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8 月第4 1 卷第4 期引用格式:陈莉,袁鑫,王丹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内涵探 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4 1(4):1 -9.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Aug,2023Vol.41No.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内涵探陈莉,袁鑫,王丹丹(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汉中7 2 3 0 0 0)【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
2、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深入探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意蕴,对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内涵中图分类号 D922.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
3、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 2 2,并深人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不仅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其本质要求之一 1 2 3。这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核之一,对其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探究,对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4、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不断深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要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不仅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三重维度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哲学本底的理性认识,推动全社会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更要从人类文明续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收稿日期 2 0 2 3-0 4-1 4【作者简介 陈莉(1 9 6 8 一),女,陕西汉中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袁鑫(1 9 9 8 一
5、),男,陕西延安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王丹丹(2 0 0 0 一),女,陕西安康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教高函【2 0 2 3 】7 号);陕西省“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项目“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一一生态环保大思政课 实践育人建设项目”(陕教工函【2 0 2 2 2 4 8号);2 0 2 2 年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LGYCX2212)1文献标识码 A【修订日期 2 0 2 3-0 6-2 6文章编号 2 0 9 6-4 0 0 5(2 0 2 3)0 4-0 0 0 1-0 9
6、重要特征,从而推动世界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 ,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 2 2。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 2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重要理念继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同时,理论拓展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一)文化继承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党的二十大
7、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1,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纯朴睿智的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当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古代先民们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 1 1 5 9 苟子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4 1 6 3 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5 6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生态智慧都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类活动与天时、地利相统一,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历代统治者均高度
8、重视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他们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不仅设立专人专职的虞衡制度对山河林泽进行管理,而且通过颁布法令对破坏自然环境、私自开发资源等行为进行约束惩处。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尽管是军事律令,但也体现了保护自然的深层理念;而秦朝颁布的田律规定:“雨为澍,及诱粟,辑以书言澍稼、诱粟及狠田毋稼者顷数”“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麋卵,毋毒鱼鳖”。这些法令条文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不仅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为我们正确处理
9、人与自然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土壤。(二)实践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全社会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治理黄河、淮河等水患,大力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植树造林运动;1 9 5 6 年党中央颁布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在十二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
10、6 4,为我党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陆续颁布实施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一系列环境领域重要法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同时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交流,不仅开启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道路,而且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进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11、7 ;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8 ;将“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发王天海,说苑,中华书局,2 0 1 9 年版,第7 8 5 页。云梦秦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二),文物,1 9 7 6 年第6 期。2生全局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愈加鲜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三
12、)理论拓展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1 1 7。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在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共生的系统观点,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辩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9 7 7-7 8。针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征碎片化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系统结合构成了“人一社会一
13、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并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 5 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同时,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观”认为,自然界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1 0 1 7生产力要素,人类劳动和自然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并且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制约作用。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本质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他指出,“绿水青山”同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
14、产力”2】,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正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生态环境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凝练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主题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 2 3-2 4。“促进
1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本质要求不仅体现为社会发展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规律,也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要求,更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追求。(一)遵循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 4 9-5 0。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共存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过去和现在一直遵循的本质规律,也是未来继续推进的必然要求。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加之有限的思维和认识能力使得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畏惧
16、。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帮助人类有效防御了各种自然灾害。人类视自身为自然的征服者,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现代化目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9 1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 3 1 3。然而,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恩格斯提出的这一警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先破坏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无限制的资源开发以及极少的循环利用带来了物质变换的失衡,正是这种失
17、衡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系统的断裂,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全球出现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党在充分认识到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基础上提出的具3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始终谨记“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规律,既不会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也不会陷入生态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陷阱,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环境治理与
18、生态修复等关系,同步推进物质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二)符合党为人民谋求生态福祉的宗旨要求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其为人民谋求生态福祉宗旨要求的深刻体现。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2。一方面,解决好同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直接关乎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是提升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重要
19、前提。因此必须坚持守好自然生态安全的民生底线,还老百姓以蓝天、碧水、净土。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须把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1 2 要发挥绿水青山涵养水源、保障粮食生产、实现绿色GDP增长以及汇碳固碳的重要功能,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和人民生活福证。把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放在突出地位,这不仅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国之大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完成好这个任务关键在党。全体党
20、员领导干部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始终牢记为人民谋求生态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绿色发展政绩观,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契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追求“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 3 1 3 0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对人的本质规定,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包含人在社会众多领域的才能及其创造;也包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西方式现代化的基础上,指出了代替以资本为
21、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 1 4 2。这意味着现代化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增进全体人民对生态文明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最终促进人的现代化和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既是动力来源,也是根本目的,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马克思认为,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社会财富,是财富中最本质的东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需要依靠人的现代化来予以推
22、动,并通过人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来得到体现和检验。一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 因此,要立足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根基,培育和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和资金链“四链”融合,以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质量,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
23、展提供丰富的生态精神财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生态财富,也是经济社会财富”1 4 ,还是精神财富。当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提高,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指标。这就不仅需要实现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需要,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产品及其服务的精神价值。4另一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和高地。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促进人的现代化,需要打造促进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和高地。这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既要坚持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社会财富的尺度,也要坚持
24、人的全面发展的尺度。发展不能脱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生态环境的需要这个根本,要改善人们的生态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态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等等。同时,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空间和平台,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的社会氛围,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劳动智慧和创造潜力,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以人的现代化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以专章内容全面提出“推动绿色发展,
2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进一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 4 9-5 0。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牢牢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
26、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事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 5 进人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新征程上,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这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思维,以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全方位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
