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9153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Library)084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朱熹读书思想整理及其在高校经典阅读推广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429)、常熟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经典阅读”(项目编号:JXKC2019019)的研究成果之一。阅读推广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朱原谅(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 江苏常熟 215500)摘 要 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文章通过梳理唐文治著作、年谱以及相关文献,发现唐文治读书思想以“正人心、救民命”为主旨,以“十三经、国文、性理之书”为核心内容,并在读书方法上以“朱子读书法”为宗,传承和

2、创新桐城派“阴阳刚柔”读文法,开创了“唐调”吟诵读文法,从而构建起“读经救世”的儒家读书思想体系,其阅读宗旨、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对当前的经典阅读推广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关键词 唐文治 儒学读书思想 朱子读书法 读文法 桐城派 唐调中图法分类号 G252引用本文格式 朱原谅.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 J.图书馆,2023(8):8490.1 引言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1865 年生于江苏太仓,1954 年去世。其于 1892 年考中进士,累官至署理农工商部尚书;1907 年任职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1920 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校长 30 余年。唐文治先生一

3、生著述甚多,如其自编的 茹经堂全书,已刊、未刊的共 60 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茹经堂文集 和 十三经读本。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一些关于唐文治先生的重要著作,如刘桂秋编著的 唐文治年谱长编,邓国光辑释的 唐文治文集 唐文治文章学论著集 唐文治经学论著集 唐文治性理学论著集 等,对唐文治先生的生平和著作进行了详细整理,为深入研究唐文治先生的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原始文本。唐文治一生奉“朱子读书法”为圭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与阅读教育实践提出了“正人心、救民命”的读经主旨思想,继承并创新了桐城派读文法。他还将自身的读书思想在家族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进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海交通大

4、学和无锡国专的教学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邹韬奋、冯其庸等国学大家。唐文治先生的儒学读书思想亦体现在其著作中,如 十三经提纲 读文法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国文阴阳刚柔大义 以及各种经学大义、中小学与高等学堂国文讲义、各种演讲稿与序跋等。文章将对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核心的唐文治先生的儒家读书思想进行论述,以期为当前全民阅读实践提供借鉴和启迪。2 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主旨:正人心、救民命经典具有“正人心”的功能。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 为什么读经典 一书中就“经典”提出了 14 个定义,其中一个定义认为,经典可以帮助读者在与它的被接受或者被反对的关系中确立自己1。这

5、种描述表达了一种理念:读者会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经典文本相结合,不断思考,试图寻找理解社会的最佳方式,并由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简单地说,这就是“正人心”的过程。在每一次社会巨变中,时代都会赋予社会智者以责任,促使他们根据历史经验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作出最有利的判断,而历史经验的核心则主要来自经典文本。就“正人心”来说,最初提出以“正人心”改造社会的儒家经典是孟子。孟子在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正人心,息邪说,距诐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085行,放淫辞”2254的主张,并阐述了“人心”四个方面的基本价值:“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6、;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221此后,每到社会巨变之际,士子们总以“正人心”来开民智、重塑社会风俗。宋之张载、“程朱(程颢、程颐、朱熹)”,明之刘宗周、顾炎武,清之张之洞、胡林翼、郭嵩焘等,这些著名的思想家均以“正人心”为救世之己任。如张载撰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顾炎武在日知录 中明确提出“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4,这些主张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可以看出,“正人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被有识之士看重,也被视为改革社会、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唐文治正是秉承着前人的思想,在社会环境动荡的民国初期,看到全国各处民不聊生,于是将儒家经典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7、提出“正人心、救民命”的读经思想,以期实现其“读经救国”的理想抱负。唐文治在 茹经堂文集 五编自序的开篇中写道:“余行年五十后,专心讲学,惟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宗旨。”51631后又在 国学专修馆十五周纪念刊 序中对此进行了阐述:“欲拯民命,先救人心;欲救人心,先明正学;正学明而后人各安其分、各得其所。”51531他毫不掩饰自己提出的主张来自孟子,并在 孟子分类大纲 中说:“救世之方,尤以熟读 孟子为要特讲 公孙丑篇 不忍人之心 三章,见为政者必明心性之学,斯可以正人心而救民命。”62712显然,孟子是唐文治“正人心、救民命”观点的重要思想来源。当然,唐文治并未认为仅读 孟子 一书就足够完成“正

