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872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心理科学进展 2023,Vol.31,No.10,18831898 202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23.01883 1883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 辛 聪 郑远霞 陈钟奇 刘国雄(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摘 要 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通过对文

2、献梳理发现,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关键词 前瞻记忆后效,任务特征,个体特征,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 分

3、类号 B842 1 引言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得去完成未来的事件或活动,这种指向未来的记忆被称为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它是指在将来某一恰当的时间或情境中,记得去执行事先计划好的事件或活动的记忆(Einstein&McDaniel,1990),通常可划分为事件性 PM 和时间性 PM。事件性 PM有明确外部线索,时间性 PM 无明显外部线索,更依赖自我内部监控。有研究表明,意向表征在PM任务完成后至少部分消退(Matos&Albuquerque,2021b;Schaper&Grundgeiger,2019;Walser,Plessow et al.,2014),

4、但绝大多数研究一致证明PM 意向完成后并未完全消退,会导致 PM 后效(Bugg&Streeper,2019;Cottini&Meier,2020;Matos&Albuquerque,2021a;Matos et al.,2020;Meier&Cottini,2023;Mschl et al.,2020;Streeper&Bugg,2021)。例如,病人记得每天服用药片,当天服用完规定剂量药片后,因忘记,他们可能还会重复服用该药品。当药的副作用很大时,超剂 收稿日期:2022-08-29 通信作者:刘国雄,E-mail: 量服用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Kimmel et al.,2007)。上述现

5、象被称为PM后效,它是指PM任务完成之后,个体对已完成的 PM 意向做出错误的重复执行(commission error,CE)或已完成的PM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Bugg et al.,2016;Cottini&Meier,2020;Matos&Albuquerque,2021a;Meier&Cottini,2023;Meier&Rey-Mermet,2012,2018;Mschl et al.,2020;Walser et al.,2017;Walser,Plessow et al.,2014;Xin et al.,2022;郭云飞 等,2019;辛聪 等,2019;辛聪 等,2

6、020;周晨琛 等,2020)。双加工或多重加工理论(multiprocess theory)认为 PM 加工过程中既包括自动化加工也包括控制加工(McDaniel&Einstein,2000;Scullin et al.,2013)。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不占用认知资源,当遇到目标线索时进行自发提取。而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则会占用认知资源,个体需对目标线索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境进行持续监控。该理论认为一系列因素决定了 PM 加工过程中是否消耗更多认知资源,其中包括任务特征(PM 任 务和 进行中 任务 特征)和 个体 特征 等(E

7、instein&McDaniel,2005;Einstein et al.,2005;McDaniel&Einstein,2000;Scullin et al.,2013)。虽188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1 卷 然该理论是基于 PM 激活阶段提出的,但激活和完成阶段存在密切关联,影响激活阶段 PM 表现的因素也可能对已完成的 PM 意向产生作用(Matos&Albuquerque,2021a;Mschl et al.,2020)。目前,虽有部分研究者分别从 PM 任务、进行中任务以及个体特征等方面探究了对事件性PM 后效的影响(Bugg&Scullin,2013;Cottini&M

8、eier,2020;Matos&Albuquerque,2021b;Matos et al.,2020;Meier&Cottini,2023;Pink&Dodson,2013;Schaper&Grundgeiger,2017;Scullin et al.,2012;Scullin et al.,2011;Scullin et al.,2009;Walser,Goschke&Fischer,2014;Walser et al.,2017),但未有研究系统梳理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 PM 后效的影响。而且,先前对事件性 PM 后效的认知神经机制的梳理还不足,大多关注 PM 后效的形成或消退的某一方

