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的舞蹈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舞蹈之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框架的建设亦初见成效。五年来,我国舞蹈研究领域业已形成了“中国舞剧”“跨界舞蹈创作”“国潮舞蹈”“舞蹈产业”等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论题。显然,这是以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推动整体舞蹈研究深入现实并言物俱丰的良好势头。文章从“为人民而舞”之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述、“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创作之时代聚焦以及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舞蹈艺术服务人民的实践道路等多个层面,论述了五年来舞蹈艺术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方面的砥砺奋进,也是中国舞蹈坚定切实地为建设“文化强国”所做出的努力。关键词
2、:为人民而舞;中国精神;舞蹈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3-06-12作者简介:李超,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史与舞蹈理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传统舞蹈在创新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跨界新生的舞蹈佳作层出不穷,舞蹈创作理念在不断更新,舞蹈人才辈出、多元发展,舞蹈理论体系不断建设完善、话语体系也在学科发展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中逐步建立。尤其是近五年来,许多关注现实、关切民生的舞蹈作品备受人民喜爱,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话题。五年来,舞蹈艺术以综合形态的艺术表达、多元的呈现方式进行着具有时代精神的创造
3、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不断向着贴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迈进。舞蹈研究也围绕着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与思考,通过对其研究热点的梳理,我们发现不仅对当下舞蹈艺术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现象性的描述和记录,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与理论探索,一定程度上形成既具人民至上情怀又颇具时代精神的史述书写。近五年来,舞蹈研究热点总体呈现出与人民共舞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研究焦点紧密联系实践并切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且与人类命运、民族发展紧相关联;立足于当代舞蹈发展的具体实践,依托于舞蹈学科的自我反思和理论创新,广角度地进行基础理论、美学理论及创作理论等研究;在与艺术学、美学、人类学等学科交叉
4、视域中,开展跨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尤其可圈可点的是,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在这五年之中取得了连续爆破性的深耕成果,大体量集中深入的思考体现出当代中国舞蹈学者们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为人民而舞”之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述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15“为人民而舞”是舞蹈艺术创作者们将“艺术为人民”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舞蹈人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文艺精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精准表述。自2016 年开始,中国舞蹈家协会启动形式多样的“深入生活、
5、扎根人民”实践活动,至今已举行了十多次深入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江西、青海等民族生活腹地的采风活动,并在 2017 年、2018 年连续两年举行“深扎”创作作品展演,集中展现了将深入民间生活的采风与新时代的舞蹈创作紧密结合的可喜成果,推出了一系列为人民所喜爱并带给人们强大精神动力的优秀作品,如 希格希日独树 老雁 青稞国家的孩子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当代舞蹈人创作与实践的原动力,“为人民而舞”成为舞蹈艺术家们以人民为创作表现主体、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审美为己任的时代表述。近五年来,国家及各省地市级研究部门、不同层级的行业协会、全国各高校等举办了诸多不同层面的专题学术论坛,
6、主题研讨会充分投射出理论研究紧跟创作实践的步伐,并展现出鲜明的“为人民而舞”的时代精神。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5月-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七场“中国舞蹈七十年名家五人谈”活动,邀请 35 位人生历程与新中国舞蹈发展的每个时期休戚相关的舞蹈艺术家,讲述他们与祖国、与人民一起共同谱写的中国舞蹈华章。每场五位艺术家,从耄耋之年的前辈,到风华正茂的佼佼者,六个月的连续篇章,他们的生命故事铺缀起新中国舞蹈发展的峰岭叠翠,也让当代舞蹈人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正具有高尚精神与恒久生命力的艺术一定是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在回溯历史、面向未来的梳理与展望中,以
