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6932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共同胜利向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转变的历史轨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一步展现出一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超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蕴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发生的因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侧重一国首先胜利,斯大林则主张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新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一枝独秀,坚定地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大旗,呈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这一崛起是以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崛起,而非建立新的霸权。探讨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对我们坚持自信自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科学社会

2、主义走向现代化场域,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一国首先崛起中图分类号 A81;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 0 0 2-3 9 0 9(2 0 2 3)0 4-0 0 3 8-1 1纵观科学社会主义1 7 0 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历程,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呈现出共同胜利、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的发展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烈演进的背景之下,西方资本主义虽然陷人系统性弊病之中,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适空间。社会主义在短期内虽然不能实现世界范围的广泛胜利,但已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巩固和发展本国社会主义,

3、为最终赢得社会主义的广泛胜利准备历史条件。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高扬科学社会主义大旗,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日渐增长。不能否认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代无可避免地面临同整个资本主义体系长期并行的历史境况,中国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自身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率先实现一国崛起,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磅伟力,将人类文明发展引向光明前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共同胜利论蕴含着一国发生论从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共同胜利的理论构想,到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的理论,再到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上沿着共产主义的宏观路径发展,展现出超越资

4、本主义的必然趋势。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人,呕需对这些理论进行溯源和学理分析,而只有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才能厘清其发展脉络【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研究”(项目号:2 1 AKS00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文圣,男,法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展理论。39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一)社会主义革命以世界历史为展开场域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普遍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由于生产力的突飞猛

5、进、世界市场的普遍建立、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从经验上看“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 同时发生的行动”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及其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任何地域性的共产主义都必然不会长久。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发生”前面有一个带引号的词“一下子”,旨在强调不能教条式、机械式地理解同时发生。就时间维度而言,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理解为在同年同月同日发生,更不能理解为在同一时刻发生;就空间维度而言,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理解为所有国家一起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事业,必须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二)个别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符合

6、社会现实的发生逻辑任何一种普遍性都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并且打上时代发展的烙印。共同胜利论对于国情各异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个别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具有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特点。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以世界历史的展开为活动场所。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同时发生”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用语一致。实际上,“同时发生论”与“同时胜利论”没有实质区别。同时,这里的“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某几个国家同时发生”蕴含着另一层意思,即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由于国内社会革命成

7、熟度较高,有可能首先发生革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领跑者。恩格斯紧接着指出,由于工业的发达程度不同,民众的觉醒程度不同,生产力的状况不同,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在某一个具体国家会有快有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他预言“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中蕴含了一国会首先发生革命的现实分析。(三)社会主义革命共同发生需要以个别国家革命为突破口社会主义革命属于世界革命中的新质变,个别国家的革命则是这一新质变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逐渐展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表达了共同胜利论。基于世界市场和交往的扩大,共产主义事业是“

8、联合的行动”,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从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从具体形式来看,“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就革命发生的具体条件而言,各国革命爆发和进展速度是有快有慢的,共同胜利是在个别国家或地区普遍实现首先胜利的基础上取得的。个别国家或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国际社会联合与相互支持。个别国家或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后,从国际社会中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巩固革命成果尤为重要。在1 8 4 8 年至1 8 5 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无产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革命的世界性,强调

9、法国的阶级斗争应该迅速传导至整个欧洲,使整个欧洲实现社会革命;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共产主义革命一国首先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他指出,巴黎六月起义的失败“造成了所有那些使法国能够发挥欧洲革命首倡作用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既使用了社会革命的概念,也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即政治革命。那种把社会主义革命严格区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只坚持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同时胜利的论调,是对他们思想的误读。社会主义革命本身兼具社会革命和2345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1 6 6、3 0 6、3 0 6、4 1 9、4 3 5、4

10、 1 2、4 7 1 页。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6 2 页。402023年第4 期理论学刊政治革命的双重意蕴,也具有共同胜利论和一国胜利论的双重意蕴。(四)采用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需要考虑所在国家的原有社会形态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社会形态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但最终需要广泛的先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作为支撑。马克思晚年把研究重心从关注西欧问题转向关注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道路给予较大关注,提出了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了同时胜利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

