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文化建设1深化改革彰显特色,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铜陵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走笔2探析宝安文化发展路线图5泉城“文化繁荣年”亮点突出8创意文化产业11文化创意产业为成都经济发展增添活力11各地经济争装创意引擎 文化产业创意之路有多长13文化创意产业抵御危机作用显著14文化为旅游披上嫁衣15社区文化建设21欧阳坚:开启文化产业发展新纪元21繁荣文化产业 推动赣州发展25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述评2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2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考核量化硬指标32源城:打造十分钟文化圈34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折射深圳文化建设全民共享理念35历史文化保护36“非物质”与“后
2、文化”36木结构营造技艺有望入“非遗”37非遗知识产权困境亟待专门立法破解39广电动态42广电整顿BT灰色产业链 网络电视发展或迎来转机42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未来发展44互动多媒体加速发展 斐讯助跑广电运营商46辽宁广电媒体资源整合 三分天下归一统47广电总局整治电视购物政策解读与对策47丽人剪报 综合文化建设深化改革彰显特色,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宣传战线的一名新兵,能够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地方党委宣传部长培训班,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连日来,通过聆听领导和专家的讲座,并与各地宣传部长切磋交流,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下面,我结合学习与实践,就如何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3、和体会。一、增强区域文化发展的承载力,必须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贯彻中央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建设在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增强区域文化发展的承载力。市、县两级政府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出台了经济反哺文化的相关政策,提高了公共文化事业费,使公共文化事业费的增幅始终高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全市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2007年达1679
4、5万元,2008年达20693万元,增幅为22.89%。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2007年,市区确定的“十大重点城市建筑”工程中,就有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大楼、体育馆和文化艺术中心5个新建文化项目。同时,改造装修了市群众艺术馆和市影剧院。三年来累计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投资近10亿元。目前,这些造型新颖、标准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县区普遍建起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乡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并初步实现了平均每千户拥有一个标准的户外文化活动和健身休闲广场,每千人拥有的面积不少于150
5、平方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提升区域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全面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提升区域文化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规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以新机制解决新问题,以新举措打开新局面。首先,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全市及六个县区的剧团、影剧院(俱乐部)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都转制为企业,走向了市场。如平鲁区前几年就对区晋剧团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团长实行公推直选,演职员实行全员聘用,区委、政府一次性补贴5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
6、退休职工生活保障和团里装备,并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每年支助30万元。改革之后,每年下乡演出200余天,今年收入有望突破90万元。其次,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离的原则,朔州日报社和市、县广播电视台统一将广告、印刷、发行、网络传输、节目制作和销售等经营性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按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此外,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也进行了内部经营体制改革,激发了新的活力。再次,全面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统一执法。文化体制改
