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篇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的自然观经历了哪几种形态?主要内容、形态和意义(古代、近代自然观、机械唯物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的观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古希腊自然观:举例,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毕达哥拉斯 柏拉图。
古希腊自然观更关心自然和人的认识本身;更关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希腊人最早对世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神话而又系统的理性看法,而且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
特点:
第一:确定自然或者宇宙为其哲学思考的对象;
第二: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特征;
第三:强烈的思辨特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恩格斯
总之,从史前人类神话自然观,到古希腊人格化自然观,再到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泛灵论自然观,大都主张自然是有魔力的、神性的或者是有生命的,是充满了精神和智慧的。
2系统自然观的现代科学基础,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第二篇
1 什么是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2 谈谈反伪打假的必要性。
3 r如何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科学精神的培养,谈谈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第四篇
1不平衡性(P279汤浅现象)。谈谈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谈谈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会出现在哪里。
1. 关于科学活动中心的研究
2.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进程
3. 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分析
4. 关于未来科学中心的预测问题
l 英国科学学家贝尔纳在他的名著《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并描绘了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l 贝尔纳认为,科学的进步是不平衡的。在几个迅速进展的时期之后,隔有更长的停顿时期甚至衰退时期。
1-1-1.文艺复兴运动前
l 巴比伦、埃及和印度都是古代科学活动的活跃点。
l 希腊继承了文明古国的传统,开创了古代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l 今天西方科技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率先在希腊建成的。但是,人类历史上这个令人惊叹的前进运动还没等到古典时代城邦国家的衰亡就已告终。
l 经历漫长的所谓中世纪黑暗时代之后,也即到了文艺复兴运动之时,科学活跃期才再次兴起。
1-1-2.文艺复兴运动后
贝尔纳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后科学的发展可以依稀分辨出四个主要进展期 :
l 第一期集中于意大利
l 第二期扩展到荷兰、法兰西和不列颠
l 第三期以爆发工业革命的不列颠和政治革命的巴黎为中心
l 第四期就是“我们的现代科学革命期”
1-1-2-1.第一期
l 第一期主要集中于意大利,以达·芬奇、维萨留斯和哥白尼为代表
l 这一时期力学、解剖学和天文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并由此摧毁了古代有关人体和宇宙中心学说的权威。
1-1-2-2.第二期
l 第二期由意大利扩展到荷兰、法兰西和不列颠,它是从弗兰西斯·培根、伽里略和笛卡尔开始,至牛顿结束的
l 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数学—力学的世界模型,确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科学方法
1-1-2-3.第三期
l 第三期和第二期之间有一个中断期,这一中断期结束后,以爆发工业革命的不列颠和政治革命的巴黎为中心,科学再次获得快速发展
l 这一时期把希腊人未曾接触过的电学等园地开放给了科学;通过驱使新型动力、机器和化学品,科学决定性地改变了生产和运输的方式。
1-1-2-4.第四期
l 第四期,如果仅就规模和功效而论,乃在所有各期中最为重大的那一期,也就是“我们的现代科学革命期”。
l 我们正目击着一种世界性科学的兴起,科学不仅创造了新工业,而且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方面。也正是在目前这个过渡时期,科学直接卷入了由战争和社会革命组成的猛烈而可怕的话剧中来了。
1-1-3.贝尔纳分期评论
l 是二战后“大科学”在美苏率先兴起之前的研究成果。
l 但是,贝尔纳敏锐地揭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这个课题。这项工作后来给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以启发,促使汤浅在1962年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学说。
1-2.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1-2-1.汤浅研究的特点
l 汤浅研究的特点在于对科学增长情况按国别进行了细致地计量分析,并用图表来说明16世纪到20世纪科学活动的现象。这个统计调查给出了有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相继成为科学活动中心的明确结论。
l 用汤浅的话说就是:“科学活跃时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得多,就如同玫瑰花和少女很容易丧失自己的青春一样。”
1-2-2.汤浅研究的方法
l 汤浅利用的资料主要是1956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科学技术编年表》和1951年出版的两本《威伯斯特人物传记辞典》。
l 《科学技术编年表》收集了1501~1950年间2064项条目,每项条目记载一个重要科学成果。这些科学成果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2.1 世界科学中心不同时期重大科学成果数
1-2-2-1. 《科学技术编年表》中的成果分布
l 汤浅把《科学技术编年表》收录的2064项科学成果,每十年一计,分为45个阶段,再按照国家分阶段编制编年材料。每阶段每个国家的成果数除以全世界当时的成果总数,得到一系列的百分比数。然后分别画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1501~1950年间相对成果数的变化曲线(见图1-2-1)。
1-2-3.汤浅研究的结论
汤浅的科学活动中心定义: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成其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期。
根据上述科学活动中心的定义,汤浅从各国科学成果数和科学家数的分布图中得出的结论是每一国家的科学兴盛期为80年左右。具体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各国科学中心(高潮)转移顺序为:
意大利(1540~1620);英 国(1660~1750);法 国(1760~1840);
