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速度与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3159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速度与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速度与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速度与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10%左右,这是二战后备受关注的经济“奇迹”,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基于全球视野,笔者发现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趋于平缓,其他国家经济普遍出现供给过剩、产业结构失衡、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观念也随之从传统的唯GDP增速观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速度与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王乾坤1,张春华1,侯冠宇1,2(1.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2、北京 100088;2.中国政法大学 企业家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摘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创新动力的历史演变、发展路径及现实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分析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差异,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同时,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探讨发展现实困境,深入剖析了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要性。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文章提出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以创新为核心、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关 键 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历史演进;新发展格

3、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政金融结合视角的近代中国金融业态演进研究”(22BJL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发展、劳动替代与分配制度的变化”(21YJA790004);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创新实践活动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乾坤,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张春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侯冠宇(通讯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经 济 论 坛EconomicForumAug.2023 No.8Gen.

4、6372023年 8月 第 8期总第637期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15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鉴于此,厘清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重要特征,深入研究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演进(一)部门剩余转移: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491978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鉴于苏联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

5、,学习苏联工业化经验和与之配套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自然选择1。一方面,受到苏联改革影响,中国推行了“斯大林模式”2。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军事封锁和经济制裁政策,为了摆脱资本主义侵蚀并赶上发达国家,中国采取了旨在把高度依赖初级产品的经济改造成为以工业活动为主的经济政策。因此,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四三方案”的技术引进,我国在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化纤工业上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资金极度匮乏,重工业发展又需要规模十分庞大的资金投入,资本积累成为我国发

6、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阻碍。如何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上来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降低积累工业资本的阻碍,保证要素和产品流入重工业部门,必须将经济剩余(主要是农业剩余)的大部分用于重工业的发展3。因此,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农村公社化、地区粮食自给自足、城乡隔绝户籍制度等政策。政府通过压低要素、产品价格,大大降低了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现实阻碍,在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下,农业剩余的大部分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被用于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农业部门产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52年的50.94%减少到1978年的27.93%,工业部门产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7、则由1952年的17.60%增长到1978年44.08%(图1)。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图 119521978年农业(虚线)、工业(实线)占国民收入份额百分比经济论坛2023 8 16推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也间接破坏了市场结构,具体表现为要素价格扭曲、资源配置集中等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也越发表现出范围广、种类多、层次深等特征,计划经济便不再具备可持续性,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改革开放:激活市场引擎、解放生产力(19782000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走向改革,走向开放。在土地公有制不改变的前提下,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责

8、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农业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在承包责任制下,“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因而农民可以自由安排土地。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集市贸易逐渐恢复。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始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国家政策主导下,在基层政府的推动下,乡镇企业依靠地方资金,以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逐步推进乡村工业化过程。规模化、集团化的乡镇企业模式开始形成,乡镇工业小区水平也随之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下而上的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这种快速推进的空间转移过程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有效激

9、活了市场积极性,释放了劳动力,并最终实现了更为细致的劳动分工。伴随着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的逐步深入和开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图2 19781998年乡镇从业人员数(实线)、乡镇企业个数(虚线)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年份 17高,国家开始注重轻工业发展并鼓励消费。4此时我国已积累充足的资本,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因而有助于在更多不同工序上雇佣更多劳动力,劳动分工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迁移,还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最终实现了更为细致的劳动分工(图2)。此种有益尝试,形成了“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存量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劳动分工水平提升”的正反馈循环,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

10、,又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储蓄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三)加入世贸组织:吸引外资、扩大内需(20012011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的首次通货紧缩,段文斌等(2018)指出这是我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根本性标志2。这一时期,国内消费结构从以家电零售品消费为主转向以汽车等工业品消费为主,这种转变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内需求支撑。而随着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图3),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了转折性变化5。中国依靠前期工业化积累,以及完善的制度和灵活开放的市场,大大提高了对能源、基础设施等的需求。然而,这些都不是最终