7、革促进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影响和制约区域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焕发区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必须着力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焕发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命力,必须走出一条既有时代精神、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一是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传承地方特色。朔州地处塞北,自古是多民族征战杂居之地,独有的高原气候、生活习性形成了当地人民率真热情、粗犷豪放、嫉恶如仇、从善无私的民俗民风。为此,我们引导干部群众廓清视野、与时俱进、移风易俗、吐故纳新,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积极营造爱党爱国、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8、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业余文化团体有30多家,市、县两级每年举办文化活动150多场次,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大餐。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单位常年开展合唱、舞蹈、秧歌、锣鼓、书法、刺绣、绘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二是在弘扬历史文化中挖掘地方特色。高度重视保护开发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秧歌、耍孩儿、道情等剧种,创作推出了泥窑、义仆忠魂、卧虎会等一批既传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又弘扬“豪爽大气、海纳百川、百折不挠、奋力赶超”人文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三是在规划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中突出地方特色。未来五年,我市将突出“佛宫奇
9、塔、西口古道、内外长城”这一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应县释迦塔、山阴广武城、城区古马邑、门神尉迟恭、右玉杀虎口、怀仁金沙滩、平朔露天矿、李林女英雄八张城市名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四、扩大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必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思想意义、美学意义、社会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不仅能够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还能够舒缓压力,抚慰心灵,点燃希望,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首先,创作生产了一批彰显地方特色、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艺精品。通过发现培养老中青三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我们从打造“西口文化”品牌入手,积极创作生产影视精品。以反映西口历史文化为题
10、材的6集电视专题片大西口在朔州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并将于近期在山西电视台和香港TVB8同时播出。反映右玉县60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主题的30集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正在山西电视台热播,引起了强烈反响。23集电视连续剧侨女李林、电影大学生村官也即将和观众见面。特别是成立不到两年的朔州歌舞团,精心打造了原创大型歌舞诗塞外长歌,以典型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朔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再现了朔州的历史变迁,成为对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宣传城市、提升形象的城市文化名片。今年国庆前代表山西晋京展演获得巨大成功。明年还将应邀赴香港、新加坡演出,并代表山西省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展演活动。此外,
11、我们还创作了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如长篇小说尉迟恭演义、李林传、水灯、释迦塔传奇等,在省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其次,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建市以来,我们利用市中心广场、七里河公园等阵地,先后举办了九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和三届网络文化节。2007年以来,又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右玉西口文化论坛”,打造了一代雄关杀虎口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应县释迦塔950周年庆典、怀仁陶瓷文化节、右玉生态旅游节等,都在国内外佛学界、文化界、体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有效地提升了朔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人民网2009-12-21铜陵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走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业已成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两大
12、核心课题和改革发展热门话题。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推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提速大背景下,铜陵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顺利起航。 文化体制改革起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个时期相对快速发展,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开来,文化宣传阵地得以改善,文化人才队伍壮大起来,文化艺术产品丰富起来,文化消费市场活跃起来但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结构性提升等诸多因素,都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文化发展遇到的体制性障碍日渐凸显,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发展形势要求的旧有文化体制,历史地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敢于探索近年来我市各文化单位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探索