9、面(Matos&Albuquerque,2021a;Mschl et al.,2020;黄欢 等,2018),未详细地梳理事件性 PM 后效形成和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鉴于此,本文将逐一介绍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 PM 后效的不同影响,接着进一步梳理PM 后效形成和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最后总结和归纳现有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2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 PM 后效的影响 2.1 任务特征对事件性 PM 后效的影响 2.1.1 PM 任务特征 任务特征是指任务的一般属性,如任务类型等。事件性 PM 后效的研究中包括了 PM 任务和进行中任务,可从这两种任务的特征来综合分析对 PM 后效的影响。

10、PM 任务特征主要包括 PM 线索特征(显著性、聚焦性、语义和知觉线索类型、线索数量等)和 PM 任务性质(习惯性 PM 任务、激活和完成阶段 PM 任务相似性等)。研究发现,PM线索特征除了与激活阶段 PM 表现有关外,还会影响 PM 后效的大小。显著性线索通常是操纵 PM线索的特异性,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刺激。大多研究是改变 PM 线索的颜色,非显著性线索通常是黑色或白色,它们与进行中任务刺激颜色一致,而显著性线索的颜色通常为红色,它们与进行中任务刺激明显不同。研究发现显著性线索由于其“凸显”的外部视觉特征,会促进 PM 意向自发提取(Harrison et al.,2014;Kretsch

11、mer-Trendowicz&Altgassen,2016;Smith et al.,2007)。Scullin 等人(2012)系统比较了显著性和非显著性线索对 PM后效的影响发现,显著性线索比非显著性线索产生了更多的重复执行错误。这可能是显著性线索在完成阶段处于更高水平的激活状态,被试更易对其自发提取,进而增大 PM 后效。先前较少将线索显著性和聚焦性进行区分,多数研究直接采用了显著性且聚焦性的 PM 线索(Bugg&Scullin,2013;Bugg et al.,2013;Bugg et al.,2016;Pink&Dodson,2013;Scullin&Bugg,2013;Scull

12、in et al.,2011;Scullin et al.,2009)。除显著线索外,聚焦性线索也会增大 PM 后效(Hefer et al.,2017;Meier&Cottini,2023;Meier&Rey-Mermet,2018)。聚焦性是指进行中任务能否促进PM 线索关键特征的加工,若能促进,则为聚焦加工;反之,为非聚焦加工。在聚焦加工条件下,进行中任务的加工能促进目标线索关键特征的加工,这涉及自动化加工。Meier 和 Cottini(2023)以重复执行错误和原 PM 线索以及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聚焦性线索能增强 PM 任务和进行中任务的加工重叠性,导致对已完成意向的自发提

13、取,进而增大 PM 后效。近期研究发现,语义和知觉线索类型会调节PM 后效。与显著性线索不同,知觉线索并非都具有“凸显”的外部特征,其与进行中任务刺激的知觉特征可能相当。Cottini 和 Meier(2020)将被试随机分配为语义或知觉线索条件。知觉线索条件中要求被试遇到红色或黄色物体进行特定的按键反应,而在语义线索条件下要求被试遇到属于动物或船舶的物体进行特定的按键反应。以重复执行错误和原 PM 线索以及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语义线索比知觉线索产生更大的 PM 后效。他们认为语义线索比知觉线索更消耗认知资源,更依赖监控加工。在 PM 激活阶段中监控加工会增强 PM 线索和意向的关联,

14、积极地参与监控会增大 PM 后效。Bugg和Scullin(2013)操纵线索数量发现,PM意向未完成条件(0 个 PM 线索)比 PM 意向已完成条件(4 个 PM 线索)更易产生 PM 后效,这可通过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来解释,即未执行的意向比已执行的意向更难忘记(Marsh et al,1998;Zeigarnik,1938)。因此,和 4 个线索相比,0个线索条件中 PM 意向可能处于更高的激活水平,第 10 期 辛 聪 等: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 1885 更易导致重复执行错误,即产生更大的 PM 后效。多次执行 PM 意向可能出

