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提振市场信心的重点和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848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振市场信心的重点和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提振市场信心的重点和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提振市场信心的重点和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提振市场信心的重点和路径孙久文周孝伦摘要: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内部风险日益累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如何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是当下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20132022 年数据表明,中国在需求端面临外贸受阻、投资增速下降和内需不振等问题;在供给端面临要素资源禀赋结构巨大变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困境。因此,从供需两端以及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三大市场主体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具体来说:在供给端方面,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劳动力要素有

2、序流动、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在需求端方面,要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激发需求潜力、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稳定消费者市场预期;在消费者方面,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企业方面,要优化减税降费和提升政策效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壮大创新主体;在政府方面,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些措施的积极实施,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提振市场信心;高质量发展;供需两端;市场主体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23)04000212一、引言2022 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经济面临俄

3、乌冲突、美联储加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通胀高企等复杂的外部局势,国内面临经济下行、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等风险累积。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保证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3%,城镇新增就业 1206 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 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2%,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中国经济仍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服务业复苏受阻、第二产业增速下滑,中国经济

4、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出口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发达国家消费结构转换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将更多依靠内需和创新拉动。在凯恩斯主义基于需求侧的短期分析框架内,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最终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包含政府支出)、消费需求和净出口等部分构成,因此一般称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a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内需,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财作者简介:孙久文,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研究。周孝伦,男,中

5、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a刁永作:需求拉动与经济增长,财经研究1999 年第 5 期。2023 年第 4 期3政支出,其中相较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净出口是外需,是国际贸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在当前中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出口贸易受挫的情况下,在供给侧形成新的动力才能使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过渡。a从供给侧考虑,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内生动力,应进一步提高

6、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是新时代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动能的经济学逻辑是新供给和新需求的结合,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发力,相互促进发挥新动能的作用。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 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

7、长。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很难依靠外需拉动来改善国内企业的经营状况,中国应该主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通过增强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中国市场活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分别从供需两端以及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大市场主体方面提出提振市场信心的路径。这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提振市场信心相关研究文献。二、影响中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全球经济下行和大国博弈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

8、化是三重压力的重要外生因素。在新的阶段要把扩大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强调需求的重要性。(一)需求收缩 图 1 20132022 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 图 2 2013202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 3 20132022 年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增速 -20%0%20%40%60%80%1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

9、%)0%2%4%6%8%10%12%14%16%18%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4%-2%0%2%4%6%8%10%12%14%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增长率图 1 20132022 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https:/ 年第 4 期。b裴长洪、倪江飞:习近平新旧动能转换重要论述的若干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动态2020 年第 5 期。4在需求端,中国面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外贸受阻和内需不振等问题,导致需求收缩。

10、20202022 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5.3%、21.9%和 17.1%(见图 1)。据海关统计,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42.07 万亿元,比 2021 年增长 7.6%。其中,出口 23.97 万亿元,增长 10.3%;进口 18.1 万亿元,增长 4.3%,贸易顺差 5.9 万亿元。2022 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0.5 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17.1%,比上年下降 4.8 个百分点,但大幅高于 20132019 年同期 2.2%的平均水平,三年期间外贸整体表现良好。2022 年第 4 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出现较

11、大幅度下降,外贸出口同比下降 6.8%,进口同比下降 6.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降到 42%。2022 年末中国外贸迅速下滑可能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2023 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 2.7%,有 25%概率增速会低于 2%,对中国外贸出口数量增长的约束效应加大。二是东南亚等国家的相关产业有较大发展,对中国的商品出口起到替代作用。三是根据海关数据,2020 年中国出口主要以防疫物资和耐用品等消费品为主,2021 年中旬开始以生产设备和相关零部件为主。同时,美国耐用品消费量于 2021 年中旬达到峰值,之后中国

12、主要对东盟出口生产设备和相关零部件。2022 年 8 月份之后全球生产活动放缓、外需回落,贸易周期开始退潮。2023 年第 1 季度,作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疲软,IMF 预计其增长率将从去年的 2.7%降至今年的 1.2%,约有 90%的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将放缓。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出口可能会明显下降,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负向拉动作用。2013201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 32.93 万亿元增长到 57.96 万亿元,年均增长 7.69%,年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 39.71%,显著高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图 2 显示 2020 年以来,全社会固定

13、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降,分别为 2.7%、4.9%、4.8%,低于 2013 年来平均增速。分月份来看,202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速也呈现明显的逐月下降趋势,从 2021 年 6 月份的 12.6%下降到 2022 年 6 月份的 6.1%,投资动力逐渐减弱。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将更多资金用于防疫,导致地方政府资金偏紧,专项债项目中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来源匮乏。二是民间投资出现下滑。2022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只有 0.9%,远低于 2021 年的 7%,甚至低于 2020 年的 1%。主要原因有投资回报率降低,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此外,经济下行和全球供应链

