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 东 学 院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研究
The Research On Life-Stylize Of Primary Science Education
学 生 姓 名: 姜 龙
学 院: 师范学院
专 业: 小学教育
班 级: B0703
学 号: 1321070303
指 导 教 师: 邬 冰
审 阅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2011年 月 日
辽 东 学 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辽东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 __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 要
科学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生活” 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教学走进了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道路,它使科学教育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教育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本论文通过五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进行研究,分别从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背景与意义、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解决对策,本论文重点是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难点是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生活化
- I -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研究
The Research On Life-Stylize Of Primary Science Education
Abstract
Science education comes from life, life implies science.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around the inherent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world need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age characteristics consistent with the way students learn science, to promote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um living close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kes science teaching into the life, activity-oriented, emotional way, it makes science education really close to nature, life, life is full of vitality.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be to explore the core, focusing on student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focusing on both the students and to the world around them to explore interests and need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consistent with the way students learn science, to promote science close to the student's life.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is full of intense curiosity and desire to explore, generate interest in scientific inquiry, the formation of learning science, the good habit of using science to enable students to form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his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hrough the five aspects educational life of the study were from the sci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daily life, the meaning of life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atus of daily life, primary science education into daily life problems in daily life and scienc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s focus on primary science education into daily lif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life science education at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the solu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Daily Life
- IV -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1.国际背景 1
2.国内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1.理论意义 1
2.现实意义 2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内涵 3
(一)概念界定 3
(二)本质特征 3
1.关注现实生活的科学教育 3
2.关注未来生活的科学教育 4
三、丹东市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现状调查 5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方式调查 5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内容调查 6
四、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7
(一)重知识传授,轻结合生活 7
(二)重统一标准,轻学生创新 7
(三)重应试教育,轻真实体验 7
(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资源 8
五、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解决策略 9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9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9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10
(四)教学资源生活化 11
1.从日常生活中开发科学资源 11
2.从本地特色开发科学资源 11
3.从科技、社会热点开发科学资源 11
4.从学生创新思维中获得科学资源 11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A :丹东市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问卷调查报告 14
致 谢 16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早在18世纪法国许多教育家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教学目的,其核心就是让儿童回归自然教育,让教育必须顺应人的本性,让科学教育生活化。反对教给儿童一些空洞的书本知识,有些知识和成人生活相隔已如此之远和儿童的生活就相隔更远了,这种脱离人生实际的文字知识是违背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的学习应该放在实际经验和实际生活上,学生要通过实际生活接触事物,在观察、探索之中受到启发和诱导,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1]就曾指出:“让学生有机会从事物中收集经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并且学会从自己的实验中,从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中,从人类世界的真正生活中去认识知识。”美国杜威[2]强调:“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教育即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的“学会生存”到90年代的“学会关心”,再到21世纪的“学会共同生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战后相继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其中,“学会共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2.国内背景
我国科学教育生活化已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活动的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科学与教科书上科学的联系,使生活与科学融为一体。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只关注书本知识,教育教学内容传递基本是从书本到课堂,缺乏对教材静态情景的动态拓展,这种告诉式的教学全然不顾学生的不同体验,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就在这种机械的、统一的模式化分析中被忽视,甚至被扼杀。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教育现在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成为书本知识的奴隶,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手段,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对学校、教师、教学条件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述的,是通过学校教师运用先有的教学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得到的,科学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督促教师更加专注社会生活,研究教材和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对学科教材的把握程度,科学教育生活化同时也改变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做到从生活中去学习知识。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科学的探索,学生一味的“机器化”的去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感悟,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科学教育本应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也应该蕴含科学,生活需要通过行动去感知和探索,没有多感官的参与,没有深入的探索,就无法真正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科学教育生活化就是将细心的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而让小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去探索和发现。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内涵
