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业讲堂第一讲讲义.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171583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讲堂第一讲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业讲堂第一讲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讲堂第一讲讲义 ---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历程 2006年,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依据中央要求和省情特点,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并将高效农业规模化列为江苏省“十一五”期问要扎实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回顾农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江苏省高效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江苏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1997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3 563.8万t。其后,省委、省政府将现代农业作为江苏省农业的目标和方向,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十五”期间,江苏省实施了“三资”开发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外向型农业三大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分区分类指导区域性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苏南地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刨汇农业,苏中地区要建成高效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苏北地区要建成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提出了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即围绕高效外向这个主线,坚持推进结构调整,突破园艺和畜牧业,突破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突破冬季农业开发和丘陵山区开发。经过lO年的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不仅在面积上,而且在产值上均达到了新的高度。从面积上看,全省通过凋减粮食作物面积,扩大蔬菜瓜类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这是10年来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与1997年相比,2006年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调减到65.5%,下降了近lO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61.9万hm2,发展到2006年116.1万hm2,平均年增加7.2%,成为播种面积最大的一类经济作物。从产值上看,与1997年相比,2006年蔬菜园艺作物、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增长了242.9%,32.7%、97.9%,其中蔬菜园艺作物产值增长尤为显著。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蔬菜园艺作物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8.O%上升到2006年的18.4%,畜牧业产值比重略有下降,渔业产值比重由1997年的15.4%上升到2006年的20.4%。 2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状 根据江苏省现行的统计口径.高效农业的效益(产值一购买性投入成本)标准为不低于30 000 fr_./hm2(即平均效益2 000 fE/667m2)。江苏省农林厅2006年出台的高效农业规模化统计标准,高效种植业的产业类别包括蔬菜、果品、花卉、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立体种养、特种经济作物特种粮食作物等9个类型。高效种植业的统计起点为:蔬菜(含果用瓜类)——单个生产经营主体(企业、大户等)设施集中连片6.67 hm2;果品——以乡镇为单位66.67 hm2(苹果、梨),33.33 hm2(桃、葡萄、草莓、银杏、板栗等);花卉——单个生产经营主体1.33 hm2(花卉)或0.67 ban2(盆景、盆栽),以乡镇为单位66.67 hm2(苗木);茶叶——单个茶园集中连片20hm2;食用菌——以乡镇为单位种植面积集中连片5 hm2;蚕桑——以乡镇为单位200 hm2。畜禽规模养殖统计标准为:县级规模——生猪出栏50~499头、肉禽出栏2 000—19 999只、蛋禽存栏500—1 999只、奶牛存栏20一99头;市级规模——生猪出栏500一l 999头、肉禽出栏2 0000—49 999只、蛋禽存栏2 000—9 999只、奶牛存栏100~299头;省级规模——生猪出栏大于2 000头、肉禽出栏大于50000只、蛋禽存栏大于10 000只、奶牛存栏大于300头。 2.1高效种植业 2.1.1各类高效种植业的产业发展情况 2006年,全省已经形成规模的高效种植业面积104.3万hm2。蔬菜是江苏省高效种植业的主体,占全省高效农业面积的57.O%,其次是特经特粮、花卉、立体种养、果品和蚕桑,分别占10.5%、7.9%、7.9%、7.5%和5.5%。在规模化高效种植业产业中,平均效益在30 000~75 000:Tr./hm2的约占3/4,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影hm2的仅占1/4(2006年)。以蔬菜为例,只有17.3万hm2蔬菜基地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元/hm2,占高效蔬菜基地面积的29.1%。 2.1.2各地区高效种植业的产业发展情况 从区域比较来看,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元/hm2的.苏南地区占26.8%,苏中地区占30.9%,苏北地区占23.4%,表明高效种植业的平均效益,苏中地区较高,苏南地区次之,苏北地区较低。根据江苏省农林厅提供的资料,至2007年年底,全省高效农业累汁面积达到134.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30.1%,比2006年增加了28.4%。根据2008年6月13日“苏南地区发展高效没施农业现场会”资料,2008年上半年,全省又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1.3万hm2,累计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45.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7%。从区域比较来看,高效种植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是苏北>苏中和苏南,其中,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高效种植业比重分别为28.4%、28.4%和31.5%;从地级市比较来看,高效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是徐州市和无锡市最高(>40%),镇江市和淮安市最低(<20%)。 2.2畜禽规模养殖业 至2007年年底,全省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5%、69%、66%、75%。根据江苏省农林厅2008年第一季度调查统计,全省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7%、71%、68%、76%,表明全省畜禽规模养殖业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无锡市和苏州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75%。 2.3高效渔业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省高效渔业面积6.9万hm2,平均效益41 143.5影hm2,其中平均效益在30 000—75 000形hm2的占89.6%,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影hm2的仅占】0.4%。从区域比较来看,高效渔业平均效益是苏南地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从地级市比较来看,连云港市高效渔业平均效益最高(56 365.5形hm2),其中平均效益超过75 000 元/hm2的占38.3%。 