15、现两种结果:(1)增加线索意向活动的关联,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发提取,导致 PM 后效(McDaniel et al.,2009;Pink&Dodson,2013);(2)增加已完成 PM 意向的情境痕迹或形成更丰富的意向完成表征,更易产生不去执行(No-Go)的记忆。当认知资源充足时可通过抑制控制使已完成PM意向消退,进而降低PM后效,这涉及抑制加工(Bugg et al.,2016;Walser,Plessow et al.,2014)。既然事先执行过 PM 任务容易使已完成意向消退,那么线索出现的次数会对PM 后效产生何种影响?Walser 和 Plessow 等人(2014)在

16、研究中操纵完成阶段中 PM 线索出现的次数(4 次或 12 次)并结合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发现,PM 线索出现 12 次并不会增大 PM后效。当多次执行 PM 反应后促进了已完成意向消退,这符合上述多次执行 PM 意向的第二种结果,它更适合用抑制加工的观点来解释。研究者大多基于线索意向活动的联结强度来解释线索特征对 PM 后效的影响,这一联结强度与 PM 意向的编码方式有关。对编码方式的操纵主要是在 PM 意向形成的编码阶段中,通过指导语的方式来增加或减弱形成 PM 线索意向的强度。和标准编码相比,执行意向编码产生了更大的 PM 后效(Bugg et al.,2013)。执行意向编

17、码(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encoding)建立了线索和意向之间的联结强度,具体形式是采用“如果遇到 X,那么就执行 Y”的指导语。该策略包含两种成分:“如果”(if)和“那么”(then)。“如果”成分是指对预期情境进行觉察,“那么”成分则是自动激活并执行与目标意向相关的行为反应(Bugg et al.,2013;Zimmermann&Meier,2010)。该编码策略促使个体对情境进行心理表征,并将情境与行为反应紧密联系,它能促进已完成意向的自发提取,进而增大 PM 后效。除线索特征外,PM 任务性质也会影响 PM 后效的大小。研究中大多要求被试在激活阶段多次执

18、行PM任务,完成阶段遇到原PM线索对其执行进行中任务反应。习惯性 PM 任务是指激活阶段中增加对 PM 目标的特定反应,建立习惯化的刺激反应联结,这能促进对已完成意向的自发提取,导致 PM 后效。多次执行 PM 意向并不一定会产生习惯性 PM 反应,与仅执行数次或十几次 PM任务相比,执行几十次 PM 意向更易产生习惯性PM 反应。因此,习惯性 PM 任务中多次执行 PM任务可能导致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动化加工,还可能产生更丰富的意向完成表征,对已完成PM 意向进行抑制加工。由于 PM 后效受多种因素的调节(例如,任务负荷、个体执行控制水平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研究结果。如果和非习惯性 P

19、M相比,在习惯性PM任务中观察到更大的PM后效,那么用自动化加工或双加工的观点来解释更合适。如果和非习惯 PM 相比,在习惯性 PM 中观察到更小的 PM 后效,则用抑制加工的观点解释更恰当。McDaniel 等人(2009)发现习惯性 PM 任务会增加线索与意向活动联结,这会导致更高的重复执行错误。与此类似,Pink 和 Dodson(2013)操纵了 PM 任务的习惯性发现,和非习惯条件相比,习惯条件会增加重复执行错误。激活阶段中对 PM线索形成了习惯化反应,完成阶段中原 PM 意向处于高水平激活状态更易对其自发提取,需要更高水平的抑制控制才能消退,个体通常会出现抑制失败,导致 PM 后效

20、。Walser等人(2017)调查了激活和完成阶段 PM任务的相似性如何影响 PM 后效。该研究将激活和完成阶段 PM 线索和反应类型分为了 4 种条件:线索和反应类型均相似、线索和反应类型均不同、线索相似但反应类型不同、线索不同但反应类型相似。以重复执行错误、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仅激活和完成阶段 PM 线索相似会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发提取,导致更大的 PM 后效。PM 后效代表了意向表征刺激成分的持续激活,在线索相似性条件中引发了对原 PM 线索行动成分的自动化提取,它并不是将PM 意向表征存储为线索和行为反应间的具体联系。因为激活和完成阶段 PM 反应类型的