(一)概念界定
教育生活化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
科学教育生活化是从生活中去探索和学习科学的知识。孙彦琦[4]认为:科学教育生活化是科学活动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生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应把科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科学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江道告[5]认为:科学教育生活化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充分的去认识知识。史国栋[6]则认为:科学教育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科学教育使得小学科学课程走上了生活化道路,它让科学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二)本质特征
1.关注现实生活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生活化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的去认识知识,科学教育生活化就是本着“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的生活教育主旨加以施行,打破科学教育与生活的隔绝,打破科学教育与学生的疏离,复归、贴近、切入学生的现实生活,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关系,从培养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做起,将科学世界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变成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去学习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教育生活化是给学生以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学习科学,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长,学生在生活中逐步有了各自对现实生活的真正理解、同时也产生了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儿童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究,儿童学习如何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何用科学教育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来表达他们在现实中的发现,科学教育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去学习科学。
2.关注未来生活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生活化破除了用学生生活代替科学教育、使生活科学教育停留在感性经验层次的弊端,学生学习的科学应是生活中的科学,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只是教育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科学教育就是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转变。学生是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意味着“现实的学生”是其对象,而且意味着“可能的学生”也是其对象。因而,科学教育生活化必需关注现实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关怀学生未来应该怎样活着,关怀其理想的可能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科学教育生活化作用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并不意味着要从某种功利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恰恰要从学生的整个人生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考虑。作用于学生的可能生活,体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作用于学生的可能生活,体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对学生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建构意义。
三、丹东市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现状调查
2011年3月,对丹东市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问卷调查。
调查范围:丹东市实验小学、六纬路小学、金汤小学、新安小学、富民小学、站前小学、滨江小学、中富小学、二纬路小学、蛤蟆塘中心小学。
调查对象:小学3~6年级学生
调查内容:评价方式、学生参与、活动方式、知识层面、学习方式
调查形式:以抽样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见附录A),随机发放学生问卷300份,每个学校发放问卷3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发给小学3~4年级学生问卷占45%,5~6年级学生问卷占55%。
调查目的:从学生层面了解丹东市小学科学教育的方式(分析见表3.1)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方式调查
表3.1小学科学教育的方式
调查目标
序号
选项比例(%)
A
B
C
科学评价方式
1
86
9
3
2
78
8
14
学生参与方式
4
79
12
9
10
85
8
7
19
78
21
1
科学学习方式
3
35
54
11
5
66
32
1
6
37
56
7
7
55
40
5
9
67
22
11
11
35
54
11
12
27
66
7
科学活动方式
8
7
76
17
18
78
12
10
调查结果显示:丹东地区许多小学已经开始开展科学步入生活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生活化已被丹东市小学所重视,通过对这些学校科学评价方式调查86%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上科学课,78%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78%—85%的学生在科学课上表现的非常积极,在科学学习方式上67%的学生有经常记录的好习惯,66%的学生喜欢在科学课上自己动手去探索真理。同时也有55%的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对的,太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还有35%的同学只是一味的去听老师讲课,不喜欢去探索, 在科学活动方式上78%的学生喜欢参加老师组织的课外活动,同时调查显示76%的学生偶尔拆装一些小物品,遇到反对就立即停止了。
有的学校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科学知识的探索,教师免不了一味的灌输,教学统一标准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小学素质教育太注重统一没有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此后家长还要给与辅导,让他们做各种练习册。尤其是丹东市六纬路小学、金汤小学孩子一到星期六、星期日,家长还要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送孩子参加作文班、书法班、美术班。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样的兴趣,根本不让孩子独自的在生活中去学。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内容调查
调查发现,丹东市十所学校的科学生活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天文科学、动手操作和社区服务五类内容。
表3.2科学教学内容现状
科学教学内容
序号
选项比例
A
B
C
劳动技术类
15
62
29
9
信息技术类
17
61
31
8
天文科学类
14
12
84
4
学生动手操作类
16
73
23
5
社区服务类
13
83
12
5
调查数据显示丹东市许多小学在科学教学内容方面多以任课教师在课堂内组织教学居多,而学校统一规划却很少,科学教学内容在授课方面主要涉及社会服务类、劳动与技术类、信息与技术类、天文科学类、学生动手操作类,通过数据分析可知83%的同学经常去参加一些社区服务,63%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84%的学生对天文科学类知识掌握的比较好,73%的学生在科学课上经常自己动手来探索实验的结果,通过对17题的提问39%的学生不知道克隆属于生物类科学。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主要以收集资料为主,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教为主,师生共同合作为辅,学生自主学习相对比较少,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表明,许多天文科学知识大家还是把握的很对,但是有一些信息技术类的问题学生不是很清楚,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类学生参与的也不是很好,在科学主题选择方面多数是以学校选择为主。
四、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结合生活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探究精神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在我国小学教育的课堂上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学习与探究,有的科学知识与当地的一些条件也不相符,在中国传统课堂的教育中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学会就可以,由于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主,不可避免地出现方法上是以传授、灌输为主,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是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被要求牢记科学概念、术语、公式与定律,却不知道这些理论都是可置疑的,它们并非终极真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沉重的记忆负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很容易陷入满腹数理化知识却缺乏情感及价值判断、缺乏创造性的状况。