7、当代舞蹈艺术家们的生命体验与亲历感受为线索,可以勾勒出新中国舞蹈的历史脉络、学术脉络、思想脉络,描摹中国舞蹈与共和国、与党和人民并肩共进、风雨兼程的壮观景象。舞蹈学科唯一的 CSSCI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连续三期刊载了这七场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将舞蹈人亲历亲述的内容进行了学理性的提升与思考。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都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世界的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休戚相关。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岛。2020 年11月北京舞蹈学院高峰论坛以“疫情人类命运舞蹈”为题,通过“线上”方式联通海内外,汇集近千位国内外舞蹈艺术家
8、和关注舞蹈艺术的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对生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恰如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教授所言,“为人民而舞”不仅是为中国土地上的人民而舞,我们势必要为全人类而舞。2为期三天的论坛集中探讨了国内外艺术家、舞蹈学者疫情期间在舞蹈表演、舞蹈编创、舞蹈教育、舞蹈理论与传播等领域的观察、思考与行动,通过舞蹈艺术传递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集中探讨了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舞蹈能否以身体的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疫情下的舞者如何以身体表达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舞蹈如何发挥治疗与康复功能等问题。同样关注舞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还有 2020 年11
9、月在山东举办的“首届中国舞蹈发展论坛”,其主题是“后疫情与 5G 时代的民族舞蹈”。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在线直播的第二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舞为基点,围绕“走进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民族舞蹈思考”“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民族舞蹈发展”和“中国舞蹈的产业化探索”等论题,以“论坛主旨发言”“专题讨论”“汇报演出与课堂展示”等专场形式展开了研讨。2021年,北京舞蹈学院第三届高峰论坛(BDA)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为主题,围绕百年党史与中国舞蹈艺术设置论题,将党的精神谱系、文艺思想、政策研究等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阐释。此次论坛极具后疫情时代的显著特征,采
10、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来自全国舞蹈界及相关领域的 230 多位学者可以共聚云端,主论坛与十五场分论坛紧紧抓住百年党史与中国舞蹈艺术的论题,并且关注当年舞蹈艺术发展的热点问题,如“百年百部舞蹈中的红色记忆”“红色经典研究”“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新时代下影像与新媒体的发展”等。这样在新时代语境中极具中国精神的舞蹈学术峰会,突出展现了党史研究视域下舞蹈专业研究更精深的推进,在回顾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舞蹈艺术发展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对各舞种在发展艺苑/Forum of Arts122023年第4期(总第136期)人民至上的情怀,中国精神的书写五年来舞蹈艺术研
11、究热点述略李 超 摘 要:新时代的舞蹈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舞蹈之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框架的建设亦初见成效。五年来,我国舞蹈研究领域业已形成了“中国舞剧”“跨界舞蹈创作”“国潮舞蹈”“舞蹈产业”等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论题。显然,这是以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推动整体舞蹈研究深入现实并言物俱丰的良好势头。文章从“为人民而舞”之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述、“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创作之时代聚焦以及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舞蹈艺术服务人民的实践道路等多个层面,论述了五年来舞蹈艺术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方面的砥砺奋进,也是中国舞蹈坚定切实地为建设“文化
12、强国”所做出的努力。关键词:为人民而舞;中国精神;舞蹈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3-06-12作者简介:李超,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史与舞蹈理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传统舞蹈在创新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跨界新生的舞蹈佳作层出不穷,舞蹈创作理念在不断更新,舞蹈人才辈出、多元发展,舞蹈理论体系不断建设完善、话语体系也在学科发展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中逐步建立。尤其是近五年来,许多关注现实、关切民生的舞蹈作品备受人民喜爱,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话题。五年来,舞蹈艺术以综合形态的艺术表达、多元的呈现方
13、式进行着具有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不断向着贴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迈进。舞蹈研究也围绕着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与思考,通过对其研究热点的梳理,我们发现不仅对当下舞蹈艺术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现象性的描述和记录,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与理论探索,一定程度上形成既具人民至上情怀又颇具时代精神的史述书写。近五年来,舞蹈研究热点总体呈现出与人民共舞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研究焦点紧密联系实践并切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且与人类命运、民族发展紧相关联;立足于当代舞蹈发展的具体实践,依托于舞蹈学科的自我反思和理论创新,广角度地进行基础理论、美学理论及创作理论等研究;在与艺术