13、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行政职能入手,通过“四个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和初步健全了文化行政执法规范。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整合原市黄梅戏剧团和京剧团的各项资源,合并组建市艺术剧院,建立以全员聘用制和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演出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进行市直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尝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稳步试行经营性文化单位局部改革。相关经营性文化单位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调整管理制度与经营策略,在一定程度激活了内部发展机制。全面启动全国和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启动。我市虽不在试点范围,但依然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积极谋划文化体制改革
14、由自发向自觉、由局部调整向整体推进的拓展,以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铜陵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为标志,启动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是转企改制,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并增强其活力。完成了文化局所属两个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剥离电台、电视台经营性部门组建广电传媒集团的改革稳步推进,分别完成了集团公司所属三个子公司的工商注册,整合组建集团工作正积极筹备;剥离报社经营性部门组建铜陵日报报业公司方案和准备工作基本成熟,即将进入操作阶段。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改善服务,形成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机
15、制,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范围和职能的重新界定,各有关部门形成了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和内部机构与资源配置调整优化的方案,具体推行的时机基本成熟。完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和电影行业成建制划转;文化、广电、体育行政部门进一步依法调整和优化职能、岗位设置;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建设形成了成熟的方案,为执法职能整合奠定了基础。拓展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确立“剧院带剧场”的发展模式,强化艺术生产产供销一条龙的集约化整合,深化对市艺术剧院的改革,方案已基本成熟
16、,即将付诸实施。着手加强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在人事、财政、税务等部门大力支持下,落实和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系统规划了政策体系的构建;市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取得积极进展,指导全市文化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系统性规划即将出台。前景展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秉持的是积极稳妥的策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在方案制定和完善阶段,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玉舟率有关领导专题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调研,并多次就改革工作作出指示。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十分关注改革进展情况,就改革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总的要求,是在体制创
17、新上取得突破,既充分瞄准发展的前瞻性要求,又与铜陵实际紧密结合,切实解决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制突围的过程。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思路已经成熟,突围方向和线路已经明确。最近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先后出台,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有利时机,近期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文向我市下达了文化体制改革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把握好这一机遇,我们突围完全可以成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我市文化市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
18、20多年,经历了艰难起步、量的扩张和走向适度规模三个发展阶段,积累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定基础。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无疑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路标:美国GDP 的三分之一由文化产业创造;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总体上超过7%,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已经达到GDP 的12%。文化产业是一种影响深远的软实力,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效益由此可见。铜陵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到目前,文化产业总产值只占GDP的2.2%左右,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客观上具有很强的依赖。起步之旅在文化消费持续扩张、文化市场逐步成熟和结构调整趋于自觉、发展观念不断更新的双重作用下,
