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皮埃尔·阿多“哲学作为日常生活”的思想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3845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皮埃尔·阿多“哲学作为日常生活”的思想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皮埃尔·阿多“哲学作为日常生活”的思想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皮埃尔·阿多“哲学作为日常生活”的思想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2023年8月第45卷第4期Aug.2023Vol.45,No.4近期,伴随着全国旅游行业的复苏,大批年轻人涌入寺庙,“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禅修体验、宗教文创周边等活动迅速升温,带动了“慈悲经济”的发展。然而,与年轻人相对平和的“躺平”现象相比,一大批社会恶性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患病率显著提升,更有严重者,网络暴力、自杀甚至杀人抢劫等恶性极端行为屡见不鲜。在不断加速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进入信息传播技术空前发达的数智时代,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运转模式导致社会精神的重重危机。一边是社会高度利

2、益化和竞争白热化,一边是信息透明化和复杂化。在魔幻的现实面前,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割裂感,变得疲软、虚无和逃避。当经济上的超越维度丧失了意义和价值,现代文明的内在支撑逻辑工具理性逐渐坍塌,进一步导致了人的异化,即生命感的缺失。由此,现代性危机就愈发表现为人的“精神危机”。人类历史总是在重复之中。法国哲学家皮埃尔 阿多也生活在社会的巨变之中,正是在自我生命体验的基础上,他一再强调“精神修炼”的重要性。回顾其横跨近一个世纪的一生,起初经历了极其虔诚的宗教式教育,却在青年时期大胆质疑并离开教会,在法国多所高等院校辗转、任教近 60年。他深受柏格森、普罗提诺、蒙田、马可 奥勒留、歌德、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

3、在对古代哲学研究的基础上,阿多提出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理念,倡导我们学习古代哲人的精神修炼传统,在当下找回生命的意义。正如阿多所言,焦虑是人类命运的底色,但是古人存在通过改变自我或者投向世界的目光来寻求灵魂平静的精神愿望1 25。因此,本文站在阿多一生的经历与著述维度上,对其思想进行归纳与阐释。这既是一次文明连结的精神尝试,也是探求如何赋予人们直面生活、缓解精神危机勇气的尝试。一、这是什么哲学?对概念的追问和考察是阿多在文献学和历史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皮埃尔 阿多“哲学作为日常生活”的思想探究唐倩(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数智时代的现代性危机越来越

4、体现在人的心灵之中,当代西方哲学家都在试图寻找解决方法。通过比照不同时期,尤其是古代哲学家哲学论辩和哲学生活的关系,皮埃尔 阿多提出了一种超越哲学话语的伦理观,即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他认为这是指引人走向幸福生活,解决现代危机的一剂解药。而想要获得哲学的生活,根本上需要进行精神的修炼,主要体现在以“俯视的目光”对自我、对当下、对自然和对世界一切的沉思。通过交谈,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他者建立有机的互动关系,才能努力拥抱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普遍性,从而获得应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积极生活的信念。关键词:哲学;生活方式;精神修炼;交谈;皮埃尔 阿多DOI:10.13853/ki.issn.1672-37

5、08.2023.04.002收稿日期:2023-06-16作者简介:唐倩(1996),女,云南大理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变迁。第4期学训练中极为看重的一环,因此观念史的研究成为其著作的一大基本特质。阿多认为我们很少反思“哲学就它本身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过去似乎总是通过学习各种哲学来得到一个哲学的观念。阿多十分认同柏格森所言,“哲学不是一种体系的建构,而是一旦采取素朴的方式看待自身与周遭的事物的决定”2 11。因此,对“哲学是什么”进行追溯是其研究的重点。在对表示哲学意义的“philosophy”的词源考察中,阿多总结了两种主要观点。首先,在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思潮中,早期哲学主

