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1-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204045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1第1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自主预习】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 ,可以增加环境的 .2.修建水库可以稳定 、减轻 。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 、 。3.人类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 ,造成 ,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 。4.破坏森林和草场造成 和 ,就会使 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 、 、 ,并由此诱发地震或 。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 、 。合作探究: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

2、易损程度1.人类及其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都是自然灾害中的受灾体,其中 是最脆弱的,一切灾损中 是最重要的。2.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 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 ,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合作探究:阅读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课堂检测】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 (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12题。1. 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

3、减少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 B C D2011年5月16日21时20分左右,兰州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致山坡上住宅小区4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据此回答34题。3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

4、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抗震能力差4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5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6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

5、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7、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10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答案解析:第1题

6、,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第2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答案:1.A2.D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答案:3.C4.D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

7、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答案:5.D6.C7、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的结果。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

8、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答案:(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

9、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第2课时【学习目标】1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2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3.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主预习】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缩小”灾害:社会经济基础 、政治 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 和 来建设防灾系统。“放大”灾害:社会经济基础 、时局 、人心失稳的地区。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 的高风险区。活动探究: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减灾能力减灾能力弱抗灾能力不高灾

10、情人员伤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财产密度低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活动探究: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课堂检测】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A B C D2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经济发达地区()A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B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C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大 D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3在农业社会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A寒潮和旱灾 B风

11、暴潮和海水入侵C地震和海冰 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来源:学,科,网4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发生时间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1920年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达50万人1937年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6万人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5.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加大了洪涝威胁 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引发海水入侵 引发土壤盐碱化 海岸侵蚀加剧A. B. C. D. 6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

12、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C. 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7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自2010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13、,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解析:选A。相同破坏程度的自然灾害,在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因有防灾系统,灾前预防、灾时迅速救援等可使灾情“缩小”。解析:选A。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就越大,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绝对损失大,又因其经济雄厚,防抗灾能力强,故其相对损失小。解析:选A。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解析:选A。由表中灾害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5、B 6 D7、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 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