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628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类已进入数字与智慧遥相呼应的数智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生命传播的情境及语境等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人类一直生活在希望与危险并存之中,互联网传播更是带来信息知识的“内爆”与“外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人类文明进步中饥饿、贫困、战争等还无法根除的同时,人们还在思索能源、生化武器、生态等究竟会带给人类怎样的危机时,人类普遍的孤独、焦虑、恐惧等精神危机却无处不在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存在为人道、人道主义与人道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社会与技术互动中不断试错、迭代、跨界让创新与颠覆并举得以实现,现实的权威、地

2、位等在传播反馈机制加速中持续进行着权力的对抗与博弈,人道传播在更复杂、更具体的微小叙事中展开与博弈。人们逐渐意识到失去普遍遵守与尊重的传统习俗、规则的庇护,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当下自身的问题,人道与人道主义从传统象征符号以及道德教化的世界重返个人信任与认同的共同体,也将人们从政治、经济等各种意识形态号召的等级与权威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中解放出来。基于人性的人道传播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传播,运用生命传播的思想与方法能为人道传播研究提供思想的理据。人作为“赤裸”的人,应对不断变革着的世界需要在自我感觉与觉知中作出自我的判断与选择,社会加速中人道与人道主义在传统道德伦理思想路径与社会实践中程式化的表达愈来愈

3、成为自身的难题与困境,这种改变愈来愈与每个人相关,它在人们交谈、交流、互动中的自我认知层面上展开,与其笼统地说是社会加速,不如说是遮蔽其中的认知加速。自我认知加速中人性在天性、物性关系中愈发多变复杂,在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以及5G等技术的支持下,人的境况何以陷入精神危机之中,又如何能化险为夷,在湮灭中重生,这不得不使我们从生命传播的视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师曾志(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与技术的抗争,精神信仰上的达观是人类能激发自我潜能并发明各种技术的前提。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理性不断膨胀的同时,带来更多的

4、精神危机,人类愈来愈陷入技术会将人类带向何方的恐惧与困惑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无知的未来。人道与人道主义围绕人性、人学核心要旨不变的情形下,其存在方式却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人如何从无家可归的人到人的复归都指向对人道、人道主义的重新反思与理解。作为有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假设”,现代人道传播在跨越时空中更加显现出其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无能为力,这种迫不得已为人道传播中人道主义的沉思与觉醒提供了思想空间,真正尊重人性在人之本质中的特质,承认他者的存在,并有能力包容与尊重他者,在不断显现的人之本质中彰显出人道主义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在人之本质中反思、践行与成就人道主义。关键词:人道;人道主义;

5、人性;无家可归;返回步伐DOI:10.13853/ki.issn.1672-3708.2023.04.001收稿日期:2023-06-16作者简介:师曾志(1964),女,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生命传播、跨媒介叙事、媒介与社会变迁。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域重返人道与人道主义的本体范式,思索人道与人道主义所遭遇的多重困境背后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一、人道主义是“人性的宗教”人道是一种信仰,是人类存活下去的信念,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道主义借助于人们的信仰与信念,光大人类存在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其目的是给人以尊严,显现出生命在创造中的多种真实的存在。随着互联网各种传播平台的发

6、展,人道传播在打破传统人道主义的专业分工与行业壁垒的同时,却在异质化、多元化的传播态势中时常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与人们信仰、信念的物化所带来人的异化有关,人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信仰的式微所导致的最大痛苦,比我们现在可能想象到的更大、更具有破坏力的痛苦是,人们不再假定世界是有目的的”,这个假定“对信奉者来说不只是一种安慰性的观念,还是一种思维类型,它的根除是心灵上的一次灾难”1。然而,人道信仰的毁灭让人类心灵在一次次难以承受的灾难中顽强地进行着一次次升华与救赎,正如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所经历的一样,人类在遭遇灭顶之灾、人道在崩塌的同时也看到了人道变革其存在方式所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在与