8、人心、救民命”之大任,他也在其他儒家经典里寻找相关解决之道。如在 礼记大义 自序中道:“秉圣教以学礼,乃所愿,厥有两端,曰救民命,曰正人心。”7另外,孝经 论语 等经典以及相关的性理学经典,都是他认为实现“读经救世”要阅读的内容。对于为什么要以读经来“正人心、救民命”,唐文治也有具体解释。其在 南洋大学演讲稿 中说:“人生唯有廉洁重,世界须凭骨气撑。若骨气不立,如洪炉之熔化,非我徒也。然气节要有本源,在拔本塞源,非读经不足以救国。要知经典所载,不外 兴养兴教 两大端。兴养者何?救民命 是也。兴教者何?正人心 是也。”81064其在为孙雄撰写的 读经救国论 序中对此解释得更加深刻:“夫救国而要以

9、读经,何也?经者万世是非之标准,即人心是非之标准也。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匿矣。经者,常道也。知常则明,明常道则明是非。政治伦理之是非,于经中求之。理财、教育、兵事、外交之是非,亦于经中求之。”51297他认为,无论是救民还是救国,儒家经典都是万世之方。不管个人、国家、民族、社会出现何种问题,只要认真体悟儒家经典文本,熟读精思,人们都能从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由此,唐文治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皆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宗旨,以期通过读经来教育教化人民,实现他的理想。时值西学的实用主义办学思想大肆取代中华传统的读经思想之际,唐文治用自己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最大的

10、努力,为处在水深火热状态中的民族和社会大声疾呼,将自己“读经救国”的思想四处播散,成为民国时期的一股清流。3 唐文治所主张的读书内容如何选择阅读内容一直都被认为是读书人的首要问题。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坚持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了这个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正人心、救民命”思想的指导下,唐文治希望士子都能以儒家经典为阅读内容,并将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之圣贤作为读书的最终目标。正因如此,他为读书人归纳的阅读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十三经”;二是“国文”;三是“性理之书”。“十三经”为 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11、孝经 论语 孟子 尔雅。“国文”为“十三经”之外的各家之言。唐文治认为,“国文”除了 国语 国策 史记 汉书 外,主要应读三十家,即韩愈、柳冕、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方苞、姚鼐、曾国藩等三十人的文章。当然,他选择这三十人的理由是这些都是他个人所爱诵读之书。“三十家,非谓学文仅求兹三十家也,亦非谓论文止兹三十家也,亦非谓三十家之论文尽于此数首也,特以鄙人向所爱诵者,而为诸生讲贯之尔。”9155他认为,虽然自己只选择了三十家,但只要学会这三十家之文,其他均“概可知已”。对于阅读“十三经”和“国文”的目的,唐文治明确表示是为“求道”,事实上也就是为“正人心”。他在 中学国文新读本的序言中写道:“不揣

12、其本,徒以生计为惟一之教育,言 义 则万无一应,言 利则赴之若川,此近代教育家之昧于先后,中国之大危机也。然则有道乎?曰:一读十三经,二读国文。新道德既茫无所知,而旧道德则扫地殆尽,世道至于此,人心至于此,风俗士品至于此,大可闵也!且夫我国之伦常纲纪、政教法度,具备于 十三经。”51273唐文治认为自己选择的这两方面读书内容,足以培养士子们“正人心、救民命”的崇高品德,并使其成为救国救民的中坚力量。关于“性理之书”,唐文治用自己的读书经历阐释了它的重要性。他在 性理救世书 的“读书大路第三”中描朱原谅: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Library)086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