14、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冲击较大,导致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让企业家对未来缺乏信心,企业景气指数从 2019 年第 4 季度的 122.8 跌至 2022 年第 4 季度的 98.9。图 1 20132022 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 图 2 2013202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 3 20132022 年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增速 -20%0%20%40%60%80%1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

15、长贡献率(%)0%2%4%6%8%10%12%14%16%18%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4%-2%0%2%4%6%8%10%12%14%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增长率图 2 2013202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https:/ 年第 4 期5 图 1 20132022 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 图 2 2013202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 3 20132022 年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增速 -20%0

16、%20%40%60%80%1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0%2%4%6%8%10%12%14%16%18%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4%-2%0%2%4%6%8%10%12%14%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增长率图 3 20132022 年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增速数据来

17、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https:/ 年,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从 23.23 万亿元增长到 40.8 万亿元,年均增速 7.69%,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维持在 60%左右。2020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39.2 万亿元增长到 43.97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下降到 2.53%,最终消费年均贡献率降到 28.1%。相比之下,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新增居民储蓄从 2019 年的 9.7 万亿暴增至 2022 年的 17.84 万亿,增幅高达 42.94%。储蓄上升挤占了居民消费,原因有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导致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对居民收入和就业情况产生影响,居民可支

18、配收入增速放缓,消费能力下滑。就业压力较大和收入预期波动影响居民消费信心,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人们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高储蓄率对整体消费形成抑制。(二)供给冲击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能源等要素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国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图 4 20132022 年 1564 岁人口数量和总抚养比 图 5 20132022 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 图 6 20132022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和成交价 0%10%20%30%40%50%60%9000092000940009600098000100000

19、102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总抚养比人口数量(万人)15-64岁人口总抚养比0%10%20%30%40%50%60%70%80%9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对外依存度原油对外依存度煤炭对外依存度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成交价款(亿元)土地

20、面积(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成交价款(亿元)图 4 20132022 年 1564 岁人口数量和总抚养比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https:/ 4 显示,2013 年中国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101041万人的顶峰,之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年下降,2022年减少到94582万人,年均减少718万人。6就业人口总量也呈减少的态势,就业人口在 2014 年达到 76349 万人的顶峰之后也逐年减少,2022 年就业人口减少到 73351 万人,年均减少 375 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的同时,全社会总抚养比却呈现上升的

21、趋势。2013 年总抚养比为 35.32%,2021 年上升为 46.34%,上升了近 11 个百分点。20132022 年,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从 2013 年的 73.9%下降到 2022 年的 67%。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反映在要素价格上,就是人员工资持续上涨,20132022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 51483 元增加到 106837 元,年均涨幅达 9.56%,导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行业成本提升。二是能源消费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增加。2013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 4

22、1.69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 54.1 亿吨,增加 12.41 亿吨,年均增长 2.94%。中国能源消费增速持续快于产量增速,导致进口量不断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图 5 显示中国煤炭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变动情况,20132022年间中国煤炭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 7%附近,中国原油产量增速低于消费量增速,对外依存度从 2013年的 57.91%增加到 2022 年的 72.52%。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在国内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如今国际局势恶化,中国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安全,这首要表现在获取境外资源的难度加大。大宗能源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

23、很大程度上并不由国际贸易规则支配,而是由政治因素支配,供给非常不稳定。其次,资源运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中国能源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走海运经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到中国东南沿海。目前在地缘政治不稳、国家间政治经济利益博弈、单边主义盛行的局面下,海上运输困难和风险显著加剧。不稳定的能源供应严重影响到中国供应链稳定性,从供给端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图 4 20132022 年 1564 岁人口数量和总抚养比 图 5 20132022 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 图 6 20132022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和成交价 0%10%20%30%40%50%60%9000092000940009600098000

24、100000102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总抚养比人口数量(万人)15-64岁人口总抚养比0%10%20%30%40%50%60%70%80%9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对外依存度原油对外依存度煤炭对外依存度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成交价款

25、(亿元)土地面积(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成交价款(亿元)图 5 20132022 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https:/ 6 显示,20132022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从 38814.38 万平方米减少到 2022 年的 10052.07 万平方米,仅占 2013 年的25.9%。土地成交价款从 2013 年的 9918.29 亿元增加到 2021 年顶峰的 17756.28 亿元,是 2013 年的 1.79 倍,2022 年迅速减少到 9165.97 亿元。虽然土地成交价款减少较多,但是

26、平均每平方米土地成交价款一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土地使用来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深,建设用地越来越稀缺,用地成本越来越高。2022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比 2013 年减少 74.1%,土地成交价款减少了 7.59%,平均每平方米土地成交价款却上涨到 2013 年的 2.57 倍。土地、房地产价格上涨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压缩企业利润。从需求方面来看,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化对中国贸易出口产生很大2023 年第 4 期7的影响,外需持续走弱。同时,中国的投资也进入瓶颈,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政府债务过多、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投资边际收益率