21、相似性并不影响PM后效的大小,这说明对已完成PM意向的表征储存可能并不具体到线索和特定按键的联结(Walser et al.,2017)。2.1.2 进行中任务特征 除 PM 任务特征外,进行中任务特征也会影响 PM 后效。进行中任务特征包括进行中任务负荷以及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的匹配性。如果增加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那么用来抑制已完成 PM 意向的认知资源将减少。当认知资源不足时,会出现抑制失败,导致 PM 后效。部分研究者1886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1 卷 在完成阶段中增加了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例如在进行中任务中增加音调监控任务(Boywitt et al.,2015)或数字

22、监控任务(Pink&Dodson,2013),结果发现,增加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会增大 PM 后效。近期,Matos 等人(2020)在进行中任务(词汇判断任务)中增加了计数回忆任务,要求被试除了执行进行中任务还需计算黄色屏幕出现的数量(中等负荷)或所有色彩屏幕的数量(高负荷)。以重复执行错误、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和无负荷相比,中等负荷条件 PM 后效更大,中等和高负荷条件 PM 后效无差异。在高负荷条件下并未出现更大的 PM 后效,可能因为认知负荷干扰了对 PM 线索的加工,阻碍了已完成 PM 意向进入意识水平。鉴于高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中未观察到明显的 PM 后效,推测

23、进行中任务的认知负荷与 PM 后效之间可能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即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增加并不一定会增大 PM 后效。先前较少区分 PM 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的差异,大多将两阶段进行中任务设置相同(Matos&Albuquerque,2021a;Mschl et al.,2020;Scullin et al.,2011;Scullin et al.,2009)。Scullin 等人(2012)发现,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的匹配性会影响 PM 后效。匹配条件下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均为词汇判断任务,非匹配条件下激活阶段进行中任务为图形评定任务,而完成阶段为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激活和完成阶段

24、进行中任务匹配条件会产生更高的重复执行错误。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相匹配会增加认知加工的重叠性,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发提取。完成阶段遇到原 PM 线索更可能出现抑制失败,导致 PM 后效。2.1.3 任务情境 除 PM 任务和进行中任务特征外,PM 后效还与任务情境有关。任务情境指的是与任务相关的设置及其执行背景。其中,任务范式以及激活和完成阶段之间的任务背景设置与 PM 后效的形成和消退相联系。实验室研究中,用于评估事件性PM 后效的范式主要分为:PM 线索语义联结范式(Event-based PM paradigms with semantic associates of PM

25、cues)和不再相关 PM 线索范式(Event-based PM paradigms with no longer relevant PM cues)。其中,不再相关 PM 线索范式可细分为:重复错误范式(repetition error paradigm)、重复循环范式(repeated cycles paradigm)和 执 行 错 误 范 式(commission errors paradigm)三种类型(Matos&Albuquerque,2021a;Mschl et al.,2020)。(1)PM 线索语义联结范式要求被试在与词汇判断任务交替进行的图片评定任务中检索图片组合。在检索

26、到PM 图片线索组合后,将与 PM 线索语义相关的单词与不相关单词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比较,相似或较慢的反应被认为是已完成意向的消退或抑制(Frster et al.,2005);(2)重复错误范式并不涉及PM完成阶段,通常要求被试在PM线索首次出现时进行特定的PM反应,并在PM线索再次出现时进行不同按键反应。因此,如果被试对首次呈现的PM线索做出了正确反应后,那么PM线索再次出现时仍对其进行原 PM 反应,就会导致重复执行错误(Matos&Albuquerque,2021a);(3)重复循环范式中,被试将完成多个循环的激活和完成阶 段(Walser et al.,2012;Walser,G