13、述:“文治十五岁时,先大夫授以 御纂性理精义,命先读朱子读书法,与 总论为学之方,其时已微有会悟。逮年十七,受业于先师王文贞公之门,命专治性理学。”101519十五岁之后,他就开始潜心于阅读和研究性理学之书,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士子们指出了读“性理之书”的意义。他在 送周予同先生赴台湾序 中表示:“吾常谓欲淑人心,必明心理;而欲明性理,非昌明闽学不为功。理学明,则人心善,而国运以盛。理学晦,则人心昧,而国运亦衰。征诸史书,毫发不爽,非虚言也。”111094唐文治自身坚守着理学,并认为性理学是挽救世风之根本。他在 性理救世书自序 中这样说道:“倘非以性理学挽救之,则乖戾之气,上干天和,劫运更

14、靡所底止?恒欲以此提倡天下,爰论理学救心大本,以提其纲,并列学派及读理学书记,以发其扃。政治家读此书,可以正天敘天秩;儒家读此书,可以立人纪人纲;农工商兵家读此书,可以讲信修睦,尚慈让,去争夺,而会归有极。”101260唐文治认为,“性理学”包含了各种人生观和行事准则,对国家、社会以及各种组织都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在唐文治的一生中,“性理之书”对他的影响最大,因此他要不遗余力地将其推向社会、推荐给世人,并希望能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改良有所帮助。关于“性理之书”的阅读内容,他也在 答高君二适书111876中给出了详细的目录。目录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理学总集”,二为“理学专集”。“理学总集”的

15、书目为正谊堂全书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学案小识 理学宗传 理学宗传辨正 性理精义,其中唐文治首推张伯行的 正谊堂全书,因其服膺于张伯行对理学传承所作的贡献。正谊堂全书 为清初理学名臣张伯行所刻印,几乎包含了历朝历代理学名家的作品集,是理学传承的重要文献。唐文治选择这部书,意在使学者能以“正人心”的姿态,向前贤榜样学习。“理学专集”包含 二程全书 伊川易传 朱子大全 近思录 朱子圣学考略 朱子年谱 王文成全书 阳明集要 陆子遗书 张杨园先生集 三鱼堂文集 罗罗山先生集 拙修集 曾文正全书日记,从中可以看出,在理学的传承谱系上,唐文治认为能为“正人心、救民命”提供学习榜样和思想指导的理学先贤主要是

16、“二程”、朱熹、王阳明、陆世仪、张履祥、陆陇其、罗泽南、曾国藩、朱泽沄、王懋竑等人,他非常敬佩这些先贤,并毫不掩饰地称自己是朱熹的私淑弟子。此外,王阳明的“心学”对他的影响也极深,陆世仪是他尊敬的太仓老乡,曾国藩是他日思夜想、恨未能见一面之人,宝应学派二贤朱泽沄、王懋竑纂写了 朱子圣学考略 朱子年谱,也是他深为佩服之人。这些理学先贤的经典著作深深影响了唐文治的思想和行为,促使他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学者。在阅读教育中,他认为这些理学巨著足以为士子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读书人的情操。从唐文治的读书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要源自“经学”和“理学”,从其提供的目录也可以发现,他没有拘泥于学派的门户

17、之见。不论是王阳明的“心学”,还是“程朱理学”或“经学”,他都以大胸怀包容并兼。除了要求士子认真阅读前人的成果外,为方便士子们阅读,唐文治还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将“经学”“国文”“性理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和提炼,为士子们提供读书指导。在“经学”方面,除了印刷出版“十三经”供士子阅读之外,他还纂写了 十三经提纲,为士子学习“经书”提纲挈领。他还为每一种经书都做了解读,将其题名为“大义”,共有 周易消息大义 尚书大义 诗经大义 礼记大义 论语大义 孟子大义孝经大义 洪范大义 大学大义 中庸大义 等十余种。根据“正人心、救民命”的思想,他将 孟子 和 孝经视为“读经救世”的“经学”核心文本,编纂了

