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226460 上传时间:2024-1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聚焦文化改革六大目标(上) 一 、名词点击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 、主要内容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内容详解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链接: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评选表彰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三届评选活动中,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广大群众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军人。 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例1:2011年山东高考试题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2: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例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请你用《文化生活》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例4:为迎接建党90周年,各地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群众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依据和意义。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链接: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10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知识整合: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体系) 基础——实践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四有新人) 选择——反映人们利益与呼声的大众文化,拒绝腐朽文 化和落后文化 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荣辱观) 创新——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 来文化的关系 例1:2011年浙江高考试题 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例2: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例3: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4:过去春晚曾因众多节目中植入大量广告而备受争议,并被称为“广告春晚”。“春晚毕竟是民俗的东西,不是商业的东西,春晚里面不能有商业”。2011年10月24日,龙年春晚总导演哈文首度与媒体“面对面”,哈文表示龙年春晚中将不插入任何广告。联系材料并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广告春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文化单位如何更好的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例1: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例2:一座展品丰富、内涵深厚的博物馆,往往浓缩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精髓。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免费开放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人数大幅增加。免费开放博物馆是为了 A.展示人类文化遗产,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B.扶持公益文化事业,转变文化消费方式 C.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 例3:材料一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从经济各个领域扩展,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及现代时尚元素包装的“快餐文化”占据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主流,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远逊于对外来时尚流行的喜爱。 例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联合国倡导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例5: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宣南文化包括大栅栏商业文化、琉璃厂的历史文化,天桥的民俗文化,还有会馆文化、戏曲文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梨园文化。北京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在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沉淀下来的宣南文化如何发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谈谈宣南文化的发展为什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参考答案:(一) 例1 对汉阳铁厂的原址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环境。 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例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 例4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共党史教育活动,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注:从文化塑造人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等合理角度回答亦可) (二)例1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例2 C 例3 D 例4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此外文化交流中的负面影响和业内监督和自律缺失。 措施:①各级文化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引导作用,扶持、推广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各种落后、腐朽的文化。②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③发展文化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例1 D 例2 C 例3①通过发挥宣传、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国民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认同、促进本民族文化。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使其具有生机与活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例4①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政府间组织,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联合国倡导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 例5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宣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宣南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妨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聚焦文化改革六大目标(下) 主要内容: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 展的体制机制 (六)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 展提供人才支持 内容详解: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链接: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例1: 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例2:“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例3: 材料一: 山东通过的“十二五”规划,转变了唯GDP的政绩观念,弱化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提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比GDP增速高一个百分点。(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思路体现的哲学方法论。 材料二 山东“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面提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建设;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对山东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决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链接①: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   链接②: 2010年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 例1: 材料二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例2: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继2006和2007年两国互办“国家年”后,2009和2010年双方又举办了“语言年”,中俄两国互派留学生、举行联合夏令营、学术研讨会、展览等多项交流活动。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 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链接:根据《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 例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宝钢遇到投产30年来最大的困难。宝钢人士认识到,必须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为此,宝钢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最佳实践者”活动。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左右。 这一活动激发了员工的智慧与活力。他们围绕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主题,自主确定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61656条。其中142380条被采纳,实现经济效益10.588亿元。2009年1至5月,宝钢销售收入715亿元,利润27.3亿元,在国内钢铁业中收入和利润排名第一,实现了逆势而上。宝钢总结这一活动的经验,认为最有力量的是四个字:“尊重劳动”。 “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 (四)例1:①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 ②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③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 ④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 ⑤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例2: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应该努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③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都应该努力发展。 ④片面看待和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发展,是不适当,不正确的。 例3(1)①坚持了实事求是。规划转变唯GDP的政绩观念,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②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规划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两大国家战略建设。③贯彻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规划提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改革等角度亦可) (2)①立足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继承孔子文化为核心的优秀齐鲁文化,注入时代特色,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 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五)例1(1)①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2)①坚持两点论就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例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文化创新;同时也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六)例1:①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 ③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 ④劳动者的价值通过劳动实现,尊重劳动是尊重实践、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聚焦文化改革六大目标(下) 主要内容: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 展的体制机制 (六)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 展提供人才支持 内容详解: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链接: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例1: 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例2:“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例3: 材料一: 山东通过的“十二五”规划,转变了唯GDP的政绩观念,弱化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提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比GDP增速高一个百分点。(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思路体现的哲学方法论。 材料二 山东“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面提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建设;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对山东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决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链接①: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   链接②: 2010年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 例1: 材料二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例2: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继2006和2007年两国互办“国家年”后,2009和2010年双方又举办了“语言年”,中俄两国互派留学生、举行联合夏令营、学术研讨会、展览等多项交流活动。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七) 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链接:根据《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 例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宝钢遇到投产30年来最大的困难。宝钢人士认识到,必须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为此,宝钢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最佳实践者”活动。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左右。 这一活动激发了员工的智慧与活力。他们围绕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主题,自主确定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61656条。其中142380条被采纳,实现经济效益10.588亿元。2009年1至5月,宝钢销售收入715亿元,利润27.3亿元,在国内钢铁业中收入和利润排名第一,实现了逆势而上。宝钢总结这一活动的经验,认为最有力量的是四个字:“尊重劳动”。 “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 (四)例1:①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 ②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③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 ④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 ⑤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例2: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应该努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③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都应该努力发展。 ④片面看待和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发展,是不适当,不正确的。 例3(1)①坚持了实事求是。规划转变唯GDP的政绩观念,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②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规划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两大国家战略建设。③贯彻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规划提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改革等角度亦可) (2)①立足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继承孔子文化为核心的优秀齐鲁文化,注入时代特色,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 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五)例1(1)①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2)①坚持两点论就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例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文化创新;同时也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六)例1:①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③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 ④劳动者的价值通过劳动实现,尊重劳动是尊重实践、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