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珊莎·史塔克人生转变的轨迹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6880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珊莎·史塔克人生转变的轨迹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珊莎·史塔克人生转变的轨迹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珊莎·史塔克人生转变的轨迹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依据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中的珊莎史塔克是北境守护奈 德史塔克的长女。她的成长经历、人生轨迹不断变化,特征明显,引人瞩目。从快乐的小鸟、茏中 的囚鸟、逃亡的惊鸟成长为翱翔的雄鹰,虽然她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势力尝试争取把握 自己的命运。在冰与火的冲击下,依然清晰可见不变的人性在苦苦地挣扎。本文对电视剧中涉及 珊莎的事例及片段进行剖析,进而寻找成长小说、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佐证与支持下其性格发展、人生转变餉轨迹及其原因。关键词:珊莎;转变;环境;成长小说;接受美学中图分类号:I712.074;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053-0

2、5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依据小说冰与火之 歌改编)中的珊莎史塔克是北境守护临冬城公 爵奈德史塔克的长女。纵观电视作品,在男性 人物众多,人喊马嘶、勾心斗角的维斯特洛大陆七 大家族权力纷争的史诗中,珊莎这个人物的成长 经历、人生轨迹变化很大,特征明显,引人瞩目。珊莎从快乐的小鸟、笼中的囚鸟、逃亡的惊鸟成长 为翱翔的雄鹰。其中编导大卫贝尼奥夫、D.B.威斯在作者奇幻大师乔治马丁的精心设计的基 础上大胆创新。本文对电视剧中涉及珊莎的事例(小说尚未完成)及片段进行剖析,进而寻找成长 小说、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佐证与支持下其性格 发展、人生转变的轨迹及其原因。一、珊莎成长认知的发展与政治意识的觉醒权力的游戏的

3、编导乔治马丁、大卫贝 尼奥夫、D.B.威斯将珊莎设定为一个复仇女性,珊 莎的认知发展中的自我认知、情感认知、智慧认 知、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过程与内涵,以及在此 基础上的政治意识的觉醒都非常清晰、明显。她 的性格发展变化巨大,形象逐渐丰满,反映出她成 长认知发展、政治意识觉醒的清晰轨迹。(一)快乐的小鸟电视剧伊始的珊莎绝对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这是她自我认知中内在自我对自己的一种主观认 识定位、评价,也是外在自我在与人相处的社会中 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她是北境王国史塔克家的 长女,继承了母亲凯特琳枣红色的头发,相貌出 众、身材修长、举止优雅。“百花骑士”洛拉斯比武 胜利所得的红玫瑰情不自禁地献给了

4、她,“亲爱的 小姐,再伟大的胜利也不及你一半的美丽。”就像 她给她的冰原狼取名“淑女”一样,是标准的大家 闺秀。七国之君劳勃跟奈德说,“我家小乔和你家 珊莎会把两家结合在一起”。珊莎本人很享受这 一切,满脑子“王子与公主”的幻想。此时的珊莎 确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父母的掌上明 珠,不久将嫁给王子乔佛里,未来将是七大国至尊 的王后,她的世界里充满阳光雨露、鸟语花香,她 是其中最快乐的小鸟。但所有这一切都随着父亲 收稿日期:2022-09-22作者简介;尚爱萍(1965-),女,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欧美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黄家祺(1991-),女,北京市朝阳区和平

5、街一中,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基金项目:2021年度呼伦贝尔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与中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探索(JYZC2021032)。53 被诬陷为叛国贼而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她本人沦 为人人避之的阶下囚、人质。(二)笼中的囚鸟作为“叛贼”北境史塔克家的人质,珊莎被扣 押在君临城,只允许在红堡之内“自由”活动。此 时的她一直坚信父亲绝不会是叛国贼,但她过于 简单率真,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她的情感认 知走入错误的方向。本应经历这样的“情感体验 后,经过个人情绪的自控、情感的认同,完成情感 认知成长中理性化过程,即去情绪化过程”,但 珊莎并没能完成正确的情感认知。相反,她错误