7、共活。“现代人道主义是 人性的宗教”,这是 牛津英语词典 对人道主义的界定。韦氏新世界辞典(第3版)对人道主义下定义为:“人道主义是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一组态度或者一种生活方式。1.指一种哲学,它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人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获得自我实现的能力。2.(常大写)指赞同上述信念的宗教。”2 3基于人类对理性力量的盲目信仰,美国生物学家戴维埃伦费尔德提出:“人道主义即使不是宗教,也肯定很像宗教。”2 2他不否认“人道主义宗教”的核心即“对人类理性的最高信仰”2 3,他甚至指出,“一切有生命力的宗教都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主要信

8、条都被认作是无须进一步检验的真理”,他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有活力的宗教”2 1。这里将人道、人道主义视为基于日常生活有活力的宗教,它有着对人类理性的崇奉,但也有着人道自身如其所是、如其所能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特质。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破除了宗教的迷信,更为关切的是国家、社会的存在对人的隐匿,导致“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从而得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

9、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的结论。涂尔干也十分强调宗教的社会性,贯通时代的他首先看到的是“宗教中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这就是膜拜和信仰”4 409,人们“并不能创造信仰。因为信仰不是别的,而是温暖,是生命,是热情,是整个精神生活的迸发,是个体对自身的超越”4 404。他将宗教放在其存在方式中进行认识,他看到的宗教并不是虚幻的,反而“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它们“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作出的反应”4 2。涂尔干由此展开其宗教社会性的论述,他指出:这种信仰“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甚至可以说,个人根本无法长久地维

10、持他的信仰”,由此,涂尔干认识到“事实上,一个具有真正信仰的人,总会感到一种去传播这种信仰的无法遏制的需要:于是他要抛开与世隔绝的状态,去接近他人并努力说服他人,他所激起的说服他人的热情也使他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了。反之,如果他始终孤身独处,那么信仰很快就会受到削弱”4 405。这就导致“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 激 发、维 持 或 重 塑 群 体 中 的 某 些 心 理 状态”4 8。从马克思到涂尔干的宗教观为当下人道传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个人的感觉、信念等作为社会互动机制中深层基础成为人道传播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11、互联网表面碎片化交互式传播,实质上是将这种人要活下去的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它是个人表达,实际上却是在交流互动中的集体表现,在此过程中,这种交流互动也在重构着个人与社会。2第4期二、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僭妄”人类在情感、道德、伦理与理性无所不能的双重信仰、信念中遭遇的却是人类一而再再而三的人道主义的破坏与灾难。人道主义者逐渐明白人无法成为自然法则的制定者,反而,人类社会的构建需要适应自然的法则。人道主义往往与战争、战场救护、疾病、饥饿、死亡等直接关联,而它常常也是人类观念、信念、信仰、态度与行为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5

12、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中人与人存在的时空关系的迁移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技术演变带来人们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同时,主流话语依然停留在启蒙叙事上,社会整体弥漫着人类是可以无限进步的气息,权威、权力、资本、资源等外在物质成为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和准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西方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哲学观。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过于凸显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同时,人们认识到,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中心地位可能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危险也日益凸显了出来,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观也受到多方的冲击与挑战。埃伦费尔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了 人道主义的僭妄 一书,他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文明正在把生活的价

13、值等同于单纯避免死亡。空洞的、不可能的目标和愚蠢的、无意义的探索取代了我们生活中固有的欢乐。”2 76他列举了一个让他花费了十年时间才理解的他在医学院读书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一次课堂讨论时,“一名学生感情激动地说,在美国,心脏病是造成死亡的第一号原因”,老师是一位80岁高龄的优秀心脏病学家,他想了想说:“你喜欢什么疾病成为死亡的第一号原因呢?”2 77这位老师的问题在不同人的心里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它们都指向的是人与专业间的关系。专业是一回事儿,但人的态度与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儿,我们所应做的是不要搞混和颠倒它们之间的关系,以热情的态度显示出专业非人道的冷漠。埃伦费尔德认为人道主义者小约翰 赫尔

