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0年2010年)西安市旅游事业管理局西安市林业局西安市计划委员会西 北 大 学规划领导组: 组 长:李雪梅(西安市旅游局局长) 副组长:马乃喜(西北大学教授) 袁治平(西安市林业局副局长) 白湘霖(西安市计委副主任)规划编写组: 主 编:马乃喜 编 委:李雪梅 袁治平 白湘霖 徐 楠(西安市计委社会事业处副处长) 马小丽(西安市旅游局计财处副处长) 郝心华(西北大学副教授) 付开会(西安市林业局产业处副处长) 薛 刚(西安市旅游局计财处硕士) 刘军民(西北大学、助教硕士生) 李景群(西北大学硕士生)目 录前言第一章 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6) 一、西安市
2、旅游业的发展(6) 二、西安市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趋势(6)第二章 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8) 一、秦岭山地自然概况(8) 二、秦岭自然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8) 2.1 生态旅游资源概况(8) 2.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9)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0) 3.1 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10) 3.2 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11)第三章 西安市旅游客源市场预测与环境容量(12) 一、旅游客源状况 (12) 1.1 海外旅游者 (12) 1.2 国内旅游者 (13) 二、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 (13) 2.1 海外客源市场 (13) 2.2 国内客源
3、市场 (14) 三、环境容量简析 (14)第四章 生态旅游综合区划 (15) 一、生态旅游综合区划的原则 (15) 1.1 突出地方特色与资源最佳组合原则 (15) 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15) 1.3 互补性原则 (15) 1.4 整体性原则 (15) 1.5 市场导向原则 (15) 二、生态旅游区的划分 (15) 2.1 骊山古人文景观与森林生态旅游区 (16) 2.2 辋川溶洞与王顺山森林生态旅游区 (16) 2.3 终南山山崩奇观与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 (16) 2.4 朱雀太平森林生态旅游与疗养度假区 (17) 2.5 楼观台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区 (17) 2.6 太白山自然生
4、态科学考察区 (18)第五章 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分区建设规划 (19) 一、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9) 1.1 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19) 1.2 生态旅游总体发展方案 (19) 二、分区建设规划与重点建设项目 (22) 2.1 骊山分区建设规划 (22) 2.2 辋川王顺山分区建设规划 (23) 2.3 终南山分区建设规划 (23) 2.4 朱雀太平分区建设规划 (23) 2.5 楼观台分区建设规划 (23) 2.6 太白山分区建设规划 (23)第六章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路线、交通等规划 (24) 一、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24) 1.1 观光型 (24) 1.2 度假型 (2
5、4) 1.3 疗养型 (24) 1.4 科学考察型 (24) 1.5 民俗风情与文化欣赏型 (24) 二、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旅游路线规划 (24) 三、交通规划 (25) 3.1 2000年2005年重点建设项目 (26) 3.2 2006年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 (26) 四、通讯设施规划 (27) 五、服务设施规划 (27) 5.1 服务设施建设原则 (27) 5.2 服务中心床位规划 (27) 六、小商品规划 (28) 6.1 旅游小商品的类型 (28) 6.2 旅游小商品开发必须注意的问题 (29) 第七章 投资与效益评估 (30) 一、投资估算 (30) 二、效益简析 (30) 第八
6、章 实施规划的保证条件 (32) 一、生态保护简理 (32) 二、环境容量管理 (32) 三、行政管理 (32) 四、企业管理 (32) 五、实施规划的保证条件 (33)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成为旅游活动中的种新的追求;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责任感,使越来越多的游人将“享受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并逢勃发展起来,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业的主体。 西安市南部的秦岭山地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十分重视,将秦岭自然风景区的建议作为全市发展生态旅游
7、的基地。 为了适应开发大西北的良好机遇,西安市旅游局与市林业局、市计委决定编制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本规划依据西安市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并参考了西安市森林旅游总体规划1999年2010年,内容共分八章,重点分析了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与综合分区、研制了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分区建设规划、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路线及交通规划等。规划是在两年多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并得到市旅游局、林业局以及有关区县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2002年2月,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和补充。由于生态旅游是一新生事物,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不多,再加上
8、我们的水平有限,规划中可能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批评指正。 第一章 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西安,古称长安,它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已有3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52年。西安是我国最早打开城门,走向世界的城市。早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今天的西安,正处在开发大西北的前沿基地,在扩大国际经济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谋取区域性战略中心地位中,具有东联西进、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把西安同我国东、中、西部和亚欧的许多城市联结起来。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现代加工工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旅游、商贸、金融、