6、地分析了形势,在瑟曦等人的劝诱、恐吓下给母亲 和哥哥写了劝降信,“你得告诉他们,奈德大人背 叛国王的经过。敦促凯特琳夫人和你哥哥前来君 临城宣誓效忠”闵。此时的珊莎仍自欺欺人地沉 浸在不久将嫁给乔佛里的幻想中,失去理智化的 情感认知,为此她很快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多次 承受着乔佛里的当众羞辱、刺激、鞭打与折磨,不 仅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当众斩首,被逼迫观看吊在 城楼上的父亲的首级,而且替哥哥罗伯对兰尼斯 特家族的挫败承受着乔佛里的当众鞭打。在被提 利昂解救后,提利昂曾问珊莎是否想解除与乔佛 里的婚约,她竟回答:“不,我爱乔佛里,他是我一 生的挚爱!”证明当时的珊莎仍停留在情感认知的 错误阶段,没能

7、经过情绪控制、情感认同而真正完 成去情绪化的过程,没能实现理智化的情感认知。但是接下来这些血淋淋的残酷现实逐渐将她嫁给 乔佛里王子的梦想击得粉碎:她先是被许诺给荆 棘女王的跛足长孙,后嫁给兰尼斯特家的侏儒提 利昂,又背着毒死国王乔佛里的罪名,被“小指头”培提尔贝里席拐往鹰巢城,成了这个阴谋家的 权谋工具。至此,珊莎已经沦为各大家族争夺利 益的牺牲品。这一系列的变故,说明珊莎的认知 发展之路异常艰辛、曲折。(三)逃亡的惊鸟“任何突变的事件更具有灵魂的震撼性和戏 剧的审美性。冲突时刻往往是人的智力充分展现 的时刻,是思维火花闪耀的时刻,对读者来说也是 获得一次启发和顿悟的时刻。”这时不仅仅是观 众

8、顿悟,更是当事者警醒、突变的时刻。电视剧中 培提尔挟持、杀害了莱莎徒利,成了谷地的守护 者并且仍在谋划、巩固自己的“蓝图”。但形势的 突变迫使他不得不投靠波顿家族,将珊莎献给“小 剥皮”拉姆斯波顿。全剧中最残忍、无耻的“小 剥皮”竟然当着“臭佬”一曾经与珊莎一同长大 亲如手足的席恩的面强暴了珊莎,这受尽屈辱、惨 遭蹂蹒的一刻,挤干了珊莎身上最后的软弱、隐 忍,激发出她史塔克家族凶猛、强悍的狼性,此时 的珊莎的认知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到道德 认知社会化的重要层面。“道德认知既是社会对 迅速成长的他们的外在要求,也是他们的内在需 要。”成长后的珊莎进入了道德认知成熟化的责 任心这一维度:维护尊

9、严、敢于担当。史塔克家冰 原狼的野性与雄风被唤醒,是生理性遗传,更是自 觉成长的表现。她誓死逃离“小剥皮”的决心震撼 了早已心如死灰、毫无斗志的席恩,使他重拾体内 的血性与勇气,席恩紧紧揽住她的腰,纵身跳下高 墙。兄妹俩拼死逃离了魔爪。(四)翱翔的雄鹰,驰骋的冰原狼“自我具有同生理机能不同的特征。自 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 生的。这意味着,某个人自尊的发展是个体同这 一整体过程的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关 系的结果。”珊莎自我认知的确立是在对席恩的 行为产生震惊、反感的前提下完成的,这种反向的 行为作用在她身上得到强化、建构,本寄希望席恩 救出自己的珊莎,看到的只是惊恐卑微