27、下降,投资增长后劲乏力。中国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增速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受就业压力较大和收入预期波动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信心偏弱,且当前居民加杠杆购房引致居民端杠杆率过高,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消费不足,对消费复苏构成较大压力。2022 年中国人口数量首次出现下降,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 20%,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变化也导致消费下滑。从供给方面来看,传统依靠要素数量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资源禀赋结构不断变化,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社会总抚养比接近 50%,人口红利减弱。国际局势恶化、中美冲突加剧冲击中国能源安全。房地产市场逐渐饱和,购置土地面积逐年减

28、少,单位土地成交价格逐年上升,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阻碍。随着要素结构的变化,过去依靠要素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渐让位于依靠改革创新、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质量提升的增长方式。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又使得市场主体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导致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图 4 20132022 年 1564 岁人口数量和总抚养比 图 5 20132022 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 图 6 20132022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和成交价 0%10%20%30%40%50%60%900009200094000960009800010000010200020132014201520

29、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总抚养比人口数量(万人)15-64岁人口总抚养比0%10%20%30%40%50%60%70%80%9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对外依存度原油对外依存度煤炭对外依存度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成交价款(亿元)土地面积(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

30、积(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成交价款(亿元)图 6 20132022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和成交价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https:/ 年第 5 期。b姚树荣、陈锴民、崔耀文: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 年第 6 期。c王弟海:劳动力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14 年第 11 期。d刘瑞明、亢延锟、黄维乔:就业市场扭曲、人力资本积累与阶层分化,经济学动态2017 年第 8 期。e李松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制度选择,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1 年第 3 期。2023 年第 4 期9定技术

31、要素的劳动贡献、资本贡献和技术要素资本贡献的收入份额,这是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技术要素资本化为科研人员的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等制度建设来实现,如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等,形成合理的产权分配,建立健全产权和收益分配有效激励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全国技术线上交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运用 5G 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技术交易。同时,推进线上线下交易平台融合,建设与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功能互补的线下实体技术市场,以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为核心建立技术交易节点,加强全国重要大中城市技术交易节点的

32、互动。三是健全市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探索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新机制。四是加强改革的保障和监管。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打造全国统一的科技大市场,健全产权界定和价值评估等体系。加强改革措施的监督评价,建立监测、督办和评估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5.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把数据列为新型生产要素形态,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市场交

33、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市场配置的要素基本上是有一定产权归属的要素,归属于一定产权的存量要素要能实现市场化配置就需要产权通过市场进行交易。a权属界定往往附着于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之上,数据确权涉及生产者、控制者、处理者和使用者等多个主体,和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管理权、收益权等多种客体。b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第一应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授权确权使用,明确界定各类数据在采集、存储、流通、开发、利用等各环节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明确数据要素主体产权关系关键在于区分原生数据要素所有权和二次开发利用数据使用权,确保涉及个人的原生数据所有权归属个人,衍生数

34、据使用权归属企业和政府等数据二次开发利用主体。第二应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逐渐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第三应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数据要素的市场流通离不开培育数据交易平台、构建数据交易规则、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当前中国数据交易规则和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亟需开展数据确权及定价服务探索试验。第四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监管设计。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市场监管设计亟待进一步完善。建议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构建政府监管与市场并进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来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隐私保护力度不够、不正当竞争等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二)从需求端提振市场信

35、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 年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后,增长就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需要特别重视消费的拉动链条。c1.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激发需求潜力在长期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就业等利益考虑,支持地方保护主义,这造成了市场分割,产生整体经济效率损失。d全国统一大市场指的是在政策统一、规则一致、执行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竞争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全国一体化运行的大市场体系。e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完善统一的产权a洪银兴: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经济学家2020 年第 2 期。b孔艳芳、刘建旭、赵忠秀

36、: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内涵解构、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经济学家2021年第 11 期。c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学动态2010 年第 3 期。d张宇:地方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囚徒困境,世界经济2018 年第 3 期。e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经济研究2022 年第 5 期。10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标准和社会信用制度等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打造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和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市场需求引导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有效配置,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此外,构

37、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高标准的市场联通机制破除了妨碍要素和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的障碍,显著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全国性的数字平台建设,打造全国范围的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减少了因市场不成熟的信用成本和信息成本。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环境。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优化消费纠纷解决流程,建立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完善纠纷协商处理办法等,有助于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保证了消费者的安全消费和自身权益,有利于促进消费。2.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近年来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供需两侧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导致市场的就业率和工资率降低。提升就