11、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可见,要在俄国农村公社基础上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仅仅有国内发生革命还不够,还必须与欧洲主要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相呼应。俄国革命不可能是一种旧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或者农民革命运动,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或者新民主主义革命。但这不意味着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正如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所说,“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只有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才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仍然坚持同时胜利论,至少包括西欧,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先进国家革命的同时胜利

12、。二、列宁一国胜利论主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列宁并没有放弃共同胜利论的原则,但是又明确提出并且详尽论述了一国首先胜利论。根据革命实践需要,列宁在不同时期对共同胜利与一国首先胜利的认识各有侧重。总体来看,列宁基于现实的革命实践的发展,对一国胜利论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演变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一战”前列宁秉承共同胜利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列宁秉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他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基本思路相同,认为俄国工人阶级联合农民首先进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进而与欧洲工人阶级共同取得社会主义

13、革命的胜利。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世界联动的性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必然对邻近国家产生辐射影响,也带动其他国家革命形势的发展。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有可能进一步促进欧洲的民主革命,而当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充分发动起来之后,“就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实现社会主义革命”。1 9 1 8 年3 月,在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列宁指出,我们应该准备应对特别严重的困难和特别严重的失败,“因为欧洲的革命还没有开始,虽然它明天可能开始”,但“如果没有德国的革命,我们就灭亡”“苏维埃共和国就有沦为奴隶的可能”。显而易见,列宁在这一阶段是坚持共同胜利论

14、的,并且认识到俄国苏维埃政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依赖性。因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所以必须获得欧洲广泛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援和配合。正如列宁在1 9 0 5 年的革命的阶段、方向和前途中所指出的,“如果没有欧洲的社会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3 7 9 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3 1 3 页。列宁全集第1 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1 8 页。3列宁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5 8 9 页。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15、 0 1 2 年版,第4 4 5、4 4 5、4 5 2 页。41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义无产阶级对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是没有希望的。1 9 1 3 年5 月,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列宁意识到欧洲以及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反动势力勾连在一起,于是提出了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同时还看到了亚洲在推进无产阶级运动方面的积极因素:“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无产阶级的胜利,而这一胜利一定能把欧洲各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都解放出来”。由此可见,列宁在坚持共同胜利论的同时也在思考一国胜利论。(二)从“一战到十月革命爆发,列宁提出并强调一国胜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世界

16、已经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成了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根据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列宁的看法逐渐发生转变。列宁根据对资本主义世界革命形势的深刻研判,提出一国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胜利是存在可能性的,而这一可能性的突破口可能就在俄国。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在帝国主义制度下“把世界联邦口号当做一个独立的口号未必是正确的”,因为这等于把反对势力组织起来。列宁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是列宁最早提出一国可能首先胜利的思想,并且提出在一国胜利的前提下要积极支持其他国家革命,直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胜利。当然,列宁在这里并没有说明一国是不是

17、指俄国。1 9 1 6 年7 月,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中,列宁指出,对欧洲各先进的大国来说,要向前发展只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可能发生保卫社会主义国家、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战争”。列宁接着对有些布尔什维克准备采取有条件地保卫祖国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这篇文章中,列宁两次提到俄国革命胜利。从这些论述的背景看,列宁所说的“一国”或者“某一大国”是暗指俄国。随着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列宁明确指出了一国胜利的必然性。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必然是极不平衡的。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18、。在这里,与论欧洲联邦口号相比,列宁思想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对一国胜利的预计从可能变为必然;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结合文章提到的俄国革命及文章标题、语境,这里的“一国”也是指俄国。一国胜利论更多强调革命的首倡精神,而担负起这一使命的国家历史地落在俄国身上,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的客观发展为一国胜利提供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复杂,沙俄政府对民众步步紧逼。与此同时,新兴的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剥削,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奠定了必然性基础。1 9 1 7 年9 月底1 0 月初,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一文中满怀信心指出,“世界社会主义

19、革命的事业应当胜利而且一定会胜利”,拥有2 5 万党员的俄国一定能够做到。可见,这一时期,列宁思考的重点是一国胜利问题,因为这一理论还没有触碰现实,他还没有考虑一国胜利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三)十月革命后到国内战争胜利,列宁预测且希冀欧洲革命迅即爆发以支持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列宁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一国社会主义能否取得最终胜利、一国胜利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如何处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是否成熟等问题。第一,一国胜利尚不是最终胜利,一国胜利后的政权存续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列宁在1918年1 月发表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指出,苏维埃