14、学、美学、人类学等学科交叉视域中,开展跨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尤其可圈可点的是,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在这五年之中取得了连续爆破性的深耕成果,大体量集中深入的思考体现出当代中国舞蹈学者们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为人民而舞”之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述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15“为人民而舞”是舞蹈艺术创作者们将“艺术为人民”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舞蹈人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文艺精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精准表述。自2016 年开始,中国舞蹈家协会
15、启动形式多样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至今已举行了十多次深入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江西、青海等民族生活腹地的采风活动,并在 2017 年、2018 年连续两年举行“深扎”创作作品展演,集中展现了将深入民间生活的采风与新时代的舞蹈创作紧密结合的可喜成果,推出了一系列为人民所喜爱并带给人们强大精神动力的优秀作品,如 希格希日独树 老雁 青稞国家的孩子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当代舞蹈人创作与实践的原动力,“为人民而舞”成为舞蹈艺术家们以人民为创作表现主体、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审美为己任的时代表述。近五年来,国家及各省地市级研究部门、不同层级的行业协会、全国各高校等举办了诸
16、多不同层面的专题学术论坛,主题研讨会充分投射出理论研究紧跟创作实践的步伐,并展现出鲜明的“为人民而舞”的时代精神。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5月-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七场“中国舞蹈七十年名家五人谈”活动,邀请 35 位人生历程与新中国舞蹈发展的每个时期休戚相关的舞蹈艺术家,讲述他们与祖国、与人民一起共同谱写的中国舞蹈华章。每场五位艺术家,从耄耋之年的前辈,到风华正茂的佼佼者,六个月的连续篇章,他们的生命故事铺缀起新中国舞蹈发展的峰岭叠翠,也让当代舞蹈人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正具有高尚精神与恒久生命力的艺术一定是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在回溯历史、
17、面向未来的梳理与展望中,以当代舞蹈艺术家们的生命体验与亲历感受为线索,可以勾勒出新中国舞蹈的历史脉络、学术脉络、思想脉络,描摹中国舞蹈与共和国、与党和人民并肩共进、风雨兼程的壮观景象。舞蹈学科唯一的 CSSCI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连续三期刊载了这七场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将舞蹈人亲历亲述的内容进行了学理性的提升与思考。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都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世界的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休戚相关。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岛。2020 年11月北京舞蹈学院高峰论坛以“疫情人类命运舞蹈”为题,通过“线上”方式联通海内外,
18、汇集近千位国内外舞蹈艺术家和关注舞蹈艺术的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对生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恰如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教授所言,“为人民而舞”不仅是为中国土地上的人民而舞,我们势必要为全人类而舞。2为期三天的论坛集中探讨了国内外艺术家、舞蹈学者疫情期间在舞蹈表演、舞蹈编创、舞蹈教育、舞蹈理论与传播等领域的观察、思考与行动,通过舞蹈艺术传递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集中探讨了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舞蹈能否以身体的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疫情下的舞者如何以身体表达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舞蹈如何发挥治疗与康复功能等问题。同样关注舞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
19、构的还有 2020 年11月在山东举办的“首届中国舞蹈发展论坛”,其主题是“后疫情与 5G 时代的民族舞蹈”。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在线直播的第二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舞为基点,围绕“走进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民族舞蹈思考”“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民族舞蹈发展”和“中国舞蹈的产业化探索”等论题,以“论坛主旨发言”“专题讨论”“汇报演出与课堂展示”等专场形式展开了研讨。2021年,北京舞蹈学院第三届高峰论坛(BDA)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为主题,围绕百年党史与中国舞蹈艺术设置论题,将党的精神谱系、文艺思想、政策研究等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阐释。此次论坛极