14、曼 兰德尔对人道主义的概括代表了自称是人道主义哲学家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即“人应该相信人自己,相信人的无限可能性。当然,这种相信应该与对人类无限限制的现实认识结合起来,应该与对人的 为恶 能力和达不到他所见的最高点的能力的现实认识结合起来。简言之,人道主义就是相信理智、相信人”2 16。这种相信人,相信人的理智,隐喻着人对人类理性的信仰,它实则用所谓的理性遮蔽了自然之法则。正因如此,埃伦费尔德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人类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正是“人道主义播下了神化、崇拜机器及模仿机器的人类文化的种子,而这正是多数人道主义者看不起的事情”。他希望我们在人道主义的问题上破除所谓的人道“神话”,力图对人事保持

15、客观,不带有偏见与傲慢,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在危险的局势面前采取一种比较灵活、比较实际的态度”,并“帮助社会作出合适的反应”2 18。人道传播中对这种人类理性神话的顽强维护似乎赋予了人道主义者以普遍性与普适性的话语特权,遮蔽了人道主义中特殊性与具身性,舍弃了对自我与具体问题的追问与解决的能力,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一再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人们大多的人道主义观念与认识,都是在人道传播中渐渐建立起来的,并在社会互动机制中一再地被正当化与合法化。人类在技术高歌猛进中相信人、相信理性的人道主义的执着中反而产生了种种妄想,埃伦费尔德将其称为“人道主义的僭妄”,即“要求预言不可预言的东西,要求认识不可认识的事物,

16、绝对相信无法包括最终结果的程序”2 62。这里的僭妄实际是割裂了人类发展与自然以及与具体现实的联系,人道主义成了单纯为躲避死亡的存在而存在。吊诡的是,人类为了远离死亡,发明了各种核武核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化学工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带来的却是战争以及环境激素等足以毁灭人类非人道的后果。三、人道主义的“力量假设”与权力假设从总体上看,目前人道主义研究存在三种假设:一是人的无所不能,赋予人无所不为的权力;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三是人道主义是有活力的宗教。人类在自身自我欺骗、自我傲慢的指引下会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就是人道,人道传播师曾志: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3台州学院学报

17、第45卷中各种技术体制与机制对自然的冒犯所带来的后果恰恰转嫁给人类自身,人类让自身陷入边缘、弱化甚至奴役的境况。埃伦费尔德承认人道主义存在的重要性,他只是想以反对人道主义的有害假设,释放出人道主义的积极力量,即“这使我们能在危险的局势面前采取一种比较灵活、比较实际的态度。要是我们一开始就不带偏见,既能够现实地审查证据,又能够聆听古人深刻的、非理性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可能较好地估价将要发生的情况”2 18。埃伦费尔德认为,人道主义有基本的“力量假设”,即“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由人解决的”“许多问题可以由技术解决”“那些不能只由技术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社会领域(政治、经济等)找到

18、解决办法”“如果情况危急,我们将会在为时不晚的时候共同努力,找到解决办法”“有些资源是无穷的;一切有尽或有限的资源都有替代”“人类文明必将永存”2 13-14等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它们是自工业革命以降人类的一种隐而不显的普遍信念。在社会体制、机制运行中不断将其合法化的背景下,这种论调获得了主流话语权,这样的话语机制又在不断强化着人类对人道主义以及技术至上的信念。埃伦费尔德认识到人类为论证人道主义假设发明了许多自我欺骗的话术,通过各种肯定的话语权赋予了这些话术合法化的地位。他认为人道主义的假设是错误的,主要是因为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与力量存在着限制,这些限制主要表现为“我们没有能力认识未来,作出准确的

