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3学年高中语文-电子题库-第一单元第2课知能优化训练-鲁人版必修4.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208623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学年高中语文-电子题库-第一单元第2课知能优化训练-鲁人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学年高中语文-电子题库-第一单元第2课知能优化训练-鲁人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学年高二语文 电子题库 第一单元第2课知能优化训练 鲁人版必修4 [学生用书 P14~P15]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古文,完成1~4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厥:他(他们)的 B.暴霜露 暴:暴露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犹抱薪救火 犹:犹如,好像 解析:选B。暴:通“曝”,冒着。 2.下列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代秦国/代赂秦各国。B.表顺承,才/介词,用。D.介词,用/介词,拿。 3.下列对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自己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比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有气势有变化。 解析:选D。“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比句为主”不对,应是“以对偶和对比的整句为主”。 4.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的子孙对待土地却不是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2)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二、语言运用 5.依照句意,续写句子。 爱国是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一掬同情泪;爱国是苏洵“________________”的谆谆告诫;爱国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崭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是钱学森的千方百计排除阻挠回到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为国者无使为积感之所劫哉 爱国是姚明签下的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保证书。 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__①__,名人故里之争中对于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__②__;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__③__;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__④__;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现象,产生了__⑤__,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 ②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 ③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④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 ⑤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嬴(yǔ)    咸与维新(yǔ)   与时俱进(yǔ) B.日削月割(xuē) 削足适履(xiāo) 刀削面(xuē) C.为国者(wéi) 何辞为(wéi) 使子婴为相(wéi) D.暴霜露(bào) 暴晒(bào) 暴殄天物(bào) 解析:选C。A.咸与维新“yù”,其余读“yǔ”;B.刀削面“xiāo”,其余读“xuē”;C.都读“wéi”;D.暴霜露“pù”,其余读“bào”。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赂秦耶         率:全部,一概 B.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区分,辨别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易:改变 解析:选D。易:轻易;容易。 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暴秦之欲无厌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解析:选C。厌:通“餍”,满足。 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 答案:(1)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用 ③介词,按照 (2)①代词,代秦国 ②结构助词,的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①介词,和,与 ②介词,比 ③被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弱于秦。(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被动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状语后置句。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3)判断句。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会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A.之:的。B.倘:抵挡。C.计策:计划,谋划。D.结交:和。 7.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C。①②③均为转折,④为顺承。 8.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解析:选C。①②③⑥为六国主观内部原因,④⑤为燕赵灭亡的外部原因。 三、类文阅读 阅读苏辙《六国论》,完成9~12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冲        冲:交通要道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收:收买 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抵御 解析:选B。收服,征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①秦之用兵于燕、赵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①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①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②故曰弊在赂秦也 解析:选A。都是助词,的。B.①介词,对;②连词,此。C.①介词,替;②动词,统治。D.①名词,……的原因;②连词,听力。 11.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周藻密,见利之深,及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苏辙看来,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不能独当秦”。 解析:选D。苏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最后的灭亡。”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 (2)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薄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微薄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四、语用创新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逐句分析,把握重点句及重点词,然后进行归纳整合。阐述对材料的看法时,主要从中国人的美德出发。 答案:(1)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2)(示例1)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①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②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 ③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示例2)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与尊重,也向世界展现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14.(原创)阅读下面新闻,为之拟一则标题。(10字以内) 据新华社伦敦8月4日电(记者黄堃)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地球可能曾经拥有两个月亮,只是后来这两颗星球发生碰撞合二为一,成为今天我们所看见的月球。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提出的这个新假说,可以较好地解释月球上的一些奇特现象。月球由于自转和公转上的特点,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而其近地一侧和远地一侧有完全不同的地貌,如近地一侧的地貌更为平坦,而远地一侧则有许多凹坑和高山;在地质成分上,近地一侧含有比远地一侧丰富得多的钾、磷和稀土等。 研究人员认为,月球起源于40多亿年前一颗星球与地球的相撞,飘散在太空中的物质逐渐形成于今天月球的主体,但与过去认为的只形成了一个月球不同,当时还形成了另一个较小的星球。这个较小的月亮直径只有约1000公里,是今天月球体积的约三十分之一。它存在了数千万年,这段时间里能在地球上看见两个月亮。 两个月亮最终相撞,由于相撞时两者速度相对较低,结果合二为一。计算机模型显示,这次撞击应该发生在今天月球的远地一侧,并因此造成了月球远地一侧更加起伏不平的地貌,这次撞击还将大量的钾、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近地一侧。 关于月球近地一侧和远地一侧差异巨大的问题,科研人员曾提出许多理论解释,如认为其原因在于地球引力或月球内部岩浆的运动特点等,本次研究又为此增添了一种新理论。不过,这些理论都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持,因此科研人员也期盼着各国的探月计划能够提供更多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地球可能曾有两个月亮 - 6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