德 国(1840~1910);美 国(1920~现在)。
l 中心的转移周期为:80年左右。
l 中心的峰值为:1620年→1710年→ 1790年→ 1870年→ 1950年
2.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进程
16~17世纪的意大利17~18世纪的英国18~19世纪的法国19~20世纪的德国20~21世纪的美国
2-1.意大利
第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在意大利(1540~1610年)。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以达·芬奇和伽里略为代表的意大利科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但是,随着教会把布鲁诺送上火刑柱(1600年),意大利的光荣就成了昔日黄花。
2-2.英国
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在英国(1660~1730年)。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布拉德雷,瓦利斯、哈克等一大批科学家。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与牛顿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于1687年,被认为是近代科学臻于成熟的里程碑。 1727年牛顿死后,英国科学便开始急剧衰落。
2-3.法国
法国科学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此后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这时期,法国为世界贡献了以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和出色的科学成果。此外,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促使法国科学走向繁荣的。
2-4.德国
德国科学的兴隆,是随着柏林大学成立的1809年开始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绵延110年。由国家组织科学研究数德国最早。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1877年建立“国立化工研究所”,1879年又建立了“国立机械研究所”。德国科学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有一支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取得了许多科技突破,并对英美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5.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19世纪美国主要是搞技术发明、技术引进。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当属爱迪生。一战后,美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上科技全面发展的轨道,并趁希特勒排犹之际大量引进人才。爱因斯坦、弗兰克、费米等,都是被迫流亡由德国美国的。这些人到美国后,为美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美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科研体制,并且能够运用系统科学的成果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他们用“曼哈顿工程”研制了原子弹,用“阿波罗计划”完成了登月飞行。迄今,美国在计算机、太空、能源、通讯以及基本粒子、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仍居于优势地位。
3.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分析
l 社会革命与科学中心
l 社会生产与科学活动中心
l 社会的科学能力与科学中心的转移
3-1.政治革命与科学活动中心
支持的理由:
文艺复兴,带来了意大利科学的春天。
英国革命期间,伦敦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法国科学的崛起。
1848年革命使德国科学的天空群星灿烂。如果注意到美国科学的兴起,也是南北战争以后的事情。
反对的理由
比如,1848年革命,曾经席卷欧洲大陆。它在德国的确引起了科学的兴隆。但是,它在法国不但没有促进科学的高张,甚至在扼制法国科学的衰落方面,也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政治革命的高潮与科学高潮的时间间隔,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相差甚大。在英国,社会革命与科学高潮相距七十年,在法国只有十一年,在德国二十二年,而在美国却相距将近一个世纪。
3-2.社会生产与科学活动中心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给近代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和物质条件,因此,各国社会生产的发达往往会带来科学事业的高涨。但是,科学中心的转移不能单单归因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成简单正比的关系。历史上,一个国家虽然生产十分发达,但科学却落后于别的国家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正值产业革命高潮,但是,英国科学却衰落得很厉害,素称世界学术权威机构——英国皇家学会——也得靠国外学者支撑门面。相反,法国当时无论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不如英国,而法国科学却一举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十九世纪中期,当法国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逐渐强大起来的时候,法国科学却衰落到谷底。
3-3.社会的科学能力与科学中心转移
在现代,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社会的力量,是由规模宏大的科学家队伍,由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由效率极高的“图书——情报”网络系统,由构成合理的科学劳动结构所提供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近代科学发展之初 当时各个国家科学的发展,只要依靠几个或十几个杰出的科学大师,就足以将本国科学推向科学中心地位。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高低,主要看它拥有的杰出的科学家人数和质量。而这一批杰出科学家的老化和逝世,往往又带来这个国家科学能力的减退和科学事业的衰落。象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的科学,都具有这种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务中,人是最宝贵的,科学劳动也不例外。科学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科学家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和耗费巨大的精力。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国家,科学人才、科学家队伍都是科学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4.关于未来科学中心的预测问题
美国科学的未来
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将向何处?
