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电工程系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性质: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技术工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工种应用公差标准和掌握检测技术打下基础 二.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及应用即看懂并学会有关公差 与配合内容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和查阅有关表格; 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量具的读数原理,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内容和要求 模块一: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模块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对互换性的讲解,引出了全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趣味性来引导学生
2、对本课程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1. 了解互换性的含义; 2. 懂得学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模块二:尺寸公差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模块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看懂图纸上标注的公差配合要求,学会有关表格的查阅.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1熟悉基本术语和定义,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配合的概念及其配合的种类、盈隙量的计算; 2. 掌握尺寸公差带的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其本偏差)和正确应用; 3. 掌握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4. 学会公差配合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和会查阅有关表格。 教学内容: 1.1 基本术语和定义 1.2 极限
3、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1.3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 模块三:形位公差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模块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看懂图纸上的形位公差标注要求,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1. 掌握形位公差的有关要素概念; 2. 掌握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代)号含义并理解它们在图纸上的标注意义; 3. 了解形位公差带的四个要素; 4. 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及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教学内容: 2.1 概述 2.2.形位误差和形位公差 2.3 形位公差的项目及其公差带示例 2.4 形位公差的标注 2.5 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模块四:表面粗糙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模块教学的目的在于
4、使学生能看懂图纸上的表面粗糙度的标注要求,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1.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 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 掌握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4. 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 教学内容: 3.1 表面粗糙度的概述和评定标准 3.2 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及其标注 模块五:测量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模块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会使用最基本的测量工具, 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1. 本模块应掌握国际单位制和英制长度单位及换算; 2. 熟悉常用测量器具(重点是游
5、标卡尺和百分表)的用途、刻线原理和类型,掌握其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 1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及使用 2千分尺的读数原理及使用 四.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课 程 内 容 总学时数 讲课 实践课 学分 一 、绪 论 2 2 1.5 二 、1 2 3 4 5 尺寸公差 基本术语和定义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 小结和综合练习 机动 24 6 6 2 4 2 2 2 三 、1 2 3 4 5 6 形位公差 概述 形位误差和形位公差 形位公差的项目及其公差带示例 形位公差的标注 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小结和综合练习 20 4 2 4
6、 2 2 4 2 1.5 四 、1 2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的概述和评定标准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及其标注小结和综合练习 4 2 1 0.5 五 、1 2 测量知识 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及使用千分尺的读数原理及使用 6 2 2 1 1 合金熔炼原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4学时)一、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述铸铁、钢及有色合金材料的熔炼方法的理论及生产工艺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一些工艺问题的实质,了解当今世界上在合金材料的开发以及熔炼技术方面的新发展。二、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 铸铁的熔炼1.1铸铁的铸造性能(
