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181250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一、外部环境金华是浙江省中西部的最大城市,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金华、衢州、丽水、南平、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黄山)经济协作区最重要的物资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常住人口498.6万,流动人口超过100万,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28.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2006年度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接受国际制造业的快速转移,指出要加快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中城市群建设,带动周边地区融入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区

2、。金华市“十一五”规划提出,重点打造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中国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中国五金机械制造中心、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食品加工产业区、新型建材产业区和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区,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学校选择与金华市重点发展产业和特色产业相对接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充分发挥良好的产业背景对专业的支撑。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推动高职品牌建设和高职教育办学水平提升,并已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学校一直得到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学校主办单位金华市人民政府更是全力支持学

3、校的建设与发展,对学校财政经常性拨款每年环比增长15%,近三年下拨经费19053万元、专项补助3608.23万元,还在土地划拨、基建贷款、助学贷款贴息、校政企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专门设立200万元区校合作专项基金,鼓励校企开展全方位合作。学校创办以来一直得到地方行业企业的鼎力支持,浙江尖峰集团、浙江基业集团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奖教基金500多万元。金华市政府承诺到“十一五”末对学校的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本省本科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标准,按国家要求投入本项目建设经费。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态势,省、市两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全力支持,为学校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外

4、部环境。二、办学成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在浙江农业机械学校、金华农业学校等六所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专基础上整合升格而成,各中专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学校的事业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底蕴。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运作,形成了“五位一体”办学模式,以紧密型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促进了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了招生、就业良性循环,形成了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一)领导班子勤政务实,富有创新精神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学校发展为己任,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赏。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专家组考察报告认为“学院领导

5、班子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与执行能力”。党委书记、院长杜世禄具有长期主持地方行政工作经验,熟悉地方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工作业绩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等众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做法,200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二)办学理念鲜明,综合水平领先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务实创新”校训,遵循开门办学、社会办学原则,积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以2005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为契机,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制定了学校“十一

6、五”期间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期间专业、课程、教材、基地、质量保障体系等诸项建设,并提出了具体指标。学校通过实施“双师素质工程”、“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等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每年评选“十佳”教师等奖励制度,以及严格执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师资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强。专任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占72%,其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103人,另外,学校还有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常年稳定兼职专业教师289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学校建有16个校内实训基地,有生产性实训车间(室)15个。学校建有规范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400余家,其

7、中既有实训场地,又有教学场所、生产(工艺、服务)流程、教学模型等,能批量接受学生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的示范基地30家。学校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教师业绩考核为抓手,形成了“教务公开、考教分离、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管理部门考评”为主要手段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04届至2006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高于省平均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三)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学校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学结合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提高职

8、业素质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来自生产管理一线的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课程。校、院领导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带头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杜世禄院长主持的“五位一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获批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被评为浙江省20032004年度重视教科研先进单位。(四)专业建设紧贴区域产业实际,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校紧贴区域产业实际需要建设与发展专业,建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36个,面向区域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与发展重点专业,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构建了机械设计制造、电子信息等16大专业群,服务地方产业和辐

9、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学校制订了关于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各专业通过岗位能力分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已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12门,校精品(重点)课程25门;有国家规划教材19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6门,与紧密型校外基地共同开发实训教材20余门。学校以顶岗实习为核心全面改革毕业教学环节,分专业编制顶岗实习手册,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考核。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8%。(五)社会服务能力强,辐射功能显著学校“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得到了求是杂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2005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2007年全

10、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应邀作了“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经验介绍。学校在2006年接待了前来考察交流的省内外高职院校50多所。近三年,学校社会服务到款总数达3002万元,科技服务项目达312项,其中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和新产品项目15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4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11项。学校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2006年累计完成培训36766人次。学校已在河南、贵州等10省招生,并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三、问题与思考虽然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积蓄了办学实力,为积极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

11、校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展的关键期,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学校已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精品课程、校精品课程的课程梯队建设的良好态势,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特色实训教材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对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与细化。3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高,但职教意识强、实践能力强、在相关行业有较高声誉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4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兼职教师的遴选及其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实绩的考核仍需进一步完善。5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高,与中西部高职院校进行了一些交流与合作,但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尚未形成。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