18、 孟子救世篇 和 孝经救世篇,并分门别类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是 孟子救世篇,他依照朱熹的 孟子要略,将其编成十类,包括孝弟学、尊孔学、贵民学、心性学、政治学、教育学、气节学、雄辩学、论战学、周易 学,以帮助学子更好地理解 孟子。对于“国文”,他以“四书五经”、历代史书以及“三十人”的文本为核心,编纂了 高等学堂国文讲义 高等小学国文读本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几乎涵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国文学习内容和篇章。而在“性理之书”方面,他纂写了 性理学大义 朱子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将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王守仁作为“理学”的最核心人物,并对“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最后

19、他秉承“正人心、救民命”的思想,纂写了 性理救世书。此书分为“救心大本第一、学派大同第二、读书大路第三”这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救心、学派和读书对于救世的意义,以此引导士子结合现实去阅读和理解“性理之书”。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唐文治始终坚守着“读经救世”的理念,在教育和阅读实践中用自己的经验为士子的阅读和学习提供详细指导,这些内容对当前经典阅读推广书目的选择,亦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4 唐文治的读书方法论毫无疑问,对于古代那些取得成就的读书人而言,掌握优秀的读书方法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唐文治也不例外。他拥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幼儿时期便由母亲口授 孝经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0

20、87四书,到十四岁时读“五经”毕业1234,其熟读经文,背诵无一字差讹。纵观唐文治一生的阅读经历,可以发现他的读书方法源于“朱子读书法”,而后受曾国藩的“阴阳刚柔”读书法影响,精进于桐城派的诵读方法,而后形成“唐调”读文法。4.1 笃信并实践“朱子读书法”唐文治年谱长编 中屡次提到唐文治从小精研“朱子读书法”,对 朱子语类 中的两卷读书法详加研习。读 御纂性理精义 记 记载:“文治十五岁时,先大夫授以性理学,命先从 读书法 入门,进而求之性命类、理气类,愈觉津津有味。”101550也就是说,唐文治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为有“朱子读书法”的引导,他才对“性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对各种儒家经典

21、进行阅读和研究。唐文治在开展阅读教育时传授的读书方法,也均以“朱子读书法”的要诀相授。他在 十三经读本序 中写道:“十三经 权舆,只有本文熟读而精思焉,循序而渐进焉,虚心而涵泳,切己而体察焉,则圣道之奥,不烦多言而解矣。”13233这里所说的“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朱子读书法”六条目中的四条。他在 论读经分类删节法 中明确指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遵循“朱子读书法”,只有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才能有所收获。他说:“至于讲经者,应遵守 朱子读书法,令学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必以真实致用为指归。若貌尊之曰格言,其实敬而远之,虽勉强诵读,亦无益也。”1

22、3246他一生奉行“朱子读书法”,在阅读中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享受阅读给心灵带来的宁静和力量。即使遭受疾病缠身、双目失明之磨难,又要面临社会动荡、国家羸弱之现实,他仍能坚持以“朱子读书法”进行阅读、写作和教学,为培养士子而努力解经讲学。对于唐文治而言,“朱子读书法”不仅是读书的方法,还是修身和修心的门径。他笃信“朱子读书法”并从中获得了“读经”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创作了大量著作,并取得了不朽成就。4.2 传承创新桐城派“阴阳刚柔”读文法4.2.1 传承“阴阳刚柔”读文法如果说唐文治的读经之法的根源是“朱子读书法”,那么对他影响深刻的读文之法当属桐城派的“阴阳刚柔”读文法。他早

23、年并未深入了解此法,直到 37 岁在日本见到桐城派传人吴汝纶后,受其影响,才逐渐醉心于桐城派读文方法。唐文治年谱长编记载:“11 月(按:1901 年),先生谒见吴汝纶,向其请益为文之法与读文之道。”12156吴汝纶(18401903),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为曾国藩幕僚并四大弟子之一,曾被推荐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同时赴日本考察教育。唐文治在 桐城派吴挚甫先生文评手迹跋 中写道:“先生讳汝纶,文章传桐城宗派,师事湘乡曾文正公,通达经世大猷,负海内重望。”“余请益,先生但唯唯,迨再三请,先生始慨然曰:子欲求进境,非明文章阴阳刚柔之道不可。因为余言:少时偕张濂亭先生从曾文正公学为文,殊碌