7、1学时)掌握常用铸铁材料的铸造性能。1.2铸铁的熔炼方法及其特点(2学时)了解铸铁的主要熔炼方法及其各种方法的特点。1.3冲天炉熔炼铸铁(2学时)掌握冲天炉熔炼铸铁的工艺过程及其工艺要点。1.4炉外脱硫(1学时)了解铸铁液炉外脱硫的工艺方法。1.5环境污染的控制(1学时)了解铸铁熔炼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1.6感应电炉熔炼铸铁 (1学时)了解感应电炉熔炼铸铁的工艺方法。第二章 钢的熔炼1.1钢的铸造性能(1学时)掌握常用钢种的铸造性能。1.2炼钢的方法、特点和应用(2学时)了解炼钢的主要方法、特点及各种炼钢方法的应用状况。1.3电弧炉炼钢法(2学时)掌握电弧炉炼钢的工艺方法及特点。1.4感
8、应电炉炼钢(2学时)掌握感应电炉炼钢的工艺方法及特点1.5其它炼钢方法 (1学时)第三章 铝合金的熔炼1.1铝合金的铸造性能(1学时)掌握常用铝合金的铸造性能。1.2铝合金的精炼(2学时)掌握铝合金的精炼工艺要点。1.3铝合金组织的控制(2学时)掌握铝合金组织的控制措施。1.4铝合金的炉料及熔炉(1学时)了解铝合金的炉料、各种熔炉的应用情况。1.5铝合金的熔炼工艺(1学时)掌握铝合金的熔炼工艺要点。第四章 铜合金的熔炼1.1铜合金的铸造性能(1学时)掌握常用铜合金的主要铸造性能。1.2铜合金的精炼(2学时)掌握铜合金的精炼要点。1.3铜合金的熔炼工艺要点(1学时)掌握铜合金的熔炼工艺要点。第五
9、章 镁、钛合金的熔炼1.1镁、钛合金的铸造性能(1学时)了解镁、钛合金的铸造性能。1.2镁合金的熔炼特点(0.5学时)了解镁合金的熔炼特点。1.3钛合金的熔炼特点(0.5学时)了解钛合金的熔炼特点。三、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铝合金的熔炼(4学时)加强学生对合金熔炼的感性认识。四、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布置一定的课外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了解当代本学科的水平,发展动态,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五、教材与参考书1 傅文逵钢铁冶炼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2 陆文华铸铁及其熔炼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3 铸造有色合金及其熔炼联合
10、编写组铸造有色合金及其熔炼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综合应用力学、机械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为学生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维修维护及其正确操作奠定基础。二、课程任务与要求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械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础知识。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和标准,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初步具有分析生
11、产实际中常用机构特性的能力。4)初步具有分析和处理通用机械零件常见失效的能力。三、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1、机械设计概述 熟悉机器与机构,零件与构件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内容、性质和任务,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步骤及基本要求,熟悉零件的失效形式。2、平面机构分析 掌握平面运动副的一般表示法,能熟练看懂一般机构运动简图,基本掌握将实际机构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掌握一般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并能判断机构运动是否确定。 要求:掌握绘制一般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并能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确定性。 内容:对折叠椅、大门自动开关机构、钢窗的控制机构、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计算补鞋机传动机
12、构的自由度。3、平面连杆机构 学习刚体平面运动、点的运动合成等运动力学基本理论。 基本掌握简单机构的运动分析,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了解基本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设计简单的平面四杆机构。 学习平面连杆机构的静力学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分析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实训项目一:设计制作四杆机构体会急回特性4、凸轮机构 掌握三种运动规律的位移线图的绘制和特点。重点掌握反转法设计尖顶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的轮廓曲线。学习凸轮机构的静力学分析,了解基圆半径对压力角的影响,滚子半径对实际轮廓曲线的影响。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分类。 实训项目二: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凸轮设
13、计5、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特点及应用场合。6、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学习摩擦的力学分析基本方法。 了解螺纹联接的分类、预紧与防松及螺栓联接的结构设计。7、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及应用,熟悉三角胶带的标准和带轮的结构,掌握三角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定性介绍弯曲应力分布规律和疲劳破坏的基本概念,熟悉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分析,参数选择和设计。 实训项目三、带传动设计8、链传动 了解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布置、张紧及润滑。 实训项目四、链传动设计9、轴 学习扭转、弯曲及组合变形的强度、刚度分析的基本理论,能根据受载情况区分转轴、心轴、传动轴