19、长期预言,从而造成了限制”“我们的控制假设从前的失败后果造成了限制”“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实际上不能同时把每件事都办得最好”“我们获得的新技术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新技术同时会造成更麻烦的问题”“资源消失造成的限制,生态系统抵抗过度干预能力枯竭造成的限制”以及最后“为了邪恶的目的滥用控制技术而造成的限制”2 105-106等。现代人道传播在跨越时空中更加显现出人道主义作为有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假设的无可奈何,反映出人道主义在面对现实问题挑战时的无能为力。正是这种迫不得已为人道传播中人道、人道主义的反思与自省提供了思想空间,促进人们返回生命本身,尊重生命的基本特征,在以仁慈或批判的视域倡导、

20、呼唤人道的同时,承认他者的存在,并有能力包容与尊重他者,激发起自我作为行动者行动起来并积极寻找解决具体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解决问题。人道概念总会有着普遍性概括和普适性权力的倾向,在全球人道传播中一直暗含着一种人道主义应成为权力主宰的倾向。这种人道主义的权力假设强调现实权力的静态性与无所不能,强调人道主义中的效率与能力的同时,将人对生命爱欲的顽强存在以及与他者连结中所产生的“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排除在外。生命爱欲的顽强正是“一个人在 他者 面前承认自己的 无能为力”,这是因为“他者身上的 异质性 是决定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在最原始的爱欲关系中所追求的、不可以被转化为

21、 能力的特性”,反之则将毁灭他者的存在。我们“与他者发生关联的前提恰恰是某种 无能为力。只有承认 无能为力,他者才会出现”5,自我方能存活。人道传播从力量假设、权力假设再到人心假设,凸显出的正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性,它是在人们共同感觉、共同情感中获得的无限生命力,从人是无所不能的到人的无能为力是人道传播最为关键的转化点。四、我们对人道主义该如何提问人道与人道主义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我们对人道与人道主义该如何提问是人道传播研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以避免对其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固化界定与概括,由此才可能实现人道、人道主义与人道传播本质意义上的觉醒与

22、拓展。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与技术方面的抗争。精神信仰上的达观是人激发起自我潜能并发明各种技术的前提。随着技术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加强给人带来穿越时空的快捷与便利,人类理性开始不断膨胀,其后果是带来人精神信仰的物化乃至异化的倾向性。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疯狂屠杀迫害犹太人,在很多国家都拒绝签证给犹太人时,当年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领事馆的总领事何凤山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也为了领事馆的生存,尽最大努力给犹太人办理去往中国的签证,直到1940年何凤山调离维也纳。他的做法让很多犹太人得以到上海避难并保全了生命。何凤山在其出版的 我的外交生涯4第4期四十年 回忆录中对自己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事情几乎是只字未

23、提。据他女儿何曼礼女士回忆,父亲认为做好事不留名是中华之美德,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说出来。后来那些被他救助过的犹太人站出来证实了确有此事。何凤山的事迹被公开后,以色列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和“国际正义人士”的称号,为他在圣城耶路撒冷建了纪念碑;意大利在米兰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广场。何凤山在其回忆录中为何很少提及其签证救人的历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它让我们不能忘记人道、人道主义以及人道传播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提醒我们人道研究是基于人性的,也是与社会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这需要我们回到人性以及具体的场景中舒展思辨的张力,才能深入到丰富复杂的事物本质中。人道传播立足于人类生存与

24、生命的生生不息之中,其丰富性与整体性是在思辨的历史性中体现的,其视域是广阔深远的,因而,这是什么人道主义的提问,力图避免的是将其异质性遮蔽或压制在对错、好坏等二元对立的视角之中,不至于将其流于空洞的道德伦理说教中,也防止将其纳入无信仰的虚无缥缈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具有历史性与思辨性,它体现在人道主义存在于自我反思方式中,在自我与错综复杂的具体场景、语境中展开并在人道本质中得以理解和达成。人道主义在自身中展开并完成于自身之中,其本质的涌现需要应和相关的思想要素与行动方式。人道主义的对话需要讨论事实本身,也应有折返回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想洞察能力,讨论需要在同样的思想之实事的差异基