27、、党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应落实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完善以绿色GDP为导向的考评任用体系,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立生态政绩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强化“源头治理、过程严防、后果严惩”的工作机制,对损害生态环境的人和事敢于追责、严于问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政治保障。(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 5 0
28、一方面,要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金融、绿色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体系和金融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另一方面,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领域改革、交通运输升级等多重领域全面转型,以市场资源配置、政府政策导向、绿色技术升级为动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发展数字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全面推动人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绿色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而主动作出的承诺,是建设人
29、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任务。要立足我国资源环境紧约束和能源消费高位的实际状况,规划好降碳减排的计划和步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健全并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法规体系。5(三)加快发展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值导向和化育人心的强大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1 6 这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
30、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1 6 一方面,大力弘扬以右玉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以及八步沙精神为主要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成果,深入挖掘和传播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坚定全体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理念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开展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代表的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和以国家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为载体的主题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追求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
31、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 7 ,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坚持“用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 。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革新,破除体制中的深层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人不竭动力。要以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完善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覆盖全域全类型和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生态安全预防制度等基础性、框架性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
32、矿产资源法、耕地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等重点立法工作,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强化生态环境部门等行政主体以及企业和公民的制度意识、监督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制度刚性约束与执法监管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各项政策制度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和技术支撑,着力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效能。要凝聚全社会生态环境治理合力,确立政府部门、企业主体和人民群众等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权责清单,形成由“政府一企业一社会组织一民众”分工协作、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新征程上要聚焦重大问题,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如:巩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
33、项规划对接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生态资源交易、绿色金融服务、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运行机制和行业规范等,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同时,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建设,以大数据赋能生态环境大治理,推动环境治理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
34、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 5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大本质要求 1 2-2 8,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与必由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2 3-2 4,则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35、同体”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的重要体现,八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共同阐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聚焦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更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弘扬全人类生态正义的中国主张,遵循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蕴,也因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弘扬全人类生态正义的中国主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1 5 0“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 5 。这既是新征程上中国履行国际生态义务的郑重承诺,也为同国际社会一道弘扬全人类生态公平
36、正义、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在世界环境保护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以碳政治为主要代表的“政策议题设定、理论话语阐释、经济技术路径供给”1 8 等手段,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帝国主义霸权,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带有强制性和暴力性的生态剥夺和生态殖民,这种“不公正的、等级化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1 8 造成了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公平性、正义性的失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推动构建以人为本、合作共商、系统治理、多边主义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再到推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在积极
37、承担大国责任的前提下,中国主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环境气候挑战、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上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由于工业革命和殖民史等所造成的历史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应担负起更多的历史责任并付出实际行动;而发展中国家也应主动承担同本国实际相适应的国际生态义务,积极承担全球生态治理责任,共同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日益加深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立已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1 9 ,因此,我们应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世界眼光,倡议和维护国际生态公平和正义,为推进世界生态治理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二)探索人类社
38、会文明形态演替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 0 1。中国式现代化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对西方文明“主客二分”思维定式的批判和超越,也是推动实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步之路,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在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上的传承创新,为实现“两大和解”的共产主义社会终极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替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和本质贯穿始终。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
39、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 1 3 1 0“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 3 5。而西方工业文明,以非可持续的生产和发展方式和简单的主客体关系,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最终引发生态危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地球生态的永续利用为价值追求,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超越,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创举。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文明形态的演替是实践推动下不断进步的过程。按照生产力技术水平来分,人类社会大概经历“渔猎一农耕一工业一信息”四个时期;按照生产关系的所有制来分,大致呈现“原始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
40、本主义社会一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张发挥自然生产力的作用,以生态环境要素推动传统生产力要素、传统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不仅是对传统社会文明形态的理念和模式的深层反思,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规定。遵循这一规律,我们主张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 1 9 2-9 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文明发展规律,也在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中揭示了生态文明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7(三)
41、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 2 3-2 4 规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实现民族解放进步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同文明“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2 3 3 9 4。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社会制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拥有5 0 0 0 多年的文明史,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 8,,要不
42、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哲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 1,赋予现代化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这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准确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 的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割裂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社会关系、转嫁生态危害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当前,我国进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在
43、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位置,充分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从理念到行动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实现从现代化发展到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1 9 ,将在未来人类社会共同迈向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形态发展进步的道路上发挥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总体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是区别于生态表象下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44、: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 0 2 2 年1 0 月1 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J.求是,2 0 1 9(3):4-1 9.3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M.中华书局,2 0 0 9.4王先谦.苟子集解 M.北京:
45、中华书局,2 0 1 2.5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 9 9 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4.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 0 1 2 1 1 1 8(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 0 1 7-1 0 2 8(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10马
46、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5.1 2 邝西曦.一见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走进总书记讲述的绿水青山 EB/0L.(2 0 2 2-0 4-1 8)2 0 2 3-0 6-2 0 .http:/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14杨青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个着力点 N.学习时报,2 0 2 2-0 7 1 1(4).15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N.人民日报,2 0 2 3-0 2-0 8(1).8【责任编辑:刘英责任校对:周珂Harmoniou
47、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16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 0 2 1-0 8-2 6(1).17生态环境部.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J.求是,2 0 2 2(1 1):2 3-2 8.18郁庆治.“碳政治”的生态帝国主义逻辑批判及其超越 J.中国社会科学,2 0 1 6(3:2 4-4 1+2 0 4-2 0 5.19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3 0 3-16(2).20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48、一一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N.人民日报,2 0 2 1-1 0-1 3(2).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22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An Exploration of the Four-fol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CHEN Li,YUAN Xin,WANG Dandan(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Un
49、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O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ut forwardand elaborated the theor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emphasized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should promote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
50、n all-round way,and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is a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We must uphold and act on the principle that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and we must remember to maintain harmony betweenhumanity and nature when planning d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