11、消费品,而是实现更高生产力从而更好满足最终消费需求和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一种“工具”(中间产品)。只有巨大的社会投入和分工协作才能创造出市场这种“公共”产品,而市场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不断的社会协作,在此期间,对于最终消费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煤炭、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图4),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自2001年开始,煤炭消费量急剧上升,到2012年为止增长了3倍之多。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总里程在2000年急剧上升,总里程数从2000年的339.54万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1263.06万公里(图5),增长了将近3倍,二者都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四)新时代的道路探索(20

12、122022年)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图3197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线)、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虚线)经济论坛2023 8 18的GDP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0%左右,这是战后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被社会各界称为“东亚奇迹”和“中国奇迹”6。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2021 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14.37 万亿元,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潜在增速下滑、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传统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正在或即将浮现出来。在经济潜在增速方面,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呈现出经济周

13、期下边界的持续下移,2010 年以来的 GDP 增速下降近30%7。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下滑(图 6),并且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至2040年8。我国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增长缓慢,这是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9。任保平研究指出,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被消耗殆尽,未来应注重高质量发展10。在经济结构失衡方面,中国北部城市经济体图42000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线)、煤炭能源消费总量(虚线)变化趋势图52000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线)、基础设施建设总里程(虚线)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19制改革相对滞后、劳动数量减少等原因正导致南北经济鸿沟逐步

14、加深,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程度正在扩大11。在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方面,后疫情时代,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逐步加大,风险进一步累积,全球将处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应对能力均上升的脆弱平衡状态。在金融安全网保障能力不均衡、危机应对工具不足和疫情后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向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防控压力12-13。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与重要特征二战后,全球经济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其中亚洲“四小龙”以其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速一直维持在10%左右,这被学界称为“中国奇迹”。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全球各大经济体增长乏力

15、,亟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我国学者敏锐地捕抓到这一问题,针对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经济转型的关键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是商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经济稳定性增强14,这一观点是基于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完全适应而提出的。(一)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1.目标差异。所谓高速经济增长,是以投资驱动带动规模扩张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其重心在于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通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产量等绝对化指标量化经济增长。而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过程,它以发展的“质”为核心,在经济保质保量发展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改善资源配置状况,提

16、高全要素生产率,其重心在经济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对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应在总量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基础之上,构建以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发展可持续性等多维特征为主体的指标体系。正是所关注目标的差异,衍生出高速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在衡量体系上的差异。消费、投资、进出口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指标体系下,我们只需了解这三者的总量及变化情况,即可得出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判断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新的政策,完成新的经济增长目标。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三者的总体水平,更要关注这三者的“质”的变化,即: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否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考察投

17、资方向的变化是否有利于图6197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线)、经济增长率(虚线)经济论坛2023 8 20促进科技的发展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探讨进出口的产品种类和规模等是否能够满足国内对产品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将上述理念和目标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而在新发展格局下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经济增长的量的变化向高质量发展的质的飞跃转变。2.路径差异。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更加注重经济体量或者经济增速,更加关注资本积累、劳动投入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作用。高质量发展阶段则要求我们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进步等更高

18、级别的生产要素纳入分析视野,使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不仅有助于化解我国人口红利不断下降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素质培训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与家庭教育水平15-16,创造出新时代背景下新的人口红利,最终突破自然资源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当前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从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坚持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入手加大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供给水平和要素供给力度,并通过投资结构改革、消费结构调整等需求端改革举措推动

19、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型升级。(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与高速增长在目标和路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高质量发展方式更加多元,就速度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速趋向中高速,以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结构而言,则趋向优质化、合理化,注重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和运行模式的优化;就发展动力而言,则趋向科技化,注重创新能力提升和竞争优势塑造;就金融政策而言,则趋向于稳健性,注重推动金融创新和防范重大金融风险17。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经济发展方面,更注重社会福利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核心技术创新,因此物质生活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在制度制定

