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078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3 年第4 期学报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作者简介赵春燕()女云南曲靖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李亚波()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通讯作者邮箱:.张佩媛()女山西大同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央广网:/./?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赵春燕李亚波张佩媛(云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摘 要基于我国 年的省级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极化效应 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促进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提

2、高同时降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两端极化”特征且这一调整过程随着老龄化加剧呈现倒 形趋势 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的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方向与全国样本一致且更敏感南部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大西南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 进一步门槛检验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效应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特征且表现出增益效果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两端极化单向极化高质量就业经济发展水平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口

3、老龄化正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方位 年我国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预计“十四五”末期我国将由轻度老龄化转入中度阶段(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年前后进入重度阶段(占比超过)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加深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极化并不是独立发生的人口、就业经济现象发达国家在 世纪 年代逐渐出现劳动力就业极化现象与其并存的是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同样伴着人口老龄化我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很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也出现了劳动力就业极化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作为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相关

4、变量必定最先受到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上来说人口老龄化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代际关系等经济变量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代际关系必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由此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老龄化是否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否会导致劳动力就业极化?其内在机理是什么?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是否可能会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又将如何调节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现有研究尚未给出答案本文将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有效协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推动高质量就业”两大国家战略至关重要在解释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原因方面既有文献研

5、究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从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外贸易等视角进行解释 如部分学者认为高新技术知识运用以及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代表的偏赵春燕等: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向型技术进步促使企业增加对高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而减少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中等技能劳动力被迫进入低技能行业 部分学者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于发达国家而言促使高技能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激励企业更多地研发高技能技术进而促进高技能就业需求增加同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中低端产品冲击了本国的中低端行业造成中、低等技能就业的减少 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开放通过市场竞争倒逼企业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就业的技能溢价加大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6、另外发达国家将低技能工作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导致高技能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从而通过高技能溢价加大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此外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周期以及市场化改革等也是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原因这些因素作用于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然后提升高、低技能劳动工资比(技能溢价工资)从而产生就业极化现象 而从人口老龄化视角进行解释就业极化的文献相对有限如:和陈卫民等指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促使劳动力从非保健部门产业流向医疗保健等老年服务业 等和 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剧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快速增长尤其表现为从事老年护理业的就业增长 国内学者如汪伟和魏嘉辉等研究发现老龄化通过需求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等机制推动了中

7、国服务业的结构性升级并未提及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综上以上因素均是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解释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形成劳动力供给无疑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但学者们忽视了劳动力供给规模及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虽然有学者从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影响劳动力就业极化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但机制分析并不全面 考虑到我国区域老龄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关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研究均较为粗略 与现有文献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其一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发展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极化的原因解释且发展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供给机制 其二对八大综合经济区分类深入挖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劳

8、动力就业极化的差异化表现 其三通过门槛模型验证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极化影响的门槛特征有助于理解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的劳动力就业极化效应的调整趋势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益探索二、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设劳动力就业的“双向极化”用来描述在就业的技能结构变化中处于技能排序两端的高、低技能就业的相对扩张和处于中间的中等技能就业的相对收缩直接表现为就业份额“两端上涨、中间下跌”的 形就业结构若只存在高技能或者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趋于上升而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趋于下降的趋势特征称为劳动力就业“单向极化”人口这一变量既是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一

9、方面老龄化引致劳动力就业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进而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老龄化引致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变化进而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即老龄化通过就业替代、就业创造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可能产生劳动力就业双向极化、单向极化效应 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一)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供给维度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推动劳动力成本攀升通过倒逼机制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以机器换人的人工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 如童玉芬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带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下降尤其是年轻劳动力下降更迅速青年劳动力的减少要快于劳动力总规模促使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加快了智能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众多常规型工作任务

10、、替代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替代老龄化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更早、更多地使用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技术从事生产活动 为了减弱老龄化对生产活动的冲击企业加快自动化生产机器、自动化管理机器的应用以机器换人为主要方式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加速从事程式化工作中的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如以一线制造工人、搬运工、收银员、操盘手等为代表的具有常规性2 0 2 3 年第4 期学报和重复性特征的低技能劳动力逐渐被智能机器替代而高智力、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技能劳动力作为智能化资本的生产者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其需求呈现出更加高级化的趋势 老龄化促使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低、