25、础上进行。五、人道本质以何种方式存在人道传播根植于人们活下去的强烈信念,将其从抽象的信仰与信念重返到人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存在,体察其存在的多面性,理解人道与人道主义是如此丰盛与多变,方有可能不断开辟出人道传播的思想空间。海德格尔借用安德烈纪德“以精致的情感做出糟糕的文字”的话,指出其“不仅适用于文学,还更适用于哲学”6 4,这句话对我们追问人道、人道主义也是适用的,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以精致的道德做出糟糕的人道”。海德格尔在对哲学本质进行思考时,其提问的方式是“这是什么哲学”,他认识到“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某物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当作关于本质的问题。向来只有当被问及其本质的那个东西已经变得模

26、糊不清,同时,人与这个被问及的东西的关系已经变得不确定或者甚至已经被动摇,这时候,关于本质的问题才会觉醒”6 9。海德格尔的“运思之道说”“必定还是悬而未决的”6 76,这种道说应和着 道德经 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道与道说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语境方能不断抵达其洁净精微的状态。海德格尔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他是在与黑格尔的对话中思辨地、历史性地思考存在者之存在,认为思想的实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观念”,将其放置在“思想之为思想”的框架中思考,它指向的是未知与未来,这也正是海德格尔能用“泰然任之”的沉思之思来看待技术等对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影响。海德格尔曾引用黑格尔 逻辑学

27、中的话,即“唯有绝对理念是存在,是不消逝的生命,是自知的真理并且是全部真理”,并对此加以评论,他认为“黑格尔本人因而明确地给予他的思想的实事以那个凌驾于西方思想的整个实事之上的名称,即:存在”6 49。海德格尔继承与发展了黑格尔存在的概念,将存在与自我知识、自我反思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哲学“摆脱了那种历史性的外部状态,纯粹是在思想的要素中呈现出来的”6 50,完成了哲学研究中的一场转向。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首先意味着但绝非仅仅意味着 无规定的直接性”,它实则就是承认事物运行有着自身的法则。海德格尔强调沉思之思想方式的重要性,沉思,即认识之认识,用“自我反思”“自我知识”“自我思想”将无限变化中的

28、“反者道之动”进行了具体化。他指出:“存在的真理就是本质,也即绝对的反思。本质的真理乃是无限的自我知识意义上的概念。存在乃是思想的绝对的自我思想。而唯有绝对思想才是存在的真理”,他进一步指出:“真理在这里普遍地意味着:可知之物本身的对其自身确定的被意识状态。”6 49海德格尔认识到普遍真理存在于具体的复杂、多重、动态的关系中,本质和真理乃是存在与存在者间的应和,就此我们在不断地反思与沉思中可以对存在、真理、本质等连结展开持续的追问,究竟真理是以存在的何种方式显现出其本质,存在随着存在条件、情形等的变化会以怎样的存在方式显现出真理与本质。师曾志: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5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六

29、、现代人的“无家可归”与“返回步伐”历史对现实与未来的借鉴意义从未消失,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不仅是历来统治者执政当权时从现实出发必须考虑与追问的问题,也是个人成就其存在本质的必由之路。马克思认识到既然私有制是人异化的根源,那么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复归人、复归人性从而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人道的底层思想正是这种在差异中的不断同一,在同一中的不断差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思想。马克思将历史之用理解为“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等深刻命题,将历史与历史性置于历史是人存在方式

30、的思考框架中,直至今日仍为我们思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方向。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 弗洛姆在其 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应用 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关心的是人”,马克思主义学说“关心的是整个的人及其意识”,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它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不是从观念和意识中演绎出来的,而是具有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人;现实中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而是生活在某一背景中的人。”8 11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也是历史中的,现实中的人不仅仅只是以其观念和意识投身社会的抽象的人,而是有着自我七情