6、要是为了培育和教化而存在。此时,斯巴达式的勇士教育和为民主生活而进行的语言对话教育并行,哲学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各领域进行德性和智性训练的文化活动都可以被称为哲学。但是,这种教化不仅仅停留在智识层面,而且要求学生将哲学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其次,真正刻画了哲人的形象并以“爱智慧”(philosophia)的概念定义哲学的是柏拉图。在其 会饮篇 中,对苏格拉底哲学家形象的塑造成为一种神话和对智慧追求的代表。与把知识作为商品贩卖的智者学派和垄断知识的贵族精英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在 申辩篇 中坦陈了自己的无知,因为他认为知识不能被写下来、被传达和被固定,唯一的知识来自人内心的个人发现。而他自己仅仅只是

7、一个知识的“助产士”,通过对话让对话者自我检查。“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知道这或那的问题,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探索哲理不再意味着获得知识技能或者sophia,而是质疑我们自己。”3 31因此,这也回应了一个问题,即尽管哲学和智慧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但是哲人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所以渴望求知,而哲学就是“由智慧的观念(爱智慧)所决定的生活方式和论辩”3 57,指引人不断靠近智慧。这继而引发了第二个问题:哲学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在古代的哲学教育中,哲学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思想的启迪,更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关系。如柏拉图学园中的对话练习能够“教会学员自己相互设身处地,因此超越

8、他们自己的观点。哲学在于这样的运动,通过他个人使自己向着某种在他之外的东西超越”3 78。除此之外,也有像 宽慰篇 和 通信录 等其他体裁的哲学话语和论辩存在,但是其传授宗旨本身不在于用一种构成体系的方式阐明,而是“为了产生一种培育的效果,哲学家希望带动他的读者们和听众们进行精神劳作,让他们进入一种情绪倾向(disposition)的状态”2 72。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口头传播的传统在逐渐消失,以经院哲学及其继承为代表的哲学传统开始强调哲学的纯粹理论思辨,这群理性的艺术家在哲学话语的满足中逐渐迷失。因此,阿多认为:“哲学家要始终忠实于哲学的深邃灵感,需要提出哲学话语的一种新的努力,借助这种伦理观

9、,哲学话语才能拒绝把自身作为自主的目的,或者更糟糕的情况,把自身作为哲学家的雄辩展示,而化为一种自我超越的渠道,从而抵达宇宙理性的层面,朝向他者展开。”2 73这种哲学的伦理观即“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选择”,它与哲学论辩并不冲突,因为“在理论的思考与生活的选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因果关系,借助内心生活的一种根本的方向,理论思考朝着某一个方向进展,而这种内心生活的倾向逐步明确,又借助理论思考具备了形态”2 126。因此,阿多指出,从狭义上来看,所谓哲学的生活方式就是哲学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如在柏拉图的学园中,“以一种哲学方式生活,首先意味着转向理智的和灵性的生活,实现一种握住整个灵魂的皈依

10、,即那种完全的道德生活”3 81。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不仅学习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和反讽,也学习毕达哥拉斯式的几何、数学。其中,对话是具体的在场,“那种真正的对话,把两个灵魂连接起来”3 78,生成作为美、作为善、作为正义的价值。其哲学培育的目的在于以知识丰产人的灵魂,以此作为政治生活的素质训练。尽管在柏拉图的学园中生活了20多年,但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学校却与其老师有很大差别。他在此完全抛开了政治目的,纯培养人过哲学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幸福,一种是来自政治、实际生活中理性的实践美德,而另一种则是来自哲学生活中的心灵活动,后者是最高层次的幸福,唯有通过“静观”的生活方式才可在罕

