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区域地理视域下非遗文化对高校公共美育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QN15)的研究成果。摘要:在高校美育中,如何有效发挥不同地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美育工作者思考。文章从区域地理视域出发,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所衍生的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继而深入展开,探究区域地理基因的非遗文化对高校公共美育的价值,并提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区域地理;非遗文化;高校美育作者简介:张奇伟,内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四川 内江 641000)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
2、68(2023)24-0063-03区域地理视域下非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应用价值 张奇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形态上是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遗文化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社区和群众提供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的多样性。一、区域地理视域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有的非遗文化中,大多数非遗文化都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在区域地理中,地域的自
3、然环境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进而形成独特文化特征。非遗作为凝结着中华传统文脉的载道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它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文明的基因库。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活、习惯习俗、生产水平等都决定了非遗文化的特点和传承。非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其传承。在传统社会中,非遗文化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播方式,其核心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在信息传播极不发达的传统社会,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强了各区域板块专业技能的传播与交流,同时将职业与人与家族进行了深度绑定。这种深度绑定为精进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长久从事同一职业的师徒或父子,历经“师”与“父”的探索,形成经验而加以传承,“徒”与“子”在此基础上继续
4、探索、优化其路径,循环往复,在传承中得以升华。在这一模式中,“师徒”“父子”关系链极易受到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该模式下某一环关系的断裂会直接导致传承的中断。面对非遗文化这一命题,传承是对过往的精神财富的认同与鉴赏,发展则是探求,赋予其新的生机。对此,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在非遗文化保护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二、非遗文化对高校美育价值之展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1.激发深层次美育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研干线-63新课程研究2023.24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够。非遗文化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审美价值正是美育的价值展现。
5、有效的美育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潜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非遗文化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文化,不仅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可以为高校美育提供深层次的活力。将具有地域特征的非遗文化引入高校美育,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并有基础认知。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区域内进行第二课堂的美育实践或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感悟其所属区域人民的审美共情,体味民族非遗文化所映射的质朴审美。当学生通过感官真实接触、看到、嗅到地方非遗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并融入其中,才能多层次、多方位地理解非遗文化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2.多维度提升美育素养。美育能借助学生的心
6、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其能有效促进学生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非遗文化在现今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不仅使人类的精神财富得到保护和传承,还可以赋能教育,为美育素养的提升提供多维度的支持。从知识技能维度来看,一方面,非遗文化大都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学生能透过非遗文化了解历史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进而影响价值取向,培养美德素养,如信仰、礼仪、尊重等;另一方面,非遗文化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赏识艺术,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此外,非遗文
7、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操。学生在非遗文化学习中,掌握传统文化精髓,进而培养对爱国主义、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从心智成长维度来看,透过非遗文化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作为一种底层能力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还显现出细节思维。在现今社会的竞争中,审美能力俨然已加入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圈层,它会影响到个体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其与个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关联。从文化传承维度来看,学生通过非遗文化的视角能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进而引起对地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当学生能够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会反哺个体以自信与热爱。学生作为参与者能更细致地领会非遗文
8、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提升文化素养。3.广视角筑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自信心,能够自豪地展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一个民族和国家建立识别感、认同感和信心,增进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建立识别感、认同感和信心,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同时,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国家和民族建立自信心,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此外,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国家建立品牌形象,增加国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文化自信的构建过程中,非遗文化
9、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以传承者的形式在不断传播,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当今社会,随着部分文化活动的消失,部分非遗文化也逐渐消失,它们的传承者也在减少,但也有许多非遗文化经历着复兴。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中有着桥梁的作用,学生通过非遗文化打开审美的大门,由浅入深地了解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中有许多技法、民俗、经验等,都是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而来的。这些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自觉性和自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冲击下更好地了解自身文化,学习自身文化,欣赏自身文化,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同时,非遗文化与美育的结合,可以使非遗文化的精髓以更加艺术化、审美化、品-64
10、味化的方式呈现。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而它发挥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对美育的作用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从宏观上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又可以从微观上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素质教育。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从宏观视角来看,学生以美育的方式学习和认知非遗文化,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微观角度来看,非遗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素质。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去辨别美与丑,开发更多的艺术潜能。此外,非遗文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传统,掌握传统礼仪,增强
11、文化修养。三、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思考非遗文化大多来源于底层民众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情绪、生命等的思考与表达。这是区域内广大社会群体审美共鸣的展现。将区域性的非遗文化有效融入高校美育应以学生特点为遵循,开展符合地域区位特征的导向性美育。1.以研究为基,提活动之质。注重非遗美育基础性研究,为美育活动提质增效。从学科角度看,非遗文化和美育所涉内容极其广泛。虽然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已有一定理论体系,但无论是传统美育思想还是现代美育理念,长期处于宏观教育层面,并无实体依托。现阶段,中国关于非遗美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充盈,而基础研究不仅可以为美育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方法,还可以帮助高校美育工
12、作者更好地分析非遗美育的发展情况,从而制订出更切合实际的美育活动架构。2.以教学为点,推实践之面。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可以成为地方高校美育教学的一个有益尝试。首先,学校通过第一课堂公选课中融入非遗文化、非遗元素的课程,除古诗词、书法、戏曲、舞蹈等课程外,还应考虑地方特色,将地方非遗传承人“请进门”,开设实操性更强的非遗课堂,如布艺制作、陶艺制作等,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水平。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地方非遗传承人与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借助传统文化解决当下社会各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推进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实践。将非遗文化引入高校融于美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高校、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使学生对审美有深层次的感悟。参考文献:1 亓晓飞.中国非遗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2 李涛.论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5).3 谢铮,郑丽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案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1,(3).4 刘悦钧,袁一渟.学校美育解决现代审美问题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2,(9).5 朱立元.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雷濛责任校对陈佩教研干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