31、六欲的具体的人,其心理、生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不断推动着人与自我、人与现实、人与历史等的对话与行动。互联网传播更是将人的感觉、感知、情绪与情感等从观念与意识的遮蔽、压抑中解放了出来,将人是什么人、人的意义与目的等人道思想回到马克思所说的“就是让人从物质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让人从他自己的安排和行为所造成的束缚自身的囚笼中解放出来”8 11-12的目标中。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真理即本质”论述的根本指向是现代人无家可归状态的命运,其在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中评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时说:“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命运。因此就有必要从存在历史上来思这种天命。马克思在某种根本的而且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出发当作人

32、的异化来认识的东西,与其根源一起又复归为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这种无家可归状态尤其是从存在之天命而来在形而上学之形态中引起的,通过形而上学得到巩固,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纬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9 403-404从无家可归的人踏上回家之途需要我们从形而上学的各种禁锢中解放出来,也需要我们从人之人性中思索人以及人之本质。海德格尔在继承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同时,对黑格尔思想的发展是将思想之实事放在动态、生成的关系中进行连结与思辨,然而,他加上了时间和不断生成的思想维度,无论是“思想的实事乃是作为差异的差异”

33、还是“已被思的东西要从尚未被思的东西中获得其本质空间”,海德格尔式的追问都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显现出海德格尔沉思之思想方式的张力。这种沉思“不仅思及人,而且思及人的 自然的本性,不仅思及自然本性,而且还更原初地思及那个维度,在此维度中,从存在本身来规定的人之本质才有在家之感”9 410-411,唯有如此,无家可归之人才能真正踏上回家的路途,才有可能产生家的感觉。人道传播中在易于表达的时空中我们反而更需要一种“沉思”。这种沉思是自我认知与思维上的警醒与反思,不随波逐流,在自我卷入的同时,拒绝自我思想的放纵,不仅仅在对错是非上去寻找答案,还要警惕仅仅以理性与逻辑来分析与判断事物,回到人们的感觉与知觉

34、、情感与理智、同理心所激发的共鸣、共情,不断开启与扩大自我的认知视域,逼向事物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与思想史对话的特征为“返回步伐”,它是一种方法,亦是一种智慧,更是“从形而上学返回到形而上学之本质中,从差异之为差异的被遗忘状态而返回到自行隐匿着的分解之遮蔽的命运之中”6 75-76。它在生命绵延的动态生成中探求人事之间的连结与断裂、相反与相成等复杂关系,从而显现出存在的真理即本质的存在。返回步伐与 道德经 中的“反者道之动”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凸显出存在自身在显隐复杂关系中的不断转向,这需要将人放置在历史之中,方能理解人道6第4期传播不仅置于存在因果同时、更是需要在因果异时中进行沉思。中国传统文

35、化一直强调“反”与“返”的智慧,还为沉思的实现提供了路径。如“正言若反”,强调人事运行规律在千回百转之中,认识到人的“知止”“知耻”“知足”等为实现“反”与“返”的前提,寻找返回的道路需要人们在辨别人事中的分解与统合的认知与思维能力,获得“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念”的思想张力,并拥有在差异中不断实现同一的视域与潜能。七、“人之人性就在人之本质中”“人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也是人道主义与人道传播研究的根本指向。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觉察到人绝不仅仅是抽象的工具人,人自身“实质上是情感、享受、希望、恐惧、悔恨、对各种不可兼得东西的评价、决定的统一体”10 154。说这段话的人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

36、海,他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个人的心灵存在所固有的一切情感、目的以及享受,都不外是心灵对于这个经验到的世界的反应,而这个世界乃是心灵存在的基础”10 149。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生命的特征是绝对的自我享受、创造活动和目的”10 140。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人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在进行着各方面的延展,人需要在面对现代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变化的场景、语境中持续反思与省醒,人们对自我与世界的理解需要有自我的经历与体验,也需要有宗教、哲学、心理学、认知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域与能力。当下数字、人文与传播的交相辉映愈来愈显现出越是技