38、业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仍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是有关民生的重要问题。一是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作为数量最大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吸纳了 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要扶持民营企业当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针对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用好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等政策杠杆,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增加高质量就业的技能密集型企业发展。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市场就业为导向,针对结构性劳动力紧缺行业开展专项培训,

39、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打造全国统一的智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快应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实现招聘求职信息实时全面的汇聚、共享和发布,并基于平台统一提供的用户管理及岗位发布、简历投递、信息推送等能力,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开展招聘求职服务。四是加大以工代赈的力度,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工及脱贫人口提供大量务工岗位,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3.稳定消费者市场预期近年来国内国外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消费预期减弱

40、,当前稳消费重点在于稳消费预期。一是加大促进消费力度。加大对消费券相关政策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消费券使用门槛,将短期消费刺激与改善消费预期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业消费券,包括旅游、饮食和服装等行业。发放消费券要注意精准投放,充分发挥消费券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强化监管措施,做到对消费券发放流向的全流程监管,同时引入信用惩戒机制,坚决打击和遏制套现的不良行为,保障各地企业发放消费券的积极性。二是取消某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如汽车限购和房地产限购等政策要灵活变动,满足消费者在住房和汽车等领域的改善性消费需求。三是加大公共消费力度。公共消费可以通过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和预防性储蓄,进而促进居民消费。a通过加

41、大公共消费力度,推动政府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提升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力度。同时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等公共消费的地区、受众和部门结构,鼓励教育等公共消费向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倾斜,增加再就业培训等公共消费比重,消除城乡公共消费差距,使公共消费更公平地惠及低收入群众。(三)提振消费者消费信心1.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消费需求首先要让消费者能消费,主要在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强调做大蛋糕、先富带后富,到关注发展的普惠性和民众获得感,a邵明波、胡志平:居民消费高质量增长机制:优化公共消费,社会科学研究2021 年第 1

42、 期。2023 年第 4 期11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了以三次分配为架构的理论体系。a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初次分配更多强调劳动收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首先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引导和支持企业立足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收入,将工资收入与劳动者的实际贡献挂钩。要坚决维护劳动者报酬权益,健全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确保工会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相对平等的劳资关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保证多劳多得。再分配

43、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断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占比,同时出台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调节存量财产差距。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方面,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2.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需求要让消费者敢消费,在于做好社会保障,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们需要为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考虑,不敢提高日常消费,严重限制了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具有重要的风险防范和生活保障作用b,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

44、障体系,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整合统一,实现城乡居民之间社会保障权利完全平等。建立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尽量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全国性的统收统支,降低区域间、省际和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实现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同时,推进养老保险覆盖灵活就业人员,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逐步取消养老保险的户籍地限制,推进养老保险全民覆盖。三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提供再就业服务的一项制度,现阶段

45、覆盖范围主要是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重点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员工。此外,还应发挥好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要用好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两项补贴,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再就业。(四)提振企业创新发展信心1.优化减税降费,提升政策效能当前中国工业稳定恢复态势仍不牢固,服务业还未完全恢复。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加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向好的信心,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c。延续和优化减税降费政策,要实现政策的提质增效。首先,要保证减税降费惠及中小企业,调整增值税起征点和企业所得税起征点,确保政策精准惠及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此外,通过提高高科技企业加计扣除比例和降低企业所

46、得税,激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大劳动密集型行业降税降费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吸纳就业。在政策实施上要加强监管,保证政策的落实效果。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收平台,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对于欠发达地区,考虑到地方财力的薄弱,要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政策精准实施。2.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一是要强化企a杨灿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经济研究2022 年第 3 期

47、。b 郑功成、周弘、丁元竹等:从战略高度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社保体系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保障评论2021 年第 2 期。c张世敬、高文亮:减税降费政策对实体企业信心提升效应研究基于企业现金决策行为的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22 年第 7 期。12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为核心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以企业为主导,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融合体系。同时,优化政策和营商环境,促进人才、资本、数据和技术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打造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链。二是完善

48、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要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从制度上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期限,加大对侵犯专利权的赔偿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运用,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更好地实现市场价值。三是通过研发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以企业为核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研发,推进技术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企业自主绿色品牌。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

49、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a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企业家精神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要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优化营商环境稳定预期,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入创新创业。(五)提振政府稳定区域经济信心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3 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面临外贸环境恶化、国内经济下行等一系列风险挑战,需要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积极财政政策对稳定和恢复消费者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科教文卫等社会性支出的增加对市场信心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而行政经费的

50、膨胀却会显著降低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b可以通过加大科教文卫等社会性支出,适度减少行政费用来提振市场信心。此外,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企业扩大投资规模、进行技术迭代升级,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同时,针对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增加中央转移支付,较大幅度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推动地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以工代赈,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以投资带动消费。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从源头上激发创新活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在把控好货币供给的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 M2 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不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