9、信息中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之一。1993年6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陕西考察期间,为西安市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城市”,进一步指明了西安作为重要的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在连续7年递增14的基础上,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557.15亿元,比1997年增长13.5。全市人口约668.22万。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市场条件。一、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的旅游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全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以国际旅游为例:1990
10、年,入境游客为25.88万人次,收汇1.96亿元;1995年,入境游客增加到41.35万人次,收汇10.38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6倍和5.3倍。1997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48.5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1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6.68亿元);接待国内游客962万人次,旅游收入51亿元;1997年旅游总收入67.68亿元,约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3.7,比1996年有较大提高。近20年来,西安市的景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得到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市场开拓不断登上新的台阶。1998年,西安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1999年,随着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普通开展,全市旅游
11、业又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共接待境外游客5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62亿元。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正在以10以上的速度,带动了多种行业持续向前发展。 二、西安市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成为旅游活动中的一种新的追求;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越来越多的游人将“享受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并逢勃发展起来,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业的主体。生态旅游具有4大特点: 以“回归自然”为基本特色; 以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12、为原则; 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要求游客将自己做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要尽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西安市南部的秦岭山地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同时,作为主要客源地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城市,目前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夏季干燥炎热,因而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到秦岭山区享受自然和避署度假。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十分重视,将秦岭自然风景区的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基地。1982年以来,相继建立了楼观台、终南山、朱雀等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7个地方森林公园;建立了骊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多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旅游区。为了配合“99全国生态环境旅游年”活
13、动,西安市旅游局于1999年专门在翠华山风景区举行了隆重的“西安市1999年生态环境旅游年启动式”,大大促进了全市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国内游客中有40的人参与生态旅游;海外游客中约有20的人参与生态旅游。据初步统计,1999年仅沣峪、南五台和翠华山生态旅游的直接收入已接近2000万元。西安市生态旅游已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看好。第二章 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的中部,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4,面积9983km2。北部属渭河平原,南部属秦岭山地,分别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6和54。现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
14、闫良8区和蓝田、长安、户县、周至、高陵5县。涉及秦岭山地的区、县有:临潼、灞桥、蓝田、长安、户县、周至。一、秦岭山地自然概况 秦岭是我国中部东西向延伸的一条巨型山脉,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条件的天然分界线,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主脊还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秦岭成为我国东部乃至亚洲东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秦岭在西安市境内,主要是主脊以北的北坡部分,南北宽1040km,东西长约200km。主脊由西向东呈波式缓降,在周至、户县、长安一带海拔28002000m,在蓝田一带海拔20001800m。在西安市境内,秦岭以中山为主,高山区范围很小,仅有太白山与其周围的少
15、数山峰。位于西南隅的太白山海拔3767m,为秦岭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秦岭为褶皱断块式基岩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片岩、花岗岩等变质岩、火成岩类构成。秦岭北坡发育着多条由南向北切割山地的河流,它是最后注入渭河,是西安市区和平原地区最主要的水源。骊山是渭河断陷内的断块山,海拔10001200m,是突出于渭河平原之上的基岩山地。秦岭山地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分异规律明显。基带为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褐土带。四季分明,夏热冬冷,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干旱灾害多于洪涝灾害。向上,随着高度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多,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和灌丛草甸带。西安境内的秦岭山地,奇峰峻岭、悬