10、、毫无尊严 的“臭佬”,他像一面镜子使珊莎明白,只有自省自 救才有可能找回自己的地位、身份、尊严、价值。明确了自我认知后的珊莎,彻底摆脱了培提尔的 控制。她觉得谷地守护者本人也是双面人。一方 面他是培提尔贝里席公爵,她的保护者,和蔼、温柔而风趣;另一方面他是“小指头”,那个君临的 廷臣,总爱露出狡猾的微笑,一边轻捻胡子,一边 在瑟曦太后耳边低语那个“小指头”并不是她 的朋友。这说明珊莎已经识破培提尔的真面目,不再被其左右。完成了自我认知且逃离了“小剥 皮”后的珊莎,与妹妹艾丽娅、重生后的哥哥雪诺 相聚了!培提尔还企图教唆珊莎与雪诺争夺北境 继承权,并且将珊莎写给母亲和哥哥的劝降信藏 54 在床

11、褥下故意让妹妹艾丽娅发现,从而离间姐妹 俩的关系,但是经历了各种磨难历练、生死离别重 逢后的姐妹俩再也不是那个“小指头”可以玩弄于 股掌之间的小姑娘,她俩识破了“小指头”的险恶 阴谋,将计就计,联手杀掉了培提尔。虽然电视剧 将这一细节处理的过于简单和主观,与之前工于 心计的培提尔的形象不符,但却让观众看到了珊 莎的成长与成熟。我国学者陈英和说,“儿童的社 会行为水平是和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的。”同此时的珊莎不再信任、依赖“小指 头”,她能很好地理解周围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能 对自己和“小指头”等人的社会行为做出如此恰当 的评价和预测:只有摆脱他人的控制才能真正获 得自由。之后珊莎

12、与龙之母丹妮莉丝、皇后瑟曦 一样成为电视剧中最重要的三位权力女性。证明 她的社会认知已完成,并实现了与她社会地位的 良好匹配。从快乐的小鸟到驰骋的冰原狼,珊莎经历了 化茧成蝶的痛苦蜕变后,才得以在天空中任意翱 翔、在原野中自由奔跑。从“傻白甜”到有勇有谋 的北境女王,在完成认知经历、身份确认的同时,她的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例如,在“私生子”大战 中,解救弟弟瑞肯心切的雪诺,急于带领不足两千 人的队伍与“小剥皮”拉姆斯的六千人开战,珊莎 冷静客观地提醒他:“我们救不了瑞肯,谁也救不 了谁!”当失去理智的雪诺在与拉姆斯的拼死厮杀 中几乎全军覆灭时,事先联系并争取到鹰巢城支 持的珊莎与培提尔带领谷地的

13、援军及时赶到,帮 助雪诺解了围,且生擒了拉姆斯。当人们问她,“你还相信培提尔?”时,珊莎回答,“没有人会信任 他!”此事已清晰地呈现出珊莎的政治韬略。虽然 这里“爽剧”的痕迹明显,但观众不得不承认珊莎 的远见与睿智,说明无论是环境的逼迫、现实的残 酷还是宫廷的权力纷争、血的教训都不断捶打、锻 造着她,珊莎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忠武但缺少政治 谋略的史塔克家族中比较具有政治意识、权谋韬 略的王者,展示了珊莎成长变化的完整轨迹。二、珊莎人生轨迹转变的原因被期待的 珊莎珊莎经历了单纯、压抑、隐忍到觉醒等几个阶 段的变化,终成北境女王。究其原因,从成长小说 角度看是其成长过程中认知的不断发展:成长、成 熟

14、到至臻的变化过程。但细细探究,还有两个十 分重要的原因:一是成长环境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二是观众的期待与接受。(一)成长环境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权力的游戏在奇幻剧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 维斯特洛大陆七大家族之间社会现实中的权力之 争。“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描 写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 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而珊莎生 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呢?君临城的勾心斗角与 虚伪奸诈、鹰巢城的伪善刁蛮与阴险欺骗、波顿家 族的残忍险恶与病态疯狂、兰尼斯特和提利尔家 族的盛气凌人与权势财富置身如此复杂多变 的社会环境中,没有任何依靠、孤军奋战的珊莎为 了生存与复仇雪耻,只能适应环境、迅速