4-1.美国科学的未来
汤浅认为美国的科学同样遵守欧洲科学的发展规律,即科学兴隆期也是8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1920年开始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到2000年前后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舞台。汤浅的工作与普赖斯不谋而合。普赖斯在描述美国科学的“饱和增长”的现象时说:“我们应当期望,美国科学从1950年开始,已经度过自己的鼎盛年代。大约再经过30一45年时间,就可能导致完全的衰落。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衰落时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阶段。”赵红洲也认为,美国的科学能力,从60年代起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或者说,出现许多不适用“大科学”发展的因素。 赵红州千禧年的结论:“尽管目前美国科学还十分发达,并且还要在二三十年内控制着科学中心的地位,但是,美国科学衰落的历史命运似乎是注定了,争论的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4-2.下一个科学中心是谁?
贝尔纳50年代预言苏联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科学的中心。
但是,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秩序还没有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日本和中国短期内也不具备成长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条件。美国科技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无中心?在未来很可能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达到世界科技成果的四分之一。
1.各个国家在不同学科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2.世界科技已呈现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政治、经济和文化)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个问题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能孕育出近代科技?
举例:火药的发明及其军事应用,圆周率的计算,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处于绝对优势,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最主要国家;
②自公元前几世纪起,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401-1000年达最高峰,此后出现下降趋势。
当今中国科技是否真的很落后?
中国还没有实现诺贝尔奖零突破?自1901年首次颁布诺贝尔奖,迄今已经110年了,可是在诺贝尔奖牌的记录上,中国大陆依然是零。有的学者曾经作过统计,一个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学实力的国家,自革命胜利或独立后30至40年内,一般会出现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例如,巴基斯坦是29年,印度是30年,前苏联是39年,捷克是41年,波兰是46年……
“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参考答案:
农耕经济 集权统治 迷信思想 闭关锁国 科举制度 重农抑商 官僚制度 文字狱
统一思想的恶习。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
士农工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宣扬的观念,在儒家统治的社会下,却在人们心中占有了统治性地位。
事实上,将士放在第一位无可非议,在封建制度下,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读书考试是唯一可行的路。然而将工与商放在最后,不得不说是阻碍了科学的诞生。自然科学都出自需求与实践(至少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由此产生的),“工”的实践是科学诞生的基础,“商”所会考虑的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科学诞生的催产素。
人口压力导致的竞争与功利主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并不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与人的竞争一直是相当激烈的,由此会产生功利主义这一现象,自然也无可非议。然而在功利主义的环境下,在崇尚文学,冷落科学的背景下,有经济实力,有兴趣潜心自然科学的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在现今的社会下,人口的增长趋势虽有下降,人口总数却是一直稳步增长,因而生存的压力并未减少,功利主义自然也不会减弱。功利主义和人口与竞争压力产生的一刀切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又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因而,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理论,提升了科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科研的环境还是不会像西方一样适宜于科学研究、发明的诞生。再加上经济的因素,科研环境就更不容乐观了。
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之所以有技术却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这些大海,高山,沙漠作为自然屏障,为中国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导致了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同时亦缓解了外来力量的致命袭击。也正是由于这样安全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先天因素,中国自古代就能长期形成并保持自身发展系统。
然而,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自身快速竞争发展的。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能是中国更系统地发展,而负面效应同时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背景的差异
地理环境直接导致的就是文化体系的形成,而文化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
