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及价值指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7727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及价值指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及价值指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及价值指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 73 7【摘要】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发展有强大的历史逻辑和价值指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同中华文明一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内核,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复兴史的必然结果,它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国与国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及价值指向黎玲(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 1 0 0 0 0)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 0 2 3年第 8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大会中首次提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然成为目前学界高度关注的热词

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人类文明的形式分为从纵向、横向和内部发展三方面着手,可以看出: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规律,从历史发展上将人类社会的形式演变与发展区分为五个层次,即原始公社、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社会形态构成了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展现了文明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从横向看,历史的经验与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共存着由不同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秉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则,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文明形态并无好坏与高低之分,社会文明的互鉴互赏,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力量;从结构上

3、来看,人类的社会形态本身就是由多种多样的社会文明所组成的整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不同类型的文明是其内在组成。当下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既往和现存的文明形态基础上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我国历史的发展新时期提出绝非偶然,而是具有其现实性、历史性与超越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指向。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同中华文明一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内核,是中共百年民族复兴史的必然结果。(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同马克思文明观同源共流“

4、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社会的历史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认为每个时代的历史都在继续发生、发展并被更发达完善的社会所代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运用“社会形态”,在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历史上对社会形态的演变发展的必然性予以论证,其后逐步提出包括原始公社、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社会形态演进进程。五种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底层向高级发展,最终转向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消灭在现有状态下的社会现实的行动”2。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与最高纲领。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共产主

5、义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自然观的结合原理分析人类文明社会,阐述社会整体文明观。他们还认为文明是一种整体性理论,是由多个元素所组成严密的有机体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结构组成的理论之基。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文明为社会生活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关系条件,“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客观实体”5,其后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手稿中提出用以描述现代国家制度的“政治文明”。在精神文明领域,他认为“适应自己的

6、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6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文明内部结构的认识,最终成为五大文明要素构成的文明整体。(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7 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偶然,而是深受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历史传统所影响的。与之相应,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亦如是。5 0 0 0 多年的中华文明为孕育创造人

7、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以发展,在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中历久弥新。回望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能够发现,中华民族之3 83 8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依靠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8 总体上,开放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宽广胸怀,牢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自信大度地展开同域外的民族交往交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和广大中国民众的心灵。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

8、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9 中华文明当中蕴藏着的朴实深厚的民主思想、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也非常符合。这种契合使得中华民族能够相对容易地接受理解融合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生长的思想文化土壤。(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同中共百年奋斗史相继而至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 0 而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

9、中提出的全新概念。毛泽东在构设未来图景时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推翻旧文化统治,建立“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 1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建立较高现代文明水平的社会主义强国。1 2 据此,周恩来在此次大会的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曾多次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更崇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更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写入党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生

10、态文明”,就此形成了“四个文明”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指引下提出“社会文明”的概念,“五个文明”的理论自此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行。不但要解决怎样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文明成果的问题,同时还面临如何深入开展同其他国家的对话、交流和竞赛,怎样更好地为世界文明建设作贡献、领航向的问题。因此,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问题,需将我国放在世界发展的高度去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其实质就是将我国的发展置于世界潮流发展和全球局势发展的高度考虑。人类文明新形态命题的提出,是继实现第

11、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是“五个文明”的综合展现和全面推进,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现实答复。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正是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 3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其出现将促进上述问题的切实解决。此外,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处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指

12、向人与人和睦共处马克思主义按照人的发展特点,将人类社会划定为三大共同体类型:自然共同体人对人的依附关系、抽象共同体人对物的依附关系、真正共同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切实追求,构造一个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真正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其最终的价值追求,它强调“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 4。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体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承担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在社会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都必须不

13、失时机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切脱离现实和实践的理想追求,都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它有其现实性,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世界中和具体的实践环境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其特定的符合当时时代的内涵和内容,其理论自身也随着具体的时间不断得到生成、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既往的文明形态相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人、“单向度”的人,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克服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向人与社会协同发展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既是对西方现代化话语体

14、系和发展模式的跳脱,也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经验和“西方化”的代名词,西方现代化模式似乎是唯一可以获得生产力发展的模范样本。中国独立自主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境界,从而在经济发展上,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迷信,走出了区别于西方现代文明演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助于中国突破“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话语困境,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1 5 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价值选择中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突破了“西方与东方

15、”“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城市与乡村”“平等与分化”等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中的二元价值观。1 6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蕴藏着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的文明新形态相对资本主义文明新形态而言有不可否认的超越性和未来社会指向性,能够更好地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引起的人的异化,达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3 93 9(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先进性、合理性还在于它对人类向生态文明模式转型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 7,强调中国绿色建设方向,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关

16、系。坚持走生产文明、生活富裕、环境美好的社会建设路径,走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之道,形成了中国绿色的社会生产制度与空间布局。敬畏自然、适应自然、守护自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推动着美好中华的实现。为此,在创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中,也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的这一观点,经过了不断的思想改造与现实改革,要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并明确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向国与国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指通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享发展、开放包容、清洁美好的人类社会,凝聚全球民众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

17、创造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在“一球两制”条件下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有力回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水平。人类文明新形态符合“人民幸福”和“人类解放”的双重宗旨,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方,站在了人类进步的一方,颠覆了既往从属依附关系的世界体系。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后续建设提供了有效参考,昭示着“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1 8。三、总结纵观世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是各种各样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

18、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1 9 全球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动荡转型时期,不稳定性风险尤为凸显,人类势必要应对经济下行、意识形态冲突、逆全球化潮流等诸多的危机与挑战。人类文明已然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形态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和应对世界前所未有之重大变局的风险挑战,在内外影响下得出的重要论断。一方面,我国正日益接近在世界舞台上的核心位置,“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2 0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现代西方文明形态的超越,是对既往“西方中心论”“中国威胁论”等观点的强烈反驳,有助于我

19、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联结,中国共产党必须带领着人民在这一时代浪潮中,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的独特优越性,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西方现代化社会自身走向失序之时,顺应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开创出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之问的新解答,人类解放思想是它的价值旨归。目前,人类文明形态正在悄然发生新旧转化与更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恰逢其会,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里程碑,必然在未来将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参考文献: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3

20、8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3 9.3 邵鹏.文明形态理论研究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 0 1 5:1 9 4.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3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9 2.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6:4 8 4.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6:1 1 9.8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21、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 0 1 9-1 1-0 6(0 0 1).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2 0 1 7:4 9.1 0 吴晓明.“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 J .中国社会科学,2 0 1 7(1 0):5-1 6.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6 6 3.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3 5 0.1 3 刘卓红,刘倩.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三个维度:内在意蕴、当下形态与实现思路 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

22、 0 2 1,6(0 7):1 0-1 8+9 7.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6:1 2 3.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 6.1 6 韩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 0 2 1(0 4):4 9-5 6.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 0 1 7-1 0-2 8(0 0 1).1 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7.1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 0 2 1-1 1-1 7(0 0 1).2 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8 5.作者简介:黎玲(1 9 9 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责任编辑/吴冬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