20、具后疫情时代的显著特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来自全国舞蹈界及相关领域的 230 多位学者可以共聚云端,主论坛与十五场分论坛紧紧抓住百年党史与中国舞蹈艺术的论题,并且关注当年舞蹈艺术发展的热点问题,如“百年百部舞蹈中的红色记忆”“红色经典研究”“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新时代下影像与新媒体的发展”等。这样在新时代语境中极具中国精神的舞蹈学术峰会,突出展现了党史研究视域下舞蹈专业研究更精深的推进,在回顾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舞蹈艺术发展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对各舞种在发展艺苑/Forum of Arts2023年第4期(总第136期)建设进程中的推进,同时还
21、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媒体、新语境下中国舞蹈的艺术表达及融合科技媒体叙事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中国舞蹈从历史走来,带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面向未来中不断创造创新,显而易见,“为人民而舞”是中国精神在舞蹈领域最精要的时代表述。从舞蹈艺术的实践与现象出发,学术沉淀与理论思考将中国舞蹈所具有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书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高度的“共同体意识”认知、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之传承,及其中所蕴含的坚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凝练为鲜明的中国精神,充分体现出当代舞蹈研究与实践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特别是在人类命运出现巨大转折之时,在迎接 5G 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中国舞蹈所呈现出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
22、与坚定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都彰显着极具文化自信的中国力量。二、“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创作之时代聚焦“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舞蹈艺术创作最鲜明的底色,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为观众们所喜爱的、脍炙人口的舞蹈艺术精品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例如国家艺术基金 2017 年度资助项目舞剧 记忆深处,以多线条的人物叙说建构起互相印证、并举的平行结构,其在现实主义视角下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性叙说唤起观众铭记历史、砥砺自强。3115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作品、2019 年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演出的舞剧 草原英雄小姐妹,以 20 世纪 60 年代真实发生在草原上的两姐妹的英雄故事为起点,将其与当下时空中小学生的课堂关联
23、在一起,在时代精神中充分挖掘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在集体主义精神的代际传承之中推陈出新。像这样扎根在祖国大地、与人民共情共舞的新时代作品还有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金奖”花儿永远这样红。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身着戎装、投身军旅的塔吉克族青年,临行前他与自己心爱的姑娘依依惜别,虽是离别却在深情而热烈的情感表达中满怀壮志豪情与坚定的保家卫国之信念。作品的点睛之笔是曾为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青春记忆的歌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熟悉的旋律中生动地描摹出新时代青年如“花儿”般绽放的理想和使命担当,彰显出当代民族舞蹈家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知。4蒙古族舞蹈 希格希日-独树以舞者在旷朗
24、天地间怡然自得的“行走”,走出了当代草原人民自信豪迈、心舒意广的精神风貌,在与自然环境、民族歌谣氛围呼应和关联叠加的呈现中,真挚的民族情感跃然于舞台之上。这些采用现实主义视角或现实题材创作的舞剧,关注现实生活、切近民生的现实主义舞蹈作品,还有彰显民族精神并极具时代风貌的民族舞蹈新作,都以点带面地呈现出新时代舞蹈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极具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其中沉潜着富有创造力与思想力度的时代精神,这显然是需要被理论研究记录、关注并展开深刻研讨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的舞蹈研究、舞蹈评论在热切聚焦、关注舞蹈创作的同时体现出与时俱进之新思路的理论研讨,特别是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当代舞蹈创作理论
25、的深耕以及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落到实处、怎样才能持续创作出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等问题的深入思考。2018 年第12 届全国舞蹈展演期间本着“成绩说足,问题点透,办法可行”的宗旨,同步举办了为期10 天共10 场学术研讨会。系列研讨会以“一场一评”“一剧一评”的方式,对当代中国舞剧、舞蹈小作品的创作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性思考。舞剧主要议题围绕“需要加强现实主义创作”“中国舞剧的形式创造”展开,舞蹈小作品的讨论则以“超稳定型结构”“主题趋同”“创造力缺失”等问题为原点,这些针对创作而生发出的舞蹈理论思考,是从舞蹈创作本体出发为如何能够“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而进行的思