14、和选择轴的材料,进行强度计算,确定轴的结构和尺寸。能分析现有轴的结构。 实训项目五、轴的结构设计及校验10、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基本类型及特点,熟悉渐开线的性质,掌握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何恒定及中心距的可分性,掌握直齿和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及正确啮合条件,了解直齿圆柱齿轮的加工原理,掌握直齿和斜齿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 熟悉变位齿轮的概念,了解变位齿轮的应用,熟悉变位齿轮和直齿圆柱齿轮的异同点及不发生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 了解圆锥齿轮的应用。 掌握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失效形式分析,能提出防止失效的措施。了解材料选择的原则,能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齿轮材料。掌握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5、和设计。了解齿轮的结构和润滑。 实训项目六: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11、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特点和几何尺寸计算,以及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材料选择,掌握蜗杆传动的参数选择及受力分析。 了解它的强度计算和热平衡计算。 实训项目七、蜗杆传动热平衡设计12、轮系和减速器 了解轮系的分类。掌握定轴轮系、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了解轮系的应用及减速器的类型、特点。 实训项目八、减速器拆装13、轴承 了解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功用和类型及异同点,掌握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轴承的失效形式,掌握轴承的寿命计算,了解轴承的组合设计。学习磨损,润滑及密封的基本知识,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及材料。
16、 实训项目九 1、滚动轴承选型设计 2、滚动轴承布置设计14、其他常用零、部件 学习剪切和挤压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及二者的异同点,了解不同类型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不同弹簧的用途。熟悉键的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熟悉销联接的类型和原理。能进行键、销连接的强度校核。 实训项目五:联轴器拆装。15、回转构件的平衡 学习回转构件平衡的基本原理、熟悉静平衡与动平衡的试验方法。16、课程设计 一级齿轮减速器设计(2周)。四、学时分配表序号课 程 内 容教 学 时 数合计讲授实训一机械设计概述22二平面机构分析22三平面连杆机构862四凸轮机构642五间歇运动机构22六螺纹联
17、接与螺旋传动1082七带传动862八链传动642九轴862十齿轮传动20164十一蜗杆传动862十二轮系和减速器642十三轴承1064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422十五回转构件的平衡22十六课程设计(2周)十七机动1046合计1128032 注:周学时为4,每学期授课时间为14周,两个学期共112学时。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主干专业课。 主要任务:通过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和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处理机械切削加工和机械装配中的一般工艺问题。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在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
18、技术人才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了解机械加工工艺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在四个现代化中的作用。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掌握工艺规程制定中的主要问题和内容确定;理解工艺尺寸链的概念,掌握工艺尺寸链极值法解算公式并能应用其解决常见工艺尺寸链的问题;了解机械加工生产率和经济性的基本知识。 重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应用工艺尺寸链进行常用几种工艺尺寸的换算。 难点:工艺尺寸链的计算。第二章 工件的安装和夹具设计基础 了解机床夹具的分类和组成;理解工件在夹具中定位的意义,深刻理解六点定位原理和典型定位方式。理解工
19、件在夹具中夹紧的意义,掌握典型夹紧机构的作用和特点;理解夹具对定的意义,掌握夹具定位的方式、对刀元件和孔加工刀具的导向;了解各类机床夹具的特点;了解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重点: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和夹紧。 难点:定位原理;定位方式。第三章 机械加工精度 理解精度、误差、工艺系统及原始误差的概念;掌握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掌握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掌握工艺系统的热源及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影响;理解工件残余内应力的概念及产生过程和消除方法;理解加工误差的性质;了解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能够对实例进行加工误差分析。 重点: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热