19、铜陵文化产业发展意识被有效唤醒,近年来呈现了加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基础门类基本健全。涵盖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旅游、广播影视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出版印刷、文化产品经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经营、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10多个大类。值得一提的是,铜工艺品生产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成为铜陵重要城市名片。文化产业总量有了一定扩张。全市文化企业和各类文化经营户总量已接近900家,产值增长较快,以旅游产业为例,2008年旅游业总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18.2%。个体民营经济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力量。文化类个体经营户和民营企业占同类经济体比重已经过半。“体制外”文化经营力量的快速成长
20、,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民营文化企业中,中国江南文化园脱颖而出,成为特色鲜明,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亮点,被列为省“861”项目重点工程。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市着眼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紧紧把握铜陵文化资源优势,有系统地规划富有特色和影响的文化产业项目20多个,涵盖影视创作服务、文艺表演展示、现代文化娱乐服务、风景名胜建设开发、旅游主题公园、生态文化景区等领域,利用徽商大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相继推出。西湖公园等重点项目成功实施,博物馆已开工建设、影视中心即将开工,部分项目寻求合作取得进展。但客观地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传统文化产业
21、所占比重过大,缺乏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薄弱;规模普遍偏小,在产业生态链中基本处于从属地位,缺乏龙头文化企业,未发挥规模效应和良好的产业拉动作用;投融资体制不能适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制约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难以突破新的使命要推动铜陵文化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台阶,必须构建可以发挥自身特长、跟上时代步伐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前不久,市主要领导带队,赴合肥访问省重点文化企业省出版集团和新华发行集团,寻求文化产业合作,拓展铜陵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果。对照外地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它的培育和做大做强,从体制和
22、策略上需要我们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协调机制,通过文化产业专门机构的跨部门整合,强化统筹力度,协调发展力量;二是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通过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投资、引导发展;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系统化服务,打造优良发展环境;四是在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特色基础上,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谋划,优先发展易于形成自身优势,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良好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牵引性项目带动,逐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优势,在这方面,铜艺术品生产不失为一个潜力深厚的领域。相信找准定位,解决短板,铜陵文化产业就会有一双起飞的翅膀!(文凯)铜陵政府网2009
23、-12-21探析宝安文化发展路线图昨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C1版刊登了“天堂凹”垦出“文化绿洲”一文凸显了深圳文化中的“宝安现象”。既要GDP,也要文化。宝安区是如何在经济腾飞之后,群策群力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她又为何在短短6年内取得如此多的成绩?连日来,本报记者探访深圳各界人士,寻求其中的答案。来自深圳文化界人士以及宝安本土作家畅所欲言,一一破解其中的秘密。实施文化战略加大扶持力度连续三年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著名广播剧编剧牛金瓶告诉记者:“我为能生活在宝安而感到庆幸。在这里,良好的创作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创作源头,还有政府大力支持,我们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创作的春天。”每年宝安区安排了
24、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宝安区文化系统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结合意见及其二个配套文件(以下简称“12”)精神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规范有序管理文化市场等方面多方面着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宝安区作协主席王熙远感叹道:“宝安打工文学是在文化强区战略的大力带动下迅猛发展的。”深挖传统资源营造本土文化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宝安,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宝安不仅有距今6000年的古越先民文化遗址,也有老街、古村、宗祠、碉楼等明清民俗民居,还有东江纵队根据地旧址、中共宝安县“一大”旧址等近代革命斗争遗址,民族英雄文天
25、祥、革命先辈廖承志、曾生等也与宝安渊源深厚。这些资源都是宝安发展传统特色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发展文化事业时,宝安很注重因地制宜,有利地开发利用了古村落、古墟、粤剧、客家山歌、醒狮、麒麟舞、龙狮旗鼓等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福永醒狮就是挖掘传统文化而打造出的文化名片,今年,福永醒狮就代表中国在比利时的艺术节上表演。这只有了上百岁的“老狮子”,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得国内外60余个奖项。今年“鹏城金秋”艺术节,双枪陆文龙、折子戏玉河浸女、平子喉对唱天姬送子、平子喉独唱情侠闹璇宫之凤阁定情等精彩节目令人记忆犹新。正是因为把根牢牢地扎在了传统文化中,宝安的文化事业才出现了