11、中等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结果导致两者之间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挤出市场上的中、低技能劳动力另外老龄化进程加剧意味着微观家庭拥有更少的孩子家庭中对于孩子的需求更加偏重于质量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会导致家庭教育投资的质量弹性大于数量弹性由此孩子的教育投资得到较大提升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也将提升 且老龄化加剧意味着更长的人均预期寿命居民年轻时会为养老阶段准备充足的财产即“生命周期财富”尤其是老龄化初期阶段如果有更多的预防性储蓄效应可以极大地增加私人部门的储蓄和社会总资本存量推动企业和社会的投资逐渐提高导致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资本密集型产业或部门对低、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吸

12、纳能力明显低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部门因此将不断挤出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随着老龄化加剧在供给侧产生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效应同时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单向极化”的特征(二)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需求维度老龄化的加剧引起家庭消费资源向老年人口倾斜家庭中围绕老年人养老、医疗、照料以及服务设施等福利支出的增加不断催生银发经济等大批老龄产业业态和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工作职位如老年人护理业、老年人健康保健业、老年性疾病的医疗业这些产业直接创造大量如老年家政和餐桌服务、老年照料等新的工作岗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照护制度甚

13、至长期照护制度成为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 老龄化的加剧派生出一系列对人力资本要求不高却不容易被自动化设备所替代的低技能的工作岗位需求这属于劳动密集型就业 如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年版)将养老护理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 雇佣中等技能劳动力成本高于低技能劳动力从而挤出中等技能劳动力或是中等技能劳动力被迫转入低技能行业 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向高龄化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对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存在下降趋势如老龄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需求

14、是基础营养和免疫预防的需求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老龄产业无法满足这些高端化转变促使企业更青睐高技能劳动力如科研、设计工作者加大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在需求侧提高高、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挤出中等技能的劳动力就业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两端极化”的特征(三)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的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老龄化水平也较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看劳动力的日益稀缺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倒逼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就业结构的升级且青壮年人口流入的减少加强了这些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对就业结构升级的正面效

15、应 同时这些地区的家庭收入水平以及领取退休养老金的金额更高“”型家庭结构更普遍老年消费者对市场消费欲望和需求更强家庭中的经济资源向保障老年人消费方向倾斜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的老龄化对高技能、低技能就业需求均更大 相反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流出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程更快未富先老的特征更加明显不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程较慢而且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对高技能就业需求相对较小且老年人口内部的高收入阶层比例及平均的养老保障均低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老年服赵春燕等: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务市场潜力巨大实际有效需求却很有限阻碍了老龄经济和老龄

16、产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老龄化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的“两端极化”特征存在异质性三、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一)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根据宁光杰、林子亮的分类方法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分为六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教育水平)低技能劳动力包括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中等技能劳动力包括高中及初中教育程度的劳动者高技能劳动力包括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者 顺应我国整体受教育水平的结构优化趋势本文把初、中、高技能劳动力学历均提高一个层级水平即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用初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就业人数占总就业

17、人数的比重衡量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用高中及专科教育程度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衡量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用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衡量表 各变量的指标描述统计变量样本数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小学及以下学历就业.初中学历就业.高中学历就业.专科学历就业.本科学历就业.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生活成本.城市化.对外开放.人力资本投资.金融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解释变量:老龄化水平()用各个省份 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衡量老龄化水平的平方项()考察人口老龄化对低、中、高技能劳动

18、力就业比重的非线性影响.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用各省份第三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用各省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用各省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衡量()生活成本用各省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衡量()对外贸易水平用各省份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金融发展用各省份年末存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用各省份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衡量本文样本为 年我国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

19、鉴所有变量的指标描述统计具体如表(二)模型选择根据前文理论分析为验证研究假设本文设定模型用来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具体如下:()四、实证结果及分析(一)基本估计结果根据以上的模型选择本部分分别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低、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2 0 2 3 年第4 期学报 表 全样本估计结果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平方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生活成本.(.)(.)(.)对外开放.(.)(.)(.)人力资本.(.)(.)