传统思想很重要,中国人喜欢的是儒家、道家、法家,他们讲的都是政治、社会、人生,就算是讲到自然,也是讲到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客观地去研究。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核心里是没有科学的,即使有一点科学,这个科学也不能够进入到中国文明的核心里,它是被边缘化了的。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虽然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但是它的实际发明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是具有极大意义的。而西方科学的发展,倘若没有中国古代技术的铺垫,恐怕是没能发展如此之迅速的。没有中国发明的火药,欧洲人还得淌更多的鲜血去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没有指南针和船尾骨舵,哥伦布的新大陆航行还得拖延;没有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的文艺复兴便难以迅速传播并张大其势。因此,中国的发明是西方科学复兴的手段,是科学创造前提的强大杠杆。从这一层面说,中国文化不仅为西方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李约瑟曾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准备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全欧洲曾经吸收了阿拉伯的学术知识,印度的思想意识和中国的工业技术。”但是十分可惜,中国的各方面客观条件,如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束缚了科技的发展,从而为西方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但这对整个世界的科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容抹灭的。
宗教的参与
为什么西方社会长期受到宗教压迫,却仍然能够大力发展科技,而中国没有宗教的压迫,科学技术却不那么发达?
我认为,虽然宗教对科技有压迫成分,但是宗教在某种角度上,需要科技作为它强有力的手段,很大程度反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我想引入一个很重要的宗教团体,来解释宗教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教派。毕达哥拉斯教派不单是一个政治团体,而且是一个宗教团体,政治上势力很大,有贵族独裁的倾向,结果被后来兴起的民众政治灭掉了。教徒散到各个地方,结果他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柏拉图说服了。柏拉图是雅典贵族,办了一个学院,就把这些人召集到自己的学院里进行研究,这是西方第一个研究所。
可能许多人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自古就有不少科技发明,可是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强大的系统理论呢?我个人认为,实用的东西很难上升到理论,因为科学理论在原创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严格证明几何定理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没有人会去做这个事情,一定要有强大的动力,最聪明的人才会用一生的功夫去研究,而西方恰恰拥有这样一个推动压力,这就需要宗教。
那为什么宗教的压迫反而能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还是以毕达哥拉斯教派为例。毕达哥拉斯神秘教派是整个西方科学的源头,后来西方科学和基督教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基督教早期的奥古斯丁等,他们对科学都有一种看法,认为科学可以为基督教所用,不要完全排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可以用来建构他们的神学,结果亚里士多德又变成了神学的一个基础。这样整个基督教的结构,无论是从传教的角度、神学的角度,都跟科学分不开了,同时科学也就得以在基督教的好像是很有敌意的一个大环境里继续发展,最后甚至颠覆了基督教。
由此可见,宗教的发展也是受当时社会所影响的,宗教不能完全抹杀科学,就不得不试图让科学为己所用,成为宗教传教、授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宗教的利用下,科学技术也就悄悄发展并且壮大起来了。这样一个既压迫又庇护的环境下,西方科学得以安全发展。而中国却不然,中国统治阶级的确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这些发展并非有着强大的压力,中国许多科技发明仅仅只是为了发明而发明,却没有像宗教这样一个势力压迫他冲着某个目标而发展,因此中国的科学有实用的技术而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言文与中国人的含蓄
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显得就有点“幼稚”了,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而单单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的因素之一。
除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著作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自然科学讲究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不相符。由于自然环境的宽松性,使得我们不必严谨,由于文字的精简性,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完善表述,无法严谨。
总述:在我看来,中国自然科学的没落的结果在其科学萌芽形成之初就已埋下了伏笔。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国率先产生了科学的萌芽,并且在民族个性中埋下了拒绝探索的种子。之后形成的文字与文言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导致了文化的不可普及性,而含蓄这种中国人的特质,又使各种著作更加难让人以把握其真实含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使得人们以“工”“商”为耻,而“工”“商”这两种职业是自然科学的源头之一。自古以来的人口压力所导致的竞争及功利主义使人们在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与把握上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探索研究自然科学。这便是我思考李约瑟难题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