26、考,深刻而精当。2019 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以“国家院团走进守正创新的民族舞剧新时代”为主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研讨中,深入民族舞剧创作、生产机制、人才培养等问题,就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舞剧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继续将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创作力量与地方艺术力量相结合,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创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等内容展开了思考。2020 年11月“鸿雁高飞 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被誉为“人民舞蹈家”的贾作光自20 世纪 40 年代即深入内蒙草原,不断从人民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日后长达 70 年的舞蹈岁月中,他凭借
27、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之心走出了一条独特而繁荣的中国民族舞蹈发展之路。他与各民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学习的“深扎”精神,不仅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当今时代更具有引领示范的精神价值。2021年 5月,中国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蹈研讨会聚焦于新时代现实主义舞蹈创作的时代意义,着力探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在中国现当代舞蹈格局中的显要位置,特别对以舞蹈为载体呈现出的现实题材的丰富性与切近的体验感展开了多视角的探讨,尤为关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所具有的、高度的人文关怀,以及现实与舞蹈艺术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2022 年借由春晚、网络平台等传播渠道,只此青绿 唐宫夜宴等舞蹈佳作火爆出圈,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国风
28、舞蹈创作的关注,同时有关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成为当下舞蹈评论与理论研究的焦点,其集合了博物馆学、历史学、文化学与人类学等多学科文化视角的探讨,聚焦以舞蹈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思潮与当代国人的审美趣味,探讨“国潮”风尚与“破圈”现象对民族艺术与民族美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并由此延伸到国潮美学的理论建构与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以及中国美学如何支持了当代国潮等深层次的学术思考。多学科构成的学者阵容与非常广泛而多元的受众群体,集中体现出舞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能量,同时跨界的思维碰撞与学术交流也能动性地促进了舞蹈艺术实践与其自身的理论研究向更广阔深邃的
29、方向发展。综上可见,近几年的舞蹈创作颇有时代精神与现实题材相映生辉之势,艺术家们以多样化创新的表现手法关注现实,对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艺术创作的反馈,从聚焦个体感受上升到以人民为主体的共性感受,并由此开拓了当代舞蹈创作的表达圈际,也展现出中国舞蹈在奋勇向前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之壮丽景象。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创作已经成为舞蹈研究的时代聚焦,而这些紧密围绕创作展开的学术性思考也凝聚着当代舞蹈学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求实中反思,在思考中前行,面对当代舞蹈艺术“研创”,既有意识地切近实际问题、开掘研究深度,又为如何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力量、紧扣社会需求与人民心声、反映时代脉动的
30、舞蹈艺术作品提供方向与思路。三、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舞蹈艺术服务人民之实践道路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气象。紧跟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2022 年12 月9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召开了“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线上调研会,了解乡村舞蹈教育状况,倾听基层舞蹈美育的声音,探索新时代下“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如何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互联网+”推广普及舞蹈美育进课堂。5此次调研覆盖宁夏、甘肃、湖南、陕西、江西等多个省份、自治区,并深入到边远地区定点单位,如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中心小学,了解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贯彻艺术赋能城市、艺术美育赋能
31、乡村的方针,实现最后一公里政策方针落地,让舞蹈艺术能够真正服务乡村、服务人民,为人民所享。在真诚、务实的沟通与交流互动中,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舞蹈行业协会副主席等与会人员切实聆听了来自乡村舞蹈教育美育一线的声音,真实看到“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落地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及其丰硕成果,同时也对乡村舞蹈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明确细化了解决方案,为坚定不移地沿着文艺为人民的方向、持续推动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2022 年下半年,我国舞蹈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各种传播沟通媒介在广大人民观众中深入普及。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艺术展