27、oschke&Fischer,2014;Walser et al.,2017;Walser,Plessow et al.,2014)。激活阶段结束后,告知被试 PM 任务已完成,只需执行进行中任务即可。在完成阶段结束后,下一个新的激活完成周期开始,其中会出现另外的 PM 线索。通过比较不再相关的 PM线索和基线试次之间的差异(反应时、进行中任务错误和重复执行错误等)来评估 PM 后效;(4)执行错误范式则要求被试执行单个激活和完成阶段(Bugg&Scullin,2013;Bugg et al.,2013;Bugg&Streeper,2019;Scullin&Bugg,2013;Scullin

28、et al.,2012;Scullin et al.,2011),实验中并不要求被试仅对首次出现的 PM 线索进行特定反应。激活阶段中被试除了要执行进行中任务外,还需对 PM目标进行特定反应。完成阶段不需要对原 PM 目标进行特定反应,只需执行进行中任务。PM 后效可通过完成阶段中被试对原 PM 目标的反应情况或对进行中任务的干扰反映出来(Mschl et al.,2020)。Schaper 和 Grundgeiger(2017)在执行错误范式的基础上开发出延迟执行范式(delay-execute paradigm)来考察 PM 后效。该范式要求在 PM 意向被提取后并不马上去执行相关的行动反

29、应,在此期间有明确的时间延迟。它与执行错误范式有两个关键不同:首先,只有在延迟执行范式中意向提取和执行之间有明显的时间暂停;其次,在延迟执行范式中 PM 线索通常具有高显著性,以第 10 期 辛 聪 等: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 1887 确保被试能提取 PM 意向,但在执行错误范式中并非总是高显著性的 PM 线索。各研究范式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PM 线索语义联结范式涉及线索或预期动作相关联的语义网络,其在意向完成后可能更快被抑制。而在不再相关 PM 线索范式中更涉及线索表征、预期动作或线索行动的刺激反应联结,它们在意向完成之后更难消退(Mschl et al.,20

30、20)。除此之外,PM 线索语义联结范式和重复错误范式并不涉及 PM 完成阶段,而重复循环范式、执行错误范式和延迟执行范式均涉及PM 激活和完成阶段。重复循环范式在衡量 PM 后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转换对已形成 PM 意向的反应,而执行错误范式中对该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二者用来衡量 PM 后效的指标也存在差异。综上,任务范式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影响PM 后效的大小。除了任务范式外,激活和完成阶段之间的时间延迟和任务负荷也与 PM 后效有关。随着时间流逝和来自其他记忆内容的干扰,意向表征可能在意向完成之后随时间延迟逐渐消退(Walser,Plessow et al.,2014)。Scull

31、in 等人(2009,2011)通过操纵完成阶段遇到原 PM 线索的间隔时间来设置长(需执行含有 80 个试次的图片评定任务)、短时间延迟(需执行含有 24 个试次的图片评定任务)。以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两种时间延迟条件下,原 PM 线索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即时间延迟并不影响 PM 后效。与此不同,Walser 等人(2012)发现了 PM 后效随延迟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类似地,Walser 和Plessow 等人(2014)通过在完成阶段设置两个包含原 PM 线索的组块,结果发现仅第一个组块中被试对原 PM 线索反应更慢,第二个组块中并未观察到原 PM 线索

32、与基线试次反应时的差异,这说明在长时间延迟条件中更不易产生 PM 后效。目前,关于时间延迟与 PM 后效的关系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研究采用的范式、PM 任务和进行中任务的类型以及延迟间隔长短的设置等。Walser 等人采用重复循环范式,PM 任务要求对特定的符号进行判断(知觉线索),进行中任务为数字奇偶判断任务,时间延迟通过前后组块进行设置。而 Scullin 等人的研究主要采用执行错误范式,PM 任务要求对特定单词进行判断(语义线索),进行中任务是词汇分类任务,时间延迟是在完成阶段开始之前执行包含长短不一的图片评定任务,执行该任务是产生干扰还是延迟值得思考。在激活和