24、碌无短长。某日文正公出,吾偕濂亭检案牍,见公插架有 古文四象 一书,盖公手定稿本也。亟取之,录其目,越日归诸架。踰数月,文章大进文章之道,感动性情,义通乎乐。故当从声音入,先讲求读法。读文之法,不求之于心而求之于气,不听之以气而听之以神。”51733这说明吴汝纶从曾国藩那里得到了桐城派的真传,并将核心方法传于唐文治。唐文治后来在日本又多次拜见吴汝纶,询问曾国藩的读书治学方法,记曰:“余昼间事繁,先生每来夜谈,因又详询曾文正遗事。间又论读书作文之法,先生述文正言:凡文学家读经之外,宜读七书,曰 史记、曰 前、曰 后汉书、曰 庄子、曰韩文、曰 文选、曰 说文、曰 通鉴。此七书者,天资薄弱之士,通其

25、一二已足,中材则通其三四。若能尽通之,则为全才矣。”51733此后,吴汝纶成为唐文治的敬仰之人,而其师曾国藩亦成为唐文治终身膜拜的对象。他在对吴汝纶的评价中说:“余受业镇洋王先生紫翔、定海黄先生元同、嘉兴沈先生子培而外,平生景仰者,惟先生一人而已。”51738而对于曾国藩,他表示“文治少年读曾文正公书,未尝不躬躬翼翼,想见其为人”51243,并赞誉道:“以其毕生功业举足为后世法也。盖本理学发为事功,王文成之后,一人而已。”101512这是说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圣贤事业上,在王守仁之后,就只有曾国藩一人能承担此“完人”的赞誉,评价非常之高。对桐城派读文法,唐文治认为其虽源自姚鼐,但将其发扬

26、光大者是曾国藩。他在 国文阴阳刚柔大义绪言 中说:“国文 阴阳刚柔 之说创于姚姬传先生继其说而大昌之者为曾涤笙先生姚先生之说创而未备者也,曾先生之说广矣大矣、美矣尽矣,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其在兹乎?顾吾窃有进焉者。”9328显然,他赞誉曾国藩将“阴阳刚柔”读文法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广矣大矣、美矣尽矣”,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不单单是吴汝纶用此法使文章精进,唐文治也因此受益匪浅。他体会到了这些读书方法带来的好处,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教育将此传播给后人。因此,在 1907 年丁母忧后,他并未为官复原职、重返政坛而努力,而是欣然接受了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监督一职,开始了他朱原谅

27、: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Library)088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的教育事业。4.2.2 创新“阴阳刚柔”读文法对于“阴阳刚柔”之法,唐文治综姚鼐、曾国藩二家之说,勇于开拓创新。他说:“余尝息心以观天地之理,并以文正所论,验诸子百家之言并历代文士之著作。太极之精以阴为体,以阳为用,故儒家之文大抵以柔为体,以刚为用。此外则皆主于阴柔;道家、墨家偏于阴,读老氏、墨氏之文可知;虽刚柔万变,然要其归,偏于柔者多矣。”9330虽然曾国藩之文章阴柔偏多,但唐文治认为,圣贤豪杰为文,必然阴阳刚柔相济。观其文,则知其人,因此,读文就是读人。他在 国文阴阳刚柔大义绪言 中说:“阴阳刚

28、柔之理,蕴于一心,发之则为吉凶悔吝。凡人自少至老,自昼至夜,均在吉凶悔吝之中,而吉凶悔吝,则萌柢乎一心之阴阳刚柔。刚善则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则为猛、为隘、为强梁惟圣人能自易其恶,自至其中,善济其阴阳刚柔,而运妙用于一心。”9331唐文治不但用“阴阳刚柔”解剖国文,通过各家之文推而解读其人,还用此法解读了世间万事万物。“故随时随地、随象随景,而阴阳刚柔分焉;因性因情、因感因遇,而阴阳刚柔又分焉。故读古人之文,亦辨其为阴阳刚柔,而其自为文,亦必有阴阳刚柔之可分。”9333他专门著述 读文法 以帮助士子更好地阅读国文。唐文治在 读文法 绪言中道:“凡学作文,必先读文盖读文之纲要有三:

29、一曰气之关系,人无气则不生,文无气则不成;一曰意之关系,古人作文,必有其命意之所在;一曰词之关系古人之名词,皆足为我之资料,而供我之运用。”14805他认为,每篇古文中必有气、意、词,读书人必须掌握这三种纲要,读古文才能如“庖丁解牛”,手到擒来,活学活用。随后唐文治提出读文法应遵循四字规则,即轻、重、缓、急,还有两忌和两宜:一忌八股调,二忌朝神调,范此二者,终身不能入道;阳刚类,宜重读急读,阴柔类,宜轻读缓读。最后他还提出读文法十品,将文章内容分成十种类型:雄健之品、精诚之品、灵警之品、雅逸之品、倜傥之品、恬适之品、名隽之品、诙诡之品、妍丽之品、怪奇之品,并说明了具体意义,开出了范例文章,还在

30、文后附有该文的具体读文方法。此外,他在曾国藩 古文四象 的基础上对“阴阳刚柔”读文法进行了创新,不仅提出了读文纲要,还将读文原则与分类阐述得更加细致深入。当然,最令唐文治自豪的是他撰写的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这是他改造桐城派“阴阳刚柔”读文法的重要成果。他在该书的序中写道:“厥后课徒二十年,稍有阅历,忽豁然有悟,知吴先生之言启我。乃编读文数十法,名曰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用以开示诸生,指为奥义云。”15939他总结自身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悟出当年吴挚甫对他的提点,编撰了读文数十法。纵观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 全书,唐文治先生总结的国文读文法和文章作法,共计五十七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古文书写表达方法之集大

31、成。他在每种方法之后都列出了范文,并为如何阅读和理解这些范文做了相应的注解。他强调:“学者欲穷理以究万事,必读文以求万法;又必先潜研乎规矩之中,然后能超出规矩之外;而又扶之以浩然之气、正大之音由是而成经成史、成子成集,成训诂家、成性理家、成政治家、成大文学家,岂非通乎经纬之道而然哉?君子以经纶,盛德大业至矣哉!”15941显然,在唐文治看来,学者只要能够贯通古代文章之经纬,学习古代圣贤的作文法,践行圣贤的行事准则,就能培养自己开阔的眼界和浩然之正气,从而成就大业。4.2.3 开创“唐调”唐文治将桐城派“阴阳刚柔”之法与昆曲相结合,形成了富有节奏的读文之法,后人将之称为“唐调”。唐文治酷爱昆曲,

32、经常去看昆曲演出,对昆曲有深入研究,其作 茹经劝善小说,以昆曲曲律谱写成戏剧121098。唐文治经常在聚会中表演昆曲,如在无锡国专第五届毕业宴会上,唱昆曲 小筵 八阳 各一段,散席后还意犹未尽12809。其在课堂上将昆曲的调子与“阴阳刚柔”之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唐调”来诵读名句名篇。弟子汤客琴在 回忆唐蔚老之教授精神 中记载:“每读阳刚之文,如高山出泉,风雨骤至;读阴柔之文,如荣华飘风,令人毛发悉竦。”12837 1946 年 星光报 载 唐文治推行唱高调 一文,记曰:“先生对于国学造诣之深,不但海上无敌,即全国亦可称顶尖。据其一位高足周君语我,老人平日讲授子弟,有一种颇风趣的习惯,那便是特

33、别看重于朗诵,此种 朗诵法,即一般弟子呼其为 唐派高调者是也。老人之 国文朗诵法 且更有各种不同的调子,如诗有诗调,词有词调,文有文调,赋有赋调,各各不一,凡是他的弟子多会这一套。”121057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少时就读于无锡国专,在此处“学会了桐城派朗读的精华”,并以文史补足了理科的不足,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12767。可见“唐调”是唐文治弟子的必备功夫,也是他们掌握国文的良好方法。“唐调”不仅在教育界产生了良好反响,还被社会所认可,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纷纷予以播放和录制。新无锡报 曾记录:“最近唐氏特制唱盘多张,于后日(十七)下午四时起,假座世泰盛富新合组广播电台公开播送。”12897 19