32、演场域、演播平台组织举办了大量惠民讲座、舞蹈艺术高端讲堂,为舞蹈走向更广阔的人民群众做出了实质性的举措。国家大剧院举办纪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43艺苑/Forum of Arts2023年第4期(总第136期)建设进程中的推进,同时还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媒体、新语境下中国舞蹈的艺术表达及融合科技媒体叙事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中国舞蹈从历史走来,带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面向未来中不断创造创新,显而易见,“为人民而舞”是中国精神在舞蹈领域最精要的时代表述。从舞蹈艺术的实践与现象出发,学术沉淀与理论思考将中国舞蹈所具有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书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高度的“共同体意识”认知、红色基因与传
33、统文化之传承,及其中所蕴含的坚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凝练为鲜明的中国精神,充分体现出当代舞蹈研究与实践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特别是在人类命运出现巨大转折之时,在迎接 5G 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中国舞蹈所呈现出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与坚定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都彰显着极具文化自信的中国力量。二、“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创作之时代聚焦“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舞蹈艺术创作最鲜明的底色,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为观众们所喜爱的、脍炙人口的舞蹈艺术精品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例如国家艺术基金 2017 年度资助项目舞剧 记忆深处,以多线条的人物叙说建构起互相印证、并举的平行结构,其在现实主义视角下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性叙
34、说唤起观众铭记历史、砥砺自强。3115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作品、2019 年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演出的舞剧 草原英雄小姐妹,以 20 世纪 60 年代真实发生在草原上的两姐妹的英雄故事为起点,将其与当下时空中小学生的课堂关联在一起,在时代精神中充分挖掘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在集体主义精神的代际传承之中推陈出新。像这样扎根在祖国大地、与人民共情共舞的新时代作品还有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金奖”花儿永远这样红。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身着戎装、投身军旅的塔吉克族青年,临行前他与自己心爱的姑娘依依惜别,虽是离别却在深情而热烈的情感表达中满怀壮志豪情与坚定的保家卫国之信念。作品的点睛之
35、笔是曾为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青春记忆的歌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熟悉的旋律中生动地描摹出新时代青年如“花儿”般绽放的理想和使命担当,彰显出当代民族舞蹈家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知。4蒙古族舞蹈 希格希日-独树以舞者在旷朗天地间怡然自得的“行走”,走出了当代草原人民自信豪迈、心舒意广的精神风貌,在与自然环境、民族歌谣氛围呼应和关联叠加的呈现中,真挚的民族情感跃然于舞台之上。这些采用现实主义视角或现实题材创作的舞剧,关注现实生活、切近民生的现实主义舞蹈作品,还有彰显民族精神并极具时代风貌的民族舞蹈新作,都以点带面地呈现出新时代舞蹈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极具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其中沉潜着
36、富有创造力与思想力度的时代精神,这显然是需要被理论研究记录、关注并展开深刻研讨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的舞蹈研究、舞蹈评论在热切聚焦、关注舞蹈创作的同时体现出与时俱进之新思路的理论研讨,特别是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当代舞蹈创作理论的深耕以及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落到实处、怎样才能持续创作出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等问题的深入思考。2018 年第12 届全国舞蹈展演期间本着“成绩说足,问题点透,办法可行”的宗旨,同步举办了为期10 天共10 场学术研讨会。系列研讨会以“一场一评”“一剧一评”的方式,对当代中国舞剧、舞蹈小作品的创作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性思考。舞剧主要议题围绕“需要加强
37、现实主义创作”“中国舞剧的形式创造”展开,舞蹈小作品的讨论则以“超稳定型结构”“主题趋同”“创造力缺失”等问题为原点,这些针对创作而生发出的舞蹈理论思考,是从舞蹈创作本体出发为如何能够“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而进行的思考,深刻而精当。2019 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以“国家院团走进守正创新的民族舞剧新时代”为主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研讨中,深入民族舞剧创作、生产机制、人才培养等问题,就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舞剧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继续将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创作力量与地方艺术力量相结合,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创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等内容展开了思
