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1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答: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源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小王之中,处于不断地运动和转换过程之中;在自然地发展过程中,在自然地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
2、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型的统一。2.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答:所谓系统,是由若干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四个要义: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
3、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如何理解:(1)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2)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这也说明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普遍性
4、。 (3)系统之成为系统,要素之成为要素,知识在特定的联系中才能成立,要素在自身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系统又在自身的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3.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答: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
5、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基本原则是: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方面: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使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发展是集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发展使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
6、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只有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5.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答: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 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
7、,既有经验知识,也有理论知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成为统一的整体;(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6.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
8、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选题的基本原则:(1)创新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从中能产生创新性的科学技术成果。创新性是科学研究也是科研选题的灵魂。(2)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必
9、须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否可行,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4)需要性原则是指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造福人类,使社会和科学能从中获益。7.如何解释观察渗透理论?答:(1)观察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 (2)理论对观察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有极大的关系。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什么、详略如何,都与研究的问题有关,与观察者的理论素养有关。 (3)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表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观察渗透理论
10、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能够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是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8.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否定式发展?答: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理论的否定式发展观,他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够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及时它能够展示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验的反驳,即“证伪”。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否定式发展是:猜想证伪猜想。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开始时发现问题,然后为了回答问题提出猜想,并根据猜想演绎出一系列的预见,再根据这些预见设计观察和实验方案,通过经验与
11、预见的比较检验猜想,然后根据经验检验的结果来调整理论或假说。因而科学理论的否定式发展实际上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它反映了科学研究活动中理论与经验的相互作用: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同时它又反映了科学认识的不断进步。换言之,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9.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有哪些?答:(1)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应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是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者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与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时间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2)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
12、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3)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依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4)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5)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与科学体系。10.
13、技术的特征有哪些?答:(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2)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3)中立性和价值性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
14、内在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规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技术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规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4)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同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11. 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的区别?答: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
15、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技术发明包括如下的内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他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他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的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因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问题,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极其所属人员,其结果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1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有哪些?答:(1)科学的
16、技术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2)技术的科学化: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3)科学高度综合化:科学研究领域的交叉、理论方法的移植,边缘性、横断性、综合性学科的大量涌现,使科学日益综合化;(4)科学数学化: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具体机制结合在一起的,数学方法向社会科学中的渗透,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交叉科学; (5)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包括政府、企业、资本集团、科学技术研发机构等利益单元组成的社会综合体,并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