34、48 年 5 月15 日的 江苏民报 报道:“国学大师唐蔚芝氏读文片现已出版。本邑教育学院广播电台拟于每日晚六时播送该片,每片反复播送两遍。”121088由此可见,唐文治不仅开创了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089“唐调”,还积极传播“唐调”,使“唐调”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这足以表明“唐调”对国文阅读的作用和意义。4.3 具体读书方法唐文治坚守的“朱子读书法”、继承创新的“阴阳刚柔”读文法、自身开创的“唐调”共同构成了他的读书方法体系。而对于读书的具体方法,唐文治认为:“读文务须熟读,诸生于古人文字,遇有性之所爱者,无论其能否背诵,每篇至少必须读一百数十遍为度。若有篇幅较长

35、者,则宜分段读之。”14805弟子真金在 唐蔚芝先生读文听讲记 中记录了先生的一段话:“凡读文每篇以三十遍为度,先十遍学炼气法,次十遍观布局用意法,次十遍研选辞法。”121013前者是唐文治对于读者读喜爱之文的方法,要求读者多读、读熟甚至背诵;后者是他对于所有优秀国文的态度,要求读者至少读三十遍,以掌握文章之精髓。在每次阅读内容的多少上,他传授的方法是:“譬诸一人,每日能读书二十页,只须每日读十五页,毫无间断,则十日可得一百五十页,一月即得四百五十页矣。倘使一人每日能读三十页,而强读四十页,至三五日后厌倦渐生,再数日则弃之而不读矣。故无间断之功,乃事业之所由成,天下之至无敌者也。”8569这说

36、明读书不在于每天阅读量的多少,而在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显然,这些具体的方法对于当代经典阅读仍极具借鉴意义。4.4 读书次序对于阅读次序,唐文治根据不同的对象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关于经书的阅读,他说:“十三经博大精深,约言之,当先读 孝经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人未有不孝不弟而可以为人者,亦未有不孝不弟而可以办事业治百姓者,故 孝经 为人生必读之书。”81055唐文治非常看重孝道,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因此人要读书,必先读 孝经。对于救世而言,他说:“救世以何为要?读经而已矣。读经以何为要?先读 孟子 而已矣。”63523唐文治在“读经救世”中将 孟子 作为首要经典,其次为 孝经 与性理之

37、书,这从他所作的 救世篇 中也可以看出。他写了三种救世篇,名曰 孟子救世篇 孝经救世篇 性理救世篇,并将 孟子救世篇 置于首位,可见此文在唐文治心中的地位。至于为何如此?唐文治引司马迁的话曰:“余读 孟子 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63523他认为阅读 孟子 有“正人心”的效果,也有助于世人产生“去利取义”的价值观。他在 孟子大义 中说明了其与“朱子读书法”阅读次序的不同之处,表示:“昔朱子谓:读 四书 先 大学,次 论语,再次 孟子,而终以 中庸。但余谓读书须视时代为转移,今者急于救人心、救人命,则非先读 孟子 不可。”51035唐文治认为遵循前人