38、考。2020 年11月“鸿雁高飞 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被誉为“人民舞蹈家”的贾作光自20 世纪 40 年代即深入内蒙草原,不断从人民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日后长达 70 年的舞蹈岁月中,他凭借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之心走出了一条独特而繁荣的中国民族舞蹈发展之路。他与各民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学习的“深扎”精神,不仅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当今时代更具有引领示范的精神价值。2021年 5月,中国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蹈研讨会聚焦于新时代现实主义舞蹈创作的时代意义,着力探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在中国现当代舞蹈格局中的显要位置,特别对以舞蹈为载体呈现出的现实题材的丰富
39、性与切近的体验感展开了多视角的探讨,尤为关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所具有的、高度的人文关怀,以及现实与舞蹈艺术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2022 年借由春晚、网络平台等传播渠道,只此青绿 唐宫夜宴等舞蹈佳作火爆出圈,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国风舞蹈创作的关注,同时有关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成为当下舞蹈评论与理论研究的焦点,其集合了博物馆学、历史学、文化学与人类学等多学科文化视角的探讨,聚焦以舞蹈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思潮与当代国人的审美趣味,探讨“国潮”风尚与“破圈”现象对民族艺术与民族美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并由此延伸到国潮美学的理论建构与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以及中国美学如何支持了当代国潮等深层次的学术
40、思考。多学科构成的学者阵容与非常广泛而多元的受众群体,集中体现出舞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能量,同时跨界的思维碰撞与学术交流也能动性地促进了舞蹈艺术实践与其自身的理论研究向更广阔深邃的方向发展。综上可见,近几年的舞蹈创作颇有时代精神与现实题材相映生辉之势,艺术家们以多样化创新的表现手法关注现实,对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艺术创作的反馈,从聚焦个体感受上升到以人民为主体的共性感受,并由此开拓了当代舞蹈创作的表达圈际,也展现出中国舞蹈在奋勇向前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之壮丽景象。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创作已经成为舞蹈研究的时代聚焦,而这
41、些紧密围绕创作展开的学术性思考也凝聚着当代舞蹈学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求实中反思,在思考中前行,面对当代舞蹈艺术“研创”,既有意识地切近实际问题、开掘研究深度,又为如何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力量、紧扣社会需求与人民心声、反映时代脉动的舞蹈艺术作品提供方向与思路。三、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舞蹈艺术服务人民之实践道路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气象。紧跟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2022 年12 月9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召开了“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线上调研会,了解乡村舞蹈教育状况,倾听基层舞蹈美育的声音,探索新时代下“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如何高质
42、量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互联网+”推广普及舞蹈美育进课堂。5此次调研覆盖宁夏、甘肃、湖南、陕西、江西等多个省份、自治区,并深入到边远地区定点单位,如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中心小学,了解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贯彻艺术赋能城市、艺术美育赋能乡村的方针,实现最后一公里政策方针落地,让舞蹈艺术能够真正服务乡村、服务人民,为人民所享。在真诚、务实的沟通与交流互动中,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舞蹈行业协会副主席等与会人员切实聆听了来自乡村舞蹈教育美育一线的声音,真实看到“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落地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及其丰硕成果,同时也对乡村舞蹈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明确细化了解决方案,为坚
43、定不移地沿着文艺为人民的方向、持续推动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2022 年下半年,我国舞蹈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各种传播沟通媒介在广大人民观众中深入普及。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艺术展演场域、演播平台组织举办了大量惠民讲座、舞蹈艺术高端讲堂,为舞蹈走向更广阔的人民群众做出了实质性的举措。国家大剧院举办纪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43艺苑/Forum of Arts2023年第4期(总第136期)上的讲话发表 80 周年特别策划,开展了题为 追溯中国革命文艺的春风赏析原创舞蹈诗剧 穿足尖鞋的飞天女神芭蕾舞剧 演绎民族瑰宝与敦煌大爱等面向大众的专业性讲座,