20、源及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影响;工件残余内应力的概念及产生过程和消除方法;对实例进行加工误差分析。 难点:主轴回转误差分析;工艺系统弹性变形及影响因素分析;内应力引起工件变形的分析;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影响。第四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掌握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的本质区别;了解影响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及提高表面质量、控制振动的工艺措施。 重点: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的本质区别。 难点:自激振动的机理。第五章 轴类零件加工 了解和掌握典型轴类零件加工的基本知识:如零件的功用和主要技术要求;选用的材料、毛坯及其热处理等;典型表面加工工艺过程及轴类零件的检验方法等。 重点:运用
21、第一章的基本理论制定简单轴类零件的工艺过程和零件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难点:运用基本理论制定简单轴类零件的工艺过程和零件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第六章 套筒类零件加工 了解和掌握典型套筒类零件加工的基本知识:如零件的功用和主要技术要求;选用的材料、毛坯及其热处理等;典型表面加工工艺过程及典型套筒类零件的检验方法等。 重点:运用第一章的基本理论制定简单套筒类零件的工艺过程和零件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难点:运用基本理论制定简单套筒类零件的工艺过程和零件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第七章 圆柱齿轮加工 了解和掌握齿轮类零件加工的基本知识:如零件的功用和主要技术要求;选用的材料、毛坯及其热处理等;齿轮类零件加工的
22、步骤;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其选择;理解轮齿的加工精度内容及其精度分析、检验方法等。 重点:零件的功用和主要技术要求;采用的材料毛坯及其热处理等;齿轮类零件加工的步骤;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其选择;理解轮齿的加工精度内容及其精度分析、检验方法等。 难点: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其选择;轮齿的加工精度内容及其精度分析、检验方法等。第八章 箱体加工 了解和掌握典型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基本知识:如零件的功用和主要技术要求;选用的材料、毛坯及其热处理等;箱体类零件加工顺序的一般原则;箱体类零件上孔系的加工、孔的精度及检验方法等。 重点:零件的功用和主要技术要求;箱体类零件加工顺序的一般原则;箱体类零件上孔系的加工、孔的精度及
23、检验方法等。 难点:箱体类零件加工顺序的一般原则;箱体类零件上孔系的加工、孔的精度及检验方法。第九章 机械装配工艺 掌握装配的基本概念及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了解生产类型与装配方法的关系;了解装配尺寸链的组成和建立;了解各种装配法的实能、特点和应用范围;了解机器设计中的装配工艺性;了解装配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步骤。 重点: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装配尺寸链的组成和建立;各种装配法的实能、特点和应用范围;装配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步骤。 难点: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装配尺寸链的组成和建立;各种装配法的实能、特点和应用范围。三课时分配: 该课程共96课时,具体分配见
24、下表:序号课 题 教学时数小计讲课习题课 现场教学及实验一绪论0.50.5二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7.514.5 3三工件的安装和夹具设计基础14122四机械加工精度14122五机械加工表面质量1082六轴类零件加工642七套筒类零件加工44八圆柱齿轮加工64 2九箱体加工86 2十机械装配工艺88十一复习测验4十二机动4总 计9673 15+4(复测)+4(机动)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王季琨等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郑修本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版。黄鹤汀、吴善元主编,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5、。 流体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流体力学是精密铸造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水流)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一定的试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的应用。掌握水流运动的分析方法。认识量纲分析与实验的关系。2对工程中的一般流体问题具有分析和计算的能力。3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与方法,具有测量运动参数、分析实验数据和编写实验报告
26、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 绪论(2学时)一、教学内容1-1流体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1-2 流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1-3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1-4 流体的力学模型与研究方法重点:力的单位、易流动性、粘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质量力、表面力、连续介质概念二、教学要求1 了解流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理解易流动特性和粘滞性,掌握牛顿内摩擦定律。2 理解质量力和表面力,掌握其表示方法。3 理解连续介质(质点的概念)、粘性流体、理想流体、不可压缩流体、可压缩流体。知道流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8学时)一、教学内容2-1 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2-2 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及其积分2-3 流体静压