20、共和国将消灭人对人的剥削,消除社会列宁全集第1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1 4 2 页。列宁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3 1 8 3 1 9、5 5 4、5 5 4、6 9 9、7 2 2 页。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2 8 1 页。42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阶级划分,苏维埃政权能够坚定地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直到国际工人奋起反对资本压迫的斗争获得完全胜利”。脆弱的苏维埃政权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生存堪忧,列宁寄希望于欧洲早日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以保住苏维埃政权。列宁还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

21、的最终胜利,因为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如果没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一国就不能保持住社会主义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的白匪军联合起来向苏维埃政权发动疯狂进攻,使新生的革命政权处于危急之中。对此,列宁在1 9 1 8 年3 月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指出:“应该准备应付特别严重的困难,应付特别严重的失败,这些困难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欧洲的革命还没有开始,虽然它明天可能开始”。但“如果没有德国的革命,我们就会灭亡”“苏维埃共和国就有沦为奴隶的可能”。这些论述表明,列宁已清晰地认识到俄国苏维埃政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依赖性。显而易见,列宁并没有完全放弃同时胜利论。然而,列宁预期的欧洲革

22、命高涨的形势却没有发生。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存在不足一个月就被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也仅仅短暂存在五个月便天折了。第二,随着俄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列宁不得不考虑一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强调随机而动。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之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国际方面的情况是非常严重、困难和危险的;必须随机应变和退却”,以此来等待西欧革命的兴起。他认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阶段,我们在等待下一个环节,即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光辉。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中,他进一步分析,在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以前,落后的国家必须等待时机,而不应寻求同帝国主义决战,而是让他们内部相互厮杀、相

23、互搏斗而削弱其自己的力量,加速社会主义革命的广泛兴起。列宁也从积极方面预测到,如果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能够获得成功,“那它就能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击破任何帝国主义的蛋壳”,就能够比较轻松地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第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首先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矛盾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是因为面临国家生死存亡而不得不作出块择。列宁赞成恩格斯关于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契机的观点,“在一个最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胜利。在其余的国家,由于闻所未闻的痛苦空前加剧,使这种胜利成为终于不可避免 的条件正在形成”。他认为,虽然那些意志薄弱的庸人和被气得痛心疾首和暴

24、跳如雷的资产阶级不愿意看到,甚至他们闭着眼睛不看、堵上耳朵不听,但是现实是“全世界范围内孕育着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旧社会已经开始分娩的阵痛”“未来正在为我们准备新的同盟者,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在许多更先进的国家里的新的胜利”。总的来看,列宁此时对于爆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比较乐观的。在1 9 1 8 年1 1 月的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他再次重申:“把我们俄国的革命变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冒险,而是必然”,要么是世界一切先进国家获得社会主义胜利,要么是全世界反动势力联合起来杀俄国的独立和自由,根本不存在第三条道路。第四,由俄国首先胜利开创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只有在不断的国际联合中才能实现最终胜利。

25、面对联合起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疯狂进攻,仅仅依靠俄国自身的力量去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是比较困难的,必须通过国际联合才能实现共同胜利。1 9 1 9 年5 月,在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列宁明确指出:“只有所有的或至少几个最主要的先进国家都进行革命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最后胜利,难道有哪一个布尔什维克在什么时候否认过这一点吗?我们向来都是这样说的。难道我们说过单靠把刺刀往地上一插就能摆脱帝国主义战争吗?”他还指出:“当时伟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斗争中遭到灭亡,是因为他们孤军奋斗,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023456089100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

26、版社,2 0 1 2 年版,第3 8 8、4 4 5、4 4 5、4 5 2、5 0 7、5 2 6、5 5 6、5 5 6、580、8 0 1、8 3 0 页43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支持。当时欧洲所有国家尤其是先进的英国都起来反对他们”。1 9 1 9 年1 1 月,列宁在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文中指出:“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只有全世界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单靠一支先锋队还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面对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列宁已经认识到俄国革命的胜利有依赖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合行动。(四)国内战争胜利以后,