26、百舸争流的局面。不断开拓创新打造原创作品有继承才有创新。一方面面对历史,保护城市血脉;另一方面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通过开拓创新建构独具特色的新的文化品格。只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才能树立特点鲜明的文化形象。立足于本土特色,宝安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们以极大的热情进行革新,创造了大批的原创作品,并屡次获奖。宝安的500名“京剧娃”唱响大江南北,令中国京剧专家和教育学者们注目,他们称这是“一个承传国粹经典的奇迹”;宝安区“京剧进校园”的成功经验也成为深圳市广泛推广的经验。获得央视舞蹈大奖的快乐的建筑工的舞蹈编导莫梓材说:“正是中西合璧的创新造就了快乐的建筑工,把源自西方街舞的舞蹈中国化和艺术
27、化,这也是作品最成功的地方。”扶持文艺创作重奖文艺精品扶持和奖励的对象是文艺作品的参赛创作单位或个人,其中单位是已在宝安注册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文艺团体;个人则必须是宝安户籍人员或在宝安工作、生活2年以上的非宝安户籍人员。据宝安区文化局负责人介绍,宝安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艺创作扶持,专门出台暂行办法有利于保持这项工作的延续性和法定化。“我们这次把扶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及其他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探索性的新兴艺术创作、演出、出版、展览,也包括文化艺术理论研究、重大课题调研等。”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时成立宝安区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文艺创作扶
28、持与获奖文艺作品奖励进行评审和核准。相关创作扶持资金将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对项目意义、创意可行性、题材大小和投资投工量等综合评定,每项扶持最高为20万元。转变部门职能创新服务体制只有以改革重塑微观运行机制,才能催化人的激情。“竞争为王”的体制,让宝安文化事业和产业全面释放活力政府从“供养”文艺团体到如今“只养项目不养人”。为进一步推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逐步形成政府对文化的采购制度,宝安文化局自2006年开始,就尝试着将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目前,由宝安区文化局举办的每年100场的送戏下乡活动已全部实行了社会化运作,有1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在这种采购制度中受益。宝安人明白
29、,竞争才是“第一法则”。而政府要做的是平等择优、包容引导,因为“特保难出强者,竞争才有实力”。政府频频为文化“搭台”、“点戏”,但绝不自己“唱戏”。2009年,宝安上百场公益文化活动全部通过“招标采购”,交由社团、企业承办。“供养者”变为“购买者”,有意识的角色转换,使得资源、企业、市场相互匹配。借助经济发展扩大文化需求宝安日报打工文学的主编徐东除了负责平日的编辑工作,还撰写了大量小说。又瘦又高的他见到记者就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宝安的文学现象。他认为宝安强大的经济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工业区云集的宝安有400多万打工者,他们对文学和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正是宝安能够成为中国打工文学的发源地的
30、原意之一。打工文学的创办就是为了服务于深圳的打工者,发表他们打工生活的心声,讲述他们自己身边的故事。”2008年7月,宝安日报周末文化版打工文学创刊,分为小说、诗歌、讲述、评论四个栏目,以小说为主。目前,为打工文学供稿的作者达到1000人左右,大量文学青年在打工文学上发表了他们的处女作。80后的“小飞侠”就是福永文体中心的一名员工,她经常领着表演队伍下企业、下社区。她说:“劳务工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是,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的。”随着宝安经济的发展,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发展文化,企业和员工都愿意参与到更广泛的文化活动,也促使了宝安文化的花朵全面开放。文化环境宽松人才纷至沓来经济的快
31、速发展和宽松的人才环境,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人才和文艺团队,为宝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积蓄了力量。享誉南粤的宝安福永杂技团由较早时的福永镇“引进”,实行“公办民营”。目前已发展到160余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驻在福永,主要在深圳地区演出;一部分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一部分长期在美国演出。该团创作的杂技节目有晃圈、草帽、皮吊、跳板蹬人,杂技剧梦幻西游等,并在历届全国杂技大赛中获得大奖。今年4月,福永杂技团与桂林漓江剧院签约杂技剧梦幻西游驻演桂林4年半的演出合同,成为宝安文艺精品走出去的又一实例,也成为宝安文艺精品走向产业化一种尝试。宝安沙井万丰粤剧团同样是名声在外,该剧团原由宝安沙井镇万丰村创
32、办,是万丰集团公司下属的专业文艺团体。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2005年起自主经营,每年约在本区及中山、顺德、东莞等珠三角地区演出100余场;宝安大浪羊台山打工艺术团则更具特色,这支艺术团成员由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企业文艺骨干组成,成立两年多来,他们创作编排的文艺节目也曾多次获得省市级大奖。上述三家文艺社团的当家人不约而同地说,正是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的结果。开拓需要探索,探索重在创新,创新指向发展,发展才能共享宝安提升文化软实力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深圳商报2009-12-16泉城“文化繁荣年”亮点突出 20