33、完成阶段之间增加任务负荷也会影响 PM 后效的大小。Walser 和 Goschke 等人(2014)通过操纵 PM 激活和完成阶段之间的任务负荷并结合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在激活阶段之后执行对认知资源需要更高的任务可降低 PM 后效。近期,Matos 和Albuquerque(2021b)也探究了 PM 激活和完成阶段间任务负荷对 PM 后效的影响。被试在无工作记忆负荷中完成一项言语理解任务,在高、低工作记忆负荷中分别完成 3-back 和 1-back 任务。以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与无工作记忆负荷相比,高、低任务负荷产生了更少的 PM

34、 后效。已完成 PM 意向的消退依赖于完成阶段开始前的认知资源。在 PM 激活阶段之后立即执行一项中等或高工作记忆负荷任务,会促进已完成 PM 意向消退。2.2 个体特征对事件性 PM 后效的影响 2.2.1 年龄 除任务特征外,个体特征也会影响 PM 后效。个体特征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拥有的特性和差异。大量研究考察了不同年龄群体PM后效的差异,结果发现PM后效与年龄所带来的认知老化存在密切关联(Boywitt et al.,2015;Bugg et al.,2013;Bugg et al.,2016;Cottini&Meier,2020;May et al.,2015;Scu

35、llin et al.,2012;Scullin et al.,2011)。Cottini 和 Meier(2020)首次将三个年龄群体的 PM 后效进行比较发现,激活阶段中儿童对 PM 线索的监控少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但完成阶段中,儿童和老年人比年轻人出现了更大的 PM 后效。儿童的认知功能还处于发展阶段,遇到已完成 PM 意向时难以对其完全抑制(Cottini&Meier,2020)。另外,由年龄所造成的认知老化会使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该能力与阻止优势反应和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密切相关。与年轻人相比,儿童和老年人由于抑制控制能力不足,完成阶段中难以抑制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发提取,容易形成

36、 PM 后效(Scullin et al.,2011;辛聪 等,2019)。2.2.2 执行控制与输出监控 执行控制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指个体在信1888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1 卷 息加工过程中,根据目标导向,自上而下对相关信息进行储存、计划和操控的能力(Braver&Barch,2002)。执行控制能力与 PM 后效的大小呈负相关(Scullin et al.,2012;Scullin et al.,2011)。Scullin 等人(2012,2011)通过 Stroop 任务、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以及威斯康星卡分类任务(Wisconsin Card S

37、orting Task)来衡量个体执行控制能力并探究与 PM 后效的关系发现,个体执行控制能力越高,PM 后效越不明显。对已完成 PM意向的输出监控(output monitoring)是降低 PM 后效的重要因素,完成阶段中个体需注意并回忆起已执行过原 PM 意向。输出监控是指对预期行动是否已完成的记忆(Ball et al.,2018;Skladzien,2010),输出监控失败可能导致重复执行或遗漏计划好的行动。Ball 等人(2018)发现,注意控制与激活阶段PM的输出监控有关,而已完成PM意向的输出监控与情景记忆相联系。当被试判断原 PM线索先前已出现过,并正确按下“重复”键,则为输

38、出监控成功。而输出监控失败则是被试判断原PM 线索首次出现并错误按下“首次出现”键(即重复执行错误)或未能检测到原 PM 线索(即漏报)。结果发现,无论涉及何种注意加工,一旦 PM意向已完成,输出监控的表现与原 PM 线索的情景信息相联系,输出监控能力越强,会促进已完成 PM 意向的消退。2.2.3 人格特征 行动与状态导向被认为是 PM 后效的潜在调节 因 素(Penningroth,2011)。状 态 导 向(state orientation)是指在新意向方面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的倾向性,而行动导向(action orientation)则是立即采取行动和果断地启动新意向的倾向性(Gosc