(二)重统一标准,轻学生创新
我国的素质教育太注重统一标准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自己的想法都被老师给剥夺了,过分追求统一,例如答案的统一、想法的统一,这是扼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在生活中有自己的想法才可能去进行各种尝试,其结果往往能发现与别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如果教师对他们的新异方法不加鼓励,使他们的方法得不到肯定和认同、他们的创新行为得不到积极的强化,那么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热情自然就会逐渐削减,最终放弃自己的种种探索和尝试。当希望对小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一些所谓的标准在无意中扼杀了小学生的创造性。科学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若在对学生统一标准执着追求中则科学教育已经不科学了。
(三)重应试教育,轻真实体验
近些年来,科学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科学管理中的“素质教育”口号一直都在高喊着,但“应试教育”的路还在踏踏实实地走着,科学本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教学更是充满了个性化的创造。“应试教育”迫使初中的教育教学只能是对学生的“看”,很少给学生自主创新、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机会,考试要考什么,教师便研究什么,然后就要看着学生做题。这样的学生在教师长期的“看”的作用下,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失去了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家庭同样管理也是非常严格,什么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根本不让他们接触生活,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害怕孩子受伤等。
(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资源
没有课外资源可以利用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这主要在于科学教师对生活中的信息利用率低,甚至有些农村科学教师利用率几乎为零所造成的,他们对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种类缺乏全面的了解。他们把课程资源局限于学科、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面材料的认识与做法使很多可资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自己的视野,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载体其次,他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他们不会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信息,同时也有一些课程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比如,有些科学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为了在开课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此目的后就将课件丢弃在一旁了。还有些课程资源在被利用过一次后就被闲置或销毁了。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只是在要上课时,才考虑设计、重新开发某些课程资源,而很少考虑将以前使用过的资源重复使用。此外,有些科学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卡片、立体模型等资源,在课程结束时全送给了学生。
五、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对当前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小学科学教材是科学的、严谨的,教师应该相信教材,但不能迷信教材,应该用好教材,但不能只教教材。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不同地方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不同产生的风俗差异、生活差异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删”,删去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状况的内容,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度地“增”,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在文本学习时做到三突出,来保证文本学习质量。突出精要,紧紧围绕学习重点,问题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触动学生心灵;突出层次,问题应层层推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将对教材的理解转入到对生活的感悟中;突出关联,抓准教材的生活联系点、在生活中了解科学,探索科学、注意情景创设,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核心辐射作用,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这一课时,学生特别喜欢玩的游戏,用镜子反射太阳光。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来反射,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点奥妙,老师加以总结点拨,学生就会恍然大悟[7]。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老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课堂如同在实际生活中一样,让课堂的情景生活化。因为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能很好的掌握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第一个实验,在教学五年级《设计种子发芽实验》[8]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回家种植绿豆种子,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在种植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时,由于学生已有了真实体验的基础,因此提出了许多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有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同时种下的种子会长得不一样大不、怎样才能让种子长得更快等问题上。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把教室转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区,让学生自由讨论。因为学生的问题都是他们用现有的知识与观点无法说明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不满足,从而有了想弄明白的欲望。这种学习欲望就是学习的动力,能激发积极的部分。因此必须在学习之初为学生创设难以解释的情境,而生活化的情境是他们充分接触了具体事物以后产生的。再如第二个实验,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这样提问老师平时很喜欢喝冰糖水,可是冰糖要完全溶解需要很长时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我快一点喝到糖水呢?”冲糖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出主意,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使冰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冰糖砸碎再放进水里,会快一些……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不但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反而觉得与他们非常的亲近,对设计实验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科学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成为探究者,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将科学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最终迁移到生活中,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方法都“拿来”。教师不要以教材为本,应该创新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探究,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真正的知识。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探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善于发现问题,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中去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处理、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学习,同时情感、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科学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教学《研究纸》一课,纸是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对于研究各种纸的特点,学生们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但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纸是怎样造出来的”。故当我在他们研究完纸的性质时提议“让我来造一张纸”时,学生们兴奋了但也犹豫了:“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我能行吗?”我用期待、鼓励的眼光看着他们,先请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纸的生产过程,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胆气,然后组织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给他们留下经历。当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创造”出一张纸时,激动地大叫起来。这次小小的拓展活动,却激励学生自觉向前人那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积极动脑,勇于动手,开拓创新。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当然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法还很多,如尝一尝、画一画、赛一赛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喜爱操作的形式。