37、术的也越是人文的这一时代的总体特征。人道传播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海德格尔对人性或人道的追问是在“人之人性就在人之本质中”9 377展开的,人性或人道需要人具有不断折返回合人性本质之思,它“实际上依然是这样一种思想的关切所在;因为这就是人道主义:就是要沉思和忧切人是合人性的而不是非人性的,不是 不人道的”9 377。在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中,海德格尔认为“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人性或人道首次在其名称下得到了明确的深思和追求”,罗马人传承了希腊人教化德行,并将其塑造成罗马特性,成为罗马人人性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人道主义本质上始终是一种特殊的罗马现象,这种现象产生于罗马人与晚期希腊教

38、化的相遇”,欧洲文艺复兴的关键就在于罗马特性中的“人性或人道,因而就在于希腊的教化”9 375,因而教化就成了西方人道主义的传统,而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言的没有“更为原初地思考人之本质的命运”9 376,这是因为“人道主义在规定人之人性时不仅不追问存在与人之本质的关联,人道主义甚至还阻止这个问题,因为人道主义由于出身于形而上学而不知、亦不解这个问题。反之,在形而上学中,并且通过形而上学而被遗忘的存在之真理问题的必然性和独特方式,只有当在形而上学之统治地位之中间提出 形而上学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时,才能得到揭示。甚至任何一种对 存在 的追问,也包括对存在之真理的追问,首先亦必须作为一种 形而上学 追

39、问来进行”9 377。海德格尔人道主义思想从分析其教化德行历史来源到形而上学的分析思路,就是意识到各种形而上学对人道的禁锢而人不自知的窘况,在追问形而上学本质发生的存在方式中展开其人道主义理解的路向。基于将人道主义的存在之方式作为其研究的道路,海德格尔将人道主义理解为一种努力,即“努力使人向其人性开放并且在人性中找到其尊严,那么,按照对人之 自由 和 本性 的不同看法,人道主义也就各个不同了”。各种类型的人道主义也存在共性的地方,即它们所认为“人道的人的人性、人道都是从一种已经固定了的对自然、历史、世界、世界根据的解释的角度被规定的,也就是说,是从一种已经固定了的对存在者整体的解释的角度被规定

40、的”9 379。对此,海德格尔认为没有从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中追问的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形而上学无视于这样一种质朴的本质情况:人唯有在其本质中才成其本质”9 382。人性或人道在强调人的尊严、伦理、道德以及信仰等重要性的同时,它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的关系也应加入其思考中,并在人存在方式的不断敞开中展开对人性与人道的认识与理解。八、在人之本质中成就人道主义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的解放是人基于社会关系总师曾志:数智时代重思人道与人道传播7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和中的全面自由。埃伦费尔德在批判人道主义

41、二分法随意割裂危害时,用英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格雷戈尔贝特森讨论酗酒、精神分裂症中将疾病与病人分离的例子,说明当人们只是对疾病进行治疗就会忘记病人本身,“嗜酒者互诫协会”本来是为了让酗酒的人恢复到健康人状态,但这种将疾病与病人分离的做法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唯一成功之处在于,它承认了酗酒行为是个人的永恒组成部分,而个人又是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实际上,“酗酒和精神分裂的症状是一种逃避方式,尽管是一种自我残害的逃避方式”2 9。埃伦费尔德在批判人道主义实践中常常使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同时,提出“真正的二分法是:冲突永远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但有时也可能有和平的综合。我们必须养护、促进并实