33、09年是济南文化工作的繁荣年。一年来,济南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实施“文化四保”战略,扩大文化内需保增长,抓好公益文化保民生,发挥文化优势保稳定,促进文化繁荣保全运,开拓创新,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出色地完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举重比赛项目服务保障工作,为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氛围,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生产、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文化繁荣与文化全运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加强督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34、济南市文化局制定了文化繁荣行动规划,大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济南9件实事之一的全市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并实行联合达标验收。总投资16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山东省首家现代化专业儿童剧演出场所宝贝剧场建成使用。 组织市属艺术院团大力开展公益演出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深入社区、农村、公园等地演出,截至目前,完成370余场演出,观众近100万人次。 积极发挥市博物馆、华阳宫、市文物店、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济南画院等文化职能,开展了各种馆藏珍品展,出土文物展,精品书画、摄影展览,“新市民新课堂”公益
35、文化培训等有规模、有影响、有品位、常规性的文化服务。市博物馆举办了“济南名士书画院丛书精品展”“馆藏文房四宝展”等27个展览,接待观众13万余人次,并将“济南名士多”“济南老建筑”“古代体育”等图片展送进校园,为4.7万余名学生提供服务。 市图书馆接待读者66.5万人次,外借文献53万册次,办理借书证15136个,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125次,受益群众达10.8万余人次,提供检索咨询1.9万余条,网站点击33.4万余人次,分编新书2.6万种6.3万册(件),建立基层服务点100余个。该馆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市群众艺术馆“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文化
36、培训活动开设培训班36个,为800多名市民提供近10个月的免费艺术培训,建立基层群文辅导示范点30个,基层示范表演艺术团队10个。济南画院进厂矿企业、学校农村等慰问捐画300余幅,为奥体中心、山东大厦、舜耕山庄等创作大幅精品画作40余幅,18位同志60次280余件作品参加国家及省市美展。济南美术馆举办国画、油画、雕塑等展览50余场,参观人数达4万余人。 突出重点 艺术创作生产成效显著 济南市文化局年初召开了济南市艺术创作会,立足齐鲁文化,展示地域风情,重点打造文化旅游风情剧齐风鲁韵,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新编吕剧我的兄弟姐妹、阳光大姐,山东梆子郭巨传奇,新排了童话剧列那狐传奇,完成“二安”词
37、句谱曲工作。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应邀进京参加为“祖国献礼”系列演出活动。 精心策划 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广泛 济南市文化局先后组织举办了济南市新春秧歌大赛、第五届新春文化艺术博览会、第八届新春花灯艺术大赛、第八届齐鲁民俗艺术博览会、第五届秧歌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启动了“迎全运,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消夏广场活动。组织了“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动漫游戏进社区、“迎全运送展到社区、学校”、优秀青年演员京剧专场、“泉城之春”戏曲演唱会、“2009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周济南亲子剧节”、“儿童之声工作坊”、第七届“泉城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第十一届齐鲁国际动漫艺术博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第七届
38、“泉城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策划推出文化项目225项、涉及资金约 4.83亿元。这一品牌文化活动已入选文化部文化创新奖50个入选项目中。 截至目前,济南市属6家艺术院团共计完成演出1450场,收入725.6万元,观众150余万人。济南顺风大剧院自2003年9月开业以来坚持一年四季演出,累计演出1000余场,观众50余万人次。 济南市属6家艺术院团立足北洋大戏院、珍珠泉人民会堂、茗曲阁、戏缘俱乐部等演出场所,开展“泉韵大舞台”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大戏、天天有曲艺”。截至10月底,“泉韵大舞台”演出320余场,观众近20万人次。市曲艺团在茗曲阁茶楼、明湖居书场等地推出精彩曲
39、艺演出,创造济南市单一院团固定场地演出场次最多纪录,承办了消防百场文艺全省巡演,两个月的时间里行程近3万公里,在省内17个地市演出86场,收入110万元,观众达200万人次。“武松剧场”演出过百场。 先后组团赴澳大利亚、埃及、日本、瑞士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其中,杂技团共计演出395余场,收入94万元,观众达40万人次。 统筹兼顾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 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取得实质进展,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62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573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43处。完成了全市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意见。启动了全市文物调
40、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完成数据采集129套(件),拍摄照片1542张,生成数据13.93GB。开展对文物保护单位立标挂牌工作。配合省文物局完成了长清、历城、章丘行政区内齐长城资源调查,组织力量抢救发掘了章丘北毕汉墓、恒隆广场遗址、钟楼遗址、长清大学园区元代墓葬、女郎山汉墓群、魏家庄片区、张马屯遗址等。推荐大辛庄遗址等17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公共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府学文庙修缮保护工程取得重大成果,省市财政已累计投资2900万元,基本恢复原有规模。整修了闵子骞墓南门,启动了华阳宫壁画修复、保护工程。市文物店实现销售收入1026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71