15、成长,正 所谓“时势造英雄”。另外,珊莎由可爱的“小萝莉”成长为威严的 女王,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法国文学家波伏娃曾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 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说明女人 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 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女人要摆脱“第二性”,做自己的和社会的主人,就要从女性意识的觉醒 开始。“为妇女争得在社会经济诸方面与男子同 等的权利远非女权主义的最终目的,妇女要获得 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 种精神桎梏,创立反传统的女性文化。”何最初珊 莎因为惧怕而拒绝了“猎狗”带她离开的请求,但 她却一再寄希望甚至恳求唐托斯爵士、贝里席

16、大 人带她离开“魔窟”般的红堡。当珊莎被“小指头”培提尔献给“小剥皮”拉姆斯后,特别是目睹了拉 姆斯放恶狗将继母达瓦及刚出生的婴儿(这个孩 子将夺走他的继承权)活活咬死后,珊莎的女性意 识彻底觉醒。此事再一次令她明白,若想改变当 下自身的处境,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只有自救、只有自己强大才能生存下去!她不再做茉丹修女 众多礼法束缚下的“乖乖女”,她极力挣脱了根深 蒂固的精神束缚、藤蔓式的依附心理。她相信自 55 己就是一颗树,可以撑出一片绿荫。她的内心不 断强大、钢硬,最终不仅摆脱拉姆斯及其情人的蹂 蹒与监视,逃脱拉姆斯的魔爪,而且终成北境女 王。(二)观众的期待与接受小说文本发表后,尤其是随着

17、电视剧前几季 在欧美乃至全球的热播,读者和观众在阅读和观 影后对其中重要人物的设定、塑造、成长变化便有 T自己的认知和期待,从文学理论角度讲,这就是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1 观众的期待与编剧的留白。根据姚斯接受 美学的描述,读者包括观众是有不同“期待视野”的。其期待视野、审美要求也会随着各人自身变 化、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等内外因素的转变而变 化。口这一文学理论主张同样适合用戏剧的欣赏 与批判。第四季中被拐携到鹰巢城的珊莎,在面 对阴郁冷酷的莱莎徒利姨妈和迎娶了自己的姨 妈并且成为新谷地守护者培提尔时,刚刚扬起的 反抗意识有所下降,为了保全自己,她本能地变得 谨小慎微、察言观色。尽管这样,编剧在

18、剧本中仍 留有“召唤结构”的空白、未定点,等待观众欣赏、读者阅读时进行填补、充实,将其“具体化”,而观 赏阅读过程中观众读者的具体化是接受美学的中 心问题。所谓“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 尔提出的。主要指文本本身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文本未曾实写或明确写出的部分,但文本已经确 实写出的部分为它提供了重要的暗示。这种空白 现象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这一接受 美学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对电视剧的欣赏。例如亲 眼目睹了贝里席大人将莱莎徒利无情退下月门 后,珊莎将惊讶和恐惧的情绪巧妙地掩饰隐藏起 来,面对迷惑不解的谷地封臣们的质疑,她完美地 配合贝里席大人,声泪俱下、绘声绘色地再现了莱 莎姨妈疯狂

19、的一幕:“但她还是踏出月门,她”从这个“留白处”,观众观看时可以发现珊莎确实 向贝里席学到了很多,变得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 多了,可以做到表里不一、假戏真做。在痛苦万分 的表象下,她清清楚楚地知道:她必须配合贝里席 大人演好这出戏,因为目前贝里席对她来说太重 要太有价值了,可以说他是她当时逃离险境的唯 一希望。由此也可以推断出珊莎在将要播出的后 半部分电视剧中性格的大致走向。据此,编剧塑 造的珊莎逐渐变得坚强、果断,有勇有谋。这里我 们暂且不论培提尔将北境第一合法继承人珊莎这 张王牌拱手让给波顿家,反映了编导对小指头性 格前后矛盾的处理,甚至不可思议、明显存在不合 理性,单论珊莎这个人物逐渐变得

