引 发 了 对 礼 文 化 的偏见。

22、(2)多元文化共存的冲击,实用性思维的诱导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国际背景下,不能脱离世界来看待文化问题。全球化时代,意味着文化也在经历同质的过程。外部的文化,尤其是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对中华礼文化的冲击异常严重。在西方文化攻势下,一些中国大学生成为西方文化的俘虏,认为西方文化更符合人性。从国内视角看,高校中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具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当这些年轻人走到一起,必然出现文化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对高校实施礼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教育较少关注礼的教育功能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功利性、实用性思想的作祟。遵礼、守礼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而在竞争异常

23、激烈的当下社会,对礼的关注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于是一些人只顾探寻实用之方,无问圣贤之道。(3)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衔接不够,断层效应明显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儿童时期可塑性最强,也就是说儿童可能比大学生更懂礼貌和守礼仪。同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可以很好地遵循礼的要求,待长大后,离开父母,走入社会,会发生质的变化,原本的文明少年可能不复存在。这种变化背后所暴露出的问题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在教育过渡和配合上出现断裂。当下中国教育过多的将期望放在学校教育上,却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且是终身学校的这一事实。社会作为一个边界更大的校园,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正如钱理群在抨击功利教育时认为社会承担着主

24、要责任,因为“社会的力量远比教育强大”12。所以,当孩子在学校接受着礼文化的教育,但是回到家中,却没有该有的家庭文化氛围,代之的是长幼身份地位的错位,身处的社会中若是再缺乏礼文化的熏陶,那学校教育的保质期必然不会太久。(4)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与冷漠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人类新的生活空间。这个虚拟的世界在给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向传统的社会交往发起了挑战。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翱翔,不用担心穿着不得体而被批判,也不用在意举手投足是否合乎礼的要求。而礼的制定恰恰是为了满足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往需要,当彼此间可通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来完成交往时,礼就成为多余的存在物。网络语

25、言自成一体,但是这些语言中却充满了低俗114第 3期许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传承礼文化的困境及其出路与庸俗,甚至是暴力,完全没了礼的味道。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网络人身攻击,更加颠覆了诚信守礼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要求。而现实问题是,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四、高校传承礼文化的路径探究 自周公制“礼”以来,礼成为古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内容。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究其核心要义就是礼治思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统治中,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礼文化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待礼文化要坚持“扬弃”的科学态度。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创造

26、的主阵地,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既要用礼文化来培育大学生,还要用礼文化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1.破除片面礼文化观念,营造校园礼文化生态首先,从消除礼文化的偏见入手。传承礼文化不是复古,而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事实上,“礼教”只是传统礼文化的一部分,是束缚人性的封建糟粕,如“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之说,既然是糟粕,就要抛弃。但是,礼的确立和维系,也意味着社会秩序、生活方式的确立,所以,礼文化中还有大量的优秀文化品质,这些内容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需要结合当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礼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为礼文化正名的工作要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完成,剔除其中不适当代社会需要的内容,

27、提取有价值的内容。这一任务是繁重的,不仅要基于时间的视角对礼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还要基于空间的视角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分析来了解自身的优劣和特色;最后还要基于现代的视角思考其当下的价值意义。高校中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应承担起礼文化的研究和再创造任务,通过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礼文化研究和学习的氛围,来提高大学生对礼文化的兴趣。2.优化礼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多元课堂新时代大学生要掌握礼文化的理论内涵,在理解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演进及其功能的前提下,思考礼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意义,进而积极参与到传承礼文化的实际行动中去。对礼文化知识体系的阐释仍旧是理论课堂的任务,

28、这便要求高校在依托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礼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礼文化课程。设置其他的理论课堂,如专题讲座或者主题班会,以大学生入学初期以及特定的节日为契机实施教育,总之要覆盖所有的大学生。开拓第二课堂是礼文化教育的重点任务,第二课堂可以是面向特定学生而开办的礼仪社,也可以是一场体现礼文化的传统服饰走秀会,还可以是礼文化知识竞赛,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现,都要以凸显礼文化的内涵为目的,让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上感受到礼文化的魅力,而不是追求时髦。为提升礼文化教育效果,需要请传统文化专家给予指导。总之,第二课堂包括教师的亲身示范、校园文化中礼元素的凸显、各种活动中仪式感的营造、礼文化社