41、%,收购各类文物271件,整理文物1万多件,藏品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深入。组织举办了“非遗进校园”、第五期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传习班等活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传习班除继续推出面塑、剪纸、鲁绣外,新增添了济南皮影戏、京剧、吕剧、山东快书、相声5个新传习课目。公布了济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示了首批传承人。完成了省级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联合省文物局在泉城广场集中开展了第四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大规模宣传、展示和专家现场鉴定文物活动。 提升服务 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42、。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1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787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74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58家(其中连锁网吧38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426家(其中连锁音像门店169家)、美术品经营单位1317家、动漫企业143家、其他文化单位2466家,吸纳从业人员9万余人。年审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564家,统计文化经营单位1822家。 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出台了2009年至2010年全市网吧总量布局规划。在文娱网济南子网站发布通知公告、动态信息930余条次。网吧监管平台监管有力,网吧服务器在线率达87%、客户端安装率91%、客户端在线率89%,禁止违法游戏站
43、点和违法游戏670余万次。 组织开展了娱乐演出场所、电子游戏游艺场所、网吧经营场所、全运场馆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清查文化经营场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截至11月份,全市共出动5.83万人次、1.26万车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97万家次,受理各类举报600余件,立案调查230件,移交案件16件,警告436家次,责令停业整顿14家,取缔13家,收缴网吧电脑及附属设备58件、违法音像制品近1.46万张(盒),查扣违规电子游戏机线路板20余块。特别是全运会期间,出动联合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1800余家次,查处违规网吧109家,取缔黑网吧6家、非法电子游戏厅3家,责
44、令11家网吧及6家娱乐场所停业整顿,收缴非法电子游戏机36台、非法音像制品3100余盘,为全运会成功举办营造了平安和谐的文化市场环境。 启动了文化产业“3810”工程创建活动,争创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扶持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培育评选了济南市十佳文化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了济南英雄山文化产业联盟,并开展了民间鉴宝、百米长卷百名书画家书百龙等活动,建立健全了文化产业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了基础性数据统计及档案制度。代市政府起草了13个部门关于扶持我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挥优势 繁荣文化服务全运 一是全力以赴,保障举重比赛圆满成功。针对承担的第十一届全运会举重
45、项目组织服务工作,先后18 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事宜,抽调精干力量参与赛事组织保障工作,先后有50余名同志参与筹办。为弘扬泉城文化和举重文化,精心准备了40余个歌舞、民乐、相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哑剧、京剧、魔术等富有济南风韵、山东气息和全运特色的节目,在比赛间隙进行演出,并在皇亭体育馆推出了举重文化雕塑展。赛事期间共组织演出20场,演出时间400分钟,参演演员210人次,活跃了现场气氛,为赛事增添了新亮点,被誉为“文体合璧的典范”。举重比赛获圆满成功,成为全运会所有竞赛项目中超、创世界、全国纪录最多的项目,成为举重文化特色鲜明的全运会赛事。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管理中心、中国举重协会向济南
46、文化局赠送锦旗,并发来感谢信。济南市文化局被济南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二是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营造喜庆热烈氛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喜迎全运会等中心工作,精心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文化活动,活跃了市民文化生活,为全运会的胜利举办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浓厚氛围。自5月初以来,组织开展了迎全运、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场文化活动、“泉城红歌会”“齐鲁红歌会”“唱响泉城歌咏比赛”“颂歌嘹亮”大型歌咏晚会、健身秧歌大赛、书画展、摄影比赛、电影放映、戏曲演唱会、“诗咏泉城、情系全运”大型诗歌朗诵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较大规模活动400余场,演出节目5000余个,演职
47、人员万余人,观众50万人次。其中,“泉城红歌会”有10万余人参加,参赛人数之多创历史纪录,组织了34支文艺队伍3000余人,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成功展现了规模适度、群众参与、向往未来的欢腾场面,受到省市领导肯定。济阳鼓子秧歌还参加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赢得现场6万余名观众喝彩。组织市属艺术院团深入公园、社区、全运村及皇亭体育馆等演出230余场,收入近80万元,观众近20万人次。抽调市属6家艺术院团优秀演职人员200多人,为全运村演出18场。市博物馆、市文物店、长清区博物馆、历城区博物馆等推出了“古城辉煌济南历史暨馆藏文物展”“庆国庆、迎全运济南市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特展”“麦丘遗风 异彩流光”等,并走向社区、村、镇推出了流动展览,参观人数10万人。作者:济文文化传播网2009-12-16创意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成都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拥有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成都市,近年来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动漫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