20、方面,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区域发展逐步协调,产权制度和产权关系更加明晰、政府的体制机制改革更加科学、制度变迁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城乡关系方面,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带动农村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融合化,做到城乡经济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模式的融合,不断实现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化。在生态环境方面,高速发展阶段,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并未充分考虑自然消耗所引发的各种成本,然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各种成本包括在内,还要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只关注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21、绝对化指标,还要关注人民精神满足程度、生活幸福程度、社会民主程度等相对化指标。三、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必要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于技术外生性假设指出储蓄率影响资本积累,从而使得GDP在短期内较快增长。然而,新古典增长模型侧重研究尚未达到稳态水平的体系,并且没有解释经济增长的实质。随后内生增长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的真实源泉展开解释,以罗默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可以通过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8-19。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20。中国改革前期在扭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21曲的市场价格环境下,试图将农村剩余转移到城市。但当时人民生活水平

22、低,并没有足够的储蓄率。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进入重工业革命阶段,国民储蓄和总投资在 GDP 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从不足40%到超过50%(图7)。在不考虑经济危机、疫情危机等风险情况下,从短期看,较高的储蓄率确实带动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特别是19962007年这段时间。但从长期看,随着资本不断积累,经济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可能趋向于人口增长速度。然而研究发现,近些年随着经济、产业、人口等结构的转变,中国储蓄率开始不断降低,已接近“稳态”储蓄率水平21。诚然,当经济已经达到或者正处于“稳态”水平,下一步应该从提高“稳态”水平本身出发,通过将知识、创新等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实现经济新的增长

23、。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蜕变成了工业强国。然而,我国产业效率仍旧处在较低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和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布局层次偏低,产业结构需要提升;产能过剩,僵尸企业长期存在;产业创新水平低,产业效率不高;产品长期处在价值链底部,利润空间狭窄22。创新发展方面,我国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与创新型强国仍有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关键零件缺失,核心技术不足;专利数量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转化成需求的效率低下;产学研合作机制单一;科研环境、科研保障机制有待改善。对外开放方面,我国一直是国际进出口大国,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24、。如:出口产品质量、附加值有待提高;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成为制约社会福利提升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方面,粗放型增长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自然图719822020年经济增长率(实线)、国内储蓄率(虚线)经济论坛2023 8 22资源正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侵蚀;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涉及民生的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城乡差距较大,供给效率不甚理想;在收入分配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所减少,经济发展的不协

25、调问题日益显著。针对上述问题,传统的发展思路已无法满足当前现实需求。必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逻辑,以适应社会矛盾的演变,并推动我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只有在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兼顾公平与效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诚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领域古老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进步,经济增长模型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发展不断完善、调整与创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经

26、验表明,对经济增速的追求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一旦触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底线(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就必须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既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也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增速,而是要不断深入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伴相生的经济社会诸多问题,并从根本上将经济的高速发展“扭转”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才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本文阐释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探讨、困境分析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实践

27、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因此,我们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现实路径:(一)加快转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中,各国基本上都经历了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应着重关注产业结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等领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要素投入推动型转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型。从宏观层面来看,尽管我国的工业体系相对完善,已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但

28、农业基础仍然较弱,农业人口众多且劳动生产率较低,服务业发展缓慢,以及三大产业比重失衡等问题显著。因此,应转变原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引导各产业协调配合、共同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府和市场环境。就微观层面而言,一方面要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决策的出发点,突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23。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夯实创新驱动型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二

29、)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生产函数的供给端看,提高产出水平的方式主要包括提升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科技进步等三个方面。从社会效用函数的需求端看,一味增加产量而忽视质量,最终会因边际效应递减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23而达到社会福利临界点,因此需要兼顾质量与产量二者间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产量,进一步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在推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国内需求战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是高质量发展的

30、重要方面24。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应从提升要素投入质量、中间品投入质量、最终产品产出质量等角度推动经济整体的质量变革;通过提升科技水平、科学配置要素比例实现效率变革;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水平25。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扩大国内需求总量,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强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以稳定持久的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在扩大内需方面,既要提振消费,又要扩大有效投资。在提振消费方面,要多举措增加居民收入,释放消费潜力,拓展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公共消费,支持生活服务业发