38、的优秀读书法很重要,但读书也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侧重。因此,在社会环境动荡的民国初期,唐文治提出了先读 孟子 的主张。除此之外,他对军人阅读也提出了次序要求,他在 军箴 中写道:“故吾切望我军人为第一等之学问,即为第一等之品行,成世界上第一等之人格。其始先求识字,正字音,通字义,并讲古来忠孝名节之事,其次读 论语,再读 孝经,再读 孟子,再读 春秋左氏传。至天资高者,再读他种经书及 资治通鉴、历代史书等。”51126在他看来,军人要立志读书,首先是识字和阅读忠孝名节的故事,然后依次阅读 论语 孝经 孟子 春秋左氏传 资治通鉴 以及历代史书兵书等,这对于当代军队、军校的阅读推广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9、。唐文治对于学生读书的次序要求更加明确。他在 读经条议 中向全社会展示了自己对学生读经的主张:“初级小学三年级应读 孝经;高级小学三学年应读 大学 及上半部 论语;初级中学三学年应读下半部 论语 及 诗经 选本;高级中学三学年应读 孟子 及 左传 选本;专科以上各大学及研究院应治专经之学。”12902唐文治的这个读经次序,基本上遵循了“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的思想。在 读经条议 末尾,他恳切言道:“兹事体大,宜集思广益,请中央政府并教育部采择施行以期经明行修,正人心以拯民命,救中国以救世界。”12904唐文治为学生确定了具体的读书次序和读书内容,并希望国家能重视并在学生中实施“读经救国”的做法,

40、以期培养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优秀青年,并以此来传承中华文明。5 结语唐文治先生的儒学读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方法,对当今经典阅读推广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文章寥寥数语难以括尽唐文治先生在儒家经典研究和阅读实践方面的贡献。钱穆先生在回忆唐文治时说:“其气度风范则常留余心目中,所谓虽无老成人,犹有典型。若蔚老真为余生平所遇一近代中国之典型人物也。”16既然是典型人物,就可为世人学习之榜样。也许诸如“二程”、朱子等圣贤榜样我们难以企及,但唐文治先生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位儒者的思想和方法,并跟随他的脚步,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来稿时间:2022 年 11 月)朱原谅:唐文治儒学读书思想探究

41、(Library)090 2023 年第 8 期(No.8.2023)参考文献:1.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1.3.张载.张子语录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36.4.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14:7.5.唐文治.唐文治文集 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6.唐文治.唐文治经学论著集 第 6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7.唐文治.唐文治经学论著集 第 3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342.8.唐文治.唐文治文集

42、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9.唐文治.唐文治文章学论著集 第 1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0.唐文治.唐文治性理学论著集 第 3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1.唐文治.唐文治文集 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2.刘桂秋.唐文治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3.唐文治.唐文治经学论著集 第 1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4.唐文治.唐文治文章学论著集 第 2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5.唐文治.唐文治文章学论著集 第 3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6.许墨林.无

43、锡乡土语文读本 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121.A Study on Tang Wenzhis Confucian Reading ThoughtZhu Yuanliang(Library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bstract Tang Wenzhis Confucian reading thought contains rich content.Through combing Tang Wenzhis works,almanac and relevant documents,this paper finds that Tang

44、Wenzhis reading thought takes righting the peoples hearts and saving the peoples lives as the main theme,establishes the classic reading content with the book of the thirteen classics,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theory of nature as the core,and takes Zhu Xis reading method as the main method of rea

45、ding,inherits and innovates the Tongcheng Schools Yin-Yang,rigid-soft reading grammar,and creates the Tang tune reciting and reading grammar,so as to construct a Confucian reading thought system of reading classics to save the world.Its reading purpose,reading method and reading content have a high

46、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rrent classic reading promotion.Keywords Tang Wenzhi Confucian reading thought Zhu Xis reading method Reading method Tongcheng School Tang tune作者简介 朱原谅(1974),男,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经典阅读。(上接 33 页)Reorganization of Rural Cultural Supply and Its Practice Efficiency:Based on the

47、Investigation of Dongqian Community in Pengzhou City,Sichuan ProvinceYang Lixin(School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Abstract At present,rural cultural supply faces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such as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formalization of cultural supply and fragmentation of cul

48、tural supply,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orderl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Pengzho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realizes the reorganization of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the market supply side and the government supply side,realizes the re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s through the exca

49、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ndogenous cultural elites,and realizes the re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space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cultural carriers and cultural platforms.This kind of rural cultural supply mode explor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esources,subject and space promotes the organization

50、 of farmers remaining time,the localization of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resulting in the practice efficiency of strengthening individual life order,activating social connection ties and invisible governance capital production,which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r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