29、团的创建等内容。3.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辅助作用,搭建“三位一体”教育平台大学生虽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但因为没有踏入社会,还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和思想意识,身心还处于有待塑造的特殊时期,仍需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礼文化联合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家庭教育承担着浸润的作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本位”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具深刻性。作息规律、承担家务劳动、尊老爱幼、邻里友善这些都是礼文化的内容。在家庭中长幼之礼不可乱,长辈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礼文化的社会功能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当前社会中到处充斥着“无礼”现象,而“中国社会当前的 失礼 现

30、象,很大程度上是公共领域的礼制没有建立起来的缘故”13。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发现,学校里学的内容与社会中所遇的情况并不是一回事,有时还是矛盾的,这便是社会礼文化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这个缺失如得不到填补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社会在传承礼文化上的疲软还体现在将礼文化商业化。因此,当前急需从提升社会公德入手,构建公共领域的礼制,强调传承礼文化这一任务的公益性特征,实现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无缝连接。4.搭建有温度、有风度、有高度的网络文化阵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礼文化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挑战,网络和媒体作为信息化时代最具有标志性的知识传播渠道,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什么样的

31、网络媒体造就什么样的大学生,因此,在“互联网+”“媒体+”“智能化”这些热门词充斥每个人的周遭时,礼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绕过它们。首先,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加强礼文115第 25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化的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做文明守礼网民。其次,构建网络礼仪,倡导做网络文明人。结合网络的特殊性,在不改变礼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礼文化进行改造,形成一套网络文明礼仪。网络既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必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网络世界的文明管理。最后,加强网络监管,依法治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一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网络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

32、,加强网络领域立法,通过法律来规范网络行为。5.尊重文化多元现实,实现礼文化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大学生留学热也居高不下,这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通为不同文化交流和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但是,文化多元共存的现实也给礼文化教育带来了困扰,因为不管是近代礼文化的式微还是当前礼文化的艰难发展都与西方文化密切相关。事实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没有所谓普世文化的存在,不同文化间可以彼此交流互鉴。因此,高校礼文化的传承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尊重文化多元共存现实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传承礼文化的过程中,讲好礼文化故事、传

33、播好礼文化声音,用具体行动展示“礼仪之邦”的形象。同时,要具备世界视野,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国际惯例。如在中国古代,作揖是见面时的礼节,如今被西方握手礼所替代,正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典型表现。对于那些身在国外的中国游子,他们的言谈举止代表了中国形象,做到谈吐得体、举止得当,就是让中华礼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行动。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3:1.2 王国维.观堂集林:上 M.北京:中华书局,1959:291.3郭沫若.十批判书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96.4荀子 M.方勇,李波,译.北京:中华书局,2015.5司马迁.史记:第 1册 M.张大可,译.

34、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34.6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6.7司马光.资治通鉴:第 1册 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2.8四库全书:第 1册 M.北京:中国书店,2013.9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J.探索与争鸣,2020(8):99-106.10 王 阳 明.传 习 录:中M.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11:99.11 郑承军.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N.深圳特区报,20160705(B09).12 钱理群.情系教育-教师与青年篇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12.13 王闯.扎根华夏传播土壤

35、 构建礼文化现代认同 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2):65-70.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the Inheritance of Etiquett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XU Min(School of Marxism,Xiand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Humanit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

36、hanghai 200083,China)Abstract:Etiquett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rul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The fine cultural spirit embodied in etiquette culture is stil

37、l of great valu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especiall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in creating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campus environment.However,this function is not being fully realized

38、 in current college education.Therefore,solving the dilemma of inheriting etiquett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quires realiz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etiquette culture;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fidence in our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11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