20、智勇双全这一 预设结果来看,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当今普遍拥有 女权主义思想的观众的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说 明编剧在珊莎这个人物设定时运用了接受美学中 的“召唤结构”,他们相信不仅细心的读者将会把 珊莎性格的发展变化填补、完善,使之具体化,电 视观众同样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期待的 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全新的珊莎。2文学中的真实一艺术的逻辑。以往文学 批评关注于作者、文本、读者,但对这三者同样重 视则成为了现当代文艺批评的基本走向、普遍共 识,说明在文学活动中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与作者 的地位同样重要,这奠定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的基本内容,此观点同样适用于编导、剧本、观众 三者间的关系。马丁先生在冰

21、与火之歌中对珊 莎的塑造给了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的编导以启 示,在读者(包括编导)阅读时加入了阅读者自己 的理解、认识、思考与判断,依据文本中史塔克家 族的忠勇坦诚的行事风格,电视剧中在仅剩下珊 莎、布兰(自愿放弃王位,成了“三眼乌鸦”)、艾丽 娅和琼恩雪诺(加入黑衣人队伍且私生子不具 有王位的继承权)四人中,编导代表大部分观众做 了自我的体认、阐释,将珊莎设计成历经种种磨难 后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北境女王,这不仅是编 导、观众的认识与解读,本身也是一种再创作的文 学活动,即读者的反应批评,是读者阅读、受众观 影之后,主动参与二次创作的结果,以获得文学中 的真实,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艺术中的逻辑。虽然

22、 不符合严格的逻辑推理,但它满足的是读者阅读、大众观影的心理期待。由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电视剧权力的 游戏中,珊莎史塔克的性格发展、成长轨迹,从 对王子公主梦的憧憬的“傻白甜”到胸怀天下臣民 的掌握近二分之一维斯特洛大陆的北境女王,编 56 导将她设定为与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相似的反抗 型人物,让她经历了成长小说中一个人物认识发 展变化的各个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独特鲜明的性 格特征与政治意识。究其原因,除了编剧的预设、人物自身的成长、女性意识觉醒外,还有包括文本 读者、电视的编导与观众在内的广大受众群体也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他们对其接受、批评,共 同参与、诠释的结果,这极大地丰富了电视剧的主

23、题意义、思想内涵。虽然其中个别情节不尽合理、前后矛盾,多被诟病,但珊莎的人物性格趋于立体 丰满、成长轨迹日渐清晰明朗。全世界的“权迷”正拭目以待,期盼马丁先生将文本早日完成,呈现 给读者一个比电视剧中更真实、完整的女性形象。参考文献:134芮渝萍,范谊.成长的风景一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7+239+239.2(美)乔治 R.R.马丁.冰与火之歌 M.谭光磊,ft 畅,胡绍晏,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96.5(美)大卫谢弗.发展心理学 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16:437.6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杜,1

24、996:271.7 聂珍钊.外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8:257.8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3.9 畅广元.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M.西安:陕西人民 出版杜,1990=385.10 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242.11 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91.The Analysis on the Life and Characters of Changing Track of Sansa StarkSHANG Ai-ping,HUANG Jia-qi(Hulu

25、nbuir University,Hailar,Inner Mongolia 021008)Abstract:TheSansa Stark is the eldest daughter for Eddard Stark who was king of Northern Territory in the TV serial Game of Thrones*.It was adapted according to the novela Song of Ice and Fire.Her growth experience and life path are changing.Obvious char

26、acteristics,attract our attention.A happy bird,a caged bird,a scared bird,a flying eagle.She is not a hero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but is trying and controlling own destiny.We can find nature struggled painful.We shall analyze examples and fragments about Sansa in the thesis according to own understandability or cognition.We look for hardly a trajectory on character and life track that are evidenced by the Bildungsroman,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reasons.Key words:Sansa;change;typical environment;Bildungsroman;reception aesthetics责任编辑:娜布其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