11、见的时刻到达。对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的希腊化时期,阿多并不赞成此时哲学衰落这一看法。相反,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哲学不仅生机勃勃,而且哲人与政治实践联系紧密。许多学校都开始对外开放、无偿授课,哲人可以自主选择加入学校学习课程。而且,尽管学派林立,但是他们都在引导人过一种灵魂平静的生活。伊壁鸠鲁的哲学在于用合理的方式追求快乐。当然,这种快乐并非一种无唐倩: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11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节制的快乐,相反,它是受苦的抑制,在戒除了肉体易变的、不稳定的刺激后,才能达到的恒常的镇定状态,其实现方式就是苦修、沉思以及真诚的友谊。而斯多葛则认为人逃脱不了各种苦难,唯一能自主理

12、性行动的是善,是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该学派最著名的智慧练习就是对恶的预先沉思,通过想象的维度,唤醒人们对当下时刻不断的关注。“当他们行动时,他们预见到所有不利因素,于是就没有什么发生的事情,不是与他们的预期相一致的,他们的道德意图依旧是完整的,即使不利因素出现。”3 188至于着墨较少的犬儒主义和怀疑主义,阿多指出前者拒绝了大部分的社会法则,回归到了一种本然状态,而后者的返璞归真则是出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疏离,但是两者都借此过上了内心自由的生活。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为了复兴希腊文明,对哲学教育进行了官方化的整合,政府开始接管各类学习机构进行多样化教学管理,私人哲学教授也开始兴起。此时,哲

13、学的教学方法逐渐从口头转向文本,开始强调哲学注评的学习。尽管教学方式有所转变,但是哲学的目的仍然是引导读者过一种智性生活,哲学被视为一种上升的灵性旅行。该时期普罗提诺领导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就是一个私人机构,阿多发现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研究有两条路,“一种认知之路,在其中人们研究神学,尤其是否定神学还有一条实践之路,才是引向具体经验的真正道路。对普罗提诺而言,这条实践的道路,就是净身礼,克己的功夫,精神修炼,美德的实践,依据精神生活的努力”2 91。因此,这种生活方式的哲学也就朝着精神修炼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强调哲学行动的重要性,而其行动的合理性都需要相关的哲学论辩为其支撑,它

14、需要在不断审视中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同时,其生活选择的共性在于着眼于彻底改变我们存在的方式,摒弃了利己心和分化心,引人走向灵魂的平和。进入当下的生活,人们并不一定选择一个唯一的、排他的学派,应当相互融合,在具体的行动中,观照自己也关照他人。二、自我生命实践中的精神修炼在研究古代哲学的过程中,阿多发现了哲学超越话语的存在形式,即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个体存在于世的精神价值。这种“依据精神去生活”的表述,其实是阿多在翻译普罗提诺作品时对大多数译者称为“知性”这一概念的转述,“知性首先代表朝向自身默敛的一种精神态度,当人们说依据知性或者精神生活时,就意味着人与自身的关

15、系中具有一种完美的透明度,意味着人超越自我的个体化特征,从而抵达普遍性与内在性的层面,指的是一种超理性的思维与存在方式”2 92。从“精神”到“精神修炼”的概念,阿多的灵感来源于德国学者保罗 拉宝著作灵魂的方向古代灵修的方法 中“道德修炼”的表述,圣依纳爵 灵修篇 中“修炼”的传统,以及让 皮埃尔 维尔南 古希腊人的神话与思想 中的“精神修炼”。阿多把“精神修炼界定为一种自愿的、个人的实践,目标在于实现个体的一种转变,一种自身的转化”2 105。事实上,他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修炼,它通过内在观念的训练使得主体转化为外在的行动。阿多总结了几种不同学派进行精神修炼的方式供我们参考。首先,在前苏格拉底

16、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个修炼的史前史,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记忆练习,通过横膈膜的移动来控制呼吸,从而使得灵魂可以摆脱肉体漫游于彼岸,这种修炼就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努力。这种通过肉体训练来发展灵魂的操练方法,根植于竞技运动的理想,而苦修则将此发展到了极致。如节食、不睡觉、禁欲、耐寒等,本质都是通过弱化身体的作用,来实现更好的自我关注。在自我照见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其实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状态。这种良心审查的修炼方式在古代哲学中也很常见,如斯多葛学派的创立者芝诺就提出要时刻进行梦境检查,以观察灵魂所取得的进步。康德所描述的“内心法庭”也是如此,试图唤起一个理智的自我成为审判自我的法官。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书写和