39、hke&Kuhl,1993)。Kuhl 和 Beckmann(1994)认为个体可能具有行动与状态导向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质,它随时间推移逐渐发展稳定。研究表明,状态导向比行动导向的个体更能将意向保持在高水平的激活状态。而且,状态导向的被试更多表现出对未成功完成意向的持续检索(Beckmann,1994;Goschke&Kuhl,1993)。根据持续或剩余激活(residual activation)的观点,PM 任务通常比记忆中的其他内容处于更高的激活水平,当已完成的 PM 意向继续保持在高激活水平时,就会产生 PM 后效(Walser et al.,2012)。Walse

40、r 和 Goschke 等人(2014)以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为指标发现状态导向比行动导向的个体产生了更大的 PM 后效。状态导向的个体对 PM 线索反应更慢可能反映出精细化加工,这增强了 PM 意向表征,使得已完成 PM 意向更难消退,从而产生更大的 PM 后效。2.3 小结 综合 PM 任务特征来看,显著性和聚焦性线索以及增加线索意向的联结强度会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发提取,而语义线索可能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持续监控,它们均易于形成 PM后效。与未执行过 PM 意向相比,执行过 PM 意向会促进 PM 后效消退。当降低线索显著性和聚焦性以及线索意向联结强度会有利于已

41、完成 PM意向消退,与语义线索相比,知觉线索也能促进已完成 PM 意向消退。习惯性 PM 任务以及激活和完成阶段 PM 线索类型的相似性通常会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动化加工,个体难以抑制自发提取的 PM 意向,这更易形成 PM 后效。而当降低 PM 任务习惯性以及激活和完成阶段 PM 线索类型的相似性则可能促进 PM 后效的消退。从进行中任务特征来看,高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通常会占用更多认知资源,那么完成阶段用于抑制已完成 PM 意向消退的认知资源则不足,这更易形成 PM 后效。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的匹配性会促进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发提取,需要更高水平的抑制控制才能使其消退,个体通

42、常会出现抑制失败,导致 PM 后效。因此,当降低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有限的认知资源可用来抑制已完成 PM 意向的消退。而且,降低激活和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的匹配性可能减少对已完成PM 意向的自发提取,促进 PM 后效消退。任务情境的设置也可能影响 PM 后效,其中包括任务范式以及激活和完成阶段的任务设置。目前,仅推测任务范式上的差异可能会影响 PM后效的大小,但何种范式更易促进 PM 后效的形成或消退还需进一步探究。已完成 PM 意向的消退与激活和完成阶段的任务设置有关,通常情况下,增加激活和完成阶段之间的时间延迟会降低已完成意向的激活状态,促进意向表征的消退。当增加两阶段之间的任务负荷,则可能

43、干扰对已完成 PM 意向的提取。因此,二者均有助于 PM 后效的消退。反过来,当减少激活和完成阶段之间的时间延迟和任务负荷,可能更易形成 PM 后效。第 10 期 辛 聪 等: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 1889 个体特征方面,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认知老化难以使已完成 PM 意向消退,容易形成 PM 后效。执行控制与输出监控能力被认为与 PM 后效的消退存有密切关联,与其相关的能力越高时,越易促进 PM 后效消退。而当这些能力不足时,更易形成 PM 后效。行动导向的个体在启动新意向和抑制已完成 PM 意向方面更有优势,更可能促进 PM 后效消退。状态导向的个体难以使已完成P

44、M 意向消退,更易形成 PM 后效。3 事件性 PM 后效形成和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 有关 PM 后效的研究多聚焦于影响因素,对其加工机制的探究还很有限。大多研究通过前瞻干扰效应来说明加工机制问题,它是指个体执行PM 意向会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进行中任务反应时变慢)的现象(Marsh et al.,2006;McDaniel&Einstein,2000)。在 PM 后效的研究中,可将实验条件下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包含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与基线条件(仅包含进行中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如果二者无差异,说明已完成的 PM意向并不消耗认知资源,支持自动化加工。如果个体在实验条件中的反应时慢于