27、强分布规律2-4 作用于平面的液体总压力2-5 作用于曲面的液体总压力2-6 浮力与浮体的稳定性重点:静压强及其特性,点压强的计算,静压强分布图,压力体图,作用于平面的液体总压力(图解法),作用于曲面的液体总压力。难点:复杂情况点压强的计算(利用等压面),压力体图,作用于曲面的液体总压力。二、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静压强及其特性2 会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的推导,理解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的物理意义。3 熟练掌握流体静压强公式,熟练掌握点压强的计算方法,掌握压强的计算基准和表示方法,熟练掌握静压强分布图,掌握压强的量测方法。4 熟练掌握计算作用于平面的液体总压力。5 熟练掌握计算作用于曲面的液体总压力。第
28、三章 流体运动学(13学时)一、教学内容3-1 流动描述3-2 描述流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3-3 流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3-4 流体微团运动分析3-5 平面势流重点:迹线与流线,质点加速度,连续性方程,无旋流与有旋流,流函数与速度势难点:微团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应表达式,流函数与速度势函数建议:对微团运动分析的内容,不必详细讲解,但需明确指出流体微团运动的基本形式:平移、线变形、角变形、旋转。对无旋流(势流)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教学要求1 了解描述液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掌握迹线、流线的概念及方程,掌握质点加速度表达式。2 了解描述流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3 熟练掌握连续性方程,尤其总流的连续
29、性方程。4 理解无旋流与有旋流。5了解几种简单的平面势流,知道流网法、势流叠加法解平面势流的原理。三、教学实验1 实验名称: 流场演示实验2 实验内容:演示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水流形态、水流绕不同形状物体的流动现象。3 实验要求:观察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水流形态、水流绕不同形状物体的流动现象。第四章 流体动力学(14学时)一、教学内容4-1 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Euler运动微分方程4-2 实际流体运动微分方程Navier-Stokes方程4-3 理想流体及实际流体恒定元流的能量方程(Bernoulli方程)4-4 实际流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4-5 动量方程推导、应用条件和方法、应用重点:能量方程及其
30、应用,动量方程及其应用难点:能量方程、动量方程以及与连续性方程的联合应用。建议:对理想、实际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的内容作一般介绍,指出方程的用途,即联立连续性方程理论上可求解流场中每一点的速度和压强,对学生不作要求。二、教学要求1 理解能量方程各项的意义2 熟练掌握能量方程、动量方程及与连续性方程的联合应用。三、教学实验1 实验名称: 能量方程实验2 实验内容:验证能量方程、分析各种能头的转化、绘制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3 实验要求:掌握各种能头的测定,掌握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的绘制方法。第五章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13学时)一、教学内容5-1两种流态和判别标准5-2 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简
31、介5-3 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5-4层流运动5-5紊流运动5-6 紊流沿程阻力系数5-7局部阻力重点:雷诺数,尼古拉兹实验,紊流的阻力系数,沿程损失,局部损失。难点:紊流流速分布和紊流阻力分析。建议:5-2 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简介、5-5紊流运动两节的内容略讲。二、教学要求1知道雷诺实验过程,了解层流与紊流流态的特点,熟练掌握流态判别标准。2知道边界层理论。3理解流动阻力的两种形式,掌握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的计算方法。4了解圆管中层流运动的流速分布,熟练掌握层流沿程损失的计算公式。5知道紊流运动的分析方法,知道摩阻速度。6理解尼古拉兹实验,了解莫迪图,掌握阻力系数的确定方法,会使用阻力系
32、数计算公式解决工程问题。7掌握管道流动中局部阻力计算方法,知道局部阻力减阻措施。第六章 孔口、管嘴和有压管流(6学时)一、教学内容6-1孔口出流6-2管嘴出流6-3短管的水力计算6-4长管的水力计算6-5 管网计算基础6-6有压管流中的非恒定流重点:恒定流孔口出流、管嘴出流,短管、长管水力计算。难点:短管水力计算。建议:环状管网、水击现象、直接水击和间接水击的内容只强调基本概念。二、教学要求1理解孔口自由、淹没出流的概念,掌握恒定流孔口出流的计算方法。2了解管嘴出流。3熟练掌握短管水力计算和相关工程问题的计算方法。4掌握长管水力计算。5知道枝状、环状管网计算过程。6了解水击发生的条件,知道有压
33、管流中水击过程。第七章 明渠恒定流 (8学时)一、教学内容 7-1明渠的分类 7-2恒定均匀流特征 7-3恒定均匀流基本公式 7-4明渠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 7-5恒定均匀流水力计算基本问题 7-6无压圆管均匀流的水力计算。 7-7恒定非均匀流产生条件及其特征 7-8 明渠非均匀流的若干概念 7-9水跃 7-10 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的水面曲线重点:无压恒定均匀流特征、断面单位能量、临界水深、急流、缓流、临界流的概念及判别标准、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水面曲线定性分析。难点:非均匀渐变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水面曲线定性分析。建议:水力最优断面、水跃的内容只讲基本概念。二、教学要求1了
34、解明渠的分类,理解棱柱型渠道与非棱柱型渠道、顺坡、平坡和逆坡渠道的概念。2 掌握明渠恒定均匀流特征及产生条件。3 掌握谢才公式、曼宁公式,知道巴甫洛夫斯基公式。4 知道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5 熟练掌握渠道输水能力水力计算,会确定渠道底坡和渠道断面尺寸。6 了解无压圆管均匀流水流特征,会进行无压圆管的水力计算。7 理解明渠恒定非均匀流特征及产生条件。8 理解断面单位能量、临界水深,掌握急流、缓流、临界流及其判别标准。9 了解水跃现象、水跃的基本方程、水跃函数图示,知道水跃的能量损失与长度计算方法。10 知道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的基本微分方程,会水面曲线定性分析。第八章 堰流(6学时)一、教学