17、自我交谈也是辅助的手段,良心检查揭示了灵魂的状态,而书写和交谈则固定了形式,能督促自我加以落实。福柯最初在 快感的享用 中借鉴了阿多的“精神修炼”的思想,将此概念重新界定为“自身的实践”,即在导师的指引下完成对自我的关注,并通过仪式审查、欲望节制等方式朝向对自身的皈依。尽管精神修炼的前提是实现自我关注,但是阿多并不赞成福柯晚期的研究中将古代哲学的精神修炼传统引向“自我技术”的生存美学。他认为福12第4期柯过度强调了对自身的倚重,而忽略了自我超越的潜在可能。古代哲人并不是通过在自我中的满足收获幸福和善,而是在拓展自身的基础上与普遍世界融为一体而获得信心与勇气。因此,阿多并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恋

18、,也不支持走向人定胜天式的信念。相反,精神修炼是一次对人自我封闭式的小我的超越,是在宇宙的坐标上和具体的人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一方面,这来自与他人的互动。古代哲人常强调共同生活的价值,在普遍的共同体中,老师作为学生灵性的指导,能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作出合理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之间不同的论辩形式,如劝说、申诉、抚慰、开导等都是具有良心指引功能的工作,而交谈本身恰恰就扮演了话语的精神治疗价值的角色。另一方面,哲学的物理学论辩并没有宣称一种确定性的自然体系,相反,自然的无限与变化就是人的精神食粮。随着人对自然的静观,个体会迎来一种双重体验:“我 对微小事物的感受,正如 我 看到自己迷失在无限时

19、空中的有形的个体性那样;我对宏大事物的感受,正如 我 经验自己拥抱事物总体的能力那样。”3 287由此,个体跳出了封闭的小我,扩大至宇宙的普遍性视野。三、当下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精神修炼在与自身的关系和与世界的关系之外,阿多的精神修炼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与时间的关系。“精神既不瞻前也不顾后,唯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1 1借助歌德 浮士德 中的对话,在时间上,阿多将精神修炼的重点引向了当下的生活。在歌德生活的时代,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怀旧的色彩,但是阿多并不赞成这种逃避当下的行为。他指出“应该承认每一个当下时刻并不庸俗,有必要从中发现财富与价值,从中寻觅到理想的在场只有基于这种对当下价

20、值的意识,生活才能重拾它的尊严与高贵”1 11。“存在于此的快乐很大,从生存本身体会到的快乐更大”1 49,这既是指每个瞬间都是存在者的证明,也说明幸福是一种命运的恩赐,人们应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存在的快乐。人唯有转变为对存在的思考,完成当下的任务,对日常赋予意义,才能通向永恒的幸福。可以说,阿多对当下的关注实际上是一种对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体悟,其“对生命和世界说是”意味着对变迁和可怖之物说是。阿多认为应该以自然作为参照点,完成从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到接纳自我、接纳世界的调整。少年时代从修道院回父母家的路上,面对满天的星辰,阿多产生了一种“既恐怖又美妙”的焦虑感,后来发现这就是罗曼罗兰称之为“海

21、洋般的情感”的体验,即在自然作为整体世界中心醉神迷、自我沉浸的感受。阿多指出“静观自然”和“俯视的目光”是产生该体验的精神修炼方式。首先,“静观自然在古代哲学中是一种恒常的传统,并给人类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它使得我们自己等同于大全,进入万有,不复作为 人类 并成为 自然,亦是同一回事”3 294。这是感知人和世界作为实体存在的方式,并以此追溯到幸福的实践方式,也是理解人类本身的具体实践,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被放置在了普遍的意义之中。除了仰望浩瀚的星空与无垠的宇宙,站在高处以俯视的目光观察自然,“既能投向可见的世界和这一世界的美,也在想象中投向世界的起源”1 69。阿多在歌德的 花岗岩 中看到高