42、践这种综合,即使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自我保存行动”2 143。这种将人道主义建制取代人道变成人道目的是非常危险的,也是需要我们格外警惕的。人道主义存在于人之间与人世间,人道与人道主义需要贯通整个人本质存在多样化方式的世界中。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境界为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无法想象的活力与选择。人总是将安全感知放在首位,为了更好地自我生存,需要时刻调整自我的安全认知与感知能力。人性善恶的存在使得人的信念、信仰应根植于精神世界的无限广大与精神信念的矢志不渝,并贯通于自我的生活世界中。人道主义者应对人性的种种可能性保持开放与全然接纳的状态,承认人性中的各种出乎意料的选择,摒弃那种道德伦理式的说教与批判,

43、在百折不挠中初心不改,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倡导与解决具体问题并重中传播与实现人道。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愈来愈陷入技术将人类带向何方的困惑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未知的未来,有人“把惧怕承认不可知的存在描述为人道主义的新撒旦”2 136,我们对自然、对各种技术所带来的后果的情感需要表达出来,“如果惧怕这些未知的东西是恰当的,那我们就应该直截了当地、公开地惧怕它们”2 137。人之间通过交谈、交流等建立的情感联结可以巩固与加强人的信念,这为人道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埃伦费尔德指出,“情感是必要的,而且在较为广阔的联系里,情感还更为灵敏。情感是一种整合和概括

44、现象”2 137,情感“必定根据自己定的条件与理性相互作用。这个条件是无限联系的条件,是广泛联结的观点,是对全部现实的重视;他不强调那些方法、短期目标、技术细节以及虚构的封闭体系的虚构目的。如果这样使用情感,情感就是现代决策的一个必要部分,与理性不可分割”2 128-129。我们将对技术发展的恐惧表达出来,在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中敞开了人性的种种面向,各种相互关联的因素也向我们展开,具有活力的社会有机互动借助技术的力量将恐惧变成了积极行动,将惧怕变成了从容,在不断显现的人之本质中人道主义与人道传播也彰显出其不可或缺的存在。结语人类文明跨越式跃迁之时,人道与人道主义围绕人性、人学核心要旨不变的情形

45、下,其存在方式却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人道法、国际公约等的颁布,全球人道组织间的共同努力以及媒体对人道、人道主义始终一贯的重视,所有这些勉力非但没有阻止非人道事物的发生,反而,人道主义变成了一种话语,一种一贯万机的法则,从而遮蔽了人道的表达与人道之应有行动所带来的改变的差异性。人道主义行动与改变的长期缺席,让人道主义者自觉不自觉地信奉一种傲慢的人道主义。傲慢是“我们对待心灵控制和精神控制的态度的一个重要部分”2 67,人们单纯地认为人道呐喊就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作用,媒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俯视式的宣传,消耗了人们对人道、人道主义的热情。互联网平台以及现代传播技术将人道话语

46、权赋予了个人所连结的共同体,人们需要返回人道是人的宗教、人性中沉思,它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可见与不可见相结合的具体而微,这直接影响到人道传播的内容与方式。人们将作为名词概念的人道、人道主义束之高阁的同时,人道行为与行动却在“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下进行着。一次次大的灾难与危机发生时,互联网传播让人道变成一面面召唤人有所作为和共同成就的旗帜,瞬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其涟漪余波不断,体现出的正是人之间相互扶助、国之间彼此守望的人道主义。参考文献:1 特里林.诚与真:诺顿演讲集19691970年 M.刘佳林,译.南8第4期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4.2 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 M.李云龙

47、,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4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韩炳哲.爱欲之死 M.宋娀,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26-27.6 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 M.孙周兴,陈小文,余明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8 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 M.王泽应,刘莉,雷希

48、,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9 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路标:海德格尔文集 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 怀特海.思维方式 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A Rethink of Humanity and Humanity Communication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Shi Zengzhi(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eking U

49、niversity,Beijing 10087,China)Abstract:Human beings have been engaged in spiritual and technological struggles with nature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while philosophical spiri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m to stimulatingpotentials and inventing technologies.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uch as ChatGPT,arousesever-expanding rationality and also more spiritual crises.Human beings are sinking into the fear andconfusion of where the technology will take them.While human beings know nothing about the future,the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