27、列宁重点思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但未放弃发生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经过三年残酷而激烈的战争,苏联人民战胜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粉碎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同时,俄国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外条件,列宁开始重点考虑部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根据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任务及其胜利的条件问题,列宁也有了新的看法。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在没有国际支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但要时刻面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做好持续战斗准备。1 9 2 0 年1 1 月,在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列宁指出,三年前当我们说“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这个胜利就不可能巩固”,这是从国际的视角对俄国社会主义

28、革命的正确估价。然而,俄国竟然在这样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因此,“即使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共和国也能够存在下去”。这些论述表明,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及其胜利的条件又有了新的认识,但并不表明他放弃了同时胜利论。苏维埃政权能够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存在下去,关键在于在俄国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中改善了人民的生存境况,团结了小农阶级共同捍卫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再加之帝国主义纷争不断为俄国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是苏维埃政权存续的关键。1 9 2 1 年4 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缩短电气化的期限,“只有等到无产阶级革命在英、德、美这些国家中获得胜利的时候才

29、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宁对十月革命有了新的认识,他在1 9 2 1 年1 0 月撰写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胜利,但是“这第一次胜利还不是最终的胜利”。列宁坦言,俄国人已经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这一事业,这是至关重要的。列宁始终坚定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并将希望寄托于新兴的东方社会民主革命浪潮1922年2 月,列宁在政论家札记中重申了共同胜利的原则和重要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东方国家的人民反抗殖民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阶级压迫带来新的希望,他们奋起反抗,参与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之中。1 9 2 3 年3 月,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

30、文中指出:“现在全世界正进人一种必然引起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运动”,并认为“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决定世界历史前进方向的,始终是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里,列宁看到了人口众多的落后大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而坚信社会主义能够实现最终胜利。列宁这一思想高屋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总之,上述列宁的革命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内外革命条件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虽然他每个历史时期的关注点不同,革命理论的表达也有变化,但其中没有改变的核心内容是一国首先

31、胜利,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胜利。列宁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7 9 8 0、5 1 0、5 6 8 页。列宁全集第4 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2 2 页。列宁全集第4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3 9 4、3 9 5 页。442023年第4 期理论学刊三、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境遇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论,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空间,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广泛发展。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广泛而深人的开展,在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基础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

32、论的提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过列宁和斯大林的提出和推进,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并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一)列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列宁在创立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伊始,就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在一起。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无产阶级一方面要剥夺资本家财产与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要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社会主义面临双重任务和压力:一是面对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反扑,必须掌好苏维埃革命政权;二是面临广大工农群众改变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搞好社会主

33、义建设。因此,列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两条腿走路,对革命和建设两者同等重视,力争取得双重胜利。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阶段,国家资本主义是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才能巩固革命成果。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他指出:“我们用镇压的方法获得了胜利,我们也能够用管理的方法获得胜利”。这里的“用管理的方法获得胜利”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保证俄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而其前提条件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及时建立。与此同时,列宁驳斥了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谬论,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既有资本主义成分,也有社会主义成分,是符合俄国目前国情的。列宁在伟大的创

34、举中明确提出:“为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解决双重的或二位一体的任务”。列宁在这里所阐述的二位一体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领导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彻底镇压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第二个任务是“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所有阶层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新的劳动组织。这里的第二个任务比第一个任务不但更艰巨,而且更重要,因为“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很困难且长期的事业,但这个事业已经开始了。国内战争胜利后,列宁将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认为

35、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工业上进行电气化、农业上开展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建设最后取得胜利的保障。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中,列宁呼吁:“只有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苏维埃俄国才能取得胜利”。同时,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只有电气化才能为工农业打下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在1921年底至1 9 2 2 年初这段时间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强调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列宁在论合

36、作社中提出,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国家控制所有大的生产资料,工农结成牢固联盟并建立合作社,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在这里,列宁明确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4 8 2 页。列宁全集第3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1 5 页。5608列宁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1 6、3 5 0 3 5 1、3 6 4、6 2 3 页。45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的表述,并提出了必须具备的一系列条件。但他并没有把国际上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同时,列