(四)教学资源生活化
教学资源生活化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它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再忠实地传递教材内容,而应是教材内容的持续性生成与转化、不断建构与提升。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学资源生活化。
1.从日常生活中开发科学资源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物最为熟悉和最感兴趣,同时也最容易激起学生科学的探究欲望。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这是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课程资源。这些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简单材料或活动经过精心整合后,就成为具有结构性的科学教学资源。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环境设计出问题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教学资源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验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进行了德育教育。
2.从本地特色开发科学资源
所在地区由于自然位置、地理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历史、气候、动植物、农作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这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地方特色资源。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看,这些个性资源具有更多样和更生动的实用价值。新课程也就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的选择、设计教学内容。
3.从科技、社会热点开发科学资源
科技热点会预示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小学学生当然有必要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形势,开发这样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展科学知识在现代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并不高深莫测,小学生也能够认识和学习的。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统一。
4.从学生创新思维中获得科学资源
教师虽然在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永远无法替代学生在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放手让学生编题,即提供一定的生活素材或限定编题的条件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编题;二是促进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给学生一个课外问题促使学生查阅相关资源、文献并进行相应的收集与处理。
结 论
世界各国小学科学教育生活以风起云涌,科学教育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早在18世纪法国教育家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现在我国科学教育生活化已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活动的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手段,我国的素质教育太注重统一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自己的想法被老师给剥夺了,过分追求统一,同时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老师把课程资源局限于学科、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面材料的认识与做法使很多可资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自己的视野,同时小学科学课主要以收集资料为主,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教为主,师生共同合作为辅,学生自主学习相对比较少,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表明,许多天文科学知识大家还是把握的很对,但是有一些信息技术类的问题学生不是很清楚,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类学生参与的也不是很好,在科学主题选择方面多数是以学校选择为主。
科学教育生活化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科学教育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使科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以及教学资源生活化,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的去认识知识,让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参考文献
[1]福禄倍尔.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西洋教育史(上)[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司,1979.469.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59.
[3]刘汝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科技资讯,2007(3):84.
[4]孙彦琦.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7
[5]江道告.让生活化走进小学科学教育[J].教育教学,2009(3):84.
[6]史国栋.让科学扎根于生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3):57.
[7] 滕吉荣.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初探[J].教研探索,2009(8):374.
[8]柳春梅.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J].科技信息,2008(10):164.
[9]陈会忠.生活科学教育在小学的实施路径[J].教育探索,2008(10):39.
[10]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
[11]青媛.试论如何让科学教学生活化[J].读与写杂志,2010(6):168.
[12]孙晓兵.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之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5.
[13]史国栋.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6):57.
[14]江道告.让生活化走进小学科学教育[J].教育教学,2009(3):85.
[15]殷淑平.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科教学,2008(3):80.
[16]黄晗.大学“应试教育”的透析与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0):234.
[17]张静.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体制下的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J].西部高校坛,2010(6):218.
[18]史国栋.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6):57.
[19]刘汝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科技资讯,2007(3):84.
[20]史国栋.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6):57.
[21]林森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6):92.
[22]朱忠梅.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策略[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40.
[23]王晓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09.4.
[2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3.
[25]王晓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09.5.
附录A :丹东市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问卷调查报告
亲爱的小朋友:您好!我是辽东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在对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进行问卷调查,希望您能协助我完成这份问卷,因为您的协作对于我毕业论文的设计至关重要以便使我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更大的改进。
本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每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无对错之分,每份问卷我将保密,请您务必表达真实想法,把您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在此向您表示真挚的谢意。
1.你喜欢上科学课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你对科学课所学内容感兴趣吗?
A.很有兴趣 B.没有特别的感觉 C.认为它枯燥无味
3.你经常预习和复习科学课上所学内容吗?
A.经常 B.有时候 C.一次都没有
4.你愿意做科学课作业吗?
A.愿意做 B.有时愿意做 C.很反感
5.你喜欢自己亲手做实验,搞小发明制作吗?
A.非常喜欢 B.没感觉 C.不喜欢
6.你希望如何获取科学知识?
A.听老师讲授 B.自主探索获得 C.其他
7.“书上的一切都是对的,在科学上是不能怀疑的”,你同意这句话吗:
A.同意 B.搞不清 C.不同意
8.你是否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
A.即使遭到别人反对,还是经常拆装 B.偶尔拆装,遭到反对后就放弃
C.怕拆了装不起来,从不拆装
9.于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