16、泉飞瀑、茫茫林海、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二、秦岭自然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2.1 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自然景观多样性与人文景观多样性的有机组合是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 2.1.1 自然景观多样性 秦岭的自然景观包括山、石、水、林、鸟、兽等。 秦岭多奇峰峻岭。骊山的雄伟气势,使“骊山晚照”成为古代“关中八景”之一。南五台、王顺山的花岗岩峰岭地貌,太白山高、寒、险、奇、富饶而神秘的特点,翠华山的山崩地貌,辋川的溶洞等,均具有重要的观赏与科研价值;尤其是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的秦岭主脊,更是独特的山地自然景观。 秦岭北坡是西安市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17、。天然水景从山麓一直延伸伸到高山。从翠华山山崩堰塞湖天池,直到太白山高山区的古冰蚀湖泊;大爷海、二爷海、玉皇池等,特点各异,独具魅力。河流、小溪上源处多悬泉飞瀑;而山麓地带分布着多处温泉。 森林是秦岭山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最富活力的生态旅游资源。西安市的天然林几乎全分布在秦岭山地。199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4,而秦岭的森林覆盖率达4090。秦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体表现为: 有林地面积大,景观林分布较广; 植物、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组成复杂,有不少极具观赏性的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和珍稀濒危生物; 垂直分带明显,植被景观在立体空间呈多层性; 季节变化使森林景观丰富多彩: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荫
18、深重,秋季红叶硕果,冬季松青雪白。 森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尤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旅游资源,还为人们提供了疗养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的良好条件;另外,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组合,不仅将人们欣赏自然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森林对人文景观的陪衬、点缀、与烘托作用,往往产生更深层次的意境,增强了美感和持久性的吸引力。绿色是生命的像征,是活力的标志,缺少绿色的人文景观必然会显得单调,缺乏活力。 2.1.2 人文景观多样性 西安市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旅游区组景与功能配套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长
19、安自古帝王都”,西安市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里保存着反映不同王朝兴衰的宫殿御苑遗址与帝王陵墓;有反映古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石刻、典籍与各种艺术珍品;有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寺庙道观建筑群;有反映人类发展进化历史的遗址、化石、器物;有反映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等。 秦岭山区人文景观多样性主要反映在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方面,另外,有些古宫苑建筑样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佛教寺庙建筑与传统的宗教活动,在秦岭山区比较普遍。南五台的寺庙建筑群以及众多的僧尼与香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这里宗教活动的兴盛。另外,象草堂寺、悟真寺等,古时就是著名的佛教寺院。 道教文化以楼观台最具代表性,相传这里是道教
20、的先哲老子讲经传道的地方。 华清池作为皇家宫苑、始于秦,唐时极盛,古时是帝王、达官贵人游憩、沐浴、休养的场所。 人文景观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与深化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加深了游客的精神感受,并受到知识熏陶。2.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生态旅游活动主要在秦岭中的森林公司和自然风景区内进行,因而,森林公园和自然风景区的建设便成为西安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 西安市的园林建设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然而现代森林公园的建设却是20世纪80年代来发展起来的。 秦建都咸阳,在终南山北麓建皇家园林上林苑。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进一步扩大了上林苑的规模。其范围由今之蓝田县沿终南山
21、北麓向西,至周至县东南,“周袤三百里”,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园林。园中广植奇花异草,饲养多种珍禽异兽,供皇族达官享乐。汉旧仪中称:“苑内养百兽,天子春秋射苑中,取禽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士,所容千乘万骑”。足见当时活动之盛。 1937年,陕西曾计划修建南山公园,由于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实现。 1982年楼观台森林公园建立,这是国家首批建立的森林公园之一,标志着西安市和陕西省森林旅游事业的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7年全市已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共1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市级森林公园1处。它们是: (1)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周至县); (2)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长安县内,
22、包括南五台和翠华山风景区); (3)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户县); (4)骊山森林公园(省级、临潼区); (5)太兴山森林公园(省级,长安县); (6)沣峪森林公园(省级,长安县); (7)太平森林公园(省级,户县); (8)王顺山森林公园(省级,蓝田县); (9)黄巢堡森林公园(省级,灞桥区); (10)黑河森林公园(市级,周至县)。 这些森林公园都是依托秦岭北坡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建成的,经营面积65066hm2秦岭北坡优美的森林景观与奇特的山水景观、古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区,给游人以“步步景、处处画”的美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21世纪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主体,显然