37、宁提出的关于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种发达的、完全的社会主义,而是更多强调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宁指出,小农和极小农之所以跟着我们走,是因为他们相信无产阶级革命工作的成果,但是仅仅依靠这种信任支撑是不够的,因为小农和极小农还停留在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坚信:“社会主义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人类现在已经转人一个新的、有着光辉灿烂前途的发展阶段”(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境遇列宁逝世一段时间后,苏共党内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认识分歧。斯大林为了维护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进一步

38、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具有极大可能性。1 9 2 4 年4 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认为,“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同时,他指出:“可能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可能保证我国不受国际资本的侵犯又是一回事”。可见,斯大林这时并没有放弃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二战”期间苏联和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包括中国、东欧在内的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1 9 2 4 年1 2 月,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中,提出了“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判断。1 9

39、2 6 年1 2 月,他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指出:“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在斗争进程中用本身的力量战胜我们苏联的资产阶级”。这表明,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的这一标准,斯大林的看法确实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斯大林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工作总结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指出苏联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国内矛盾,可以在一国内解决;另一种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外部矛盾,需要几个国家无产者的努力才能解决。1 9 2 6 年1 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可能

40、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斯大林区分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战胜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主要依靠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最终战胜世界资本主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宣称:“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至此,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理论以实践的形态呈现出来。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崛起的生成进路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和作用的不断发挥,社会主义一国崛起论的提出日益具有历史必然

41、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已的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列宁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7 7 0、7 9 4 页。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4 3 5、4 3 6、5 1 0、4 3 8、3 9 9 页。斯大林全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4 年版,第9 4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2、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 年版,第1 页。46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族伟大复兴”。这些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社会主义一国崛起的逻辑理路社会主义一国崛起与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具有逻辑上的承接性。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展开,一国崛起正在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人新时代便是社会主义一国崛起的开端,而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社会主义一国实现崛起愿景的具体体现。回溯社会主义中国一国崛起的逻辑进路,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实现的历史必然性。1.一国崛起的历史逻辑为使中国走向社会

43、主义道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 9 4 9 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政治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社会主义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胜利,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起点。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探索强国之路,并最终在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目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44、建立了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走向强盛创造了基本条件。1 9 5 4 年,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后来我国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并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同时正式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民族伟

45、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第二,步人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了从站起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社会主义革命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国”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的高频词,分别使用了1 8 次、3 6 次,这足以说明中国已经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印证了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的正确性,同时拓展了一国崛起和坚定引领社会主义阔步前行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场域。事实足

46、以表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不断以新发展为世界作出中国贡献,不断为科学社会主义增加力量和信心,社会主义一国崛起的未来呈现出光明前景。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 0 2 2 年1 0 月2 6 日。毛泽东思想年编(1 9 2 1 一1 9 7 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1 年版,第4 5 3 页。毛泽东文集第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5 0 页。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3 页。十

47、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页。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 年版,第8 页。47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2.一国崛起的必然逻辑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一直在西方的主导之下,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迫使其他国家、民族屈从于这种不平等的统治秩序。社会主义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避免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唯有实现一国崛起才能保持独有的发展态势。从国际形势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势迫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强大。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

48、挡,但霸权霸道霸凌时而出现,世界局势并不太平。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固守冷战思维,以零和博奔的心态无法容忍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不断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甚至不断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底线。如果中国不能坚守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尽快发展和壮大自已,不能尽快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斗争中陷人被动境地,甚至步苏联的后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来看,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迫使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实现一国崛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除了中国,其他四个国家的实力都比较有限,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合力推进社会主

49、义走向高潮的态势还不明显。同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设想的逻辑,资本主义国家在近期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概率也不大。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一枝独秀,实现一国崛起。3.一国崛起的现实逻辑独特的社会存在环境、社会全面变革的现实图景、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是将一国首先崛起的理论推向现实的可能性基础。首先,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实际使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崛起成为可能。俄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国社会主义胜利,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即俄国地大物博、雄踞一方、没有强邻且人口众多,这不仅为列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还使俄国革命有广泛的回旋余地,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持久对抗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干涉,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相比之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由于幅员相对狭小,人力物力相对不足,被帝国主义武装颠覆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深刻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诚然,我国地域辽阔,工业基础比较好,科技也日益强大,我们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压和封锁的能力相对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