45、基线条件,说明完成阶段中已完成的 PM 意向会消耗认知资源,支持控制加工。PM 后效的形成和消退可能涉及不同的加工机制,后效形成过程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过程则更依赖于抑制加工。3.1 事件性 PM 后效形成的认知神经机制 3.1.1 事件性 PM 后效形成的认知加工机制:自动化加工与监控加工 自动化加工理论认为,PM 后效的形成并不消耗认知资源,它不需分配认知资源来监控原 PM线索出现的环境。激活阶段中已编码和执行过 PM意向,线索与刺激反应间建立起较强联结,并处于高水平的激活状态。完成阶段中遇到原 PM 线索,个体会对已完成 PM 意向进行自发提取,导致PM后效(A

46、nderson&Einstein,2017;Bugg et al.,2013;Cohen et al.,2020;Meier&Rey-Mermet,2018;Scullin&Bugg,2013;Scullin et al.,2011;Scullin et al.,2009)。已完成 PM 意向的自动化加工可细分为:反射联结加工(reflexive-associative process)和差异搜索加工(discrepancy-plus-search processing)两种类型(Kurtz et al.,2022;McDaniel et al.,2015;Scullin et al.,201

47、3)。反射联结加工认为,在形成 PM 意向并将该意向储存在长时记忆后,遇到原PM线索会反射性地重新激活原PM线索与预期动作间的刺激反应联结(McDaniel et al.,2004;McDaniel et al.,2015),进而形成 PM 后效。差异搜索加工则认为,在执行进行中任务过程中对 PM 线索进行特定反应会导致差异化体验,这会触发记忆中关于所体验的差异来源的搜索加工(Breneiser&Mcdaniel,2006)。它通过干扰任务加工流畅性,触发随后在记忆中自动搜索,并提取已完成的PM意向(Kurtz et al.,2022),从而形成PM 后效。由于自发提取加工的两个过程都可能表现

48、为完成阶段进行中任务反应减慢或重复执行错误(Bugg&Streeper,2019;Mschl et al.,2020),因此这两个过程所反映的 PM 后效难以通过反应时或重复执行错误等离散指标直接区分。鼠标追随技术(mouse tracking)可记录连续反应数据,它能追踪鼠标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并能提供反应选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认知加工的信息。Kurtz等人(2022)结合该技术考察了PM后效(基于重复执行错误、原 PM 线索和进行中任务反应时)是依赖于自发提取中的反射联结加工还是差异搜索加工。将完成阶段遇原 PM 线索与进行中任务试次比较时,如果鼠标移动速度降低支持差异搜索加工,如果移动曲率和

49、角度增加则支持反射联结加工。他们发现,完成阶段中遇到原 PM线索时更会导致鼠标移动曲率和角度的增加,结果验证了反射联结加工。控制加工理论认为,PM 后效的形成会消耗认知资源。根据认知资源的去向,分为监控加工(strategic monitoring processing)和 抑 制 加 工(inhibition processing)。监控加工认为,已完成 PM意向处于高水平的激活状态,被试在完成阶段仍投入认知资源对其进行持续搜索和积极监控,这类似于预备注意与记忆加工(preparatory attentional and memory processing)。完成阶段中遇到原 PM线索时不需

50、要再对其进行特定的按键反应,只需执行进行中任务反应。由于个体持续地对原 PM线索进行监控,在完成 PM 意向后为了增加探测原 PM 线索的机会,可能策略性地减缓对进行中任务的反应。其中,增加探测原 PM 线索的机会可能降低了重复执行错误,但这会增加对完成阶189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1 卷 段进行中任务的干扰。PM 后效的形成与自上而下的监控加工或意向完成后策略性反应变慢相联系。因此,投入的认知资源越多,那么监控就更强,更易形成 PM 后效(Meier&Rey-Mermet,2012;Mschl et al.,2019;Strickland et al.,2018;Walser e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