23、这些森林公园难以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因而,必须从建立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带出发,全面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尽快完成基础设施,使西安市秦岭山地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地。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1 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2)分布比较集中,构成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带,便于开发。 (3)与关中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秦岭自然风景区与关中平原人文景观旅游带各具特色,南北为邻,东西平行排列,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两个带的有机结合,构成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主体框架。 (4)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5)开发已具一定
24、规模,发展基础良好。目前,多数景区已能初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3.2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1)缺少全面规划,盲目乱建,低层次开发,很难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未进行科学规划,不少森林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各行其事,建筑物千篇一律,显示不出个性特色。 (2)部分景区的一些人工建筑布局不合理,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甚至破坏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3)景区建设出现城市化倾向。森林公园的特色建设重点在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环境建设,主要靠其形态、色彩、气息和神韵创造出多层次、多功能的自然情趣和艺术魅力,使
25、人们在旅游中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感染,从而受到启迪、发生联想,产生灵感,达到“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娱乐健身”的目的。森林公园城市化倾向主要反映在建筑物的形式和布局方面,如方块楼群与水泥地面等,这种倾向必然会减弱森林公园的吸引力。 (4)多单位建设,多部门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管理不够协调。 (5)环境问题突出。森林公园是以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森林公园的建设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然而,有的森林公园缺少防火设施,易发生森林火灾;有的森林公园缺少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随着游人增多,环境污染严重。 (6)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生态旅游基础设
26、施建设的投资力 度,社会各界也纷纷投资这一事业,但由于经济实力所限,投资与建设所需资金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一些景区的交通、通讯、通电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成为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第三章 西安市旅游客源市场 预测与环境容量一、旅游客源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市旅游业发展较快,接待游客总量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收入增长更快。 表3-1 1999年与1995年旅游状况比较 项 目 1995 19991.海外游客量(万人次) 42 552.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1.21 2.253.国内游客量(万人次) 752 12004.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38 625.旅游总收入(亿元) 48.0
27、2 80.63 按1美元折合8.28元人民币计。1.1 海外旅游者 多年来,来西安的海外旅游者逐年增多,1995年-1999年以年平均7.74的速度递增。从表3-2中可以看出:在海外游者中,外国人占80以上,外国客源市场在境外客源市场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所占比例增加明显。 表3-2 1999年与1996年海外游者的组成比例() 旅游者类型 1996年 1999年 海外旅游者 100.00 100.00 外 国 人 86.40 82.06 华 侨 0.78 0.86 港澳同胞 4.62 6.92 台港同胞 8.20 10.16 1996年,位于前10名的客源国依次是:日本、美国
28、、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班牙。游客占外国游客总数的比例,日本最高,为36.63;美国为12.91;德、英、法、韩等国由6.62-6.07。 1999年,位于前10名的客源国依次是: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游客占外国游客总数的比例,日本仍居第一位,为29.44;美国为13.25;英、德、法、意、韩分别为5.23、5.14、4.82、2.77、2.70。 西安的国际旅游、亚洲客源市场占首位,欧洲居第二位,美洲居第三位,其它地区所占比例较小。 据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1997年调查,来西安的外国游客中,有51.7以观光为目的
29、。近几年,前住秦岭游览的外国游客数量在逐年增加。1.2 国内旅游者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发展很快,是旅游经济收入的主体。1995年到1999年,国内游客年平均增长速度(21.5)远大于海外游客增长速度(7.74),发展潜力巨大。 表3-3 西安市国内游客地域结构表地域陕西河南山西北京四川上海广东江苏河北湖北人数354130115928877737264 51占百分比22.23%8%7.2%5.8%5.52%4.8%4.6%4.6%4%3.2%地域浙江山东甘肃辽宁云南天津新疆安徽湖南黑龙江人数49504735293228282423占百分比3%3.1%2.9%2.1%1.8%2%1.75%
30、1.75%1.5%1.4%地域福建江西广西 宁夏吉林内蒙青海海南贵州西藏人2420201614179752占百分比1.5%1.25%1.25%1%0.8%1.06%0.56%0.4%0.3%0.1% 从表3-3可以看出:西安市游客以本省游客占优势,为总游客量的22.23;其次,为相邻省份河南、山西、四川、湖北,这种特征符合游客空间分布的距离衰减原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作用最为明显,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虽然距离西安较远,但居民出游能力强,旅游意识强烈,游客所占比例仍然较高;而与陕西相邻的甘肃、宁夏却由于经济社会欠发达,游客所占比重较低。 近年来,国