20、(.)金融发展.(.)(.)(.)数字经济.(.)(.)(.)个体因素是是是时间因素是是是 固定效应固定效应固定效应.值.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分别表示在、的显著性水平 下同影响根据 检验结果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三种模型均为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均控制了个体因素和时间因素如表 所示 实证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低技能劳动力占比的影响在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回归系数为 说明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就业老龄化对高技能就业占比的影响在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回归系数为.说明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老龄化对中等技能就业占比的影响在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回归系数为.说明老龄化阻碍或者不利于中

21、等技能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地加入老龄化平方项的非线性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老龄化的平方项均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老龄化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之间呈正 形变化趋势老龄化的平方项均与低、高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老龄化与低、高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之间呈倒 形变化趋势 这与老龄化本身的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老龄化对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生活性服务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存在下降趋势所以老龄化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呈倒 形变化趋势 当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高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较高的雇佣成本将缓慢下降可能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挤

22、出效应所以老龄化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呈倒 形变化趋势另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均有利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提高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不显著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趋于上升而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趋于下降 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提高对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提高降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 以上内容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和假设(二)分八大经济区的实证回归结果由于我国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均衡接下来

23、考察地区间的老龄化水平对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差异性影响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本文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角度验证老龄化影响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地区差异 根据 检验结果三种技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回归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所有模型均控制了个体因素和时间因素估计结果如表 所示八大综合经济区回归结果中只有东部沿海经济区显示出老龄化程度加剧导致该地区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趋势即老龄化提高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同时降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这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和假设 非线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加入老龄化的平方项进行分

24、析东部赵春燕等: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表 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估计结果地区变量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东北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北部沿海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东部沿海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南部沿海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黄河中游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长江中游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大西南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大西

25、北经济区老龄化.(.)(.)(.)平方项.(.)(.)(.)沿海经济区的老龄化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随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存在倒 形关系老龄化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随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存在正 形关系回归结果均显著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且回归系数值均大于全样本 这是因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地区从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看劳动力的日益稀缺会倒逼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就业结构的升级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世界型金融产业、高科技制造业和多功能制造中心特别是轻工装备产品制造中心和高科技制造中心 同时作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均 领跑全国老年人口内部的高收入阶层

26、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能够支撑养老产业发展所以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巨大 如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辅助媒介的新型智慧养老模式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再如养老地产已成为与旅游地产等新兴地产项目一样的潜力产业东部沿海经济区养老地产发展较早开发强度和成熟度都领先全国养老地产项目数及建筑面积占绝对优势其中海南、浙江、北京、山东养老地产项目历年累计数及建筑面积规模最大另外除东部沿海经济区之外大西南经济区老龄化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影响为正且显著其他经济区的影响有正有负如对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影响为正对东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大西北经济区影响为负但均不显著 在大西南经济区(云南、贵

27、州、四川、重庆、广西)呈现出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就业呈现“单向极化”的特征 这是因为大西南经济区为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 旅游用品生产”基地中国养老产业在西部省份得到较快发展部分西部省份养老地产规模较大进入全面、深度开发阶段故老龄化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人口老龄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来看南部经济区老龄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影响为正且显著支持了假设、假设 的部分内容 其他经济区的影响有正有负如对长江中游、大西南经济区影响为正对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影响为负但均不显著 这说明在南部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呈现出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就业“单向极化”的特征 南部

28、综合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等老龄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三)门槛效应回归分析由前文所述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极化效应的异质性故需要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极化影响是否存在人均收入水平的门槛效应 基于上述分八大经济区的检验发现:一是我国在人口老龄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影2 0 2 3 年第4 期学报响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二是八大经济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自身人口转变的速度也较快但我国大量年轻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流

29、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更高的趋势特征 综上本文利用门槛模型检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够调节老龄化的劳动力就业极化影响 据此将模型()进一步调整为面板门槛模型如下:()()(元)老龄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双重门槛模型中人均收入水平的第一个门槛值为 元且门槛效应在 的水平上显著第二个门槛值为 元且门槛效应在 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在人均收入水平的第一区间(人均收入 元)、人均收入水平第二区间(元 元)老龄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以上说明应采用双重门槛模型进行分析.人口老龄化水平层面当门槛变量为人口老龄化水平时

30、单一门槛、双重门槛效应均不显著因此在老龄化为门槛变量的时候老龄化影响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门槛效应不显著结果见表 表 门槛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门槛变量门槛数门槛估计值 值 值临界值人均收入单一门槛.双重门槛().老龄化单一门槛.双重门槛(.).注:值和临界值均采用(自抽样法)反复抽样 次得到结果进一步检验门槛值真实性相应作出人均收入水平、老龄化水平的门槛检验 统计量曲线 按照 的准则若门槛值的 值处于水平线该门槛值就是真实的结果如图 所示 结果显示当人均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值和双重门槛值均是真实且显著的 当老龄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值真实存在但并不显著双重门槛值并不是真实的.门槛