44、将在延安文艺精神的指引下生发的舞剧创作、文物考古与舞蹈创作、基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当代舞剧创作等理论与实践交叉的热点问题融入到生动的艺术作品导赏之中,将艺术鉴赏与专业理论学习紧密贴合,让观众们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巨大能量,从中也体现出当代文艺工作者真挚而醇厚的传统文化情怀与使命担当。在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精神指引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与舞蹈研究所在 2022 年11月举办了系列主题学术论坛,其中舞蹈学术研究的跨学科视角这一板块论及近几年若干现象级舞蹈 IP 的成功经验,从创新起点的酝酿到项目策划执行,直至推广运营,延展到对它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45、,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流行文化与舞蹈艺术之间交合的融汇点、借助优势频台资源激活庞大用户群体等因素,尤其深入分析了 舞千年 只此青绿等爆款舞蹈创作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巨大潜能的传统文化因由及其当代价值,探讨了如何在保证艺术品质的前提下让象牙塔中的舞蹈艺术与新时代人民的文化需求相应相合,同时融合时尚、竞技、综艺、故事等元素让传统文化与艺术精品共鸣,以雅俗共赏的面貌通过最具号召力的网络平台实现舞蹈艺术为人民服务,实现舞蹈能够为更广大的人民所了解、所喜爱这一目的。11 月2日4日,北京舞蹈学院以“新时代中国舞蹈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举办了第四次高峰论坛,此次论坛延续了主论坛加平行分论坛并结合线上展演
46、的多板块设置,19 个分论坛涵盖了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蹈等舞种的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并在分论坛主旨发言中着力对新时代十年(2012-2022)中国舞蹈在表演、创作、教育、理论研究、数字技术与现代传媒语境下融合创新发展的突出成就与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学术论坛以及主题研讨会的开展既是对过去研究焦点的汇总与提升,也是对时下核心问题的精确把控和对新形势下舞蹈创作的种种现象的关注,并探寻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路径,其中透射出当代舞蹈学者们渴望在不断思考中探索舞蹈艺术为人民服务之实践道路的强烈渴望。四、结语纵观前述近五年来舞蹈艺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我们发现伴随
47、着新时代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舞蹈艺术理论研究从学术角度积极书写舞蹈艺术实践、回应时代关切,从中亦可看到舞蹈学者强烈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了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创作出更多具有强大精神动力的优秀舞蹈作品,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人民至上的情怀、中国精神的书写关注在党的领导下与社会时代变迁紧密相关的舞蹈创作、舞蹈教育等实践活动,并在自我积累与不断突破中提升思想理论境界,为中国舞蹈学科体系、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不断做出努力,为中国舞蹈事业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开创新的局面而积蓄力量。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
48、出版社,2015.2 邓佑玲,等.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 N.中国艺术报,2021-12-31(6-7).3 李超.文化创意中的舞剧赋能:“中关村舞剧节”运营策略分析 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3).4 李超.与时代共进 与人民共舞 N.民族报,2022-08-12(6).5 中国舞蹈家协会召开“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线上调研会EB/OL.中国舞蹈家协会官方微信.(2022-12-14).https:/mp.weix-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学理论研究也应该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理念要求。宗白华意境理论是中国现代
49、艺术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以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文论实现理论创新与现代转型的可能性和现实需求。以宗白华意境论建构为切入点,反观当前艺术学理论发展现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发掘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资源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艺术学理论;宗白华;意境论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3-06-18作者简介:杨家洁,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202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来理解百年未有之变局这个现实的情势,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之所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立足于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总结百年来中国探索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法。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东方智慧的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路”的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艺术学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