31、内旅游出现两个显著特点: 到秦岭观光旅游、休假避暑的游客数量迅速增加,目前约占国内游客总数的40。2日以上的多日游人数增加,消费水平水断提高,旅游直接收入与辐射收入增加显著,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二、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2.1 海外客源市场 1999年,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开始复苏,来西安的游客增加明显。日本仍为第一客源国,游客163078人次,同比增长28.30;韩国又上升为第7位,游客14984人次,同比增长230,出现超常增长势头。另外,在前10位的客源国中,同比增长超过10的还有:美国19.79(73400人次);英国10.06(28954人次);德国20.82(
32、28484人次);法国13.47%(26775人次);荷兰17.70(8284人次);西班牙20.73(7865人次);澳大利亚18.41(9319人次).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不断改善,来西安的游客将持续增加。国际旅游市场仍要以日、美、英、法、德为核心,深入促销,挖掘市场潜力。要继续开拓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与大羊洲市场;同时要加强对欧洲新兴市场如东欧、俄罗斯等的开发;还要重视对周边国家印度、蒙古等国市场的开发。另外,还应当重视拓展港、澳、台客源市场,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交流的增加也是大势所趋。 据表3-4预测,2005年和2010年,入境游客的数量将分
33、别达到7989万次、96114万人次;外汇收入将分别达到4.234.62亿美元、7.59.0亿美元。同样,参与生态旅游的入境游客数量也将迅速增加,2005年将占到入境游客总数的30;2010年将占到40以上。 表3-4为西安市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的主要指标预测值。表3-4 2001年-2010年西安市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计量单位增长率2001年2005年2010年10年累计入境旅游者人数万人次3-468-7479-8996-114810-920外汇收入亿美元12-142.68-2.744.23-4.627.5-947-52.8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6-81270-129
34、01700-19002150-259016700-18700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2-15120-130190-220341-4452156-25702.2 国内客源市场目前,国内客源市场潜力很大。促销的重点是:省内市场、周边区市场、经济发达区市场,同时还要注意对经济欠发达省区市场的开发。据表3-4预测,到2005年和2010年,来西安的国内游客将分别达到17001900万人次、21502590万人次;旅游收入将分别达到190220亿元、341445亿元。游客中参与生态旅游的将占半数以上,2005年将达到50,2010年将超过60。生态旅游将成为国内旅游的主体。三、环境容量简析 环境容量是确定游客
35、合理流量与景区规模的基本依据。 西安市山区面积约5391km2,目前森林公园的经营面积只有65066m2,仅占山区面积的12。随着林区停止生产性采伐,新的森林公园陆续建立,森林旅游区的面积将逐步扩大。预计到2010年,森林旅游区的面积将比现在增加2倍,即达到195198 hm2。再加上其它自然风景区,作为生态旅游区的范围可达3594 km2。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按150 m2/人计算,环境容量为2396万人次。从目前的客流量分析,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很大。第四章 生态旅游综合区划 西安市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北坡,涉及两区四县。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相配套,
36、有必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区域组合特征进行综合区划。一、生态旅游综合区划的原则1.1 突出地方特色与资源最佳组合原则地方特色是旅游区的生命线,是旅游资源持久性吸引力所在;而旅游资源的最佳组合就在于以群体优势突出表现地方特色,围绕特色组景,围绕特色建设,围绕特色开展系列旅游活动。不同特色形成不同的旅游区,同样,不同旅游区应当具有不同特色。所以,综合区划首先应从地方特色与旅游资源最佳组合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划分出具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旅游区。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
37、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1.3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区之间,应是特色互补、功能互补;另一方面是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促进大区域旅游业的发展。1.4 整体性原则 主要从西安市这一特大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发展,确定生态旅游的功能、地位,使其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生态旅游综合分区,正是为了从不同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不同内容、特征和风格的旅游区,以满足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需要。1.5 市场导向原则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国际旅游活动的主体。人
38、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求,“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新的旅游思潮。发展生态旅游应抓住这一机遇,适应新的旅游市场需求,并与国际旅游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将旅游业做大,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生态旅游区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可将秦岭自然风景区划分为6个生态旅游区:骊山古人文景观与森林生态旅游区、辋川溶洞与王顺山森林生态旅游区、终南山山崩奇观与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朱雀太平森林生态旅游与疗养度假区、楼观台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区、太白山自然生态科学考察区。2.1 骊山古人文景观与森林生态旅游区 该区东至戏河,西至灞桥区,南至蓝田县,北部包括骊山山麓地带。该区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旧关中八景居其二:“灞桥”早在春秋时就曾修建,“灞柳风雪”曾引多少文人骚客驻足;骊山则向来是皇族贵戚的园囿之地,仅以“骊山晚照”泄景于民。1949年以来随着华清池的修缮,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以及秦始皇陵园的建设,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另外,鸿门宴遗址、西周烽火台遗址、“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