31、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信息网络、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代表全面、区域协调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庞大的乡村人口纳入分析范畴。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即便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至80%,仍将有近3亿人生活在乡村

32、。从供给端看,乡村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重要供给来源,乡村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改善要素质量;从需求端看,乡村则是扩大消费规模的重要需求主体,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可待挖掘。因此,乡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既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也能够通过拉动消费、调整消费结构,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6。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要素供给和高质量的消费支撑。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城乡人口迁移制度,从制度层面化解城乡人口要素流动困境。地方政府可以

33、“县”为单位划定区域单元,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同时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三是要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地和宅基地规模流转和规范流转,解决城乡土地问题27。(四)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的显著优势在于可以举全国之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完整的生产体系、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循环架构。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逐步扩大,需求结构也将不断优化。为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通

34、过国内经济的繁荣,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8。生产环节重在打造经济论坛2023 8 24创新链、稳定产业链、提升供应链,分配环节重在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流通环节重在完善流通体系、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循环通道,消费环节重在提振国内消费、推动消费升级29-32。参考文献1董志凯,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74.2段文斌,张文,刘大勇.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中国改

35、革开放40年回顾与前瞻J.学术界,2018(4):35-51.3熊金武,侯冠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演进与关键变量J.求索,2023(2):110-118.4庄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GDP 增长的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1998(7):3-8.5李建伟.中国经济增长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18(10):11-23.6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204.7付敏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19802020新发展格局的增长史回顾与全球审视J.河北学刊,2022(1):147-160.8魏玮,张兵.供给侧改革对

36、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8-75.9韩英,马立平.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结构-效率-速度的逻辑框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2):28-40.10任保平,宋文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稳增长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4(3):22-27.11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8(9):1-11.12吴振宇,唐朝.全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态势分析J.经济纵横,2021(10):33-43.13侯冠宇,虎琳.我国区域政策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37、,2022(4):168-172+208.14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2):5-17+91.15侯冠宇,虎琳,熊金武.教育政策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劳动力价格的影响J.经济论坛,2022(11):5-15.16侯冠宇,胡宁宁,熊金武.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我国家庭健康教育水平及提升路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2(12):11-16.17王永昌,尹江燕.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趋向J.浙江学刊,2019(1):91-95.18严成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展望:兼从中国经济增长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2020(7

38、):191-208.19谢丹阳,周泽茜.经济增长理论的变迁与未来:生产函数演变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9(3):30-39.20刘志铭,郭惠武.创新、创造性破坏与内生经济变迁: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J.财经研究,2008(2):18-30.21陈卫东,梁婧.中国储蓄率变化、趋势及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22(2):27-41.22余泳泽,胡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J.宏观质量研究,2018(4):1-17.23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5-113.24高辰颖.供给侧

39、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效应思考J.经济论坛,2019(10):43-51.25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2):5-17+91.26李茂,常思琳,王天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的调查J.经济论坛,2022(2):18-25.27侯冠宇,胡宁宁.农业经济研究进展、热点探析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2):98-103.28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12):1-13.29侯冠宇,胡宁宁.支付数字化能否显著提升家庭消

40、费: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2023(1):20-28.30马文婷,蒋先玲.“双循环”背景下消费者信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22(1):10-18.31周勇.消费中心布局:原则、逻辑及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2(2):38-45.32刘洋.数字经济、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与管理,2023(2):68-75.(责任编辑:高梦彤)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25Speed and Quality: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alistic Pathways of High-Quality Econo

41、mic DevelopmentWANG Qiankun1,ZHANG Chunhua1,HOU Guanyu1,2(1.School of Business,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2.Entrepreneur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Abstract:In the new stage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

42、opme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development paths,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resource optimization allocation,and innovation momentum.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economic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

43、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speed grow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Simultaneously,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and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dilemmas by the application ofeconomic growth theory,this research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transitioning from h

44、igh-speed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In terms of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this paper putsforwar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promot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ctively construc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and focusing 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nd reform as thedriving force.Key words: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Historical evolution;New developmentpattern经济论坛2023 8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