22、山象征着与过去的分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展望,片刻间这些自然物让我们隐约窥见过去、现在和未来,置身于一种超越尘世的状态,在无限中人才自觉自身的渺小与伟大。因此,爬山也并不仅是为了具体的目标,而且是一场兼具哲学和宗教意义的修行,即实践物理,观察世界。同时,这种俯视的目光也是一种想象的练习,意在摆脱尘世之累的重负,拉开与世俗的距离,以思想的腾跃展开一场精神的飞行。这些面对自然之时所产生的神圣的战栗,恰恰就是来自人对不可测之物的预感所引发的焦虑。阿多在对歌德 原辞 一诗的剖析中提到,人类命运中不取决于自己的那部分全部都屈服于强硬的“必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先验的命定。相反,生命是一种飞升的力量

23、,人类精神中不屈不挠的勇气带来了超越的希望。凝视自然之时,生命超越了可感知的部分,看到了无限性。阿多认为“这种神秘经验就是哲学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它们占满个人并借助难以表达的当下感而推翻所有自我意识”3 225,生成所谓“宇宙意识”,“旨在让我们超越自身,再一次地超越我们片面的、局限的视角,从而让我们在宇宙的普遍性的视唐倩: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13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野里看待事物与我们个体的存在,因而让我们重新置身于宇宙的广袤之中,而且可以说重新置身存在的深不可测的神秘之中”2 117。人们在完全接受面对存在的神秘时,就会意识到“哲学的实践与哲学智慧的探求永远不会终结,人们应当永远修炼

24、自身,因为智慧总苛求更多,它要求人们走向凡尘之外,要求人们持续革新哲学的实践与哲学的生活,哲学或哲学家永远处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2 144。人始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精神修炼才能趋达成为完善的人,才能使得生命在更高的存在范围内延长并持续。四、互联网传播中的重返交谈在古代哲人的哲学论辩和生活选择之上,阿多提出“哲学地生活”,并将此作为人存在的一种方式,让灵魂的卓越和德行紧密相连。通过精神修炼,人可以达到一种恒常的平静,收获内心的幸福,并保持自我的同一与自足。这种坚韧且有力的精神内核恰恰就是现代人所缺失的。当下技术的加速导致了社会变迁的加速,尽管阿多提供了多种视角的修炼方式,但是人们仍感觉无从下手

25、。如深知应活在当下,却又不自主陷入瞻前顾后的矛盾;如深知应沉思,却总是被快节奏推着无暇自顾。从古代哲人哲学的生活方式延续到阿多精神修炼的观察,在数智时代借由互联网传播能实现以“交谈”为主的另一种方式,使得个体意识到在其数字世界的消遣中也能感受到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呼唤与魅力。会饮篇 中苏格拉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追求智慧,但是现代人却无知而不自知。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人短暂地感知到了自己本质上的无能,但是很快就开始寻求某种庇护来逃避这个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我们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技术恰恰是其投奔的靠山。随着技术进步,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思维就占据了社会互动中的显要位置。自然可以被征服,他者也

26、可以被控制,人逐渐迷失在了技术神话中,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随着罗马帝国在各地建立政府主管的学习机构,以文本讨论、哲学注评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了对话的传统,朝着经院哲学的方向发展。一直到今天,以文字、阅读、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仍是主流。缺乏互动式的交流学习经验使得人们对无知的审视更为薄弱。由此,重返交谈就变得更为重要。所谓交谈,指的是“没有直接用处和眼前用处的任何对话,包括为谈话而进行的谈话,为愉悦、游戏、礼貌而进行的谈话”4。它是一个经久不衰、无所不在的媒介,是一条看不见的涓涓细流,渗透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它是古希腊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环,苏格拉底靠此助产交谈者对自我的审视,唤