31、效应回归结果分析在门槛效应检验中人均收入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显著性和真实性均存在说明人均收入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调节了老龄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影响人均收入水平作为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变量的实证回归结果见表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双重门槛统计效果更佳表 实证结果显示对应着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老龄化对低、中和高等技能的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老龄化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系数在越过第一个门槛值后由.上升为 在越过第二个门槛值后由.上升为.且均在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老龄化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系数在越过第一个门槛值后由.下降为.在越过第

32、二个门槛值后由.下降为.且均在 赵春燕等: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3 02 01 001 51 050L R 值L R 值L R 值L R 值864202 01 51 05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0人均收入-单一门槛老龄化-单一门槛老龄化-双重门槛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0人均收入-双重门槛0.0 70.0 60.0 80.10.1 20.0 80.0 90.10.1 10.1 2图 门槛真实性检验结果 表 门槛效应估计结果低技能低技能中等技能中等技能高技能高技能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单一

33、门槛双重门槛单一门槛双重门槛老龄化().(.)(.)(.)(.)(.)(.)老龄化()().(.)(.)(.)老龄化的平方项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生活成本.(.)(.)(.)(.)(.)(.)对外开放.(.)(.)(.)(.)(.)(.)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数字经济.(.)(.)(.)(.)(.)(.).(.)(.)(.)(.)(.)(.).值.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34、说明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将减少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老龄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影响系数在越过第一个门槛值后由.上升为.在越过第二个门槛值后由.上升为.且均在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这说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提高 此外加入人口老龄化的平方项的非线性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老龄化平方项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老龄化与低、高技能劳动力就2 0 2 3 年第4 期学报业比重之间存在倒 形变化趋势 老龄化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值说明老龄化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呈正 形变化趋势 这与前面的非线性实证结果一致回归结果稳

35、健 可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促使劳动力供需匹配将进入更高层次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效应更加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未来更多省份都将陆续迈过人均收入水平门槛值届时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的“两端极化”效应将逐渐显现本文的研究假设 得到了支持五、结论性评述基于我国 年的省级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极化效应 研究发现:总体上人口老龄化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两端极化”的特征这一调整过程呈现出倒 形趋势并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的两端极化效应更加明显 此外东部沿海经济区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存在极化效应这与全国样本一致但是估计系数的绝对值

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同时支持了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调节老龄化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两极化”特征的研究假设 大西南经济区呈现出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就业的“单向极化”特征南部经济区呈现出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就业的“单向极化”特征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加快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技能结构升级同时加大对高校及科研机构关于养老科技创新基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的投资支持在新发展格局下未来我国的老年产业将进入高新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政府激励引导企业注重培养产品的研发、产能及质量拓展和丰富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

37、等先进技术加强适老化产品的研发和新服务方式的场景应用()老龄产业中的老年服务业是中、低技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阵地为满足老年服务业对这部分劳动力的需求政府需要增加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规范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体制鼓励社会组织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加强培养满足智慧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专业型复合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参考文献:张卫.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能结构.西北人口():.吕世斌张世伟.中国劳动力“极化”现象及原因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季刊)():.:.陆雪琴文雁兵.偏向型技术进步、技能结构与溢价逆转

38、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盛斌牛蕊.贸易、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吕世斌张世伟.中国劳动力“极化”现象及原因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季刊)():.江永红张彬郝楠.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经济学家():.:.杨飞.市场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世界经济():.():.陈卫民施美程.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人口研究():.():.?.赵春燕等: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汪伟刘玉飞彭冬冬.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魏嘉辉顾乃华.老龄化与中国服务业就业结构.经济经纬():童玉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人口研究():.:.():.?.():.杨成钢闫东东.质量、数量双重视角下的中国人口红利经济效应变化趋势分析.人口学刊():.:.():.郑东雅皮建才.中国的资本偏向型经济增长:.世界经济():邬沧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我们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宁光杰林子亮.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组织变革与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经济研究():.:.():.责任编辑:高 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