35、内容 8-1堰流的定义及其分类 8-2堰流的基本公式。 8-3 薄壁堰 8-4 宽顶堰 8-5 小桥孔径的水力计算重点:宽顶堰水流特征、小桥孔径的水力计算。难点:宽顶堰水流特征及水力计算原则,影响过流能力系数的选择。二、教学要求1、了解堰流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堰流的基本公式。3知道三角堰、矩形堰、梯形堰流量公式。4理解宽顶堰水流特征,掌握形成淹没式宽顶堰的充分、必要条件。5理解小桥孔径水力计算原则。二、教学实验1 实验名称:堰流实验2 实验内容:测定无侧收缩非淹没宽顶堰流量系数,观察宽顶堰水流现象及淹没式宽顶堰的淹没过程。3 实验要求:观察、总结宽顶堰水流特征,学会水位量测技术,掌握流量系数
36、测定方法。第九章 渗流 (4学时)一、教学内容 9-1渗流基本定律 9-2 地下水的均匀流和非均匀渐变流 9-3 集水廊道和井 9-4应用流网解渗流问题重点:达西定律、恒定渐变渗流的杜比公式。大口井、井群(基坑)的水力计算。难点:井群(基坑)的水力计算。二、教学要求1了解渗流模型,理解渗流达西定律, 2 理解非均匀渐变渗流断面流速均匀分布(杜比公式),知道渐变渗流基本微分方程,知道浸润面的概念。3 掌握大口井、井群(基坑)的水力计算。第十章 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4学时)一、教学内容10-1 量纲分析10-2 相似原理10-3相似准则10-4 相似原理的应用重点:量纲分析法,相似原理,相似准则。
37、难点:量纲分析法。二、教学要求1理解流体力学中的量纲和谐原理,知道定理内容。2理解几何、运动、动力相似之间的关系,了解牛顿相似原理。3理解弗汝德准则、雷诺准则,会弗汝德准则的应用。4知道模型设计过程。四、课时安排表章号内容课内学时实验名称:学时备注1 绪论22 流体静力学63 流体运动学11 流场演示实验:14 流体动力学基础12 能量方程实验:25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13 雷诺实验:1沿程水头损失实验:26 孔口、管嘴和有压管流67 明渠恒定流88堰流6 堰流实验:29渗流410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4合计:72学时648特种铸造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精密铸造 课程类型:选修课 (32 学时 2学
38、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特种铸造是一门工艺性专业课 , 它的任务是以砂型铸造时铸件成形的规律为基础 , 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知识,对各种铸造方法中由于铸型材料、浇注方法、金属充填铸型情况或铸件凝固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铸件成型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 , 并对每种铸造方法中的工艺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 还对一些重要的工艺装备的设计原则、典型工艺作了必要的叙述。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熔模铸造 第一节熔模及型壳的制造 1. 模料的配制与回收 2. 熔模的制造和组装 3. 制壳工艺及耐火材料 第二节熔模铸件的工艺设计 l. 铸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2. 浇冒口系统的设计 3. 压型基本
39、结构及型腔 ( 芯 ) 尺寸确定 第二章金属型铸造 第一节金属型铸件的成型特点 1. 导热性所引起的铸件成型特点 2. 无退让性所引起的铸件凝固收缩特点 3. 无透气性所引起的铸件凝固收缩特点 第二节金属型设计 1. 金属型的结构形式 2. 浇冒口及补缩系统设计 第三章压力铸造 第一节压铸原理及工艺 1. 压力作用及压铸速度 2. 压铸工艺 第二节压铸型设计及压铸机 1. 压铸件的结构工艺性及工艺设计 2. 压铸机种类及选用 第四章离心铸造 第一节离心力场中铸件的成型特点 1. 离心力场及离心压力 2. 液体相对运动及对铸件结晶的影响 第二节离心铸造工艺及离心铸造机 l. 铸型转速的选择及液态
40、金属的量和浇入方向确定 2. 立、卧式铸造机简介 三、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 理论课 习题课 实验或 实践课 上 机 自 修 备 注 第一章 熔模铸造 8 4 2 第二章 金属型铸造 8 2 第三章 压力铸造 6 2 第四章 离心铸造 6 2 合 计 28 4 8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l. 李魁胜编著 : 铸造工艺及原理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宫克强主编 : 特种铸造 ,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曾昭昭主编 : 特种铸造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先进铸造技术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精密铸造预修课程:材料成型过程数字模拟、材料凝固理论、特种铸造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硕士学习
41、期间掌握铸造领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掌握精密成形技术、快速成型与铸造技术、消失模铸造技术和清洁铸造技术等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并介绍不断发展的铸造新技术。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多渠道了解精密成形技术、半固态金属成型技术、快速成型与铸造技术、消失模铸造技术和清洁铸造技术等的特点、原理和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把握铸造发展的前沿技术,为今后开展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精密成形技术 (8 学时) 1、特种铸造技术 2、自硬砂精确砂型铸造 3、高紧实度半刚性砂型铸造 4、“强迫铸型” 生产铸件 5、半固态金属成型技术第二章快速成型与铸造技术 (7 学时) 1、快速制造技术概念 2、快速原型技术原理 3、电子模样制作技术 4、离散堆积成形 5、快速铸造技术第三章消失模铸造技术 (3学时) 1、概述 2、工艺原理 3、生产应用第四章绿色(清洁)铸造技术 (8学时) 1、概述 2、洁净能源 3、无砂或少砂铸造 4、高溃散性型砂工艺 5、废弃物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技术 6、洁净无毒的工艺材料 7、低噪声的铸造设备 8、铸造机器人第五章其他铸造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