27、醒个体正视无知;柏拉图也一再将对话与灵魂相互关照在一起,认为“辩证法家会选择一个恰当的灵魂,在它那里播种,用知识与它谈话这种谈话既能帮助灵魂自己,也能帮助播种者,它们不是华而不实的,而是可以开花结果的,可以在别的灵魂中生出许多新的谈话来,生生不息,直至永远,也能使拥有这些谈话的人享受到凡人所能享受的最高幸福”5。所以其实交谈“是一种行为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是对世界的形塑与建构”6。人只有处在交谈中才能生成关系,当下交谈的缺失导致了人的关系的缺失,而关系的缺失就进一步导致个体与他者界限的模糊,这就是柏拉图在 斐德罗篇 中所描述的“爱欲之死”的境况。交谈的目的就

28、是要达到人的自我关注到自我舍弃的转变,形成以他者关怀为中心的集体意识。前文中阿多反复强调,无论何种修炼方式,都是为了形成自身与他者、与世界、与时间等万物的统一,而交谈恰恰就是黑格尔所提出的“既是主体问题,也是客体问题。其目的不是为了使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融合,而是要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在客观上变得可能”7 164。尽管当下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我们无时无刻不可以交谈,但是为何我们仍感受到这种关系的匮乏性呢?究其根本,技术的发展将交谈的本质扭曲了。过去技术一直在尝试克服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试图弥补人交流的不完美性。交谈并不能随时发生,它既不是一个语义的问题,不能通过技术的转译和编排

29、来加深理解,也不是一个心连心的工程,不能通过技术消除肉身的物质性存在,任何媒介都只是一个辅助性工具。数智时代使得我们有了重新理解交谈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打破了交谈物质性空间的局限,互联网上的交谈无始无终、无处不在地进行着,最为关键与重要的是它将传统社会无机互动的机制加入14第4期了社会有机互动的机制,交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了阶层、性别、阶级、民族、种族、国界与语言等,显现出个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身份在人交谈中似乎消隐了。社交媒介平台上无时不有的交谈,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消费等各个方面。在遵守国家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交谈游走在熟人或陌生人之中,议题也随着问题本身而展开,交谈甚至变

30、成了一种游戏,主体与客体随着议题的讨论而不断变化。在跨越时空中,道理越辩越明,而能让人接受的观点往往是趋向“善”的。人在一次次的观看与讨论中,进行着一场场的精神修炼。凸显自我存在的同时,在认知上不断质疑自我是自我摆脱焦虑、孤独,认识到当下意义的良药。人不得不在网络快速交谈中调整着自我意识,培养自我的静观自然与仰视的目光的精神修炼。互联网交谈是从人的各个面向中开展的,也让人在交谈中不断打开思想的边界,让人们不由得想起法国思想家米歇尔马费索利“邻近”概念。马费索利认为邻近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重要的不是个体,而是个体所归属的共同体。同样有时候,重要的不是基于事件的宏大历史,而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琐

31、事恰恰是这些难以察觉的情境构成了共同体的结构”8 173。交谈正是在邻近中进行的,交谈也让邻近的实现成为可能。邻近和“日常的现实与宗教所要传达的教义一样重要,都强调一种主体间性的亲和性和共享情感的事物,从而具备这种内在的超越性,而这也 就 是 我 们 所 强 调 的 物 质 主 义 精 神 性 的 代表”8 186。这强调了两个交谈的要素,一为触觉的共享,二为时间的当下性,这是数智时代中唯一真实的保证。阿多在对自然的修炼中强调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不论是静观还是攀登,都要求人在“看”的同时有自反性的思考,从而体验存在于当下之乐趣。这就强调了除了五官之外的,朝向心的触觉,是一种对周围事物的重新关怀