2.4高效农业在全省农业中所占比重 从高效种植业来看,2006年全省蔬菜生产面积116.1万hm2,其中平均效益超过30 000元/hm2的占51.2%,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形hm2的仅占14.9%;全省果品生产面积19.07/hm2,其中平均效益超过30 000形hm2的占41.1%,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元朋m2的仅占9.5%;全省茶叶生产面积2.7万hm2,其中平均效益超过30 000影hm'的占77.4%,平均效益超过75 000ff.,/hm2的仅占21.O%;全省蚕桑生产面积8.9万hm2,其中平均效益超过30 000形hm2的占64.5%,平均效益超过75000元/hm2的仅占6.7%。从高效渔业来看,全省水产养殖面积82.1万hm2,其中平均效益超过30000影hm2的占8,4%,平均效益超过75 000元/hm2的仅占0.9%,说明高效渔业发展潜力更大。 如果按平均效益75 000元/hm2作为高效农业的统计标准,估算且前全省高效种植业面积在30.0万hm2左右,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全省高效渔业面积在0.8万hm2左右.约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1%。 3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从2006年开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号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高效农业规模化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取得了重大进展。江苏高效农业既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反映了人多地少这一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技术密集、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和特点,江苏省应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特色农、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优质粮油产业等高效农业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特点,以特色兴产业,以优势促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高效农业面积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和亮点。以设施农业为例,近几年,省政府加大了对发展设施蔬菜、高效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上,提高了对新建大棚的补贴力度。各市县也纷纷出台补贴政策和奖励措施,推动了设施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34.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3%左右,居全国第二位。苏南地区加大投入,政府搭台、企业人驻浓民参与,高投入、高科技,打造高产出精品农业;苏中地区依托各类农业示范园.吸引“三资”投入,发展项目农业,辐射带动周边;苏北地区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走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在生产上形成产业带,加工上形成企业群,服务上形成产业链。 从动力机制来看,实现农业高效益的主要动力有技术进步、市场拉动、政策推动、投资驱动等因素。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高效益途径,主要体现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农业设施的广泛应用和技术配套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市场拉动实现高效益途径,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质、品牌和特色,外向型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和营销手段的创新;通过政策推动实现高效益途径,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基地建设;通过投资驱动实现高效益途径,主要体现在财政扶持和基础条件的改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在农业开发上的利用等方面。 4江苏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1)高效农业将呈现出区域化的发展格局。苏南地区设施农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将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蔬菜瓜果生产主要在苏北、苏中地区,畜禽养殖主要在苏北地区,淡水养殖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海水养殖主要在苏北沿海地区。 (2)高效农业在面积扩张和质量效益提升上还有很大潜力。为了保证全省粮食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既定目标的完成,在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的同时,应将提高高效农业基地的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主攻方向。 (3)设施农业和集约化规模养殖业将是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5对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建议 (1)提高高效农业的统计和考核标准.将全省高效农业的标准由现行的平均效益30 000形hm2提高到平均效益75 000元/hm2。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平均效益30 000形hm2作为高效农业的标准太低;二是我省一般经营较好的设施农业,乎效益均在75 000元/hm:以上;三是2005年以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000元,2007年已达到6561元;四是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上涨趋势,2006年为1.6%,2007年为4.3%,2008年上半年为8.O%。因此,提高高效农业统计标准,将有利于促进高效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采取多种措施,大幅度提高粮田的效益,协调好粮食生产与高效农业在土地利用上的关系。一是提高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和机械化水平,促进粮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加快品种和技术更新,促进优质专用高产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适当提高粮田复种指数,发展稻茬冬季和麦茬夏秋季高效作物。 (3)特色农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规模,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对功能单一、市场单一、出口依存度高、储运保鲜困难、加工水平低的特色农产品,尤其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避免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4)创新高效农业的运行机制。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全省较成功的高效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主要是“公司+农户” 的带动作用。在高效种植业方面,龙头企业提供市场、品牌、标准,农户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种植,企业统一收购销售,或者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由企业统一经营,农民通过土地租金和在企业就业来增加收入。在规模养殖业方面,龙头企业统一建设养殖小区,并提供种苗、饲料、防疫、销售,农民通过规模养殖获得利益,这不仅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5)加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高效农业产品的市场预测与分析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6)增加投入,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高效农业抵御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7)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尽快制订出台相关扶持农业的保险政策,确立农业保险为政策性法定保险,保障农业保险公司的法律权益,使其正常运转,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