32、。这恰恰是技术对人的延伸无法实现的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神圣性所在。正如彼得斯所言“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障”7 388。互联网交谈如若有着精神修炼的视域,也是另一种进入真实在场的公共空间,让一切空间内所发生的事件与人的身体相融合。它使我们能够在不断更新的生活的攒动和欢腾之中保持着某种恒久性,形成一种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经验,这种共享性的情感与经验将成为我们对抗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有力武器。结语当技术的加速催化着社会的加速,人们开始警醒“普罗米修斯态度”带来的问题,即长期关注事物的外皮和表层,忽略了心灵的成长。阿多的著述用哲学把我们唤醒,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存在与我们存

33、在的自身构成的问题,以至于我们永远地回应了柏格森所言的在“大师的手册里”寻找解决的需要9。回到哲学是“培育和教化”和“爱智慧”的传统中,阿多提出哲学的存在形式应当是指向哲学生活的。他并没有给出一种标准的哲学生活模式,而是倡导一种自我的精神修炼,希望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变化的眼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参考和修炼方式。阿多的精神修炼既包含了外在身体的修行,也包含了内在的观察,其维度从自我不断向外扩展,在空间上延伸至整个宇宙的范畴,在时间上又回归到对当下的关注,这为互联网传播重返交谈提供了可能。数智时代重返交谈的精神修炼方式,不仅能让我们自审自身的无知,建立与他者更为辽阔的关系,而且能形成真正的对抗精

34、神危机的情感力量。参考文献:1 阿多.别忘记生活:歌德与精神修炼的传统 M.孙圣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阿多.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皮埃尔 阿多与雅尼 卡尔利埃、阿尔诺 戴维斯对话录 M.姜丹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 阿多.古代哲学的智慧 M.张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4 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 M.克拉克,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8.5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上卷 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91.6 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M.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5、76.7 彼得斯.对空言说 M.何道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8 马费索利.部落时代:个体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衰落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9 梅洛庞蒂.哲学赞歌 M.巴黎:洛克出版社,1953:53.唐倩:数智时代在生命实践中进行精神修炼(下转第22页)15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7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 D.北京:清华大学,2010.8 李玉涵.当代“都市传说”的叙事建构与传播机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51-56.9 大阿警.解密1995年轰动北京的330路公交车的神秘失踪事件EB/OL.(2012-07-01)2022-02-01.https:/

36、 坎贝尔,莫耶斯.神话的力量: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 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157.11 师曾志.互联网时代媒介叙事下的生命传播 J.中国编辑,2018,105(9).Living to Death in the City Phantom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of The Last Bus StoryHuang Zhekai,Huang Jinyu(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37、China)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traditional oral legends are graduallytransforming into online legends,which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Internet culture.Among them,the story of The Last Bu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on

38、line legends.The story of The Last Bus and its quotes reflect the collective fear of public safety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lines,and its use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lsoreflect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being communication,which is centered on the idea of living tow

39、ards death.Keywords:legends;online legends;myths;mass communication;being communication;The LastBus StorySpiritual Exercises in the Practice of Life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Exploring Pierre Hadots Thought of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Tang Qia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eking

40、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The crisis of modernity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thehuman mind,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ers are trying to find solutions.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ical argumen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life i

41、n different periods,especially in ancient philosophers,Pierre Hadot proposes an ethical view that goes beyond philosophical discourse,namely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He sees it as an antidote to the modern crisis by guiding mantowards a happy life.To live a philosophical life,it is necessary to e

42、ngage in fundamental spiritualexercises,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self,of the present moment,of nature and ofeverything in the world with a downward gaze.It is through conversation that one realizes ones ownignorance,establishes an organic interaction with others,and strives to embrace the world and theuniversality of mankind,thus acquiring the courage to cope with uncertainty and the conviction to livepositively.Keywords:philosophy;way of life;spiritual exercises;conversation;Pierre Hadot(上接第15页)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